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友们,晚上好。
今天,我们继续成渝篇。
上次聊到,在西部大开发后的02年到08年之间,四川和成都在原本应该是发展的好时期,遇到了渣男领导,白白浪费了那几年的好机遇。
2008年前后,四川和重庆几乎同时迎来了新领导,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重庆的辣个男人,天下闻名,自不必多言,而四川的那位,很低调,不显眼。
岱岱在广西篇里,略提过他对广西的贡献:
“昆明比南宁是更有对接东南亚的优势,但是广西官场也不是完全的万马齐喑,还是有位能人推了广西一把。21 世纪初,国务院酝酿举办东盟博览会,广州南宁昆明三个城市进入最终决赛,本来昆明即将取得胜利的(已经做好正式宣布的通知了),但就在正式宣布的前一天,探到消息的广西领导飞赴北京,进见游说总理。
后来,总理一锤定音,本将尘埃落定的东盟博览会,最终花落南宁,这是当年极度戏剧化的事,一次南宁对昆明的逆袭。
而且更有趣的是,本来东盟博览会是要在 10 个国家轮流举办的,但是东盟各国元首看了第一届 博览会以后,觉得这么大一个博览会,只有中国有能力举办,于是就把博览会定在中国南宁永久举办了。”
——《广西篇》
2007年11月,重庆新任一把手就位。
2007年12月,四川新任一把手就位。
彼时,成都和重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两地干部几乎同时迎来新掌舵人,上面促进内部竞争的用意如此明显。结果,全世界的聚光灯却只聚焦于辣个男人的重庆,备受冷落的四川和四川的那位,看着旁边的重庆,不知如何感想。
你奏你的凯歌,我做我的莫言
四川憋着口气,成都憋着口气。
四川的政绩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成都的发展如何,毕竟,成都和重庆同处大西南,“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为了更好的发展成都,新来的四川领导又事先帮成都谈好了一个红包。
那就是重庆与成都同时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都之前城市化的一个难题,就是财政难以为继。
07年的时候,成都干部曾这样给下来调研的智囊算过账:
“如果成都600万农村人口有一半转化成市民,总共需要投入约6000亿元,而07年我们财政收入撑死才700多亿,要十年的财政收入全部投进去才能搞这个啊!”
成都叫苦到:“你说城市反哺农村?哪个政府能出的起这个钱??”
07年,新任一把手到岗,给成都带来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其一系列政策优势。
而这个,本来是前任给重庆开的口子。
“着力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那几年,国家的大战略是沿海到内陆的产业转移,重庆那位到广东后就大喊“腾笼换鸟”,就是为这个战略做摇旗呐喊的急先锋。
沿海搞起来了,内陆也要有准备啊,一方面,重庆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级别高,另一方面,重庆农村人口又多,所以直辖市重庆搞这个城乡改革试验区是题中应有之义。年初两会在代表团讲话后,发改委就准备订制重庆礼包了。
然而,在内定的四川人事变动后,为了在届时的西南竞争中不落下风,那人和国wuyuan帮成都插队,成都挤着挤着,就挤进去了。
这就有点像深圳了,像发改委对深圳的无奈:
“很多规划本来没有深圳的份的,他听到风声,挤着挤着就进来了。”
一个广西的东盟博览会,一个成都的城乡改革试验区,还是有人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
一个城乡改革试验区,是可以减轻成都城市化的财政压力,加大政策空间,是很大的助力,但还不是让成都让四川腾飞的胜负关键手。
那个发展的胜负关键手在哪呢?
成都和重庆一样在寻找,四川一把手和重庆一把手一样在思考。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人都是知道国家沿海到内陆产业转移的战略大动向的,他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上。
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区域统筹是其中的重要一,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三驾马车的外贸大受影响,国家需要扶持极其孱弱的内需,加上内部经过改革30年后东西区域经济不协调,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也提出了统筹国际国外的考量,这个深刻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就是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拉动内需,缩小区域经济不平衡,倒逼沿海产业升级。
(不过,上个时代里,国际大循环依然是最重要的,科学发展观里内循环这个概念还没有具体提出来,更没有上升到以此为主的地步,主要还是缩小区域经济差,有条件的地方承接的产业也还是外贸产业,没条件的地方搞搞脱贫小康,和我们现在的国内循环理念,有本质的不同。)
然而,国内亦有地方,地方亦有自己的算盘。
沿海向内陆产业转移,税源就少了,就业就少了,是割肉喂别人,10年前后沿海省份的房价人工成本也还没涨到天上去,没有那么明显的倒逼产业转移,地方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在那个以gdp论政绩的时代里,你搞产业升级转移不是为他人做官帽吗?
而且地方省自己内部面积也足够大,也区域发展不平衡,也能搞也要搞产业转移,为什么产业转移不能全部省内转移呢,一定要分给省外?
这就是很多地方上抵触这个战略的小算盘:“肉烂到锅里不好吗?”
为什么广东的“腾笼换鸟”那几年比较议论汹汹,就是因为腾笼换鸟没多少腾到广东的粤北粤西粤东,腾去了别的省份,广东本身自己区域发展就不平衡,粤北粤西粤东穷的地方能鸟不拉屎,结果珠三角自己都不拉自己兄弟一把,导致意见有点大。
这也就是我们当年的发展矛盾:
国家要求沿海产业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差、倒逼沿海产业升级和培育国内市场的大局观,和地方上产业升级动力不足+肉烂到锅里情绪等自我主义的矛盾。
国家和公司一样,规模大了,都有这样那样的内部问题,还好,我们有传承千年的政治智慧,处理的比较好,不比欧美那帮人:
为了保证这个国家战略在地方得到贯彻,我们在人事上很用心。
江苏和广东都是沿海省份,是产业转移的重点所在,而且江苏有苏南苏北,广东有粤东粤西粤北,都是本省内区域经济不协调,所以地方优先度是内部区域协调发展,这两个要搞的话是硬骨头,所以,要派出最得力的人。
一个,坐镇江苏,提出“两个率先”。
一个,去了广东,提出“腾笼换鸟”。
所以,不要总觉得中国zhe.ng.z.hi总是“用自己人”很怎样怎样,有时候,你不这样做,很多东西是没法贯彻下去的。
好了,话题扯远了,我们转回来。
成都和重庆,就一起瞄准了这波沿海产业转移的时代机遇,他们都瞄上了富士康。
一开始,四川比重庆先一步。
早在2005年的时候,四川那个领导还没来的时候,四川班子就和富士康郭台铭联系到了。
但是,据说,四川干部见到郭台铭后,郭台铭第一句话就是:
“四川在哪里?”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彼时的郭台铭,忙于布局中东部沿海地区,无意西进。
四川向他详细介绍了成都的区位优势和能提供的优惠
一个是四川本身是人力资源大省,人力成本比深圳可观多了,而深圳富士康本身就有十分之一是川籍员工。
二是四川发展了多年的航运优势,“从省会成都出发,到伦敦、法兰克福10小时,到温哥华、巴黎、悉尼12小时,到洛杉矶14小时,到纽约15小时。尤其是,成都至欧洲的航空运输成本比上海至欧洲每公斤低1.7—2.2元。”
郭台铭有点心动了,表示“愿意来看一看。”
四川和郭台铭谈了3年,郭然后动身访川,结束后再派了代表来蓉,和成都市政府洽谈具体的投资合作事宜。
此时,重庆辣个男人还没来,还在这事上后知后觉,四川和成都貌似领先了一步。
然而,天公不作美。
富士康第一次和成都洽谈合作的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
你没看错,2008年5月12日。
此处默哀一分钟
那一天,富士康代表团和成都班子还没开始谈合作,突然地动山摇,双方都是一脸懵逼,然后成都班子得到紧急汇报,大惊失色,匆匆离去主持大局,富士康代表们则大为恐慌,马上飞奔机场飞回台湾。
这一震,把富士康和成都的合作,给震没了。
这一耽搁,就是一年多。
不过,也因此,郭台铭回忆说,“和四川有过患难之交”
(川人很团结,4000万是富士康四川籍员工捐的,郭台铭个人捐了2000万)
趁四川忙于灾后重建的关口,重庆后来居上,妙计把郭台铭拉了过来。
黄奇帆很聪明,他让步的利益没有四川那么大,但用合纵连横,成功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黄奇帆做了个估测:未来两年,全球笔记本电脑消费将新增1.6亿台。重庆的目标是吸引其中的8000万台产能落户。
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确保IT整机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对整机厂商而言,上游进项物流将接近零成本,整体物流成本可望与沿海打平,加上西部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重庆的竞争力就能发挥出来。
靠着“整机+零部件”这张牌,黄奇帆稳步出拳。先是在2008年12月,把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厂商惠普拉到重庆落户。重庆对惠普承诺,三年内如果零部件生产无法实现80%本地化,由此产生的一切物流成本,重庆政府全额补贴。
黄奇帆签了这个疯狂的对赌协议,大手笔利诱惠普下水。
随后,利用惠普这块肉,黄奇帆调动富士康积极性。2009年2月9日,黄奇帆亲往台湾,向郭台铭施展纵横之术。黄称,惠普在重庆有4000万台订单,如果富士康过来,可以既做零部件,也做整机。
作为世界最大的IT零部件厂商,富士康每年可做5000万台整机的零部件。但此时笔记本电脑整机市场,已由广达、英业达等台湾整机厂商瓜分完毕,鸿海不得其门而入。对郭而言,黄奇帆的到来,恰如一场及时雨。
郭台铭心动了。
惠普和富士康的入驻,让整机厂商坐不住了。英业达、广达先后和重庆签约,建造千万台产能笔记本电脑工厂。在重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家打破了持续十多年的分工格局,都既做整机又做零部件,重庆政府则居中协调。
黄奇帆靠着辣个男人的充分赋权充分放手,用疯狂的对赌协议拉惠普下水,再用惠普和整机机会调动富士康积极性,最后惠普+富士康两者撬动产业链生成。
黄奇帆此番作为,类似彼时的贵州林省长,一条贵广高铁撬动大西南利益格局,两位都是深谙交易的艺术的高人啊。
因为一场地震,四川和富士康擦肩而过,让重庆捷足先登。
这一局,重庆赢了。
四川受了很大刺激。
四川全力提速与富士康的谈判,对重庆见招拆招。
重庆同时引进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个“冤家”,局面固然壮观,但也恰好给了成都游说的空间。
据说,四川某领导对郭台铭这样说道:“重庆太挤了,你们过来吧。”
想起了万达旅游城落户济南时,某位烟台的干部对王建林说的话:“别在济南建了,在烟台建吧,济南不如烟台有前途!”
那个话很有分量,富士康重拾了和成都断了一年的机缘。
当年10月,郭台铭与成都签订10亿美元大单,拟投资LED液晶电视、液晶模组、LED背光模组等面板生产线,和重庆基地形成上下游配套。
然而,毕竟重庆已经捷足先登,此时成都只能吃重庆剩下的,搞电视机这种夕阳产业,因此四川把眼光瞄向了当时最火的电子产品——ipad和Iphone。
2010年,苹果划时代的一年
为了争这个,成都比重庆给出了更优越的条件,在给富士康土地时,成都出手更大方,在原来2.6平方公里基础上,专门把富士康南片区并进来,整合为4.68平方公里。
省委一把手和市一把手亲自带队和远赴台湾和郭台铭谈。
双方商谈正酣,却碰上了富士康“跳楼”事件,社会舆论爆炸,郭台铭急忙赶往深圳处理相关事宜。
刚谈的正欢,郭台铭却走了,四川班子怅然若失。
但四川领导马上回过味来,下令组织力量派出四川心理医生组队前往深圳,帮助富士康处理危机。
焦头烂额的郭台铭对四川表示感谢,然而一个土地优惠一个心理医生,还不足以打动利字当头的郭台铭。
郭台铭那时深陷富士康“十连跳”风波,十分想脱身。
毕竟是和谐社会,“十连跳”太打和谐社会的脸了。
深圳压力很大,郭台铭压力很大。
富士康加快了外移产业基地的步伐,并计划在几个月内将生产线从深圳分流到其他省份。
与此同时,成都市政府正式成立“富士康工作组”,由副市长任组长。他们的任务很明确:了解富士康的王牌产品是什么、哪些项目适合拿到成都做、郭台铭的想法是什么……
郭台铭向接踵而来的各地政府人士抛出一个难题:20天内找到一个10万平方米的厂房、能容纳两万人的宿舍。
只给20天时间……
各地招商组火速展开搜索,四川倾力而为。
然而,最大的赢家,并不是四川。
河南郑州率先找到一处14万平方米的厂房,并星夜组织好合作细节,郑州最终胜出。
后来富士康在郑州的故事,我们都看到了。
一厂兴一城。
四川的穷追猛赶也得来了回报,富士康把苹果手机的生产线给了郑州,把ipad生产线给了成都。
当然,成都也生产部分iphone,但好像优品率不高,苹果手机优品率最高的是深圳富士康,其次是郑州富士康,然后是成都富士康。
成都可能需要思考下。
这一局,成都花了大价钱,虽然先后落重庆和郑州一步,但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吸引了富士康ipad生产线和部分iphone生产线的入驻,扳回了一城。
成都是真的花了大价钱,为了利好苹果产品的欧洲市场物流,开通了直飞欧洲的全货机航线,采用载重量110吨的波音B747全货机执行,一周3班,并可根据项目的需求增加航班次数,这很符合苹果轻便手机的需求。
2010年,在迅速引进IT产业后和消化震后建设资源后,成都开始起飞,直接飞到了今天。
2011年,成都市GDP为68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58%和40.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8∶45.9∶49.3。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38.9亿元,增长39.4%。
如今,全球2/3的iPad,是成都制造。
如今,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出自重庆。
两地在你追我赶下,一起飞速进步。
这才是良性竞争嘛。
在引进it和电子产业的博弈同时,重庆和成都在交通区位上也开始了互博。
重庆比航空优势,目前还是比不过成都的。
当然,综合铁路水运而言的交通优势,成都是怎么都比不过重庆的。
旧文讲过了:
如林同志所预言的那样,“一旦贵广、长昆两条铁路在贵阳交汇,贵阳在西南铁路网中的位置已无可代替”,眼看贵州接连拿下贵广线和贵昆线,西南高铁枢纽的地位无可撼动,四川和重庆开始审时度势,主动靠拢贵州。
重庆第一个迎头赶上,先向国家请命,要求开兰渝铁路,打通重庆和西北的通道,然后,在兰渝铁路和贵广铁路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重庆以极大的魄力甩开了渝怀线,再次向北京要求修筑与贵阳相接的渝黔新线。
至此,重庆在bu厚手里,构成了从兰州-重庆-贵阳南下出海最为快速的大通道,成为高铁时代西南地区仅次于贵州的大赢家。
最后清醒行动的,是四川。
四川重庆,本出一源,同气连声,但考虑到重庆扼住四川东出咽喉,“成渝心结”下四川实在无法再把南下出海口的高铁放在重庆。
而且,在兰州-重庆-贵阳-广州大动脉已经全线动工的情况下,可预见的将来中成都势必会越来越被边缘化,西南西北中心集散地将被重庆取代,于是成都不甘示弱的提出修建程度到贵州的成贵高铁,四川不必再东出重庆,而是南下贵州至珠三角。
这条施工难度极难,但线路却并不优秀(成贵线比起成渝+渝黔线基本没优势)的线路奇迹般的获批,至此,林同志关于贵州高铁枢纽的大局,下完最后一棋。
——旧文《西南大博弈》
四川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的魄力,修了成贵高铁,然后依然无法逆转成都对重庆的铁路交通劣势,眼见于此,成都就开始猛升级航空技能,四川人又用他们特有 的魄力,开始了一次航空上的大跃进。
北京拥有两个4F级机场这个不难理解,中国第二个拥有双4F级机场的城市不是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也不是天津、重庆等直辖市,而是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
其内部也为此进行了大动作,成都吃掉资阳市的简阳,就是为了天府机场。
为了给成都腾出一座机场,吃掉一个县级市。
这个的确很有魄力。
重庆对成都的交通优势是降维打击,成都唯一能逆转的就是航空优势,为此成都真的是all in了啊。
其实,这两件大事能成,背后的第一推动力,不是四川,而是国家。
成都一直以来的城市规划就是南下,因为成都西有龙门山脉,东有龙泉山脉。这就是所谓的两山夹一城。西边东部都有山,北部空间有限,只有南下是一片平原好纵马,从毛时代开始成都都是南进发展。
而国家在16年提出成渝城市圈建设后,就要成都往东南发展,重庆往西部发展,两者胜利会师。
重庆倒无所谓,虽然之前重庆城市规划是东进的,但重庆地理原因,西进东进都一样,但成都就不同了。
成都往东南方向发展,不可避免的要过一座山。
平均海拔一千多米
长200千米
宽10千米
的
龙泉山
跨过一座山去发展城市,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特别是在成都中优南拓发展还未饱和下,这样的跨山摊大饼式发展,太耗资源了。
成都自媒体制作的一张城区调侃图
成都东进,重庆西进,两者竞争下,需要跨山发展的成都,先天就输了一半。
成都东进,生死难料
为了弥补成都在起跑线上的损失,为了调动成都东进的积极性,国家放手成都吞了资阳,放手成都修了第二座4f机场,给了成都比肩北京的航空设施。
成都为逆转对重庆交通劣势的,最想要的航空运输技能,国家大度的放开了。
国家做到这份上了,成都如果还不积极,就是不识趣了。
在国家萝卜加大棒的招呼下,成都再生死难料,也要东进了。
所以,四川的瓜友不要在这两件事上,太在意成都的“吃相”
觉得成都太资源倾斜了,省府方面太偏心了。
成都七环都开始修了,四川盆内都地还没有县县通,贵州都县县通了,四川老二绵阳,和成都差了7倍左右的GDP,等等等等。
的确,以上这些是的确的事,但在吞资阳和建机场这两件事上,是需要国家拍板的,真不是省府偏心就能敲定的事。
这是国家给成都东进的萝卜。
没办法,四川注定是这样的格局:
至于在一旁看戏吃瓜的重庆,可能就有点开心了。
重庆调头西进,在成渝经济圈里,稳稳的等着翻山越岭、远道而来的成都,有点以逸待劳的感觉。
成渝经济圈里的那些小弟城市,看着两边的大佬,到底抱谁的大腿,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成都有点慌啊……
故事未完,成渝待续。
下一篇,开始细致的分析成渝的各项比较,当然,都是岱岱个人的意见,供大家参考而已。
下一篇,四川和成都的瓜友就不要点开看了。
嗯,为了照顾你们的心理感受,也为了保障岱岱的人身安全,就不要点开了。
毕竟,川老哥们,都是能动手都不吵吵的主……
这一张图,就足够让川老哥们做好战斗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