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断1977:重启高考的一波三折 | 万小刀 7月9日 作者大唐守捉使 一、 1977年7月底,武汉大学化学系的副教授查全性突然接到教育部的通知,要他前往北京开会。 52岁的查全性有些惴惴不安,开会内容、参会人员、时间安排都不知道,这到底是开什么会?可文革仍有余风,查全性想问又不敢问。 8月1号晚上,当查全性在北京机场看到前来等候的师弟刘道玉时,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同样出自武汉大学化学系并曾留校任教的刘道玉,此时已经担任教育部教育司司长。 查全性这才知道,这次要参加的会议是“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总筹划人是刚刚复出工作不久的邓小平。 在8月4号,73岁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这次会议,苏步青、童第周、周培源等33位学者齐聚一堂。 在会议的开始,邓小平单刀直入:希望大家谈谈科研怎么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么合乎四个现代化的要求,这里没有棍子也没有帽子,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会议的前两天,虽然对高校招生的形式和方针进行了讨论,但各位专家还是心有忌惮,氛围有些不温不火。 直到6号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不无焦虑地说:现在清华新生的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 脸色一变的邓小平插话说: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看到这个场面,本来觉得轮不着自己发言的查全性坐不住了,他激动地站起来说道:“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 在这个时候毫不讳言地直指教育制度,查全性的发言让会上代表捏了一把汗。 这还没完,查全性继续痛陈招生制度的四大顽疾:第一,埋没人才,大批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第二,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第三,败坏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第四,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全场鸦雀无声。邓小平深深吸了一口烟,微微欠身:“查教授,你说,你继续说下去。”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他建议打破入学招生名额下放基层并由领导批准的原则,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进行考试,并且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听完这句话,不少专家都愣住了。 因为就在这次会议的不久前,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就已经确定了继续延续“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并且相关文件已经下发到地方。查全性的建议无疑是要彻底掀翻这个老传统。 但很快,在场的学者纷纷响应查全性的建议,并激动地进行补充。 邓小平点点头,思索了一会,朝身边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问道:“今年的高考招生改革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吧。” 还没等刘回应,查全性赶紧插话:“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要不然又会误招20多万不合格的学生,浪费可就大了。” 刘西尧回答道:“还来得及。” 于是邓小平当场拍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 查全性没想到,自己这位副教授的一番话,就这样掀起了狂风波澜。 第二天,新华社记者采访查全性,开玩笑地说道:“查老师,知不知道你昨天扔了个重磅炸弹?” 8月8号,5天的会议终于完成,邓小平在总结发言中再次强调:“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直到会议结束,查全性都觉得像是在做一场梦,直到离开北京都没弄明白,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会议,这么多名家方士,会邀请只是副教授的自己? 查全性不知道的是,正是在刘西尧和刘道玉的合力举荐下,他才能来到北京,站在邓小平面前说出这番话。 三个武汉大学的毕业生,在历史的机遇下,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但高考的“拨乱反正”,还远远没有完成。 二、 邓小平最忧虑的,是能不能真正破除“推荐入学”,这是能否扫清文革阴霾的关键。 从1970年到1976年,根据“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针,全国共招收了工农兵学员94万人。但从1972年的一项调查来看,这些学员能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远远未到大学教育的门槛,而且“走后门”现象严重。 1972年10月份,在与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会谈时,周恩来总理曾提出应该改变工农兵学员推荐入学这一单一的招生方式,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也可以进入大学边劳动边学习。但这一设想很快被四人帮扣上“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这一帽子而作罢。 1973年6月底,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的张铁生成为被热捧的对象。在被推荐参加理化考试时,张铁生仅仅会做3道小题,但他不慌不忙地在试卷的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张铁生极为“深情”地描述了自己全力投身农业劳动这一本职工作的日常,自己为集体事业舍弃了个人利益,因此顾不上学习。并且言之凿凿地表示,如果再给他两天的复习时间,他有把握答满分。 不久,《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全文刊登了张铁生的信,并声称其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张铁生靠着这张白卷成了声名显赫的英雄,并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顺利录取。 (前排左一为张铁生) 两年之后,张铁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一跃成为铁岭农学院党委副书记。 有投机者,走后门者更是不乏其数。 根据加拿大学者许美德的研究:“比1966年以前更为突出的是,从学生的构成上反映出了一种更为严重的精英教育。上大学的大都是干部的子女,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这些干部有权操纵取代了学业标准的入学政治标准。” 邓小平深知,这种风气对教育只有伤害。 1975年,复出的邓小平开始进行全面整顿,明确提出:“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 但在四人帮的酝酿下,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迅速袭来,邓小平无功而返。 直到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终于等来了机会。 在5月份,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他主动向中央申请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 为了表明决心,邓小平公开强调:“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谁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我算个大人物吧!我的子女考不合格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门’。” 同时,为了尽快选拨优秀学生进入大学,邓小平打破了文革时期“高等学校只招收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高中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大学”这一原则,他提出“教育要两条腿走路”,要给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机会。 但邓小平的设想很快就遇到了阻力。 就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的前一周,担任天津市委书记的蒋南翔向教育部申请在当年天津的大学招生中挑选部分应届高中生参加考试,并且不再只凭单位推荐。邓小平很快同意,并支持他立马着手去干。 但天津的大小官员并不买账,新政难以落地。 这并不难理解。在当时的环境下,作为中国教育界的纲领,由毛主席在1971年亲自圈阅,并作为“中共中央文件”下发全国的“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深入人心,透入社会肌理。 如何推倒这两座横亘在教育改革前面的两座大山,政治身份和出身的定调成为“考试入学”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三、 两座大山并没有这么容易被推翻,即使已经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1977年8月13号,在邓小平的督促下,教育部高校招生会重新召开。在一年内举行两次招生会,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虽然邓小平提议废除群众推荐、恢复高考,大部分专家学者也赞同,但还是有一批官员坚持推荐上大学的方针,并且紧紧抓着学生的政治成分不放,要求一定要符合政审。 从8月13号到9月25号,招生会议从北京饭店开到前门饭店,再开到友谊宾馆。从夏天开到秋天,不少参会者只能让家人寄来换季衣服。但两方争执不下,一直没有定论。 直到9月中旬,时任文件起草小组负责人的杨学为才将会议形成的初步意见交给邓小平。 看完之后,邓小平立即找到刘西尧和杨学为,并严厉地指出这份文件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政审条件”。 杨学为也很为难,他知道文革这一套早晚要改,但又担心被扣上“分数挂帅”的帽子,所以政审条件写得极为细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都被列入政审标准。 邓小平看完之后连说“繁琐,繁琐,繁琐!”随后便把政审条件全部抹掉,亲自起草,只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为革命而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第二,要看现实表现,不要看出身。 眼看着会议越拖越长,“招生会议两度开,众说纷纭难编排,虽说东风强有力,玉(育)门紧闭吹不开”的段子广为流传,挣扎却又无奈。 9月19号,邓小平再次表态,严肃地提出:“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 并要求教育部尽快定稿招生文件,满足人民的需求,“办事要快,不要拖”。 正是在邓小平的坚持和力主下,为期44天的招生会议终于结束。高考考生的资格最终被放宽,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符合条件都可以报考,应届毕业生也不需要劳动两年就可以直接上大学。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考最终尘埃落定:高考恢复,推荐作古,择优录取! 在这年冬天,570万青年坐在考场上,完成着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洗礼。这其中,就有22岁正在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李克强。 最终,27.8万考生进入大学,录取率不到5%。过去十年被耽误的人才在这一年积聚爆发,在这千军万马拼挤着的独木桥上虎得长啸,潜龙入海。 在今天,高考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资,成为每个人理所应当要经历的关卡。 回望过去,高考的恢复似乎就如同在考场上埋头答题一样顺理成章。但也许很少人知道,1977年的高考是在一波三折之后千呼万唤始出来。 1977年的高考重启,我们应该记住一锤定音的邓小平,应该记住舍身呐喊的查全性,也不应该忘记隐忍有为的刘西尧、刘道玉和蒋南翔。 在余火烈焰之下,他们共同泼上了一盆冷水,为狂热降温,为后辈开路。 中国的前途,无数人的命运,在这一刻转舵新航,进入新的拐点。 1977,与过去诀别,在前路穿行;无力者有力,无声者高歌。 精选留言 記憶 ̄ 82 虽然现在高考还是被人说有内幕黑幕 但是这真是农村家庭唯一公正公平的机会!不信你自己细品 地道酬善 55 邓小平改变了中国 怕瓦落地 44 当你在网咖打游戏,宿舍玩游戏,农村的父母以为他们的子女正在努力读书,当你轻易的被条件好的哥哥撩到,周末选择约会开房,农村的父母以为女儿正在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一些条件好的不会被这些着迷…一些城里走读生放弃中午回家的时间,选择食堂吃饭,当你睡午觉或者正在宿舍里吹牛聊天,人家在教室里做题,14年前,我高三时候才醒悟过来,晚上在公共厕所看书,一些白天跟我们玩了几年不上课不听课的条件好的学生,偏偏考试很好,到高三问的时候才说,白天在课堂里睡多了,晚上在家睡不着,只能看看书,做做作业…当你跟一些同学玩耍的时候,不要忽略,人家可能有条件看书做题,你只能选择宿舍固定开灯关灯,所以少年,一定要努力…通过读书改变,不要被一些键盘侠迷惑,抱怨,当他们抱怨的时候,人家其它人正在努力呢,当他们为了面子,抽20以上的烟的时候,人家正常10元就行了,当你买几千手机装面子时,人家就是正常可以用就行…领袖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管在哪里都通用,包括通过读书 通过高考改变,而且在大学也如此,你学得知识沉淀自己,比你玩游戏泡妞,来到社会什么都不懂,是要好得多…加油,少年,加油,奋斗的青春… Rivella 18 数理化不光是应用层面的需要,也是防止混水摸鱼的需要,所以即使考文科,也保留了数学。 踏歌行 13 高考是相对最公平的一个考试,还在上学的一定好好把握 晚秋 11 我们应该感谢邓小平的这个英明决定。高考,是无钱无权穷苦人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我就是通过高考进入金融系统,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而我,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家长一样,更加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因为他们面临的形势比我们那代人更严峻! 南风 9 小刀对当前小升初摇号怎么看,将来上大学会不会摇号 作者 8 将来?100年后?那时应该人人可以上大学吧 明哥 7 不上大学的有钱人,也是一身的土味,骨子里的东西永远改变不了 漫天飞雪 7 1977,我出生,我觉得挺有纪念意义。 hongbing 6 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只有不断改进的制度。从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来看,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中,是最公平的人材选拔制度。最起码,出身寒门、有能力的的子弟都能坐在同一考场,进行公平竞争。高考制度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很多不尽人意的缺点,但,最起码体现了——公平竞争、良性竞争! 阳光光 6 我们首先要用政治可靠的人才!工农兵大学生好! 天涯 5 中国人上升通道本来就狭窄到几乎无,虽然现在的高考,已经不是上升通道了。但是如果没有高考,中国人就没有一点改变人生的希望。 虽然中国教育的内容,与创新发展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是中国教育虽然难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却依旧是中国人改变自己人生的最佳捷径。 黄花菜 5 感谢先辈,我就是赶上好时机,改变命运的一份子 耐心 人生四门功课,学业,事业,婚姻,家庭。那个时间段有那个时间段的任务。学习也是一个终身的事情。分数是上学时的一个符号。做好自己,为家为国。 相关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查看RESSRC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