我们要不要“像美国人一样住大house”? | 新潮沉思录

2020-08-05

文 | 宋宁世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真实美国梦之一“像美国人一样住大house”,感谢大家支持。

本文的缘起,应该还是那个2020年爆红的头号网络亚文化——入关学。不过全文开始前我首先声明:本文的话题不是入关学,也并不打算评价入关学。本文只讨论让“入关学”这一概念在2020年时爆火,也是让它招致强烈非议,以致引来侮辱谩骂的一个衍生符号——“大house”。

 

当然,这“大house”究竟指什么,现在早已经成了能让键政撕逼者任意打扮加工的道具,从只要是树立在地面上的一个棚子,到现实中美国常见的独栋平房,再到泛指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这些在网络键政中统统都可以被解释成“大house”。

 

本文只讨论一个狭义的概念——美国人的“大house”,这也是今年来的网络键政中关于“大house”出现频率最高的指代对象。我先尝试总结一派比较流行的关于“美国人的大house”的说法:

 

1,“美国人的大house”是一种“体面”的生活方式(这里通常要伴随其他几样符号,如“吃牛排”“开大排量皮卡”)。

 

2,认为“入关”的主要诉求,是让中国人“像美国人一样”住上美国式的“大

 

house”(至于“为什么住不上”“在哪里可以住上”“用什么方式住上”一类问题,自然就是争议的导火索了)。

 

3,“美国人住大house”本身,是美国的世界霸权所致的不合理结果。美国从事低技术性工作的普通中下层劳动者能够领到远超出中国同等阶层的收入,住上“大house”,而中国同等级劳动者却只能住“鸽子笼”,这是国际贸易体系下不合理、不公平的分配结果。

 

对于这些说法,我也不打算做什么点评,因为可以肯定,参与撕逼的绝大多数人根本未曾拥有,也没有住过“美式大house”。我只是想从一个的确在美国生活过多年,见过也住过上述模型里的“大house”的亲历者的角度来讨论——

 

现实世界中的“美式大house”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运转机制?“美式大house”的逻辑又是怎样的?以及,“美式大house”真的合理吗?

 

要说“美式大house”是否合理,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洛杉矶市靠申办奥运会,好不容易筹来了修建地铁的资金,得以修建连接洛杉矶市最重要的几大旅游景点的地铁紫线。然而,紫线中间有一段要经过洛杉矶市著名的旅游区兼名流云集的富人区比弗利山。然后,当市政府规划紫线的路线,想要把地铁穿过比弗利山庄区域时,当地突然冒出了一个“比弗利山学区委员会”,然后把洛杉矶市政府给告了……

理由其实很容易想象——修了地铁,穷人就进得来,这片区域就跌价了。

 

没错,按中国人正常的思维,通地铁自然会让房产升值,但在美国,地铁、甚至说任何形式的公共交通,对房地产而言很可能是贬值项!当你真要在美国买“大house”的时候,影响房产价值的因素里不会有“公共交通”这一项,甚至就是不能有公共交通!

 

我自己也去过几处这样的“大house”,它们的特征都很明显:独栋房屋被规划在城市的纵横干道包围起来的方形片区内,通常是数十栋平房沿着一条弯曲的车道两侧排开,车道与外界一般只有一个出口(在规划中称为“死路”设计,即刻意将住房区域与外界干路分离)。这样的平房区往往位于远郊,周边一公里范围内没有任何商业建筑,更几乎无法靠步行抵达。

 

美国城市中一处典型的远郊高档独栋平房区

 

住在这样的地方,自然是出生入死都被汽车牢牢地绑定。家庭成员必须一人一车,小孩上学只能由校车或父母开车接送,青少年刚上高中就得买车;至于年逾古稀的老人,只要住在这样的地方就依然要开车——2019年以98岁高龄获奖的诺贝尔奖得主Goodenough教授,就是直到几年前才因为身体实在无法适应而终于不再自己开车去校园。

 

现在我们可以说,所谓“美式大house”究竟指代什么?其实说到底就是四个字——阶级隔离。

 

这就可以解释:明明都是所谓“地广人稀”,但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相比,为什么美国的汽车拥有量如此畸高(千人汽车拥有量美国比澳大利亚多近100辆,比加拿大多200辆)?为什么美国的城市蔓延如此严重,以致在一些都会区人口四五百万的城市,市中心外50公里都还密布着居住区?为什么很多人口几百万的美国城市,却没有一点像样的轨道交通?

 

2014年的每千人汽车拥有量

由上到下,约83km跨度(北京六环路的直径约为50km)下的城市建成区:

美国休斯敦(都市区人口约700万)、法国巴黎(都市区人口约1250万)、德国柏林(都市区人口约610万)。可以看出美国休斯敦在整个超过80公里的范围内全部是建成区,城市蔓延程度远远超过同等甚至更大的欧洲城市。

 

其实答案都是同样的,为什么要逼迫人人买车、为什么要把大豪斯修到如此之远、为什么不能修地铁——因为必须靠这些建立起森严的阶级隔离网。

 

有时候,只有你置身于美国这套阶级隔离网中,你才会真正感受到这套阶级隔离体系的庞大与高效,这套由政府和垄断资本家联手打造,从土地、住房、交通、商业、治安等各个方面构建的隔离系统,足以堪称一道“资本主义社会的治理奇迹”。

 

所以,为什么汽车业资本家要游说政府修国家高速公路直接插入市中心,还把市中心原有的建筑拦腰斩断?因为高速公路简直是为隔离量身定制的神器——一方面公路的里面完全隔离,杜绝穷人流浪汉随意横穿;另一方面公路的外面更是完全的隔离,让被围在一侧的穷人更是被死死圈住。远郊大house的西装白领们可以开车从远郊大house直达市中心写字楼的孤岛,穷人们却只能在衰退的旧城区内住“鸽子笼”,或是到某个无人问津的空地里住拖车营地。

 

同样,为什么零售业资本家要遍地开辟面积比国内一个高铁站还大的土地开设超大商业综合体,然后预留巨量的露天停车用地,即便平常整片停车场只停了1/3不到也要空着大片的水泥地,从沃尔玛出来去眼前的麦当劳吃饭都还要上车再挪过去?

 

因为这样占地的停车场同样有着完美的隔离作用,能让外面徒步走进来的人步履维艰。美国资本家们搞出占地总面积能排进美国50州中第41位的露天停车场,就是为了嘲笑买不起车的穷鬼。

左边:美国Phoenix市的一个普通的巨型商业综合体,右边:中国最大的高铁站西安北站。图中标注的左右跨度皆1.38km。

 

一个典型的美式露天商业综合体,可以看到其中巨量的停车位处于完全闲置状态

 

甚至说,像机场这样的地方总不能还继续隔离吧,但资本家说,我们真会把隔离服务做到最后一步。所以,美国许多城市的机场刻意与公共交通分离,没有机场快轨不说,还继续行使起了浪费土地的传统艺能,在航站楼旁边配置面积巨大的长期停车场,还按距离航站楼的远近分段收费,这可算把隔离服务给做到家了。

 

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红圈是占地面积近乎等同于整个飞机停机坪的“经济停车”,蓝圈则是距离航站楼更近的停车楼。同时,作为世界上流量第三的机场,洛杉矶机场至今都还未能接入洛杉矶市的轨道交通系统。

 

就连纽约、芝加哥这些地方多少有一点的客运铁路,也依然只是“隔离式服务”的一部分。华尔街的中产白领仍然会在曼哈顿20公里外买全隔离式大house,然后要么靠妻子做家庭主妇接送,要么自己开车停到车站旁,省一点曼哈顿的停车费。这样的美国式车站只需要有售票厅和停车场,其余商店餐厅什么自然是能省则省。

 

所以,“美式大house”的背后可不仅仅是这一栋别墅而已,也不止于水电空调暖气网络公路等一切基础设施。维系“美式大house”的根本,是一整套完善的“阶级隔离”服务,最后要达成的效果是:

 

住在一个低阶级人群无法抵达的house区,每天从私家车库中开走车,驶入全封闭的高速公路并直接开往市中心商业区,直接停进写字楼内部停车场,下班后再开到对步行极不友好的巨型超市,买过东西后开到同一商业广场另一头的麦当劳Drive-through买汉堡,最后开回远郊的车库——

 

全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配有极致的“阶级隔离”服务。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市中心的流浪汉以及拖车营地的穷鬼们没有资格出现在自己的眼中。而且要注意是“物理隔离”,字面意义就是要让一切比你阶级低的人直接从你的视线中消失。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文互联网上看美国一边是成天的“零元购”“满地流浪汉”“自由枪击每一天”,一边却是在美华人不停地晒“大house”里的“岁月静好”、嘲讽墙内没见识。这两者其实完全不矛盾。美国的社会问题从来都存在,也从来就没有去解决,只是美国资本家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眼不见为净”系统,只要你买到了“美式中产”的入场券,资本家就能让你与低的阶级物理隔离。

 

当然,资本家安排好的阶级隔离服务不是让你去白嫖的,为了维持“美式中产”的资格,“大house”的水电网络等居住成本只是一小部分。要给“阶级隔离”服务充值续费,所有“大house”都必须按房价的比例支付房产税,这也是政府维持“枪击每一天”和“岁月静好”之间泾渭分明的治安界线的主要资金来源。

 

大空间木质住宅、铺满草坪甚至挖了游泳池的后院,同样需要极为高昂的养护成本,如果自己无暇维护,雇佣人工就更是价格不菲。此外,每户两辆以上的汽车每日长途高频次且无替代方案的使用,自然也是要用钱来支撑的。而“大house”里的人若是因失业之类的变故而无力维持,结果很可能是从“大house”里直接被打入最底层的流浪汉阶层。

 

2018年连姆·尼森的电影《通勤营救》,故事情节就是一个在纽约曼哈顿保险公司上班的前警察,一天突然遭到公司解雇后,在回家的通勤列车上接到神秘人物留下的赏金任务。剧情就是典型的勤奋打拼、已经拥有“大house”的“美式中产”面临阶级变动危机,却又逆天改命的“狗血”故事。

 

不过如果我这样说,那跟二月份时候吹“美国防疫优势”的公知言论有何区别?其实并不冲突。正是因为平时被森严的阶级隔离网牢牢圈死,美国人对于“阶级内社交”的需求简直爆棚,party文化几乎横跨美国的一切年龄层,年轻人日夜派对笙歌自不必说,为中老年群体安排的finedining餐厅、后院BBQ、教堂礼拜之类同样是雷打不动的程式,游园会、演唱会、体育比赛之类更是场场爆满。

 

而且,与容易管控的常规社会活动不同,美国这样横跨地域极大,流动性极强,又完全是靠熟人社交网络维系的“阶级内社交”,基本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也就只能放任自流。而病毒恰恰击中了美国式阶级隔离系统的软肋——眼见的可以物理隔绝,但根本看不见的呢?于是,只要病毒进入了阶级隔离圈,原本为隔离而设的汽车与高速公路,此时就能让病毒在地理意义上横行无忌了。

 

回到开头,“像美国人一样住大house”究竟是否合理?我只能说,现实世界线中的“美式大house”是一个完全过时的概念——以“大house”为核心的“美式中产阶级生活”宣传,这是早在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就已经确立了,但在08年次贷危机后已经受到过很大质疑——至少是不受美国城市规划业界待见的。其次,它的现实指代就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逻辑漏洞——

 

如果将“入关”等同于住上美国人的大house,在现实世界中的美国,这就意味着对现实存在的一切种族、阶级矛盾放任自流、置之不理,反而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无节制挥霍浪费和全方位的阶级隔离设施,将低阶级从高阶级的圈层中驱逐,让高阶级“看不到就是没有”。

 

在真正的历史中,这样的“入关”其实早有了名字——“Whiteflight”,这个“flight”与“入关”倒真有一丝异曲同工之妙。高阶层白人乘着巨型高速公路的春风,纷纷买来“入关”的机票,逃离到几十公里开外那些可以无节制地开拓“大house”的土地。而黑人和其他所有低阶层者,不仅被破坏性的高速公路赶出了原本的家园,还被桎梏在了无人看管的内城老区,连被高阶层看到的资格都没有,更何谈跨越这层森严的高墙。

 

当然,在全文的最后,我还是要再强调一次:本文并不评价“入关学”的好坏,只是我的确看到了让我颇为感慨的一点——尽管互联网键政撕逼所需要的就是“美式大house”这样足够简单、且煽动性充足的符号和模型,但很多时候,这样的模型,其实是被地理位置限制了想象力的内部闭环,撕得再多,也只是有些可笑的虚空输出而已。

33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请问作者日本的一户建独栋房子是什么样的?
    看作者这个答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029887/answer/1037273787
  • 以后叫小编的house搬到黑人平民窟 一天被抢三顿 就知道为啥要阶层隔离了 制度公平下 自然形成的阶层是正常的 强行把人渣们安排到中产社区那才是懒政
    因为制度公平所以自然形成了阶层?所以就有了黑人平民窟?
  • 也许和牛排一样,中国人有吃更多牛肉,而不被指责破坏雨林的权利,但中国人也不应该浪费牛肉;中国人有获得更大居住面积的权利,但这不代表可以在易吸收和散失热量的大house24小时开空调,或者养游泳池养草坪浪费大量淡水。
  • “于老爷子心软,最见不得穷人”
  • 怪不得隔壁的印度博主说:美国就是发达版的印度,印度就是不发达的美国……你这么一说我才真明白:资本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真的有一拼
  • 年少无知时曾在美国亲戚那体验过大house,感叹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在巴尔的摩市中心亲眼目睹黑人打劫路边杂货店,现在算是明白了这都是美式资本主义的一体两面
  • 二十年我亲戚在休斯顿买了一套house,当时是四十万美元,贷款二十年。与此同时我们家在苏北四线城市也买了套一百二十平的住宅,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家已经换了两套房了,我姨还在还房子的贷款,房产税也升了近一倍,她和我说快到七十才能拿到退休金,到时候把房子卖了住养老院。美国house的持有成本比我们高挺多的。
  • 留学狗都懂,住house看起来房间大,有车库有后院;然而清洁,水电,园丁什么的都是不小的开销,上学通勤还是个问题 这种思路其实就是像作者写的一样,物理上隔离开了底层和中产及以上阶级
  • 合理的分蛋糕和做大蛋糕不冲突
  • 谢谢作者,其实我觉得(个人意见),我们更应该回归到那种节约的生活状态(在保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能源和物质消耗),这样子才能够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
  • 所以翦商比入关好,我们不要做变成恶龙的勇士,而是要打破不公平的旧世界、建立更公平的新秩序 不图一族一国之荣华,实为五洲苍生之乞活。 “中国人是不是人?”——丁仲礼
  • 评论区都在讨论什么? 不是讲阶级矛盾么,怎么就理解成节能减排了?
  • 很多中国人可能对大house有误解,豪宅当然很多,但大部分美国人住的house都很小的,不算地下室和阁楼,就几十平米
  • 建议沉思录开一个系列文章“亲不亲,阶级分”,把本文作为开篇,详细扒开那些一直在中国被塑造成“神话”的,但实际上是有钱人们的“秘密花园”的“毛细血管”,然后底下打开投票功能,看看讲清楚以后有多少人还在心之向往
  • 不要混淆概念,入关学的精髓在于资源,劳动的分配不公,大house可以往后放放。美国占世界百分之四的人口占据了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占比,不推翻美匪,我球必完。想想冷战技术黄金期,美匪已经由自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化到垄断资本主义,不推翻,我等我等永远蛮夷也,不要忘了现实进攻主义,想想米尔斯海默吧
    你说的这些我们当然知道 入关学我们讨论过几回了 这篇主要还是讲大HOUSE是什么
  • 我认出作者了,是知乎 美国二三线城市对比中国二三线城市都有哪些不同 的高赞回答者,那个回答里也提到了美国公路问题。不过这个锅少不了艾森豪威尔与三大汽车厂,把美国的城市内的公共轨道几乎废的一干二净,报废的火车头都拆了,之后导致的阶级隔离与破灭黑人文化我估计他们也没想到的,不过老爷们也巴不得。
  • 突然回想起北京的清理低端人口喽~ 坐标西北 市重点有教育资源和学区房 对比市普通高中开始教学改革 学大学的教育方式选课上 让孩子爱上谁的课上谁的课 然后就是花式翘课 我是非常怀疑 我们会按着美帝那条路走
  • 我在农村住的大豪斯花园游泳池自耕地车库啥都有。并且没有税。
  • 倒是让我想起曾经搜过的小猪佩奇家里多有钱、大头儿子家的别墅、小新大雄他们的别墅、花轮家里多有钱、美国的别墅。其实想想都差不多一个路数。米国的别墅什么的比起来地广人稀但是未必周边基础设施跟得上,快递都费劲。小猪佩奇家里条件太好了虽然整理但是有些文案无力吐槽。日本其实有钱要么住好地段别墅豪华别墅要么就是公寓。只能说别瞎吹看看国情吧。
  • 要是说美国修巨大的停车场是为了嘲笑买不起车的穷鬼,那中国要把高铁站跟普通火车站分开,岂不是嘲笑坐不起高铁的穷鬼?还有关于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在城市规划学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属于城市未发展起来之前的错误规划,而不是城市发展后再进行的错误规划,说高速公路是人为制造隔离有失偏颇。文章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点多
    高速公路制造隔离是美国城市规划界上世纪60年代就形成共识的观点,美国大多数高速公路的修建过程就是拆除原本(多数是黑人)的住宅,并将他们驱赶入高速公路以内的旧城,导致市中心衰退的过程,这正是在城市发展之后发生的(当时美国人本就把这个过程称为“城市更新”)。
    中国的高铁站有故意不通公共交通,并且修建巨量停车场,只让人开车前往的吗?
  • 可以“共享大house”哈哈哈 我们也有他们这样的大house社区,我也有幸住过,但好像中国人更喜欢热闹人多的地方吧,就算夫妇俩要上班,但孩子在这样的大house社区巨无聊
  • 这么说来,我倒觉得加拿大好的多,公共交通发达,虽然比不了中国,但是不至于到美国那个地步。而且大house也不至于到了隔离的地步,市中心是流浪汉的天下,有钱人住远郊,这不是各得其所吗?
    加拿大总共也就几千万人。。。
  • 要明白我们要的是什么。住大house不能以固化阶级为代价,吃牛肉也不能让巴西疯狂种饲料大豆以至于破坏亚马逊雨林。东亚与西方世界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固然是现实,但资源如何获取与分配才能对个体、人类和自然界而言都更加可持续,这也同样很重要。
  • 有的人说我这样住着爽就够了,我也不用对其他人负责。但是实际上这种少数人妄图奴役(不是统治)多数人,并且不计后果鼠目寸光的享乐,最后必然导致这一阶级的被推翻和毁灭,这是不可避免的唯物历史规律
  • 曹先森的大豪斯和吃牛排实际上只是一种话术,对于绝大部分键政参与者来说,他们也只能以中国式的逻辑去想象一套拥有中国式治理模式支撑的大豪斯,通常是中国城市中的高档住宅加强版而已。 正如赫鲁晓夫楼背后是玉米帝的意识形态和苏联战后的经济重建,美式大豪斯也是美国价值观支撑起来的上层建筑(物理)。
  • 看到文末,有几点疑惑还是想要提出一下: 这样的隔离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感觉单纯为了所谓的阶层隔离这样一种情绪是难以逻辑自洽的。资本如何通过这样的隔离获得更多的利益,又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去强化这样的隔离?不知道作者对于这两个问题有何见解?
    不是说“有什么动力去维持”,而是对美国的种族和阶级矛盾而言,不强制性隔离的话就是真的全民“枪击每一天”了。美国中产和资本家都没有能力去调和种族和阶级矛盾,所以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逃离。最近的新闻已经很能说明这种矛盾了吧?
  • 美国不愧是豪华版印度。
  • 这种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极大的浪费、对不可再生资源极大挥霍、对美国国内无产阶级极度排挤、对全球化体系中“无产阶级”国家极度剥削的基础上的。是极度罪恶的,不合理、不可持续的生活与发展方式。
  • 郭德纲的相声,于老爷子心善见不得穷人,就把方圆百里的穷人都给赶走
  • 看过一个文章,中国要达到美国的状态,全世界的石油都给中国都不够,美国真是大号的印度,不过印度富人穷人没有物理分离开
  • 阶级固化与隔离是一个恶性循环,越固化越隔离,越隔离越固化。美国社会在这方面已经积重难返了
    以前的社会阶层固化,是通过土地,通过政策,通过房子。而知识经济时代,只要你能接入世界,所有的旧有的社会阶层固化器和隔离系统,理论上就不会再起作用。在一个连接一起的时代,所有的阶层固化器,都被事实摧毁了。因为知识是无形的,这个无形的洪流,任何有形的壁垒都不可能挡得住它。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阶层固化,本质上都是自我固化。
  • 提供了另一个不错的角度 暂时不能说作者角度的对错吧 至少这个视角观看到的东西是真切存在的
  • 公共交通是社会主义国家或福利国家的特征之一,发达的公共交通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公平。
  • 资本主义最擅长的就是切割,将穷人和富人切割,穷国与富国切割,但是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等条件合适之后,物理上的切割就会被打破
  • 大house(x) 庄园(√)
  • 看来美剧《无耻家庭》真不是编剧瞎写 还真有点美国底层社会的真实情况在里面
  • 要入关的是四野,不是满清~
  • 坐拥着自然条件冠绝全球的北美土地,美国人就是这么挥霍浪费的,反观中国,拥有着同等大小但只有三分之一好地的东亚土地和数倍的人口,把各种极限利用用到了极致(我就不说我爷爷奶奶进了城之后怎么找犄角旮旯种菜了)如果真要入关,也得是咱叫他们把豪斯弄正常点吧
  • 谢谢,长见识开拓思维了,九边多次提到“美国就是一个豪华版的印度”,你这篇文算是论证了这个观点
  • 大house一年要付好像是10%的房产税,坐标纽约周边,数据可能有出入。
  • 美式带别野其实就是人类占有欲的体现,完全基于占有欲的讨论自然也毫无理性可言,下半身指挥上半身怎么可能有好结果?
  • 沉思录好久没有讲“后现代,亚文化,模因,景观”之类的东西了,但结合作者最后说的话,的确能说明互联网键政或多或少都跟这些”名词”有些许关系的。还望沉思录对继续多讲一下这方面。让大家对此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在一浪更有一浪的新潮流中沉淀下来思考。
    还是有讲的吧可能你没注意,当然了你说的这几个确实是我们长期的主线话题
  • 空间的资本化带来了空间的阶级化
  • 上面说农村小别墅无税的,现在快了,毕竟数亿的存量,正在土地确权,马上发放产权证,收税也近在眼前...
  • 曹招核的入关学和嵩县的入关学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曹招核本意是你们开拓非洲喝汤我吃肉,而嵩县的入关学则是形象的告诉你为什么我们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下干什么都是错的,因为我们是蛮夷(处于全球化生产毛衣链的中低档)。后来嵩圣薨,曹招核再吸收隆书记提倡的不住帝都鸽子笼多吃肉的理念后,包装了一下篡位成入关学的带盐人。他和马前足是一类人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无产阶级的死与生(√)
  • 算是明白了《饥饿游戏》分区的现实基础
  • 《雪国列车》+《Gossip Girl》,前半部分讲《雪国列车》上的阶级隔离,后面讲《Gossip Girl》里的party文化
  • 机场快轨都不修,这也太丧心病狂了吧?没去过美国,但在英国曼彻斯特和伦敦都感觉公共交通很发达,很不错。
  • 大House实际上是汽车国度的意思,毕竟大house生活实际上是基于汽车实现的,但是美国的汽车普及率还是可以的。买不起汽车的人也并没有很多。总之个体机动强于集体公交。
  • 就是说,中国当然要以吃牛肉为荣,但是不能以吃南瓜为耻
  • 这是真的。我一个美国奥兰多大公司经理,对,就是经理而已,告诉我如果沃尔玛在她家附近开店,她立马卖房子走人。搬到远离沃尔玛,而是贵价的wholefoods 区住。
  • “像大豪斯这样的奢侈品毁灭了罗马帝国。因为住大豪斯,他们无法看到蛮族的到来。”
  • 说实话这种阶级隔离算是大部分国家的通病,也别说我围中救美,我想大家是不是忘了几年前曾经很流行的三和大神这个群体?现在这个群体是已经被消灭了还是被驱逐了。虽然我们整天说印度如何,但是印度的主要城市富人区和穷人区的界限是十分分明的。就算是被誉为贫富差距最小的日本,也依然存在流浪汉和低收入群体。
  • 想起一个段子,用urban people代指黑人,当时还在想为什么不是suburban people
  • 我以为,所谓对大house的追捧,更多的并不在于真的试图复刻完全美式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而更多的是对中国目前市区房价高起、“鸽子笼”居住条件差、“耕地红线”影响城市扩张开发的不合理土地政策等问题的反弹和批评。 另一方面,难道现在的城市房价与中高档小区的封闭式管理不是你所谓的“阶级隔离”吗?
  • 这个公众号真是难得,有深度高质量
  • 涨知识了。小时候光羡慕电视上美国人的house,自己住低端apartment,现在大了要学会更深层看问题
  • 国内也不是不可以体验同样的生活,比如住广州的可以去三水,清远买别墅,离市中心的距离和文中所说的差不多,不过现状是真用来住的人极少
  • 可以再说说大资产阶级和中产的隔离。我就知道前者一般用直升机。
  • 前段时间还刚和朋友讨论了公务员小区和拆迁安置小区的区别,这感觉也是一种自发形成的隔离!
  • 真的是很精妙啊,这样的隔离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所有细微之处,这样反而能消解所有对它的反抗。 毕竟人是不可能反抗空气的,鱼是不可能反抗水的。
  • 在规划界—包括美国规划界—士绅化与郊区化都是常年被批判的对象。从1960年代开始这就慢慢成为规划理论界的共识,真的很奇怪为什么大家还要为了一个早就被批判的死死的现象争论。
  • 大house不一定是阶级隔离,也可以是逆城市化,资源充足于是不再集中于几个超级城市 部分人住大house(×) 应该所有人都住大house(提升中国人的碳排放)
  • 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流,反而对人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大大加强了,温柔的流沙陷阱无处不在。 总有一天,会超过所有人的认知能力吧。
  • 阶级隔离果然传统艺能,有意思有意思,虽然我是学景观的接触过城规,但是没想过美帝大豪斯的个中原因居然是这个
  • 说起来,之前在美国农村留学时还特意去参观了一下当地的火车站遗址
  • 美国中产阶级住上大house其实要牺牲很多的(例如每天开高速公路通勤,打个瞌睡就可能上西天……),当然太鸟笼的业不可取,亚洲有更多机会能找到适合的折中方案
  • 我觉得得说一下,原版“入关”更多的是指推进一带一路获取稳定的贸易线,以及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现在网上由于知乎的曹丰泽把入关完全与“大house”联系起来,而其本人又非常缺乏社科认识,话术单一,漏洞百出,导致很多原本与原版“入关”内涵所代表的立场相同的人,也对“入关”这种说法产生了抵触情绪。
    嗯,入关这个我们之前几篇文章讨论的比较充分了
  •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我们国家多年前还是有很多学者提倡这种隔离的,直通市中心的高速公路,可能也只是看到好的一面吧
  • 我们国家国情还是不一样的,也完全可以靠大平层类住宅解决问题
  • 估计文章是系统了某些人精神上的理想国,居然还有为阶级隔离洗地的人,果然人与人的感受是不相通的;美国现在乱像的根源本身就是打扮成人种问题的阶级问题,建议评论区某些人多看看书,历史上美国黑人并不是没有为了改变自身环境做出努力,然而结果呢?马丁路德金不是被暗杀?马尔科姆不一样是被暗杀?美国现在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根本没有意愿打破阶级隔离,从根源上改变穷人的处境,最明显的是教育,所谓快乐教育的公立学校和精英教育的私立学校,没钱的穷人只能读没有多少教育资源的公立学校,而受不到良好教育更加没有能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这种恶性循环估计在某些人眼里就是穷人活该了
  • 从《我在底层的生活》住拖车的少数族裔变成隔离别人的豪斯业主,或许就是🇺🇸 梦吧
  • 高速公路这块,马上我们的很多城市也要面临城建扩展到现有高速公路对侧的趋势,这会不会也造成与文中情况相似的隔离?
  • 更多也就是情绪化图一乐而已 不过美帝这资源禀赋真的是天选之地 也羡慕不来..
  • 广州二沙岛要修地铁,这边的富人们也是一百个不愿意。
  • 我们要不要像王思聪那样出远门搭乘私人飞机?
  • 建议沉思录开一个系列文章“亲不亲,阶级分”,把本文作为开篇,详细扒开那些一直在中国被塑造成“神话”的,但实际上是有钱人们的“秘密花园”的“毛细血管”……… 强烈支持此建议!!无论是多么光鲜亮丽的叙、人设或景观,根子上都是阶级阶层问题,只不过有人不愿意提,有人不想讲,有人不敢说,的差别罢了。
  • 作为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故乡,亚特兰大有着全美为数不多的直通机场且联通地面巴士的十字型轨道交通系统MARTA…就是价格吧…20次乘车卡50刀…当地人戏称其为:Moving Africans Rapidly Through Atlanta.
  • 巨大的停车场是不是跟美国人均汽车量高有关,毕竟汽车普及率高也就没有必要修不赚钱的轨道交通了
  • 23333“维基百科爱好者”
  • 住过美式大house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剪草都是个烦死人的事。
  • 一句話,很有啟發性。雖然可能並不很全面。
  • 有一个细节,美国中产会去麦当劳吗?而且我听说美国快餐店都是穷人阶级消费的多,要是麦当劳得来速必须有车的要求给这些人造成障碍不是自断客源吗
  • 美国平原面积是中国的4倍,人口是中国的4分之1,美国人均平原面积是中国的16倍。想住大house可以,要么去抢地盘,要么去把山挖空把沟填平,谁带头?
  • 相比起来,印度富豪似乎更喜欢在豪华高楼之上俯瞰旁边的平民窟,是宗教制度让他们确信贫民们不会突然揭竿而起吧?
  • 说到阶级隔离,我想到一部电影叫《时间规划局》,虽然导演水平有限,但电影里富人和穷人阶级间以时区划分筑起高墙的设定还是值得深思的。上时区的富人们手握成千上万的时间挥霍无度,穷人区的物价却一日三变为几分钟的耽搁而失去性命,时区之间的高墙也正是阶级隔离的实际表现
  • 所以,美国的毒品危机远比想象的严重,因为,drug overdose在中产社区,是要被瞒报的。如果出了drug overdose,社区房价,学区受影响,警察的工资受影响。
  • 模仿者死,借鉴者生。对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布局 生活方式等,我们应该拿来主义 批判借鉴。 不要被带节奏。一说到发展 富裕,有人啪给出个指标-不住大house不算,这时候一定要考虑国情,我们的人均资源上限能跟美国比么?人口密度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能跟美国比么?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