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之争,为什么胜利的是共军? | 新潮沉思录

2020-07-08

文 | 刘梦龙

 

 

昨天是七七,是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日子。而今年恰好是抗美援朝战争七十周年。这两场战争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一个是被东洋强盗打的溃不成军的中国,一个是和超级大国打的旗鼓相当的中国,这中间只隔了一场解放战争。那么,为什么最后共军战胜了国军,之后面对外辱,一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什么能远胜一个”黄金十年“的旧中国?

 

对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不谈军事,政治,情报这些宏大的东西,而聊些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时间不妨放到一九四七年初,双方决战前夕,我们先对比下双方的家底。这时国民政府还是正统,掌握着三亿人口,占据除哈尔滨以外全国的主要城市,背后是美国人的支持。国府的最大资本当然是国军,接收了上百万伪军和内地日军的装备,加上美援源源不绝,海陆空齐备,有四百多万人。

 

而他的对手共军,力量分散在全国几个解放区,掌握着一亿人,有一百多万陆军,技术装备全靠缴获,远不如国军。国际上,虽然同为社会主义阵营,但苏联人能提供的帮助不多,倒是刚建国的朝鲜人在东北民主联军最困难的时候送了几十车皮弹药粮食,堪称雪中送炭。

 

从实力上说,国府几乎是共军的三倍,应该以压倒性的优势迅速获得胜利,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实际上共军比国军更有钱。支持一切军事力量的是钱粮,枪杆子是要靠钱袋子来支持的。如果我们从财政收入来看,其实国共双方是差不多的,共军还略高些。

 

由于当时双方在财政上都有问题,国民政府遭遇了恶性通货膨胀,而共军则很务实的采取了粮本位,我们不妨把双方的财力换算成粮食。当时国民政府的年收入按财政部的报告在法币1.3万亿左右,而47年初,法币还没完全崩溃,一万块法币在国统区大概能买80斤米,所以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大概是100亿斤米。而共军在解放区一年征收的粮食47亿斤米,约占财政收入的四成,所以共军的财政收入在120亿斤米左右。还有人计算过,1946年统一换算成小麦以后,国民政府一年的收入大概66亿斤小麦,而共军大概92亿斤小麦。

 

也就是说共军实际上在只拥有国民政府三分之一地盘人口的情况下,反而比国民政府财政收入还略高近两成。按理说这样解放区的负担要高于国统区,但这种情况下,共军解放区普通人承担的税收居然还远低于国统区。比如当时陕南一个商铺47年在国民政府治下每月折算粮食要交一石四斗八升的税,而48年共军治下,则只要交一斗两升,差距十倍。那么国府多收的税哪里去了呢?这就存在各级的漂没和税负的不合理,大量的税收集中在社会中下层,有门路的上层却不受影响甚至大发横财。结果就是到了48年左右,连北方农村的中小地主也开始喜迎解放军,写信给儿子盼大军,不然就要全家打人字桩(自杀)了。

 

所以即使不提共军推行的土改分地,平买平卖,统收统支等措施,国民政府单纯比财力就不如共军。国民政府财政能维持,还多亏了美国人陆续提供了价值近五十亿美元的援助。虽然很大一部分是实物,比如朱自清的那个面粉,好歹也接近他三年的预算,算是给国府续命了。

 

反过来说,国民政府用共军差不多九成的财力,居然支撑了对手三倍以上的正规军军队,还有庞大的国家机器,打了三年多,某种程度上说也算了不起。当然,即使这样,国民政府每年的财政赤字都超过七成。这也是国民政府为什么急于结束战争的缘故,长期如此财政是必然要崩溃的。但既然双方经济实力差不多,那么国民政府速胜就不太可能。

 

收入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国府支出的问题当然就更大了,收入层层加码,支出当然就是层层漂没。这种漂没,有时候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比如说夜盲是旧中国的常见问题,这也是国军普遍打不了夜战的原因。为此,抗战时期的美国人为了防止国军无所不用其极的漂没,就发维生素片当场看士兵吃下去,而国军军官让士兵含在嘴里,等美国人走了再吐出来,收集起来卖掉。

 

我们这里不说各种浮支漂没,只说欠饷。就比如说47年下半年长春被包围,前线的军饷要靠空运,结果这些钞票刚落地就被原装运回济南炒黄金,至于士兵的薪水就先拖着。国府从北洋那阵子就开始拖欠工资,最有名的就是主席和鲁迅。到了最下层,比如军队的基层官兵,这种就更加严重。尤其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拖欠薪水其实就等于把薪水赖掉了,毕竟几天时间可能就通货膨胀到一文不值的程度了。比如48年被困在长春的一个少尉胡长庚,四月份领二月份的薪水够买一条自行车轮胎,七月份领到六月份的薪水,加上当月的薪水,购买一斤二两高粱米,大概能吃一天。

 

实际上,如果你作为共军的一员,那么你在享受的经费投入上已经是对手的三倍以上了。而基层国军官兵的待遇经过层层漂没,往往不到三成。也就是说一个共军士兵享受的资源实际上是一个国军士兵的近十倍。

 

这表现在吃饭上是最明显的,无论对国共的基层士兵来说,收入都聊胜于无,真正重要的是管饭。在抗战和解放战争,双方基层士兵实际上都是供给制,当兵就是吃饭。

 

抗战时期,国军规定一个士兵的口粮是24两,当时是十六两一斤,就这个标准,国军大部分部队还落不到实处。国军著名的书呆子黄维为此就大闹过一场,他当时的标准才20两,能活活饿死人。而当共军最困难的时候,战士口粮也是一斤半。国军士兵纸面上的粮食也就是和共军最困难的时候相当,除了日常克扣,还常有掺了泥沙乃至没脱粒的米,实际所得更少。而共军抗战后期一天战士就有一斤八两,甚至条件比较好的华北地区能到两斤,而且一个月能保障两斤以上的肉,夏天一天还给半个西瓜。

 

到了解放战争,共军士兵的生活待遇是远远好于国军的。最著名的要算是淮海决战前夕,当时黄维兵团被围双堆集,国军李延年兵团奉命解围。这时有个美国记者西默托平到前线采访,他就记下了两军决战之前的伙食。国军士兵吃的是拌辣酱油的冷米饭,而共军士兵吃的是配猪肉豆腐的热饭,回来的路上他还和几个军官一起分享了一条鱼。

 

当然这种伙食标准是高于平时的,共军有战前集资办好伙食的传统,就是一打大仗就吃猪肉大葱包子。但在淮海战役里,国军所过之处,吃的是冷饭和大饼,乃至抢什么吃什么,以至于当地人民逃散。而共军所过之处,每到一地就有支前的民众准备好热水热饭,甚至能保障每个战士一天一个熟鸡蛋。双方伙食差别如此,国军不败才奇怪。

 

当兵不只是吃饭,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好歹要谋一个出路。那么作为正统的国军恐怕也不太友好,国军基层官兵基本没有上升的渠道。士兵到士官就是顶点了,国军转进宝岛,还有从北伐时代就开始的从军马夫。没出路还在其次,在国军当兵要格外小心性命。淮海战役里国军唯一的胜仗潘塘大捷,那个立下大功被授予了勋章的通讯兵,等到授勋的时候找不到人,原来是被围后发牢骚直接活埋了。

 

这种例子其实不是特例,著名的新一军才刚刚回国不久,在广州就已经腐化堕落到定期枪毙逃兵来威吓补充来的壮丁,有时没抓到逃兵,就临时随便抓来新兵杀鸡给猴看,被当地人称作新日军。这里更不用说国军盛行的各种私刑打骂等,共军的诉苦大会一开,往往解放战士的战斗力爆表不是没有道理的。

 

反过来说,共军士兵提干一直都存在,在解放战争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但凡共军战士,只要坚持留在部队,最后一定会享受待遇,建国后的标准就是老红军不下校官,为此还特批了三千多老红军破格升校官。在共军历史上,对投共的基层士兵是很友好的,最有名的例子应该是后来当过总参谋长的徐惠滋上将,因为有文化,48年辽沈被俘,建国时已经当上了连指导员。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二野战斗英雄王克勤。他39年就参加国军,是一个老机枪手,可以算是国军难得的技术骨干,但一直都是下层士兵。45年10月,他被俘参加解放军,到46年已经提升为排长。他最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刘邓首长致电吊唁,由旅长主持追悼会,全县人民为他送行,作为普通士兵可以说备极哀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有前途,有尊重,如果普通人,怎么看投共都是一个比较更妥当的选择。

 

最后还有内部文化,这也能看到国共的区别。国军内部基本可以说集传统权术于大成,问题就是大家都削尖了脑袋互相斗争,正事反而都耽误了。这一切当然以蒋先生为首,他最善于各种平衡。比如著名的王牌整编74师(原74军),它内部有多少派系斗争呢?老军长俞济时的58师是蒋先生一系的,后来王耀武排挤俞济时,又提拔51师一系人马自己掌权,抗战后王耀武做大,特意抬举资历不高的张灵甫接任军长方便遥控,结果张灵甫上任后又想办法排挤王耀武的人马形成新圈子。再加上一个外来户的57师专做苦活累活,七十四军三个师就有三个彼此不买账的派系,一个王牌师尚且如此,何况不同部队,日后张灵甫困死孟良崮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情形最可笑的是,国军转进宝岛后,偷袭东山岛,居然还能假设在广东的四野系统的部队不会及时救援福建三野系统的部队。

 

相比之下,共军恰恰相反,从红军时代开始就高度讲究组织纪律性,哪怕是空降干部,也不在话下。比如当年张国焘一个北平书生,空降鄂豫皖也能掌握大权。当初红军长征到陕北,主席找徐海东红二十五军借一千大洋应急。徐海东也才立足一年,手上只有七千大洋,转手就借走五千,解了中央燃眉之急,也让双方彼此信任起来。这种精诚团结在国军内部是没有的,甚至后来逃台,蒋先生和主持台湾的陈诚都有些同床异梦,内斗不断,乃至一直传闻陈诚私下见过总理。相比下,共军抽调全国的干部争夺东北,都是令行禁止,服从指挥,无论哪个山头都是大局为重,尽量抽调精干力量,才能做到团结一致,硬啃下东北这锅夹生饭。更不用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种等于是牺牲自己几十万人马,挽救全局的举措,在国军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说,国共相争,开始时看上去是国府强而共军弱,但无论从整体财力,士兵待遇,个人出路来看,共军都处于一种明显的优势。所以说,解放战争共军的胜利本身就是以顺讨逆,以强胜弱。乃至从效率上说,按工业化社会标准建设的共军政权一开始远胜过了半只脚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国民政府。以这样的新中国打一场抗美援朝当然行有余力,还能做到每年经济15%的超高速增长,而这样的新中国自然也不是旧中国可比的。

42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为什么我看的完全是反的呢?为什么呢?是历史有所掩盖吗?
    你看啥了?
  • 虚假的“历史学家”:“胜利者书写历史。” 真正的历史学家:“胜利者因为他们的先进之处而胜利,而不是因为他们书写了历史。”
  • 看马督工视频里说,武昌起义(1911年)伤兵的抚恤金历经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是1950年土共开始发的……
  • 他们是贼,每一个人都是贼”“他们从我们送给蒋政府的上十亿美金里,偷取了将近七亿五千万美金。他们偷了这笔钱,却将这笔钱投资在巴西的圣保罗,以及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投资于纽约的房地产。 -----------------------美国总统杜鲁门对蒋氏政权的赞美
  • 赢的有理,输的活该
    一个在体制,思想,经济制度上全面落后于对手的政权,败退只是时间问题。连人民这个最大的基本盘都握不住,拿头打?
  • 可以预料一大堆蒋粉国粉要来了。但我还是要说,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打倒蒋匪帮是中共继建立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后最伟大的功绩。
  • 必须要承认一点,哪怕是买办,国民党也是世界上倒数有名的买办。其它的买办例如韩国的李承晚集团,南越的吴庭艳,智利的皮诺切特,好歹还有一战之力。kmt出生之日起就和帮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满清还没被推翻就开始大搞内斗,两湖,广东,浙江系三足鼎立,孙中山死之后更是离心离德。中共早期没有经验,书生意气,侥幸让kmt居了上风,到第一代党员摸爬滚打过来成长起来,攻守必然易型
  • 其实国军当时战斗力是全球第一的,政府吏治清明,根本没有任何贪污腐败,奈何共产党得到了赛博坦星球的帮助,制造出了高达、机械飞龙等武器,然而即便如此,常凯申依旧能成功转进台湾,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了。
  •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东北某果党行营主任和共党天天做生意,偷运物资卖过来,甚至还呼叫共军帮他炸一遍仓库掩盖亏空……真是烂到根子了
  • 共产党谈“利”是谈的最直白的,所以老百姓听的明白,干的踏实。 现在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整些绕不清楚的大“理论”呢?
  • 作者说的很对 沉思录的读者,大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更应该关注军事背后的东西 推荐三本书:《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 《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
  • “我们知道,在河南农民的心底,有一种暴怒,要比死亡本身更酷烈;我们也明白,政府的勒索,已使农民的忠诚化为乌有”。从河南回到重庆的白修德,看着重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内心涌起无限悲哀:“重庆谁也不相信我们,直到一年后日军在这全部的插曲内,最后加上历史性的一幕。”“历史性一幕”发生在1944年春夏之交。这一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受到重创后,孤注一掷在中国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意欲打通直通南方的大走廊。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豫中30多个县城被日军占领。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历史性一幕”发生了: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的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高射炮、无线电台,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国军士兵,就这样束手就擒。“中原王”汤恩伯恼羞成怒,这位河南民众口中的“四害”(水、旱、蝗、汤)之一,把中原会战失败的罪责推到河南百姓身上,破口大骂河南人都是卖国贼。其实何止一个河南,其他地方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
  • 徐海东大将 “有六千给组织五千加几十挺最好的机枪” 没有他就没有了中央红军
  • 《剑桥中国史》还记载:“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偷偷地穿越战线,把猪、牛肉、大米和酒送给敌人。乡民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守卫洛阳的第四集团军却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其总司令孙蔚如回忆说:“在阵地十八日之激战中,输送军食、伤兵,皆人民自动为之。” 原因很简单,大灾之中,这支军队曾在驻地汜水县节省军粮大力救灾,在民间广为传颂。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为什么不分出一些来赈灾呢?
  • KMT真是百年烂党啊
  • 工业时代的军队战胜了农业时代的军阀,这莫非就是降维打击
  • 上次去淮海战役纪念馆,有个图我印象特别深刻,为了表彰士兵,华东中原以及前线人员,一人一斤猪肉五包烟,猪肉吃起还不把国军吊着打啊
  • 原来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里通讯兵丁小二的原型被蒋匪军活埋了。
  • 摘自:《国家历史》作者:白伟志媒体对1942年发生在河南灾荒的披露,打破了蒋介石的全盘布局,他对三千万子民生命的漠视,最终失去了所有人民。1943年,在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之年,也是“所有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年。 但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竟然在灾区拿出军粮赈起了灾,这也导致了河南民众对国民政府的唾弃。对此,白修德说:“他们是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文化之一的民族的后代,即使是文盲,也都在珍视传统节日和伦常礼仪的文化背景中熏陶和成长。这种文化把社会秩序看得高于一切,如果他们不能从自己这里获得秩序,就会接受不论什么人提供的秩序。如果我是一个河南农民,我也会被迫像他们一年后所做的那样,站在日本人一边并且帮助日本人对付他们自己的中国军队。我也会像他们在1948年所做的那样,站在不断获胜的共产党一边。” 抗战爆发以后,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河南,军粮、草料、兵源全部“就地取材”。1937年到1942年,河南出兵出粮均列全国之首。 异常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使得河南民力物力财力早已枯竭,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交完赋税后也只能靠野菜杂粮勉强度日; 遑论1942年全省遭灾,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完全绝收!在蒋介石看来,河南是中日军队角逐的主要战场,而非相对稳定的大后方,他随时准备放弃河南。因此,他提出“不让粮食资敌”的口号,一面将河南农民搜刮殆尽,一面随时准备抛弃这三千万子民。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他才会在1938年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而这件事情,也是导致1942年河南大旱的根本原因之一。
  • 我军即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战斗力强、作战主动性高。这支军队朝鲜战场打美军,中印边境作战秒印军,痛打越南小霸王,岂是国民党军可比。
  • 解放区其实已经是人口过亿的超级大国
  • 国民党反动派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这病是胎里带,没得治。现在还不完蛋,苟延残喘,算是烧高香了
  •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死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一说5000万)。“1920——1921年,发生在华北四省区的旱灾和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直隶的800万饥民几乎只有一半活下来,妻儿被卖,数百万人闯关东,饶阳境内一片荒芜。 ——摘自任不寐(加拿大):《在一场大灾变前的反思——重申“灾变论”》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死人数不详。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
  • 别解释了,共军有高达是个不争的事实 。
  • 工业党对上农业党都不如的刮民党,焉有不胜之理?
  • 这有点让我联想到明末双方的斗争。。。一边铁板一块收的上税粮饷到位另一边山头林立互相倾轧拖欠粮饷。
  • 1940年夏,物价飞涨,怨声载道。众所周知,只有惩办囤积居奇者才足以平抑物价。蒋介石亲自下令缉捕,陪都重庆的囤户最多,然而缉捕之后总是被孔祥熙保释,“闻者无不叹气”。在行政院会上,秘书长陈仪向孔祥熙当场拍桌子。但大多数人只能背后议论。 1940年,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历数孔祥熙的腐败行为,接着写道:“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哉?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思无愧于前贤典型,大难不在后来在参政会中,而在最初之一人批逆鳞也。若说有无效力,诚然可惭,然绝非无影响,去年几干掉了,因南宁一役而停顿耳,故维持之者实倭寇也。至少可以说,他以前是个taboo(禁忌),无人敢指名,今则成一溺尿桶,人人加以触物耳。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纲常者也。”(参看《胡适来往书信选》)
  • 在怡情期间,我在知乎某回答下这么说,“没有组织术不行,组织术变味了也不行。”
  • 角度独特,但是从细节上可以看出国共胜负的重要因素
  • 这么一说确实是一场降维打击
  • 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人间正道是沧桑。
  • 这个角度别出心裁,原来许多认知反过来了,受教了。
  • 听大人说,我们那里当年国民党抓壮丁,有一个在坐船过河是想靠水性好逃脱结果跳水里就被乱枪打死了,还有个我外公的哥哥也被抓壮丁,最后写信说是去了台湾最后也没回来!
  • 好像红军时红军战士拿的就比国军多,还都是现洋不打折扣不拖时间…不知道有没有根据
  • KMT就是个垃圾
  • 孙子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国军一条不占!
  • 角度独特新奇,谢谢普及。
  • 咱们工人有力量
  • 奈何共军有高达(狗头)
  • 徐惠滋是副总参谋长,阴差阳错。
  • 无奈共军有高达
  •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