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教育投资是否值得? | 顾子明

2020-07-09

就在中国高考如火如荼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爆出来一个高考作弊丑闻。

特朗普的侄女玛丽撰写了一本家族黑历史,里面爆了特朗普的不少黑料,其中最令人惊诧的,就是特朗普的“高考”替考。

据玛丽表示,特朗普在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的SAT考试中,雇佣了一名“枪手”,借此得以被沃顿商学院录取。

对此,也有美国网友间接证实了这一点,拿出了特朗普在沃顿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其惨绝人寰的成绩,很难跟特朗普这个知晓一切的“懂王”相提并论。

前几天,跟一些朋友在讨论现在节节攀升的教育成本,是否值得投资,看到特朗普的这个新闻,政事堂突然找到了一个特别适合分析的案例。

以土豪家庭出身的特朗普为例,可见应试教育和分数对他是没啥用的,土掉渣的成绩并不能阻挡他成为全球最有权势的男人。

当然,这并不是在否定考试和努力,那个给特朗普当枪手的小伙子被公布名字后,也被网友挖了出来,其凭借着自身的能力考入哈佛法学院,一路成为了全球娱乐霸主迪士尼的执行副总裁。

考虑到中美之间的时代差,特朗普跟他的枪手,正好从两个极端,给我们展现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什么孩子值得进行大额的教育投资。

在政事堂看来,一个是拥有家底雄厚的老钱孩子,一个是没有家底但有天资的年轻人。

前者从数学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就算优质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能力提升有限,但是老钱家底决定了,即使是微小的提升,在巨大的基数之上,其复利的增长也会碾压别人的本金。

就像王健林订的那个小目标,是绝大部分人奋斗一生都无法实现的。

而要理解后者,就有点说来话长了。

纵观中国历史,科技树和文化树之上,有两个跨时代的发明,分别是印刷术和科举制度,而这俩恰巧都是在隋唐时期逐步成型的。

这是因为随着印刷术科技的推进,知识不再被局限在宗族的家学之内,大量寒门也可以读书成为知识分子。

而随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出现,使得科举取士制度拥有了人口基础。

随着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受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多,科举制度也变得越来越死板,最终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被后世诟病的八股取士,其本质是什么?跟现在的996一样,是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受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多,但是后来,需要教育的岗位却是有限的,执政者不得不调整为一个充分竞争且透明的赛道,以牺牲了无数仕子青春年华为代价,从全国决选出了一批最聪明最有奋斗精神的一批人。

因此,这种不公,间接也带来了近乎于绝对的公平,在八股之下,京畿的学生并不会比边疆的学生有多大的优势,因为大家比拼的是天资*努力程度。

很多读书人会诟病八股取士,但是站在一个公司管理者的角度就会明白政府的做法,无论是高校扩招之钱的大学生,还是扩招之后的985,考场上冲过独木桥的,八成以上都是“来之能战”的人才。

对于政府和公司来说,当人才供过于求的时候,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取材方式。

就像明清八股搞出来了平均素质远超前代的政府和内阁那样,一流名校的学生,也在过去12年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控力,他们很快就能上手,并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

所以,对比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恢复高考之后,随着高校扩招,人才的选拔机制也逐步从汉朝“察举制”走向了隋唐“科举制”,未来还可能迈向明清的“八股制”,背后都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就像目前供过于求的互联网企业会通过996的方式来选拔少数人才一样,未来应试教育的走势也是如毛坦厂中学那样,将会是通过牺牲部分学生青春的方式,决选出一批天资+努力的人才。

所以,明白了这个趋势之后,各个家庭根据自身的情况也要走出不同的路线。

富裕的家庭别让孩子去挤应试教育的独木桥,应该选择砸钱去搞素质教育。

而不怎么富裕的家庭,则要看孩子的资质。

如果天资优异,就应该坚决走应试教育的路线,凭实力挤过独木桥,然后逆天改命。就像给特朗普替考进沃顿的哥们,考入哈佛后靠自己的能力在迪士尼当高管。

而如果没有这个天资,就不要过分浪费时间和金钱去走应试教育的路线,因为早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这种百年不遇的机会,已经过了。

有这个时间和资本,不如紧跟时代的变化,发掘孩子身上的一技之长。

 

106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中国的高智商精英大部分毕业后都去考公职谋出路,可悲!
    最精英的人在政府,才能更好地维护民众的利益。你看现在的大学生公务员素质和态度,难道不是吊打当年那些老大黑粗么?
  • 那么问题来了 天资优异如何定义与筛选发现呢?
    只要自己不傻,孩子有没有天赋,心里没数么?
  • 有钱有天赋:爱咋咋滴 有钱没天赋:素质教育 没钱有天赋:应试教育 没钱没天赋:职业教育
  • “早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这种百年不遇的机会,已经过了” 无比认同!
    这种机会,一个朝代一般就一次
  • 但是感觉部分家长会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认为孩子外在表现的缺乏天资,是时间和金钱投入不够造成的...
    天资我觉得要么遗传,要么突变......
  • 达则文史哲,穷则计算机,这志愿填报建议明公念叨三年了
  • 因材施教,因财施教,因才施教
  • 无论是什么社会制度,统治集团越善于从社会下层吸收精英,其统治越稳定。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不是人们惯常称道的四大发明,而是考试制度,因为它给社会下层提供了一条在和平环境里通过个人奋斗升入较高社会层次的稳定、公正的途径,而无需诉诸与整个统治集团对抗的方式。
    尽管大款阶层取得了多得与其人数不相称的社会影响力,但中下层永远是社会的“沉默的大多数”。面对自己无法抗拒的人生苦难,富有宗教传统的印度人把希望寄托在神的世界,寄托在来世;传统上“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人则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中国人自己可以对不公正待遇忍气吞声,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朝一日争气,届时自己原来所受的一切苦难就会成为令人津津乐道的奋斗史,这种奋斗史又会激励其它暂时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也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铤而走险与社会对抗。通过这种机制,局部的社会不公正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步消解于无形,而不至于激化成为外在的社会动荡。
  • 头一次不太能苟同明公的观点,就算没有天资的人,只要是中上等的,坚持读下去获得一个高学历相对来说会更好吧?还是说我漏掉了哪些关键点,思考方式不对,望明公指点
    不要把自己踩中的历史进程的成功,当做个人奋斗的结果,这种路径依赖要不得。这也是昨天文章的内核。
  • 这也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
  • 一技之长没有学历支撑行吗?这得是绝技吧!
    一个三本学历在就业的时候啥用都没有
  • 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尤其是农村孩子,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虽然不是一考定终身,但是有了大学的入门券,才有了后来硕士博士,才能跨过各种选拔人才的门槛。 如果高考没过,连可能性都没了。 所以,对寒门子弟来说,应试教育还是值得一走。
    当教育逐步成为烧钱大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孩子都适合走大学路线了.....
  •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上大学能够提供一个与高阶层相遇的机会,一个真实故事: 我小学同学Z君,大学就读某中部省会城市非211、非985的院校,结识了自己上铺的兄弟G君,俩人感情很好,属于一起扛枪和PC那种,后来Z君还把自己大表哥的女儿介绍给了G君的弟弟,促成了一门婚事,当然,这和G君的老爹是省房地产商会的会长没有半毛钱关系... ...
    这种例子对于80后来说看的简直不要太多,但是00后嘛......咳咳
  • 孩子因成绩不好, 又被妈妈骂笨鸟。 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 妈妈问:那第三种呢? 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所以,先投资自己,让自己先飞起来才是最优解。
  • 明公说的太武断,把时间纬度拉的够长的话,请问李世民,赵匡胤的后代在哪里?
    那我问你,如今中国第一大姓是什么?百家姓第一个是什么?
  • 果然富人靠资金(钢铁侠),穷人靠变异(绿巨人等)
  • 比起股市,教育才是价值投资
    嗯,资产质量决定了到底是否值得投资
  • 老公985,自己211,孩子确实是块学习的料,学什么都能很快速的输入处理输出,又快又好还能教别人,但就是一个问题——懒。真折磨死了……
    恭喜,天资是改不了的,懒是可以改变的,我在这方面的改就花费了巨大的心血.........
  • 英雄莫问出处,懂王莫问分数。。
  • 小时候的一技之长,长大了不一定就能用上了…时代也是在变化的…
    不是小时候的一技之长就要吃饭,而是在资质和资本都不足的情况下,用时间来补
  • 清朝灭亡的原因找到了:取消科举
    短期来看,的确是因为这个,导致了地主阶级不跟他们走了
  • 本文请结合1月15日的推送“刚刚,教育部“1号文件”发布,开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效果更佳。
  • 看到这个成绩,我觉得大家都误会川普了,GPA1.28证明川普是60分万岁的坚定支持者,在保证自己能够拿到毕业证的同时,抽出最大时间开始积累商业经验并最大程度的保证自己在黄金年龄的基因传播度。如此年轻就明白了利用最少时间获取最大利益,这就是懂王的成长之路
  • 德国的孩子,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你说的路线选择了。阶级就这么慢慢固化下来。
  • 高考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了? 而且只要方法得当,考985并没有很难,为什么普通资质就要放弃努力呢?
    985占比不超过5%吧......这不是方法得当就肯定可以考上的......说明家长的能力相当可以了
  • 不,科举时代的制度公平还是有问题的,后期科举通道几乎被南方人垄断,除了各种暗箱操作外,还有很重要的问题是,南方存在大量的制艺和试贴,以及储量惊人的藏书,更不要说什么先达古贤了,这些资源在当时的西北地区是难以企及的,作为一个西北人,翻开本地县志,明清两袋中举的也没几个,能考上秀才就有进县志的资格了。要说公平,其实也没多么公平。 要说公平,还是得看当下,虽然眼前咱们的各种平衡性调整还存在问题和弊端吧,但能看得出是已经在尽力让一碗水端得更平了,而且每年教育改革,在公平上面,真是能体会到其用心良苦……
    明清的八股制度已经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证公平了,南方家族几代积累,也就10%左右的buff,这个跟之前的朝代比已经很微弱了
  • 天资真的很重要。我的胞弟就是这类人,从小山村通过高考走出来,名牌大学,名牌大学公费硕博连读。。关键看他读书也没费什么劲。。 🙂
    这种就要坚决走读书路线,这样才能体现出来在一个绝对公平的情况下,他能够吊打其他人的资本。那么自然就会容易拿到“投资”
  • 想当年我学了bp机和大哥大修理技术,在学校因为修的好也是风云人物。等我毕业了,我踌躇满志的发现,bp机和大哥大也毕业了
    哈哈,段子不错,不过现实往往更有趣,华强北那些搞手机做起来的,多半都是从BP和大哥大时代走过来的人。
    改编自郭德纲。不过对孩子和孩子的父母来说,如果没有天资,选择一门技术也是挺困难的。毕竟,教育部文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通读的
  • 可惜懂应该如何教育小孩的人不需要看你这篇文章也懂应该怎么做,不懂如何教育小孩的人即使看了你的文章也不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做法,或者根本就不是会看你文章的人…
    嗯,在群里讨论一个类似问题的时候,我说了一句,懂得人多半用不上,用得上的人多半不懂......
  • 教育理论上也是一种投资,也要考虑回报率,所以一味的鸡娃很多时候都是无用功和负收益,在当下社会还未完全固化的情况下,做父母的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把期望和教育投资强加在未来阶层固化的孩子身上,只会适得其反。
  • 明公 成绩单截图是Fordham大学 是懂王转学到沃顿之前 当然他成绩也真是够渣的
  • 前天跟家里人聊得也是这样,侄女没有考985的天资,那就让她走身心健康的素质教育,去读西方国家给我们建的优秀大学。但是,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确是终身工作。
  • “这种机会,一个朝代一般就一次”——你让我如何反驳?
    很多朝代还没有呢,譬如代魏的西晋,代东晋的宋齐梁陈......
  • 强大如李国庆,也免不了被行政拘留
    目的达到就好了,换个角度来看,李国庆这种高考状元的脑子,想得肯定比那个圈子里的其他人明白
    铺天盖地的新闻,又给李老板的「早晚读书APP」收割一大波流量
    就是这几天不能发微博了......
  • 虽然很冷酷,但是是最优解。整个系统中消耗的资源最小,获益最高。
  • 造纸术的发明间接造成了东晋门阀制度的终结,只有不锁死上升渠道,才能减弱阶级分化带来的隐患。
  • 学历最大的作用是将隐性信息转变为公有信息。 就像一个人说他有多聪明多能干没用的,但如果他拿出一个清北,哈佛的毕业证,别人就会认为他真的很聪明。 所以当前来说,不论何种出身,都需要有这个东西,将隐性能力展现出来。
  • 刚刚在微博看到一个六十年代的本科生爷爷奶奶,俩老八十多高龄驾着残疾车等待参加高考的孙女,奶奶哽咽的说从小学开始补习到高中,前后用了一百多万,希望孙女能考上清华。。。回头就看到明公这篇文章。。那一百多万用在孙女的某个擅长技能方面,也许比考上清华更好吧
  • 科举或者高考也好,选拔规则都是公开透明的,甚至为了保证公平,可能演化成及其严苛死板的,但是在这同样的规则下,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都能做到非常优秀,那么以后让ta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ta绝对会出类拔萃,
  • 今天下午还在和同事聊天,说到读书七分靠天资,三分靠打拼。对比下林徽因的儿子,两次考清华都没考上,逼得她亲自去查阅他儿子的考卷,看后终于选择认命,他们两口子的清华基因并没有遗传给下一代
  • 非常赞同最后一句,培养一技之长这很现实,现在的直播平台上游戏主播玩的好的收入分分钟秒杀一线大厂的996们,越往后大机器时代,机器设备算法会越来越先进,任何重复性没有感情或者艺术的工作都会被机器代替,工程师、蓝领工人需求会越来越少,但这些闲下来的人会在精神内核和娱乐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时候把高考放下了,真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无论是那种方式得先培养好人格,这样以后不会走歪路……
  • 想提一下扎克伯格 乔布斯 盖茨 这种退学创业的 是属于哪种情况?
    扎克伯格和盖茨都是从哈佛退学,乔布斯的里德学院对于他这个阶层来说也是最好的,都是天赋点MAX.....
  • 不能同意更多!想说的话太多,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了~只说一句,因为跟老公都是一直秉承这种理念进行着娃的教育,所以从来不焦虑、不盲从。
  • 承认技不如人从而另辟蹊径太难了,可以做到的就不是普通家长了,毕竟普通人的普通就源自随大流,而不是躬身自省,让他们承认寄托了自己梦想的下一代不行难过让他们否定自己
  • 明公这篇写得太残忍和现实了,没经历过三观重塑的那部分新读者可能会接受不了.....不管怎样,现实就这样,解决方案也提了,多一粉方案参考总没错。
  • 能明白这些并且做到的父母就和明白价值投资并且做到的股民一样少。苦口婆心的劝也不如邻居同事的一个似是而非的消息或者推荐。其实教育本身针对的就是少数人,因为社会就是少数人成功多数人陪衬,然后倒退教育是不是成功。本质上实现不了多数人对教育表示基本满意。。教育比投资难,因为投资赔的是自己的钱,教育赔的是全家人的一生。。。个人觉得全是命。想改命,难啊。
  • 现在很多家庭对于教育的态度,和我们那个时代已经天壤之别了。 我们那个时代的内地农村学生,要么读书考出去,要么回家务农,没有那么多路可选,所以读书会更拼一些。现在社会多元化以后,务农已经不是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备选项,读大学和没读大学的学生的差距至少在前期远没有那么大,所以很多农村家长和学生对于教育也确实没那么执着了,除非孩子确实格外聪明会读书。 但对于我们这代通过应试教育从农村乡镇来到大城市的幸运儿,不免就路径依赖,把读好书当做是维持阶层甚至更近一层的救命稻草吧。
  • 身边既有通过努力和天赋从国内小乡村走出来的公派博士生,也有old money家庭天赋普通本科就出来读书的二代。完美对应了文中两类人。顺带提一嘴,这两类人一般玩不到一起
  • 俩娃,坐标西北高原苦寒之地,按照联播收入划分还未小康。当年就是踏着扩招的进程才拿了个本科证,现在勉强体制内混个温饱。看了这篇,不知道说啥。叹口气,加油搬砖,攒点💰,跟着明公节奏多薅点A股羊毛,不跟大城市的娃比,尽力让娃在周围人群里起点高一点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明清八股科举,地区富裕程度与教育底蕴还是挺起作用的吧,不然为何某几个地方的进士状元那么多…
    相比于之前的朝代已经大幅降低了,类似于如今偏远地区在数理化上不会比发达地区差太大,但比考文史哲,估计就得扑街
  • 两方面吧,提升自己+教育投资 我小时候得过奥数的奖,成绩也不错。于是爸妈对我寄予厚望,孟母三迁,我母亦然,他们都是农村人,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从村子,到镇上,到县城,到市区。 而父母也在为给我更好教育的奋斗路上,不断的奋斗,间接意外踩上了历史的进程,成就了他们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机会或许不会再有,但少年强则国强,民族的希望,依然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为教育的成本付出永远值得,但付出的点或许真的需要重新考量。
  • 蜘蛛侠vs蝙蝠侠,史大盾vs钢铁侠,充分说明:屌丝靠变异,土豪靠装备~
    蜘蛛侠:也可以找一个好爸爸
  • 普通人,三代人的积累要是比不过十年寒窗,那不成笑话了吗
  • 回复一下那个科举不公平的,明朝科举也分一卷二卷呀,明朝有南北榜,南方北方试卷不一样啊
    跟我昨天文章说的全国1卷和2卷都是一个道理,我们还比较贴心的除了针对云贵的3卷.....
  • 有趣的是,英国人对我们的科举制度评价颇高,还依此建立了自己的文官选拔系统
    科举制度跟文官政府本身就是一体的,对于拥有庞大殖民地(藩属国)l来说,这是非常合理的
  • 科举起于隋唐,但真的成气候在明。隋唐仍是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抗衡的贵族政治。而貌似公平高效的科举制度,伴随的却是明清的全面落后和衰弱。 难道事实与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不同,贵族政治才能造就汉唐盛世?
    牛李之争是啥......没有科举哪来的这个.....
  • 有一个问题。自唐代发明的印刷术导致知识分子人数增多,直到明清才致使选举制度变质为八股取士,这里面应该也有明清时期人口暴增的原因。考虑到目前的人口形势,明公的结论会不会产生些微调整?
    这个增多,多的是比例,所以跟人口数量没有关系。
  • 现在通过应试教育极低的能力培养效率出来的人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了,新教育要从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入手而不是简单分九科从知识与考题中凑出模糊的能力,培养社畜,人口红利要从贩卖廉价劳动力转为拥有世界最多创造能力个体的全新形态的生产力群体
  • 教育的问题就是阶层的问题,随着阶层越来越固化,教育带来的阶层跃升越来越差,成功率也变低,所以不要想着像以前一样考上了就成了天之骄子,踏踏实实在自己的阶层一点点积累才是希望。阶层的跃升不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
  • 从国家的角度看应试教育是不是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弱化应试教育在我们这样大量人口的情况下可以在未来提供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但从普通家庭和个人角度看,弱化应试教育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只有真正有天赋的人才才能被发掘。至于有钱人家真是爱咋咋地。
    肯定是限制,但却是相对公平的取材
  • 高考是独木桥,但是即便是独木桥也要走,因为大学文凭或者是门槛或者敲门砖而已,现在招聘的门槛之前都要大学专科或者本科,以此为基础,掌握一两种语言,掌握一两种特长技能才是生存之道,举例说明,我爱人是小提琴老师,从小就学提琴,也参加高考,大学也是选择小提琴教育课程,毕业之后,现在靠着这门手艺,不到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过的很滋润
  • 当一个体系(教育)过度竞争的时候,那么竞争的标的物(学历)本身就会贬值。--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
  •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啦。 另外,鸡娃不如鸡自己。
  • 之前上中学就在想,明太祖和淮西集团都是当世之豪杰俊才,为什么会规定八股取士,其实是在现实条件下的最优解。就像近几年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实行素质教育,农村的怎么比得过城里的。大多数从农村刚入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这块真没法和城里比。
  • 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天资有限,就试一条道走下去,未必走到光明,但至少不会走到黑吧
  • 苦口良言,苦口良言啊 但我猜能接受第三段论点的人大概不多,即使在你的读者里
  • 细节有误。SAT是本科入学需要的成绩,懂王在沃顿读的是MBA。成绩单也是本科学校的
  • 教育的需求还包括对受教育者的需求,强行揠苗助长不利于社会稳定...参考清末... 有时候我觉得德国的ausbuildung很讨厌,有时候却很喜欢,想来是分别站在个人和国家的立场吧。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