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顺天势 : 未来五年的大势剧本,灏泽这里写明了 | 灏泽先生

 4月7日

正文:

 

今天的内容说来也是有趣, 灏泽本来的构想 仅仅是希望能够粗略的讲解一下 “未来的五年,将是整个国势进入全新周期, 并且将借此带动武汉崛起”这一话题。

 

未成想,整个话题一经展开,就难以收拢。

想来也正常, 因为说到 “武汉崛起” 这一话题, 就脱离不开整个国势的推进, 而说到国势的推进, 又离不开眼下的内外环境 以及 金融、地产、工科、外贸领域的讲解。

彼此之间 环环相扣,难以分离。

 

如此,自然洋洋洒洒的构成了本文的小小繁复, 还望读者您能包涵。

 

那么在正式开始之前, 灏泽想要先留几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在文首,同时 我将争取在之后的讲解中把这些谜题和趋势为您一步步抽丝剥茧的予以解开:

 

1 - 为何目前排行榜上的地产商大佬们,去年开始都变得逐步收敛了?

2 - 目前地方管理层的方向是什么?

3 - 地产,它的过去 现在 未来 到底将如何转变?

4 - 为何这么多渡洋企业里,华为成为了白头鹰的眼中钉?

5 - 为什么, 未来的核心发动机之一,必定是武汉?

 

 

土地 与 地产:

 

灏泽始终觉得,在我们的中国这片土地上, 你要做任何事, 首先最重要的 就莫过于要先懂得“识字”。

因为在很多时候, 我们在给一个东西定名的时候, 也等于给它定了“性质”。

 

就说这“金融”二字,真的是精简又精妙, 无论你是银行业还是投行业亦或是任何兄弟行业, 只要你是属于这个圈子里的, 一个 金字 一个融字,就已经把你的所有核心给勾勒清晰。

 

同理,这个逻辑放在 “地产”上面,也是完全相通, 地产 地产  说到底,就是土地 与 产出。

这是整个行业的根本逻辑, 无论你是土地最早的出售者 地方管理层 还是 中间的代持方 开发商 亦或是最后的购买者 业主, 这一行业的整个逻辑 都离不开 土地本身所能带给你的 “产出”。

 

那么在早期,土地的产出“源自”我们耳熟能详的土地出让金制度, 通过开发商购得土地,并缴纳出让金与税款,而得以让地方管理层拥有更多的财力去推进当地的各项配套, 包括商业和公共设施等。

 

随后,更好的商业与设实形成了效应,并借此得到了更多的来自上头的优惠与改革政策,随后形成了一个越来越良性的循环。

即: 卖土地 - 建配套 - 引政策/商业/资金 - 形成更好的土地效应 - 卖更贵的土地。

 

这一点,我们的所有一线城市都是最佳的佐证。

当然,这是在大逻辑上成立的一个模式,细节上还有待斟酌,我们姑且先如此理解。

 

也因此,我们便能看到 随着改开推进,以及90年起我们的地产领域的正式崛起至今,整个的游戏规则都是按照这样的一个逻辑在推进。

 

 

但是,如果你正儿八经的熟悉并了解地产,就会发现 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所有的凯歌与鸣奏声,都在慢慢的降低其声调。

(注意, 灏泽这里说的“了解地产”, 不是单纯作为一个房产投资者的那种熟悉,那是“了解房产” 而不是地产, 房产和地产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理由很简单,在这个时间段 我们遇到了几个比较直接的问题:

1 - 别提六个钱包了, 普罗大众已经是十个钱包都搞不定超一线城市的核心房产。

2 - 从14年开始,中国出现了太多不需要六个钱包也能买的“刚需”房产。

3 - 地方管理层发现,本来的卖地模式 已经越来越乏力。(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这三个问题里 1 和 都很好理解, 那就是 在除去“新互联网浪潮”以外,我们目前还没有新的产业出现以催生大批量的新优质中产和新贵群体。

也就是说,虽然普罗大众都开始奋勇的朝“月薪过万”这个关口冲刺,但是 和一线的房产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另外,灏泽一直以来都特别厌恶年轻人过分沉迷一些“谢邀,刚下飞机 年薪百万”的网站, 它们有可取之处,但实际上它们会让你的普世目光狭隘化。

也就是说,你只看到了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却忽视了底层的街头智慧和顶层的豪阔智慧。

 

不开玩笑的说,灏泽身边有很多很多来自五湖四海 不知出处的富人, 这些人不是来自上海、北京、深圳, 他们来自很多不知名的三四线城市。

 

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生逻辑实际已经在这几年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就之前比如一对月入百万左右的夫妻,就和我研究出了这么一个逻辑:

 

房子当然是很好的东西,谁都希望自己的家能够坐落黄金地段,一切配套竭尽完美。

但是住过的房子越多,越发现 实际上这些完美,反而都会因为与房子捆绑,而遭到了恐怖的溢价。

 

就拿很多中产乐此不疲要去购买的学区房, 大几百万的溢价, 还沾沾自喜, 但是 好的学区房不等于好的大学啊。有这些钱,给孩子办个外籍,回来直接四大院校一丢,你说哪个性价比高?

同样,其他的很多开支也是如此,都有很折中的超高性价比方案能够寻找。

 

但是这笔财富如果投到一线城市的优质房子里面呢?实际上收益比是极低极低的。

所以,他们作为“田宅宫”极旺的两口子,灏泽反而推荐他们去买二线和强二线的房产, 去年在全国各地总记买了八套作为长持投资。

(短期看这肯定是垃圾到极致的投资,但你要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现在的二线和强二线房子,真的是便宜到不行,也就两万一平,但是租售比和前景把北上广打得鼻青脸肿,深的话是例外。)

 

这还是日子小有富裕的群体, 哪至于中产呢?更是不用多说,很多人其实都已经清醒过来了,完全领悟到 “原来人生本就是一段又一段的过程,我拼搏在北上广深,不代表我就要终于北上广,这本就是不同的阶段。”

 

不是说北上广深不好,而是北上广深的物业并不值得成为一种“束缚”。

 

就像我的健身教练,每个月一万五的收入,拼了四五年就攒出了首付,随后在包邮区的某二线买了一套房子。

 

恩,我知道你要说啥,但是 你别急着反驳,请问 你真正的去过2020年的包邮区二线么?灏泽不敢吹别的,我就说 把你眼睛一蒙往那里一放,你真的感觉那里比上海的很多区要先进不知道多少了。

 

是啊,的确 这不是一线的房子,但人家想的很明白, 来一线就是拼的, “终于有一天是拼不动的” 那为啥不给自己买一套没啥压力而且能轻松承担的房子呢?

旁边新区商业体 还有学校啥的,外卖快递小区管理,谁说比上海的老公房差了?

 

当然,这是每个人的选择,但是至少说明一件事,那就是 “现在年轻人已经越来越通透了”。

 

那么这一批年轻人,加上2016的货币棚改大军,也是如今事实上的 “新盘房产购买主力”。

但他们,却并不足以作为支撑一线,以及再推房产进入新春天的主力。

 

理由就是,他们全是买的“刚需小新盘”。如此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头部地产商的开发总量和销售总量都开始进行最后的冲刺, 因为大家都知道,之后的油水越来越少了。

 

地产模式的最大漏洞: 

 

可这一切,都不如之前的三条问题里的第三条严重。

那就是:地方管理层发现,本来的卖地模式 已经越来越乏力。

 

理由?无 地 可 卖。

 

灏泽还是那句话, 如果你这一辈子没有出过北上广深, 那也请你打开你现在所处城市的城市规划图, 看一看吧 并且请你告诉我,北上广深 这四大金刚 还有哪些地块 是能够在 “不影响日常民生”的情况下,再进行出售的?

 

北京是已经自己拆分还来不及, 上海是公共交通和地铁做到了极致, 广州发了疯一样的拆城中村, 深圳更是不用多说。

 

简单来讲,纵然有地可卖,但也已经做不到“卖地养城”的平衡了。

注意,这个问题是很多房产投资者所忽略的一个角度, 即 他们很少很少会把自己代入到 “地方管理者”的角度去衡量与思考问题。

 

偏偏这个角度,才是天大的角度 和一切的基础。

 

来,那请问 如果你是一位地方的核心管理班子成员,那请问 现在 怎么办?

别看了, 没地了 好地都卖的差不多了, 且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你总明白吧? 

拆迁的财务和时间成本你总明白吧? 

一个城市的优化容量是有极限的,比如四大金刚现在就在竭力控制常驻人口,这你总明白吧?

 

来,怎么办?恩 这个词 本文 只会提及一次 那就是 物业 TAX。

 

这也是为何过去三年,地方债就是回报和总体成绩单不漂亮,都必须竭尽全力推的根本理由, 先把地和基建做起来,随后地方的基本盘完成,让更多人入住,随后再推行它即可。

 

为什么要等到2010年,才把二线群体的新城模式给树立起来?

因为浦东的成就?因为蛇口的成就?都不是, 因为本来就没到那个时间。

必须让几个标杆起来,并且让人感觉这样相比较下来,购置二线物业是实惠的,人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不然你拿了动迁的500万,一把梭哈了,那岂不是就只交了一次税?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 能够进来的人口,全都是60后和70后了,正好避开“老人潮”。

(深圳就是借此测试出了 “没有养老压力的年轻人能多莽的极限”。)

 

那为什么这几年要推行只住不炒?

炒的,抛起来毫不手软,赚多赚少的差别, 住的 就是价格滞涨乃至下跌,都不会抛售。

这就是区别。

 

所以,说到这里,你会发现,灏泽并没有给出一个很明白很明确的建议,但是 该说的也都说了。

 

为什么?因为相比平时单纯的房产投资者,你总算站到了地方管理者 和 真正广泛大众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角度去思考了问题。

 

 

地产过强的问题和隐患: 

 

那么说到这里,如果你足够聪明就能够明白, “地产的历史使命” 已经逐步达成了。

当然,灏泽这里要明确, 地产 和 房产 压根是两个不同的玩意, 房产依然是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保阶” 和 “投资品”去持有的, 但挑笋和选盘的难度已经高到一般人进去,五年里面必遇资产价值缩水的局面, 这个话题下次讨论。

 

那既然“地产的历史使命”已经逐步达成, 我们就要先简单说一下细究,“地产的历史使命”到底是啥玩意儿。

也很简单, 地产就是最大的“内需”, 没有之一。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产业,是能够让一对年轻夫妻,背负上百万乃至千万的债务,并用自己事业寿命的全部去偿还,并以此养活整个上下游无数的人口。

(原材料、建筑、建材、装修、设计、金融、中介、营销、等等等等)

 

那内需是啥?养产业 养人 生财的存在。

那请问,这份内需的存在,真的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么?

 

当然是错误的, 你看 地产的最大问题在于, 它让一对本来可以畅快消费的夫妻,成为了支出单一的两口子。

(这里灏泽只是陈述差异,我并不支持消费主义,这一点先说明。)

 

但这些支出,如果只是用来日常消费呢?那就去处多多了, 比如最新的手机、汽车、电子用品、奢侈品、还有各种各样的消费等等等等。

 

有趣的事儿来了, 那请问 如果你把这些钱,投入到这些产业里,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 我国生产的手机、汽车、电子用品、奢侈品,开始具备了坚实的资本基础,能够进行更好的研发、设计、营销, 并最终打开国门 杀向世界,去收割外国人的“消费”。

 

我之前曾经写过, 我们中国人,在海外超市的时候 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 但极少极少会发现有什么东西是 “设计 IN CHINA” 或者 “ 品牌 IN CHINA ”。

 

这之中有什么区别?同样是洗发水, 同样是 三乙醇胺与氢氧化胺的混合盐、十二酸异丙醇酰胺、甲醛、聚氧乙烯、羊毛脂、香料、色料等化合物灌出的一瓶廉价化学物。

 

我们的,就是只能卖人民币十几块钱。

老外的,冠牌子的能卖美金十几块钱。

 

这还算好,好歹我们能有东西可以跟人拼一拼。

 

但是到了食品行业呢?我们有畅销世界的饮料品牌吗?没有

我们有广为人们所接受的零食品牌吗?没有

我们有送礼必送的饼干 巧克力 等品牌吗?没有

除了留学生吹嘘吹嘘的老干妈, 我们还有啥?

 

那我们的汽车品牌走出去么?没有

我们的奢侈品品牌有走出去么?没有

我们的文化影视产业有走出去么?没有

 

全部都是我们辛苦生产,用血汗钱去牟利,随后老外轻松贴个牌出个设计,就把钱赚了。

 

当然,我们有很强大的MADE IN CHINA ,我们这些年也有着且雄厚的民族工科业进步,但是这一切都不够, 这一切 都必须要有一个“改头换面的巨变”才行。

 

所以很多人之前就不明白, 为啥华为会被老美这么盯着打?

很简单,这是唯一让他们惧怕的存在。

 

 

华为的意义,是那把致命的利剑 开始露出锋芒:

 

很多中国普通人都不懂, “中国资本”是一个没有啥大用处的玩意, 你自己但凡接触过国际贸易和跨国并购就知道了, 你有钱有个啥用?还不是想用钱换我生金蛋的鸡?

那老外想,我都能生金蛋了,为啥要卖给你?

 

那这些金母鸡是啥?就是美国高新科技500强, 就是北欧同盟50专利同盟,就是二战战败三兄弟 德法意的“制造工艺”,以及欧洲的奢侈品联军韭菜割草机, 还有韩国的三星王朝。

(为啥二战战败的德国、日本、意大利 都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引擎制造国?这也很有趣,有机会聊一聊。)

 

而华为呢?

去你的,我们不用资本来收购, 我们就从零开始,打造一家完全彻底 由中国人亲手创造的企业, 用我们的通讯、特高压、芯片、以及半导体来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金母鸡”

 

这就是为啥,美国人对我们的地产业从来不怕、对我们的金融业从来不怕、对我们的制造业从来不怕、对我们的代加工业从来不怕、对我们的轻纺业从来不怕、甚至对我们的汽车和轻中工业业从来不怕一样。

 

只要他们有“品牌”秉持着的领域, 分一点残羹剩饭给我们,他们自然乐的慷慨。

毕竟,这才是我们要拼了命996 他们却能轻松955的根基。

 

现在你来了一家名为华为的超级战斗机,他们当然要拼了命的打死你。

 

那这里,就又要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即为何我们的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了。

有时候真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因为我们作为一群陪伴祖国从一穷二白 到今天屹立世界二极之一的过来人, 太明白我们的不容易和付出有多巨大了。

 

但是,最近看到很多人 尤其是新战狼和小粉红群体,真的是感到堪忧。

你说,世界需要中国么?需要 当然需要,太需要了。

那请问反过来说, 中国需要世界么?你说说看呢?

 

当然,说白了,我们需要的是世界这个大市场和广袤得平台以及与之匹配得资源。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专利、产品去攻城掠池对方的版图。

只不过,我们的战场将不是一块块具象化的地区和城市,而是一家家企业和公司。

 

我们的对手 将不是F22 而是洛克希德马丁, 我们的对手 将不是全球鹰 而是雷神公司, 我们的对手将是 货架上包装精美的各种产品与品牌。

 

而我们的胜利,则体现在市场占有率和行业领先程度上。

 

灏泽问你,你想要你的孩子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价廉且优质的货品么?

好,那就从你能把你的手机、汽车、电脑、包、衣服、卖出去开始。

 

 

武汉,英雄城:

 

那说到这里,就离不开武汉了。

是的,我们的九省通衢,我们的英雄城。

 

在说到武汉前,灏泽想再提一个很多人所不懂得概念, 那就是 “人员架构”。

别说,这就是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的地方, 很多普罗大众之所以判断力差,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 “对关键指标”的解读能力。

 

人员架构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不谈任何多余, 我们就看这次在鄂任职的应先生, 再看这次接替其在申任职的龚先生。

 

别讲任何有的没有的,自己去查履历,看得懂的自然就懂。

 

这里灏泽普及一个概念,那就是在人员架构的决定上, 其实人的履历是极为重要的, 这之中 有两种英才是最有代表性的 那就是 “英豪” “俊杰”

 

灏泽这里指的英豪,履历上基本都是某些“偏硬”的部门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一路都是地方一把手走出来的。

 

这种人才,其定位意义就是“敢为人先”和“魄力之将”, 说白了 哪里有局面需要梳理的,这种人就专门精于对症下药。

 

至于俊杰,则适合安排在一线和很多部委体系,因为那里是专业精英人才最能发挥能力的舞台。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把我们几大省市的领导班子都看看,看完你就会觉得这是很有意思资料, 其透露出来的意思有的都很明确了。

 

而第二部分,那就是这几年九省通衢的动向了。

有时候想想,人的忘性真的是大, 不说今年的这次疫情,其实去年的磨擦才是真正的大事儿。

 

但这其实不光是大事儿,相反还是大好事儿, 因为等于通过一次摩擦, 把我们至今为止所有的为他人掣肘之处全部都暴露出来了。

问题暴露出来就好,因为借此方能够把问题清晰的处理。

 

这里,大家业可以去看看,本来在去年年底时,给鄂省投资的主力都是在哪些领域里, 清一色的工科业,光是光谷 就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这里就又暴露了普罗大众眼光的局限性, 我记得在上次发布文章后,很多人都表示不看好武汉 各种原因和理由等等。

 

其实要反驳,一句话就能全部驳斥回去 “ 正因为现在不够好,所以才会在未来形成足够的对比。”

就说同样是依托互联网产业崛起的杭州, 今天我们去看看呢?依然是个很好的城市,但是和巅峰期相比, 已经是褪色了不少, 办公楼里空置的比例呢,不说萧条吧,但是。。。

 

灏泽非常喜欢杭州,但事实求实的说,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 “各领域一家独大”的行业, 最终一定是几家巨头把市场吃完。

 

可武汉即将发力的“工科业”却不同, 那是真正做到十几只花在一家齐放,并且家家吃饱吃好吃很久很久的领域。

 

比如德国的BOSCH、METABO、FEIN,比如美国的Black&Decker、milwaukee,都是诞生自1920~1930年的超级老牌。

别看他们做得全是一些工具或者工业设备,但都是属于只要一旦站稳 就越站越稳的产业。

 

这些,才是我们真正要去拥有的百年食利的强国基因和血脉。

 

 

那在说完人员和投资后,我们再说说武汉这片土地本身的“地气”吧。

首先,武汉的地气之所以繁盛有两个重要的根基,其中之一 是海量的应届毕业生,这一点 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其数量仅次于北上二城。

可是其工科业底蕴却一点不遑多让, 毕竟在当时国破山河在的时期,全国唯有武汉 才能制造出成批量的 汉阳造步枪。

(这里说得不严谨哈,临时抖个包袱。)

 

当然,更重要的是,其应届毕业生“工科率”是最高的,这一点就很有针对性了。

 

再其次,就是武汉物价便宜和实惠。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 真的 灏泽之所以不爱和普通人讨论大课题的原因,就是人们的目光普遍都短浅的可怕。

来,不用等多久,接下去的年轻人,就基本都是属于00后的天下了,  而我们要明白, 每个时代的群体 都有每个时代群体的特有烙印。

 

这一点 我们拿50后和70后一对比,就会发现差异很大很大, 同样是物资并不丰富的时代下出生的人们,70后可是一步入社会 就享受过改开春风拂面的群体。

 

结果导致两个群体 区区十年的差别,就在集体性格上南辕北辙, 70后的灵动和灵敏,虽然和后生代各有不同,但已经泾渭分明。

 

那00后呢?灏泽不敢妄言说他们没有物质上的困扰, 但是明显已经不太像我们那时候 有如此重的“为了活下去而拼命”的需求了。

 

不管是一二三线,家里一套大几十平米,窗明几净的房子 还有从小就手游视频和各种社交媒体组成的生活,注定了他们对很多东西的追求,与我们完全不同。

 

那请你告诉我,随着武汉的发展,他们是会选择一份在北上深月薪1.5万 但是物价房价高到可怕的工作呢?还是选择一份在武汉月薪一万 但是物价房价宜人的生活呢?

 

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要小看一个地方在经历过伤痛后,痛定思痛的悟性。

无数历史证明了,人类历史上,每当一个地方遭到了各种绝境后,都会引发当地人们的发奋拼搏和奋斗, 因为只有在危难边度过 才能理解“只争朝夕”的意义。

 

武汉人民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至少在灏泽看来,从2020年的四月份起, 这片土地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呈现出了非常明确的“聚”的气象,那就对了。

 

 

文末,灏泽想再聊聊给予你的一些建议。

在股票里,我们都知道一个很基本的概念, 那就是 “板块轮动”。

意即某些行业涨完了,那么下一个行业就会接棒继续。

 

其实当你把整个历史细细看一遍后,就会发现, 城市和地方 也是存在这样的一个逻辑的。

就像我们的起点,始自北京 再随后 是上海的发展,接着是深圳 以及整个南粤地区的兴盛,往后,又有了杭州奇迹等。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定势 就是去争那些已经崛起城市的“资源”。

坦白说,灏泽能很负责的告诉你, 你是争不到的, 因为如果你真有这份能耐,在你的家乡当地 你也应该成为地方豪门或者一角了吧。

 

在灏泽看命的时候,人就是分两种, 一种是起于乡土 一种是旺于异地。(不一定是国外,除了家乡以外即可。)

 

那既然如此,不管你是追逐贵人 还是攀附盛业,你都应该去那些“即将繁华”的地方等着候着, 再怎么着, 你也应该去看看啊。

 

你看,灏泽本身就是上海人,所以 我太明白上海人的陋习了,那就是太过于自信。

同理,我就很佩服包括浙江还有江苏以及安徽等地 还有其他各省同胞的性格, 那就是 “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永远有勇气去异地追逐成功。”

 

结果呢?自信的上海人如今能够叫得出名的人物,有几个?资本市场或者庙堂和商界。

这是不对的,这是不正确的,这是不可取的生活方式。

 

错 就要改,不对 就要修正, 没什么丢脸的。

 

说来也是有趣,自从今年境遇逐步稳定后,灏泽身边的朋友圈也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凡事身价在5000万以下的,都依然在自己的圈子里兜兜转转, 但是身价超过5000万乃至上亿及以上的,都已经在等机会前往英雄城,去寻找新的奇迹了为此看流年的也多了起来。

 

不用说,灏泽一句话回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九省通衢里,半甲必兴起。”


灏泽命理:
若想预约付费咨询,
请扫码添加灏泽微信。
切记:
1 - 添加时务必标明添加理由,否则不予通过。
2 -  彼此时间宝贵,故润金不薄,望预知。

灏泽先生

喜欢作者

35 人喜欢

阅读 7.5万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  27
    补充一点,先生的一句重要的话已经提示了,中国如果要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不是靠房价,不是靠卖地,不是靠互联网,也不是靠基础低端制造业,而是要靠品牌,靠行业标准和话语权,要靠像“博士”一样的企业和品牌,这是中国未来要在世界做强的一个重要思路。(仅存的一个华为,还在被打压,被大佬们恐惧往死里整)而创造未来这样企业的孵化器,武汉是最合适的位置。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了(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工业基础,人口结构和人才调动储备,自然环境,足够多的土地,思维和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工资和物价目前所处的位置,包括疫情对整个武汉市民的心里影响)这些硬实力,和武汉同级的城市,没有可比性。
  •  49
    我是在上海定居的武汉人,对两个城市了解颇多。我觉得评价里很多人没有看懂先生的意思。说实在的,发展那个城市取决于领导人想发展那一类事物,需要发展金融了,上海开始高速。需要发展互联网商业了,杭州开始高速。需要发展科技创新了,深圳开始高速。需要发展制造业了,浙江广东各个城市开始蔓延丰富。领导人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阶段的考量,一段时间需要卖地创收,现在利润薄了,国家也走到需要脱离单纯的制造业,需要转型到创新品牌中高端产业了(就类似举例的华为),则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城市了,需要有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基础,人才储备基础,基础物价工资房价没有炒高,有大空间的一个城市,诚然武汉乃至整个湖北整个城市基础都倾向于“小市民化”,管理者暂且不说能力如何内斗内耗的确严重。但这都不会动摇前面说的基本面的向好。再加上疫情这一次的世纪灾难爆发在了武汉,所激起武汉人的情绪和对生命的感悟……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比武汉更合适发展的了。说武汉如何如何的。我觉得是不了解武汉,或者太了解武汉又片面的只看到那些明显的负面问题的人。是的武汉有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那么大的占地面积,那么多的本地和流动人口,那么多也留不住的大学生,那么脏的市容,那么利索的满大街都是的汉骂,那么低的工资,不入流的那么多黑暗料理江湖菜……甚至诚信也不怎么好。但是全国真的没有一个城市,(从体量,工业基础,地理位置,人口结构人才储备,天然环境,生活习惯,观念理念)可以代替武汉过去乃至未来的发展。
     21
    说得非常非常好
  •  49
    这篇是干货,对国产品牌和华为那一段看法非常认同。顶级企业做标准,现在全球5G标准华为是主要制定者之一,已经算顶级企业。可惜中国目前只有一家华为级别的。
     71
    是的, 华为的意义不是先进,而是我们也有了能够正式切入世界市场的收割机。 这是洋人最忌惮看到的
  •  158
    1. 武汉市民的整体素质、办事风气、契约商业精神和包邮区比,差了不止一个档位,而是10年起! 2. 武汉的工业底蕴(我去那些高科技工业品类企业考察过,就清楚了),科技水准,和上海比,差了不止两个档位,而是15~20年。 3. 武汉高校众多,留下的人不多,真正的人才更少,包括湖北人自己,也是去外地闯,才有未来。 因为湖北人内斗特别厉害。 4. 武汉的城建、收入、生活环境、地方美食和周边的长沙、南昌、重庆、成都、郑州、合肥等省会相比较,没有任何超越、或更好的地方。 5. 武汉仅是湖北人的武汉,对湖北以外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几乎没有吸引力🧲!有的留下,仅是少数人口,这个在各个省会都有。 6. 说到武汉的房地产,比重庆还狠,巨量供应,超级社区,都是超高高高建筑,30~50层,太吓人了。而且目前武汉的价格经过前几年的大涨,已经很贵了。不能拿外地的房价和上海比较,因为根本没有可比性!底蕴和发展定位不同,政府的打法不同,上涨逻辑更不同。 7. 老师这么看好武汉房地产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人看淡武汉的未来,仅中部地区的省会而已。武汉要发展,周边省会也不会停下,因为武汉永远都不可能发展到像上海北京这种,全国人民都认可的地步,历史上没有,日光下以后也不会有。 8. 至于老师身边(圈内)5000万以上身价的人去武汉,这帮人不光武汉,他们看好地方多的去,这个群体,不管去哪个无风也能搞起三米浪的。而普通非武汉朋友要有自知自明,我们不一定能成。 因为他们5000万起的身价,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信息判断、操盘水准。 9. 总之,成人的世界看利益,别人行,你不定行。
     64
    说得很全面,是很好的补充
  •  213
    北京资源是一切换钱 上海讲契约精神信用 武汉是坑你一把剥皮 不要看好武汉,放弃吧!武汉进化成上海起码得30年!
     154
    不用进化成上海和北京,武汉有自己的道路
  •  193
    北方人,十年前本科毕业于武汉,当年毕业生十不留一。武汉底层戾气太重,官场跟社会势力很浑,三教九流各种人都有,管理成本太高。自然气候也很不舒适,除了夜市大排档,其他各方面较东部城市差太多,不管先生怎么看好武汉,北方人对武汉难有什么好感
     87
    三教九流和社会势力混,其实是对有资源的老板的助力, 文章中有一部分很重要,那就是这次出任湖北的应,这种细节都是不能错过的。
  •  104
    不喜欢看政治履历,但是武汉三位新上任的时候,很认真地看了,有很多共通之处,基层做起,江浙一带,业务能力强,敢做敢当,都做过局面把控工作,是非常适合城市崛起的人才。看武汉制霸华中,并驾北上广深,面向全球~
     147
    是的,普通人看政治,都是整天高谈阔论, 让他们从基本的大员履历上说两句,立马全部傻眼, 别学他们。 很多重要的内幕,其实是公开的。
  •  134
    拜读,武汉人,由始至终历经了此次劫难。最初也是对武汉失望,也有被管理层愚弄的感觉,因为开始时确实很轻视这次疫情,朋友问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不紧张。随着后续发展,失望,伤心,愤怒,到后面全国支援,陪着武汉一路走来,到今天浴火重生,已经有序复工,坚定了自己复兴武汉的决心,有了老师的坚定看好,我们会更努力建设武汉。
  •  106
    湖北体制洗干净才好,真的自己人都觉得太太太太太腐败了。 小农村的村长都敢伪造文件,上访到信访局都没事,勒令改正的事,完全没有进度条。
  •  95
    现在就在武汉,武汉物价也不便宜,曾经也在江浙附近待过,相比武汉,类似的东西武汉的不便宜,而且武汉的蛮多企业属于散兵游勇,做一次就换个坑的那种,而且大量的毕业生,大量的去外地,武汉大部分的制造业里面,极个别的企业也许有自己核心技术,其它的高端设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核心原部件都是来自于国外制造业强国,武汉很多的激光设备制造业,核心激光发射器来自于德日美,这次疫情好多核心部件供应不了只能停工,还有蛮多靠国家政策过去补贴的皮包公司,产品还没见到,发个专利,发明的获取国家补贴,这次疫情又死了一大片,未来可能会好一些吧
     76
    注意,就是因为死了一大片企业,所以才是好事儿
  •  80
    武汉理工毕业生多,但是基本贡献去深圳了。武汉这城市的文化,很难留住外地生源。此外,虽然换帅了,但是整个执行团队的行事方式和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并不觉得可以有多迅速地发展。
  •  60
    我是湖北人,在武汉读大学一直到现在就业,我一直认为武汉是个英雄城市,发展也必将逐步崛起,我想说的是,其实武汉的房价物价和城市的收入水平来说,并不是成正比的,虽然相对于上海、北京物价房价是低些,但是较目前,基层的底薪人员太多,绝大多数高校留汉毕业生,工资比想象的要低的多。
     38
    这就是价值
  •  54
    在武汉生活过多年,我觉得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操着一口武汉话趾高气扬滴吐脏话太损武汉滴形象了,相反其它生活在武汉的外地人都还是不错的,有素质讲道理!希望武汉经过这次疫情,在未来发展越来越好!
  •  52
    武汉人有其精明灵光的一面,有为某种现实利益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想创造出真正的国际品牌,武汉的火候底蕴还差得太远,且别说认真严谨的必备素质,反而对付糊弄的本事无比强大。
  •  45
    发现最好的城市都是外地精英带起来的
  •  43
    完全认同 武汉还在疫情中就建议身边有实力的朋友去武汉收购不良资产
  •  41
    天时:北上广深已经饱和,经济会出现外溢;地利:武汉九省通衢,教育、人力资源发达,工业基础厚实;人和:疫情之后,政治、经济都得到肃清,空瓶好盛酒。
  •  41
    武汉相对其他的城市这次洗牌更彻底,工业基础也是这些城市最完备的,信息化也有光谷,全国还很难找到一个如此气质的城市。如果武汉大大加强,长沙的空间可能会被压缩。
  •  38
    我跟朋友一起创建的公司,属于新能源行业里面的产品,一开始在国外也是籍籍无名,在国外人家只认老美的那个牌子,东西差,特别贵,但是自从我们进入市场之后,很多陌生市场都知道我们的产品以及我们的品牌。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掀掉老美那个品牌的宝座,凭什么他那么烂的产品,故障率又高还卖那么贵,目前,我们被他们特别的忌惮。但是,看了国内跟我们做同样产品的另外两家,就是不温不火,只做那么一个两个国家,一年营收能活下去就好了。其实,还是中国人的品牌意识没有慢慢做起来。对吗?
     28
    完全正确
  •  38
    庸人只看到了“危”,智者方从“危”中看到了“机”。
  •  38
    武汉这次付出这么多,肯定是要在资源上给补偿的
  •  30
    而且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大投入,大周期,有的买台设备机床就要四五千万,而这设备的回报估计几年十几年里面难赚回来,
  •  29
    武汉产业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牛逼的,属于那种国之重器,大投入,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关乎国家战略必须去做,而且只能是国企去做的行业,这点看来其它省市很少能有匹敌的,这也是武汉引以为傲的地方,这方面武汉会继续发扬光大
  •  28
    这波儿整个湖北省做出了巨大牺牲全国上下有目共睹,相信国家会补偿湖北为了抑制病毒蔓延付出的惨烈代价。此外,湖北官场此次被好好整顿一轮,官僚主义风气也得到了很大约束,相信后面会有不错的恢复势头和前景!
  •  27
    去二三线旅游时,到当地的shoppingmall去吃饭,你根本分不清这里是几线,一线玩的地产游戏他们也在学习,也建设的越来越好,把这个城市基础建设抹平,在一线公司真的可以不必在一线购房了,越后面的出生孩子越愿意享受了。
  •  26
    这次换帅,去的都是要对人员架构动刀子的,再加巨头们对武汉的产业布局。其实我自己这个跨境电商产业也有不少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在武汉设立分部,这座城市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至于未来发展如何,我相信只会更好。
  •  26
    武汉雄起是必然的,更准确的说法是恢复自己本来的地位。武汉在民国时期就是全国的一线城市,和天津上海齐名,地位甚至还高于广州,只是在解放后落后了,现在经过这次大劫,只要痛定思痛,必定能够绝地反击,重回自己九省通衢国之中央的地位
  •  24
    武汉这个城市官僚主义太严重,不否认武汉是英雄城市!走出自己特色才是好的!武汉的症结不是一两个优秀人才就可以搞定的,武汉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听话!而且武汉也是军队驻扎的地区!
  •  23
    东方的芝加哥真的如若崛起,还有一劫,或有一新产业助力。时机未到,且行且珍惜。相时而动,量力而行。武汉从战略角度永远成不了中心,成任何的中心。一家之言
  •  22
    有道理,一个地方的发展,就看地方掌门人的履历,像与武汉相临的长沙,十几年前还只是一个三流小城市,自张先生、周先生两位中央大员空降湖南后,长沙便像坐上电梯一样,短短几年便挤身GDP万亿俱乐部,全国排名上升了十几位……现在张、周二人另调他处,先生如何看待长沙未来的发展?
  •  17
    先生您好!看了您的分析,真是有一种通透的感觉,但我是个乡下的教书匠,我们一家子过得还算小康,但要想大富好像也没办法。如果要投资房产,这二线不知止于哪里?南宁算吗?武汉感觉是个好遥远的地方,孩子十几二十年后去那里发展不知还来得及不?
  •  16
    豪杰扫路,俊才置物
  •  15
    淳的留言偏见满满,用他自己那点有限的体验和偏瑕的价值观评价武汉。作为在广深沪都长期驻扎过的武汉人我想说: 1、武汉人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在这次疫情中表现的非常充分,涌现了太多太多金子般的市民,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全国各大媒体都有报道。 2、他看到了去一线城市的湖北人才,怎么不看看近些年又大量回流武汉的湖北人才。说湖北人内斗厉害就更加可笑了,他前面说湖北人去外地闯才有未来,可发达地区本来一直就有海量的湖北人,他们在外地就不斗?只在湖北斗? 3、武汉的城建、收入、生活环境,美食有没有优势。经常在各地出差或常驻的人,心里都明镜似的 4、武汉的吸引力。起码我遇到的形形色色定居武汉的人,除了那些本身经济就很发达的省份比较少,天南海北的人都有 5、武汉的房地产供应比重庆还狠?现在造谣真是毫无成本了!都是30-50层?30层和50层差别太大了好吗!武汉没有好房子吗?偏偏把极端便宜的,密度高的刚需房当成主流来说事?武汉经历几年大涨?武汉二手房高点在2017年,后面都是回落调整。近些年武汉新房一直限价,性价比高,2019年,限价的新房才和二手房价格差距有所缩小。但2019年,仍然能在3环4环买到1万出头的新房子。贵么? 6、有些身在发达地区的人,因为被限购限贷,以法拍房的方式来投资武汉房产。有没有价值,来具体考察下,或多做点功课,自然能搞清楚 要尽量客观些,起码要基于事实来说话。逻辑推论这么随意,说服力自然大打折扣
  •  14
    许多年轻人还是从存钱做起吧,也是说我自己,月收入4000也是花一万,月收入1万也是花一万。这是很多深圳长大90后的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在深圳有楼的。 改变自己,从细节开始,灏泽老师的大格局窥窃一下,向上不愿舒适的心态要保持,状态很重要。说到华为亲切,因为家就在华为总部附近
  •  13
    不破不立,从武汉带动中部崛起的角度看,此番怕是终于有希望了
  •  13
    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中央是在高瞻远瞩,米国启动毛衣战,也是预见到了中央决心和生产力爆发后的极大杀伤力,这些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至于武汉,放这有点牵强。除了地利(这点其实已经不是优势,成都已经聚集了极大气场),其他的都有待剧情逐步验证,
  •  13
    终于等到了。写得非常全面详细。制造品牌确实如此。因为自己工作生活需要,看到先生写的那几个制造品牌,还有点小激动呢。还有日本的牧田。 有人说到的那些卑劣心理,我发现,越是落后的地方,乡土观念,也就是排外越重。所以要尽力前往前进的地方。 好像我是离祖地创业更好,那我要快点了,这么多年,心态也算沉稳了。早点出去,见见广阔的世界吧。
  •  12
    看好武汉!我有种感觉,我以后一定会在这片生养我的土地上耕耘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
  •  11
    作为一个武汉人,借您吉言,希望发展越来越好
  •  10
    作为在武汉曾生活过近30年现已在北京工作发展的“北漂”来说,觉得这次疫情还远没结束,武汉要在五年内崛起起来恐怕时间还不够,武汉主要的问题在于其市民阶层,有“小市民”心态,这些只靠人才驻留和产业兴盛来撬动崛起可能支撑力还不够,另外,人才基本还是往北上广深走的,这个很难短期有大的改变,要知道北上广深以及北上广深杭周边的城市也在大踏步发展,时间差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可能还需要看某种机遇,很多时候,机遇和国家政策的实际倾斜程度才是决定一个城市发展速度的关键所在
  •  10
    不否认武汉的产业布局不错 光电 通讯 半导体在国内都是顶级的 长江存储 烽火通信 武汉凡谷 华星光电等等 产业崛起我也是看好的 或者说已经崛起了 但是要说武汉的房产投资市场我就不看好了 制造业的要求就是成本不能太高 高了就会挤出产业 所以武汉也是在控制 三环里各种容积率5的房子
  •  10
    武汉有曾经的辉煌,但后来没落了,武汉的危中有机,如同资本市场也是危中有机,只是需要时间,从长远格局来看,对具有一定资本和资源的人来讲,武汉是个潜力巨大的城市,不容错过。武汉其实并没有先生想的物价便宜,可能是因为先生是在用北上一线的眼界水平来看武汉所以有便宜的错感,若是看实际薪资水平大部分人5000下,就不便宜了,武汉成长到北上深还不够那个格,但能撑住中部崛起的大旗就够了
  •  7
    跟随板块轮动,踏准节奏,才有肉吃,无论股市,还是城市,也包括人生与国家,。有一次思维开界了,感谢先生!
  •  6
    山东济南人,王书记调任武汉,个人的真实感觉是舍不得,绝对忠诚,鞠躬尽瘁,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的气魄,愿其在汉继续发扬革命精神。
  •  6
    仅就应届生一点的不同意见。应届生多是个优势,但想要发挥优势并不容易,要将应届生留下的最最大的条件且没有之一的是岗位及其优质度。比如说西安,高校数量质量工科率完全不逊色于武汉,且陕西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恋家,在这样的情况下都留不下应届生,因为这座城市不能提供一个好的甚至合格的岗位给合适的人,因此在西安这座二线城市找工作的要求真的相对来说很高,它并没有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还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同理武汉虽然比西安要好些,但真的好不到哪里。
  •  4
    这次武汉其实是机遇,我们需要强二线城市带动发展,因为投资回报比更高。武汉有人有资源有区位优势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从长江存储投产来看,武汉会坚持这个方向大发展
  •  2
    武汉暴露出来的官僚问题,恰恰也会因为新官的介入,必然有所改变。但官僚这个问题必然也是一直存在的,就因为对比上海,杭州这样的城市差,权钱交易必然会比别的城市来的更加容易,而且这种机会也会更多。所以适合有资源的人去发展,适合逆向长期投资的人去。普通人一没资源,而没有那种长期投资的心态去发展,或者他的光谷什么的你粘的上边你就去。要不然就别去给自己添堵了。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去得看自己的条件和心态是不是和那边匹配的。
  •  2
    不要小看一个地方在经历过伤痛后,痛定思痛的悟性。 “无数历史证明了,人类历史上,每当一个地方遭到了各种绝境后,都会引发当地人们的发奋拼搏和奋斗, 因为只有在危难边度过 才能理解“只争朝夕”的意义。”这点是最重要的,否则,以武汉或者湖北人太“聪明”的秉性,成不了大事……
  •  
    再一次拜读。最近一直看罗杰斯的书。很有趣味。罗杰斯是做长线的,所以他会更看重某一国,或者某一地域的发展。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座城市的地气。 怎样判断一座城市有没有地气,罗杰斯给出的指标是,可以从历史、地理、政治这几个领域来解读。 看到这一处,才惊觉,原来我高中时期学的文科科目还可以有这样的联系。 罗杰斯的逻辑之一是,这座城市过去的底蕴很好,在未来同样也不会很差。 这一点上,和阿泽叔叔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