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剑,我不会说抱歉。” | 万小刀 华伟552 3月9日 1 高适,人才难得。不仅能活跃于民间,还能走红于庙堂。 他写过很多边塞诗,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唐朝边塞诗“四大天王”。 他的诗友中,最著名者是李白、杜甫。 他打过很多仗,最著名的战友,叫哥舒翰。 他在仕途上爬得很高,甩一众诗人几条街,清高如李白、才高如王维、仕途达人如白居易,都未达到那样的高度。 就连贺知章那样的老油条,也望尘莫及。 高适,有唐一代,唯一封侯的大诗人。(《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死后更是被冠以“忠”的谥号,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他身上,有很多谜团。 最大的一个谜,是李白被抓进看守所,他居然置友情于不顾,不仅不搭救,还一脸“我不认识李白”的表情。 这种躲猫猫的态度,跟他的笔风很不相符。 这还是那个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高老师吗? 2 我能理解高适的不容易。 如果他有座右铭,我相信是下面这句: “人生哪有什么成功,挺住意味着一切!” 高适一直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 就象他的名字——境界高远的地方,才是他的舒适区。 高适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激越的一生。 所以他热爱战场,最后也以边塞诗而闻名。 在61岁的生命里,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一直在奋斗、奋斗。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高适的人生,一直蹉跎到了49岁。 但生活和命运,最终还是褒奖了他。 让我们先看看他逆袭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3 高适的家乡,河北景县 女皇武则天执政的最后一年(704年),高适出生于河北景县。 他生命的前20年,历史记载很少,估计跟我们一样,努力学习,生活枯躁。 20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到长安旅游,看一切都觉得新奇。 他想留在长安,可惜首都房租太贵,他很知趣,转身去了宋城(今河南商丘)。 在那里,他一边学习,一边从事人类最原始的职业——种地。 这样的生活,一直过了7年整。 开元十九年(731年),他也快30岁了,觉得这样下去可能一辈子就废了,于是北上旅游。 在写诗的同时,开始与有权势的人拉关系。 他想加盟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以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都没有成功,别人看不起他。 生活没有起色,令人着急。 要知道王维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全国状元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高适也想走科举这条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赶到长安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 35岁再考,再次落第! 可能大家不懂古代落榜意味着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们,现在我们高考落榜了,还有很多谋生的招数。 但科举,真的是古代读书人的独木桥。 4 高适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敢在长安呆下去,房租餐饮太贵。 他不得不返回宋城,途中遇到一个从边塞回来的朋友,肚子里有点笔墨,写了一首边塞诗。 作为军事迷,高适随即写了一首《燕歌行并序》应和。 诗中为后人所赞的名句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看得出,他当时是个愤青。 自古愤青皆无奈,高适也一样。 他看到了长安的精彩、繁华和美丽,可是那跟他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将士在前方拼杀,可是我高适呢?毫无作为。 真的很难容忍。 他在诗里顺带YY了一下。 “我们当代的李将军在哪里?” 5 在宋城,高适继续蹉跎,以酒浇愁。 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出去散心。 去的地方,除了魏郡,还有楚地。 很快又到了新一年的春天,高适45岁。 朝廷发生了大事,大唐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他的门客董庭兰也因此离开长安,董是高适的好朋友。 冬日时分,高适与董庭兰在河南老家相遇,喝得昏天黑地,伸手不辨五指。 分手之际,他写出了一首豪情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能进入中国诗歌史的殿堂级作品。 此前,文人们写的告别诗,要么凄凉缠绵、怨天尤人,要么低徊伤感。 用今天的话说,不是太正能量。 而同样不得志的高适,却写出了空前的豪迈。 以豪迈写愤懑,看似不搭,实则水平极高。 6 很快,高适同志的好运就来了。 在告别董大的第二年,也就是46岁时,科举的红榜上,终于出现了高适的名字。 但组织部门给他安排的职位,令他重归郁闷。 封丘尉,九品官。它的工作主要是,“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征,收率课调”。 也就是说,主要忙杂事,同时职低权轻。 这个岗位,白居易、孟郊、李商隐、王昌龄、颜真卿都呆过,发过牢骚。 他也想发牢骚,想了想,算了。 高适决定赌一把,毕竟已50岁,算进入晚年了。 他要去从军。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不是每个诗人都能杀敌于战场,运筹于帷幄。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决定无比正确。 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看中了他,并迅速任命他为掌书记(机要秘书)。 哥舒翰是唐朝很有名的一员猛将,对打突厥人很有经验,深得朝廷信任。 至于他为什么看中高适,可能是他喜欢边塞诗,也可能是因为高适跟他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哥舒将军以前也不成器,整天赌博喝酒,无所事事,一直到40岁仍然没有人生目标。 直到父亲去世后,哥舒将军才痛改前非,决心干出一番事业。 一个人只要醒悟,机会总会垂青于他。 7 哥舒翰成了高适人生中第一个伯乐。 几乎郁闷一生后,高适从此进入事业的快车道。 所谓,“野百合也有春天”,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这里,囚徒要为高适点个大大的赞。 确实懂得抓机会。 走上这条道,他就没下来过。即使后来哥舒翰惨败、被杀,他仍能获得玄宗和肃宗父子的青睐,这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里,并不容易。 这是他跟诗人朋友们不一样的地方。 很多诗人,只能搞搞创作,喝点小酒,发点牢骚。 但高适显得更有政治头脑,知道如何在凶险的官场立足。 换作李白或杜甫那样的官场小白,恐怕早就被对手整死了。 高适终于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 虽然在年龄上没有什么优势,但高适晚年仕途坚挺,一路飘红。 ——五十二岁,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五十三岁,随大老板唐玄宗至成都,不久被提拔为谏议大夫; ——同年十二月,高适升为淮南节度使,掌管大唐最富庶的地区,并组织军队讨伐造反的永王李璘; ——五十四岁,平定永王叛乱,并救睢阳之围; ——六十岁,任剑南节度使。 ——六十一岁,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高适的个人声望,在封侯这一年,达到了顶点。 写了一辈子诗,现在才知道,写诗只是自己的副业。 8 文章的最后,要揭开一个不解之谜。 李白入狱,为何高适没反应? 这件事,没有结论,只能靠历史资料来推断。 公元744年,40岁的落榜生高适,在一次鸡尾酒会上认识了李白。 当时李白已经是诗坛传奇、社会名流,而高适仍然蜗居在河南,人生没有方向。 可以想见高适对李白的崇拜。 他像个孩子一样,乐呵呵地跟着李白、杜甫,在河北、山东一带野游,不知疲倦。 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杜甫的记录,三个人可以睡一张床(“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 白天打猎寻仙,晚上喝酒对诗,好不畅快。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时间,高适才回到商丘,再次复习,准备科举考试。 他信任李白大哥和杜甫弟弟,引为知己。经常给他们写信,交流新诗,互相鼓劲。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投笔从戎,实现了人生的转折。 他的伯乐,先是哥舒翰,后是唐玄宗和唐肃宗。 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但彼时,老天在他和李白之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事情是这样的。 李白觉得永王李璘有治天下的才华,果断前去投奔(投资眼光不是一般的差)。 而朝廷派去镇压叛乱的,正是刚被提拔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 高适联系到很多反对永王的军队,暗中策反永王的心腹。 他指挥打仗也很漂亮,永王很快战败。李白被俘虏,罪名是附逆,也就是参与谋反。 一般这种罪名,难逃一死。 李白当时的夫人找高适帮忙,高大人避而不见。 李白着急了,在浔阳的看守所里,亲自给高适写信,回忆了他们的友谊。最后问道, “高大人现在发达了,能不能救救为兄?” 高适不仅没有救他,甚至连一个简单的回复和表情都没有。 如此冷静与理性,很不近人情。 如果你了解唐朝当时的政局,你就会理解高适的无奈。 走到那么核心的位置,高适的眼界很开阔,他的人生只剩下两个字。 权斗。 很多人都知道,他与李白的私人关系很好,正等着他做出错误的判断。 必须划清界限。 只要走错一步棋,别说营救李白,连自己都可能万劫不复。 前半生蹉跎,后半生凶险,这就是高适生命的全部。 9 好在李白的运气不错,他没有被判死刑,只是被流放到夜郎(今重庆綦江一带),半路又被放走。 只是从此,高适和李白,这对曾经的好朋友、患难之交,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一见如故,再见陌路,说的可能就是高适和李白吧?! 我曾设想过一个历史场面。 李白出狱,寻到高适,拨剑出鞘,要找他麻烦。 众所周知,李白的剑术,是不错的,他曾自称大唐第二,仅次于老师裴旻。 他曾多次在诗中杀人,有诗为证,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单人退群寇”; “日杀三虎”。 现在,他似乎想在线下杀人了。 高适左右,将士们全都拨出了刀,亮晃晃一片。 高适哭笑不得,拍着李白的肩膀说—— “放下你的剑,我不会说抱歉!” 精选留言 为 42 身在那个位置可能都会那么选择 霸王别急 25 囚徒真的是小刀的好基友,然而我还是不会关注他,因为这家伙,更新太慢了,你能理解那种不上不下的感觉么? 作者 25 @历史的荷尔蒙 快看读者吐槽 吕七戒 23 文风惊奇,为我所喜。 作者 16 那就关注个吧 张根宝 20 论文彩,高适输一筹;论实际,李白拍马难及。 大强 19 高适做的没毛病。 半糖 15 精彩,不一样的历史故事,被真实的还原了!收藏! 风轻云淡 11 高适,杜甫都是李白的迷弟,跟着李白找仙人,寻仙草,炼仙丹。。。。。 铅呀铅笔芯儿 9 不是不喜欢古诗,主要是这种作者太少了 大河之東 8 万小刀,不仅名字好,文字更好,有"大雪满弓刀,单于夜遁逃"之古风。 作者 7 这篇是转朋友的哈 毛尖 6 怎么有明朝那些事的风格啊!写的好! Z 5 身在那个位置不能留下文字证据,私下看望关照也并非不可能 Mr. Dean Chen 4 其实不救才是真相救!李白后来就明白了,为他说好话,反而更加火上浇油,有朋党之嫌! 千雨千寻 4 正所谓“白首相知尤按剑,朱门先达笑谈冠”。一声叹息…… AAA铁树花开 4 知道高适,是二十年前一个友人推荐了《别董大》一诗 似水 3 我不救你刀剑下相见,我若救你黄泉路上携手,智慧 画船听雨眠 3 已经看过了,特意点赞来!! 小马哥 2 高适,他爹,他爷爷 也都是高官,算是个高官子弟 晨光biubiubiu 1 我都买他书了 林正平 1 几年前买了囚徒的书,爱不释手 相关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查看RESSRC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