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机下各企业实地调查报告 | 卢克文

2020-05-10

老唐1995年夏,初中毕业考试后的第二天,就从湖南永州奔赴到东莞大朗。

1995年从永州到东莞要先去衡阳坐火车,那年头火车开得慢吞吞的,需要十几个小时才到广州,而且人多车少,绿皮车厢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有人站在厕所里,有人睡在行李架上,空气里全是汗水掺合着体味,后上火车的人根本挤不上去,为了能上车,每次检完票所有人都是拎着行李狂奔,上车时火车站站台总是一片百米冲刺的脚步声、呼儿唤女声、行李掉在地上踢里哐啷声。

老唐说他现在还有这种习惯,坐高铁明明都有座位了,一检完票拔腿就跑。

他第一次到广州火车站后,找不到去东莞的大巴,身上也没什么钱,然后靠着两条腿,走了100多公里,生生走到了东莞大朗。

他姐当时在大朗工厂里打工,听到弟弟初中即将毕业,写信劝他“书读完了早点工作,好减轻家里负担”,他一收到这封信,连毕业分数都没等,直接来奔投姐姐,那时候东莞到处是治安队在街头抓外地人,但凡没有厂牌的都要被关进樟木头的拘留所,要么花三百块来赎人,要么被送去修几个月铁路再给你一张火车票遣送回家,老唐没有钱住旅馆,在外面又害怕被治安队抓走,便趁着工厂保安不注意,溜进工厂,托姐姐关系住进男工宿舍。

老唐回忆说,那时候大家都穷极了,从食堂里打来的饭菜,三个大男人分着吃,大朗那时候有很多香港人,喜欢吃烧鹅,但是只吃皮,不吃肉,饭店里经常剩好些鹅肉,一大盘鹅肉只要两块钱,他们嘴馋时,就凑两块钱,去买别人不要的鹅肉吃。

那年夏天,老唐进了港资南洋公司,在大朗一呆就是25年。

2020年5月初,我在澎湃新闻的视频里看到大朗失业工人的情况,里面的工人面对采访时愁容满面,说因为疫情,已经好久没工作了,现在只能买一瓶矿泉水,中午吃一个馒头,晚上吃一个馒头,在街上等活干。当时我看到视频颇震惊,毕竟大朗离自己不远,便想去现场实地调研,了解产业工人的失业率情况和生存情况。

便托人认识了老唐。

老唐这时候已经从大朗的产业工人,升级到厂长,又自己创业,成了大朗一家毛织厂的老板,他手底下去年还有80名工人,今年因为疫情,现在只剩50人。

我见到老唐时是当天中午,烈日高照,大朗工业园里有游散的摩的在街头揽客,路边尽是些毛织相关的门面,招牌字个个又生猛又粗野,各个门面间夹杂着一些装修破烂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水泥马路铺了薄薄一层灰,汽车驶过时,灰尘向两侧升起。

老唐的办公室和工厂就在这工业区路边同一栋楼里,电梯已经十分陈旧,看起来有些年月。

正式开始采访后,我开门见山先问大朗现在毛织同行因为疫情受到多大的影响,有多少产业工人失业,老唐直言说现在50%的工人被影响到了,要么失业,要么手头没什么活干,受影响的主要是外贸单,大朗现在60%的产品内销,40%的产品外销,疫情刚开始影响内销,3月份开始外国爆发疫情,又影响外销,一些工厂没有订单,只好给工人放假,他知道的万江皮具产业,现在工人都放假了。

这种情况从2月份开工一直持续到现在,大朗毛织工人们确实很困难,但老唐因为做的是内贸为主,所以还活得不错。

我提出可不可以参观老唐的工厂,他十分爽快,带我们下楼去车间转了转。

老唐的毛织车间

我们在工厂里转了一圈,发现大多数工人年纪都是四十岁往上,皮肤黝黑,看起来似乎读书不多,我问老唐为什么没有年轻人,老唐说这个行业工人平均在4-5千块钱一个月,工作辛苦时间又长,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没有往上爬的空间,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就是在他这上班的工人,也都是云南、贵州、广西省偏远地区的老工人,都是初中学历,一个高中毕业的都有了,现在连湖南湖北的老工人都不来他们这上班了。

我说那十年以后,这批工人都老了,干不动了,是不是这个产业就断代了,老唐愣了一下,说太久以后的事,他现在不着急。

老唐的工厂里除了工人,还有一部分工作全是机器在做,老唐说现在机器能代替工人的都已经在代替,有些缝盘的工作是无法代替的,这些都是老工人在做,就是这份工作费眼睛,现在的工人也最多只能做十年了。

老唐又说起大朗产业的变迁,最早在大朗从事毛织行业利润空间高,生意都被香港人和大朗本地人垄断,做着做着人工成本、固定成本什么的都慢慢涨上来了,本地人和香港人都嫌太辛苦挣得又少,慢慢地都不做了,香港人撤走,本地人则出租厂房过轻松日子,他们这些外省来的创业狗辛辛苦苦接过了80%的毛织生意,做第二代毛织厂老板,但是因为人工越来越高,现在毛织生意正在转向柬埔寨、越南、缅甸,那边的工人只要100多美元一个月,大朗现在要800美元左右,做低价货现在没有竞争优势,所以产业萎缩了不少,以前大朗上万人的厂才叫大厂,现在几百人的厂就可以叫大厂,大厂都去了东南亚。

我问老唐那现在毛织行业的高端产业链在谁手里?他说在意大利、法国、日本手里,这些国家东西质量好、价格高,我说中国现在人力成本太高,不可能回到二十年前的工资,现在要么就等着这个产业链随着现在这波工人变老自己消失,要么就向上游要饭吃,去抢意大利人法国人的饭碗,做出高端产品跟他们竞争。

老唐听得有点蒙,他又说太久以后的事,他现在不着急。

老唐说不知道现在年轻人都去了哪里,为什么现在毛织产业现在招不到人了?我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不会再从事这样的低端产业链,反而要去抢发达国家的饭碗了,他们就在我上家调研过的公司里。

来老唐工厂前,我已经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去东莞高埗的大研机器人公司参观。

这家公司是中国产业链升级的代表之一,一共180多个员工,其中有一半是平均2万月薪的设计人员,来自全国各理工院校。

大研主要生产工业机器人,万宝至、京瓷、TDK都是他们的客户,东莞塘厦的日本电产也购买了他们几百台机器人,现在还中标了华为的项目,其机器人价格只有进品的一半,都是自主研发,小负载(20公斤以下)机器人在行业里更属于前几水平。

除了东莞,大研在株州、赣州、成都、苏州、重庆还有设计生产团队500多人。

大研研发工业机器人已经有10几年历史,因为进口太贵,国产机器人的生意一直很好,每年有15%的行业增长率,2012年左右是这个行业的黄金时期,随后进入这一行的竞争者越来越多,现在大研平均一个机器人售价5-8万元,非标机器人更贵。

我问各个企业购买机器人的原因是什么,他们销售总监说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比如现在有家河北的企业购买了8台机器人,能节省15个工人岗位,工人要发工资要交社保,还要负责食宿,可能还会发生冲突,而机器人却可以24小时干活,它们不用请假全年无休,半年多就能回本。

大研说他们从2020年开始所有机器人已经全部国产化。

大研的机器人

“真的能够全部国产吗?”我对这个问题感到不是很放心。

“只有电机还是日本进口的,其它减速机、控制系统全部都是国产的,而且质量还不错,其实电机我们也能做,只是质量达不到日本那么好。”

我说,机器人行业这种现状应该就是我们中国制造的状态,核心领域也能做,但做得还不够好,其它所有非核心领域我们基本都吃下来了,而且是所有门类都吃下来,全世界最齐全。

疫情发生后,大研也碰到了订单锐减的问题,但是他们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大赚一笔。

因为疫情影响,国内很多工厂不敢下单,持观望状态,开年后大研也受到影响,但是2月底他们老板就买来一套2代口罩机的图纸,马上转型做口罩机。

我感到好奇:“你们明明是做机器人的,为什么可以转瞬转型做口罩机?做口罩机就这么容易?”

对方解释说:“只要做过非标自动化的公司,都能制造口罩机,这种技术对我们来说根本不难。”

当地政府也支持大研他们转型做口罩机器,从2月底开始他们拿到图纸,只用了20天时间,3月初公司就把普通口罩机和N95口罩机造了出来。

但因为这套2代的口罩机图纸有很多误差,中间在调试期间他们也花了好多精力才搞定,还导致一个客户反复退货,但好在有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在,最后还是摆平了这些做工问题。

大研生产的口罩机

我突然想起熊老板的遭遇,他转型做口罩时,就是吃亏在没有高端技术工人。(见《一家珠三角企业的疫情生存状况》)

到了五月,订单没有过去那么疯狂,大研一个月还能生产30台左右普通口罩机和15台左右N95口罩机,普通口罩机售价40-50万/台,N95口罩机售价90-110万/台,大研这几个月大赚一笔。

大研现在80%的产能在生产口罩,只有20%的产能还在生产桌面机器人,我去他们车间参观时,看到腾出来大片办公区域,连会议室都拆了,热火朝天在生产口罩机。

我问他们销售总监:那疫情过去了,没人买口罩机了怎么办?

他说:那更好办了,那时候全球产能恢复,我们机器人订单也会回复正常,我们大不了再回去继续做机器人。

大研战胜疫情的密诀,其实就是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和长年累积下来的工业链条,他们有自己的车床技术,能动手制造口罩机核心配件,其它汽缸、感应器、电机配件到市场上购买就能马上开工。

比起处于产业链低端,全是初中学历员工的大朗毛织业,在疫情面前表现得不堪一击,大研这样的企业能反杀疫情,大赚一笔,胜就胜在产业链的先进性,胜在拥有更优秀的工业人才。

如果说大朗毛织是低端,大研机器人是高端,那石排镇的铧光自动化就刚好处在中端位置,更能代表中国更多实业公司的痛苦转型期。

铧光自动位于石排下沙村一个偏僻的工业区,这里的道路都没有完全硬化,灰尘仆仆,漫天飞舞。

 

工厂一共有70多个工人,主要做喷涂类表面处理流水线,比如化妆品瓶子的喷涂加工,是流水线工业中的一个细分环节,主要服务于化妆品、酒类、五金件、摩托车配件等,SKII的化妆品流水线就是他们提供的。

公司原本在茶山镇,2018年生意突然爆发,谈了个大客户,但下单方要求验资,为了验资通过,搬到石排来,租了更大的厂房,注册资金也改成了1000万。

他们真正直接下单的外贸客户只有10-20%,但因为流水线产品的客人还是要出口,所以实际影响不小,2月12日开工以来,客户放缓了节奏,要求晚点交货,所以直到5月1号,公司才发出第一单三车货。

现在的订单排到了6月份,客人都在观望,后面暂时没有人敢下单,都在等欧美疫情结束才敢打款。

这家公司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80万,过去每年的营业额是三千万左右,2019年飙到五千万,现在受疫情影响,今年狂飙突进的趋势受到了阻力,公司一年近千万的基本开支,加上每年要投400-500万到研发系统,打造更先进的流水线,其实过得有些艰难。

这家工厂也遇到了跟大朗毛织差不多的问题,他们的工人是主要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的初中毕业生,但比毛织行业年轻一点,大部分以80后为主,月薪大概5000元一个月,他们现在在招设计类工程师,起先给到7千一个月,发现招不到人,现在这类年轻理工男起步要一万才会来上班。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钱做研发呢?

他们回答说,因为利润率变低了,原来这个行业有很多韩国人在做,以韩国人为主,后来利润越来越低,韩国要么将企业卖给中国人,要么直接撤资走了,现在很多做流水线的同行工厂都是有一点赚一点,感觉像是在等死,他们公司还是在为将来着想,希望这个事业可以一直做下去,所以投钱到研发搞同行没有的自动化机械手流水线,要提高产品利润,走向行业高端。

我想起在大研调查时他们说机器人是为了让客户节约人力成本,便问铧光自动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他们说是的,一个机械手流水线能让13个工人减少到只需要4-5名工人,客户也因此愿意出高价购买。

大研机器人和铧光自动不约而同走了一条同样的发展路线,这说明:第一,将来自动化操作在所难免,产业工人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低,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第二,如果中国真的实现了以机器人代替大部分产业工人,那世界低端产业链“从富国向穷国流动”的趋势可能要变了,因为穷国一直是靠廉价的人力、土地成本接棒纺织业一类的低端制造,自动机械化将使穷国的优势失去好大一块。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还要十年左右的时间,那个时候,刚好是1970年代产业工人退出毛织这类低端产业的时间点。

我问铧光的人在这波疫情里能不能挺过去?他们说只要等到欧美一恢复正常生活,他们马上将会接到生产订单,其实疫情只是让大家工作暂停了,还没到真的活不下去这种地步。

临走前,我告诉他们欧美应该不会停滞下去了,江苏、浙江的纺织企业和松山湖的德国汽车零配件公司,已经开始感受到了行业正在复苏。

江苏的那家纺织巨头我没有去实地采访,因为太远,我和对方高管进行了电话访谈。

这是一家拥有6000多工人的大型纺织公司,一年流水几十亿美金,疫情来临对他们也有一定影响,公司裁掉了30%的员工,但以老员工和新招员工为主,新员工赔偿了1-2个月工资,工作三十年的老员工则补偿了3年底薪。

但全公司还是有3-4千人每天在正常上班,只是产业工人每天的时间从12小时降低到了10小时,公司中层还是全勤。

这是一家受国家重点保护的企业,因此不可能有生死问题,和他们沟通时,我主要听到了几条有趣的信息。

一是面对疫情时,欧美企业对上游供应链的态度差异很大,给他们下单的C&A、KIABI说订单正常生产完,他们会在9月左右过来正常提货,不过要请我们生产完之后先将货放在仓库里等几个月,而西班牙的ZARA则直接说不可抗力,取消了所有订单,以致于江苏一家纺织公司现金流断链,上上游公司将这家企业告上了法庭。

ZARA跟国内这些企业合作时是要到他们西班牙本地的银行搞一个信用证的,每隔一段时间去结账,因为是西班牙银行的信用证,纺织企业拿ZARA一点办法也没有,算是合法耍流氓。

二是他们这家企业在给意大利和法国公司供货时,主动在3月份供给他们口罩,以保护他们的客户,但对方回邮件时称“我们没有生病,所以不戴口罩,也不需要口罩。”看得咱们中国方面一愣一愣的,但是到了4月中旬,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开始主动陆陆续续找他们要口罩了,问他们原因,对方回邮件称意大利一处富人区一栋楼里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他们终于服了,开始戴口罩。

在病毒面前,意大利人居然“一栋楼死得差不多了”才接受戴口罩,可见文化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到什么程度。

三是现在疫情影响其实已经开始没那么严重了,因为欧洲国家开始找他们进行秋冬款的打样,而且打样的数量比往年多很多。我去查了下,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确实在5月陆续放开了一些,只要普通人上街,就一定要购物,要购物,就要生产,要生产,就得向中国的企业下订单。

浙江的私人纺织外贸企业老板老张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在痛苦了三个月后,他那边也开始忙起来了,欧美客人也开始打样,预计6月中旬欧美订单会开始反弹。

“乌云正在散开。”老张在电话那头喊着说话。

映证欧美复苏的不仅是江浙纺织业,还有松山湖的德国汽车零配件公司。

该公司的一名中层接受了我两个多小时的实地采访。

这家公司有3500名员工,一年产值几十亿欧元,一年利润估计能达1.2亿欧元,专门生产汽车限速类产品,他们有两套生产系统,一套专供奔驰、捷豹、路虎,另一套专供中国本土汽车品牌,供给奔驰这一套系统很多供应链来自全球,其中连接钉来自埃及和捷克、保险丝盒来自德国、耦合来自英国,每条100人的流水线,一天能生产210根成品限速器,一条流水线一天的产值是546000元。

这名中层人员说他手下管理着180名工人,其中90后40人,70、80后140人,主要来自河南、云南、贵州、山西、陕西。这跟我采访的其它公司数据一样,工人以云南、贵州这些偏远省份为主,我以前做产业工人时,工人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这些省为主,现在工人的来源地也悄悄发生了巨变。

每个工人月收入正常能在6500-7500元,公司的主管级以上月薪一般在1-1.4万,工程师一般在1.3-1.4万(税后),每个月扣460元社保,在松山湖算是一家收入很不错的公司。

这家公司是2月10号复工,一直将年前的订单忙到3月第一周,因为疫情,订单下滑了60%,国内的整车厂,包括上汽、吉利、北奔都不下单了,这时候工人们每天工作时间从12小时减为8小时,有时候上三天休三天,公司每个人收入锐减,都只有去年一半的收入。

“那工人有被裁员吗?”这一般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没有,”对方肯定地说,“当地政府和我们公司有打过招呼,不要裁普通工人,要保住产业工人的就业,工人少拿一点但不会失业,为了压缩成本,公司现在主要在裁中层,我们公司275名中高层,现在裁到只剩190人了。”

除了订单减少,这家公司还碰到了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他们是全球供应链,疫情在海外爆发后,各个国家的连接钉、耦合进不来中国,他们没有零配件库存了,3月底时,他们40%的订单都无法生产。

除了一些安全库存,汽车零配件厂和整车厂会建一个第三方库存,双方共担风险,一般是七三开,现在这个第三方库存也耗光了,有一点配件从海外进来,马上就会拿去生产。

对方说,从4月下旬开始,国内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国产品牌的订单显著上涨,奔驰这些品牌的订单暂未上涨,不过海外一解封,恢复上涨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最后他说,自己渴望可以从传统汽车行业转型到新能源汽车,上次他去深圳一家建充电桩的企业参观,了解到对方2020年的业务是2019年的7倍,说明新能源汽车正在飞速发展。

“就算疫情到来,也没挡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

除了上面这些企业,我还拜访了一些连锁酒店和环保材料公司,其实大家的问题都大同小异,只是如何裁员的细节不同,现金流状态各个相同,原本现金流艰难的,在疫情中会倒下,但他的生意也很快有人接手,而现金流健康的企业,不过是多撑几个月的艰难岁月而已。

这次疫情造成的美国和中国失业情况,跟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这次大家只是停摆,而1929年的萧条是真正意义上的崩溃,瘟疫一结束,大家会回到原来的岗位,供需两端依旧旺盛,各个工厂一开足马力,所有人还得回去老老实实工作。

疫情可能会加深欧洲国家的债务问题,但并不是经济危机那种摧枯拉朽的破坏力,停摆之后,世界还是在原来的轨道上运行。

更值得关心的,是中国各个产业链升级问题,人口素质提升问题,在新一代产业工人逐渐抛弃大朗毛织这种低端产业链,渴望拿到更高薪水和更好待遇时,大研机器人这样的企业,才是中国能在各种危机中化险为夷的保障。

而更多的中国企业,则处在铧光自动这样的局面里,正在痛苦的蜕皮成长,为中国将来成为顶级制造业强国而努力中。

在离开老唐的工厂后,同行的人问我还要不要去看一看大朗街头失业的工人们。

我说不用了。

“就算没有疫情,这个产业也会消失的,只是疫情让一些落后的产业链提前感受到了痛苦,如果产业链不进步,工人自己不进步,国家就只会原地踏地。”

我最后说:“我们还是要向前看,而不应该往后看。”

157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328
    整个欧洲都在逐渐复工,丹麦这里一周后商场和餐饮业都要全部有控制地放开。估计国内相关产业的订单会慢慢增长,再坚持一段应该就好了。
  •  1076
    卢彦祖,你能不能先把前面的坑填了,再写其它的,望你做个老实人
  •  563
    之前欧美国家来采访说,中国正在用自动化使更多工人失业,我现在想明白了,如果新一代的年轻人掌握了核心技术,拿到更多工资,我们的父母辈就即便不工作,整个家庭也能比之前过得更好。
     959
    要坚定不移地向自动化发展,生产力提高了,物质丰富了,我们收入提高了,养上一代人完全不是问题,他们就不叫失业,叫安享晚年。
  •  259
    大家都是俗人,调查报告确实比较扎实,但是小说真香
     720
    抢外国人饭碗,抢全球人饭碗,才是王道。我们要先拿东南亚劳动力,非洲的资源,南美的农业,发展本国全产业链,过度到全自动的工业化。把中国的国力发挥到最大,用挣到的钱,给咱中国人民过好日子!!!!!
  •  644
    黑暗中,陈州摸起剩下半格电的电话:“喂……喂,听到么,卢彦祖,再不挖老子就死在里面了……”
     661
    唉,写个失业率调查报告,后台留言全是关心陈州的。。。。
  •  33
    每个工人月收入正常能在6500-7500元,公司的主管级以上月薪一般在1-1.4万,工程师一般在1.3-1.4万(税后),每个月扣460元社保,在松山湖算是一家收入很不错的公司。 社保扣几个点你都不知道吧?乱写一通。
     598
    460元是普通工人的扣款,好好说话,不要一说话就这么冲。
  •  566
    实事求是,实地考查,是从毛主席开始的优秀传统,秀
  •  152
    下沙上班的路过!自动化是大势所趋,我以前也准备转型自动化,后面因为找工作的时候好多要求大专文凭不得不放弃了转行,老老实实做起了模具老本行,现在模具行业青黄不接感觉待遇比以前好了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轻松高大上的工作,又脏又累的模具没人搞了。
     416
    模具是工业的基础之一,是核心领域之一,并不LOW的。
  •  373
    我就佩服你写文章实地调查,实践出真知👍
  •  372
    来了来了,卢大很守时啊,额。。是不是可以给陈州办后事了。
  •  311
    毛主席老人家教导我们要实地调查才有发言权,为你点赞!
  •  307
    我23岁是一个电子厂的员工,拿着4千的工资,原本是打算存钱买辆车就混吃等死。这几个月醒悟过来,去报名考电工证和大专,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奋斗
  •  293
    陈州:卢彦祖,我在三里屯吃你个披萨,你就给我小木盒里关了一个多月,我劝你善良!!
  •  43
    我想问问韩国新加坡都是短短几十年完成多轮产业升级,从低端制造业到中端,高端。产业工人是如何完成转变
     280
    你要看看人家多少人口,我们多少人口,我们东部部分地区已经发达国家水平了,西部好多地区还在脱贫。
  •  230
    这种信息才是当下和以后最可贵、最应当关注的东西,希望您有时间的话能再多写一些,感谢。
  •  201
    真好,我想就是有这么多勤奋刻苦不怕输的人,国家才能重新启动这么快,向他们送上我最崇高的敬意,劫后余生,越来越好!
  •  198
    这些踏踏实实,努力进行产业升级的年轻工程师,才是真的“后浪”
  •  193
    特别赞同彦祖最后的结论,疫情只是加速了产业升级。事实上,旧的产业淘汰,必然会有新的产业产生,蓝城宋卫平搞的那套模式就很有代表性,既卖了房,又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
  •  33
    没有高端技术工人的源头是从学生就业开始就被市场牵引
     165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34万人,预计2020年毕业生将突破840万人。工学占比最大,排名第一,管理学和理学分别排名二、三位。按照薪资学科门类排名,工学岗位薪资排名第一接近9000元;教育学以7597元和经济学7175元分列二、三位;艺术学排名垫底仅有5386元。
  •  164
    别整虚的,啥叫往前看?说的直接点就是抢美欧饭碗!
  •  163
    大大,不是吹毛求疵啊。本人从事气动行业十五年余,看不得把气缸写成“汽缸”呀 另,今年也是国产气动品牌弯道超车进口气动品牌的一年,有幸要见证行业历史了
  •  154
    我们公司也是做汽车零部件,之前二十年靠压供应商和工人挣钱,现在利润越来越薄,开始意识到技术升级的重要性。国内绝大部分汽车零部件公司都有钱,现金充足,能写PPT的高管一大堆,真金白银的工程师没几个。渡过难关没问题,抢人家饭碗还需努力!
  •  130
    看完我就放心了,只要转型成功,中国制造还将是世界工厂。这个世界无与伦比的巨兽,向上会吞掉欧美的高端饭碗,向下能与低人工成本的第三世界竞争。这是个多么幸运的时代,能让我亲眼见证民族伟大复兴,欧美深陷衰退泥潭,十年内超越美国不成问题了。
  •  54
    类似美国锈带那样的区域在中国会不会出现,卢大怎么看待?
     129
    中国要出现锈带问题,还得等五十年。
  •  125
    挺喜欢你“用脚做学问—到实地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这比那些书斋经济学家强多了!中国当下就极需这样的知识分子。你的文章很客观,很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很有郑永年,温铁军这种大家风范。我们中国人要努力
  •  105
    我是学园艺的,农业现在都在研究Al在大田种植中的做用,但因为农产品价格低廉(必须低廉),很多庄园就算配了机器也都没有真正运用,感觉农业机械化需要提升,高端农产品也会渐渐行成。希望普通家庭以后也能吃上有机农产品吧!(现在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基本都是噱头小心选择)
  •  99
    在世界TOP1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工作,前几天ceo发表讲话说,疫情开始动摇产业界对汽车行业转型电动化的信心。不过大趋势来看,应该只是暂时放缓。
  •  45
    上次他去深圳一家建充电桩的企业参观,了解到对方2020年的业务是2019年的7倍,是哪家上市公司啊?
     98
    不告诉你。
  •  29
    实事求是,实体调查的结果值得信赖 不过产业的升级了,人还是那么多,有些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会永久失业,这些失业人口后面会不会变成中国治安的一大问题呢?
     91
    大朗那边失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初中学历的人,这些人应该会在欧美市场恢复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应该在六七月份,不用太焦虑。
  •  78
    东北有点铁锈带的味道了吧
  •  70
    有点好奇,产业链升级完成后,那些没有高学历没有专业技能的人怎么办?
  •  69
    不关心陈州,陈州远不如中国企业现状和升级转型重要。
  •  67
    有人会问全都自动化了,中国这么多人会不会大量失业?其实不会,伴随着工业自动化升级的是,第三产业也会快速发展。从事第二产业的高级工程师把钱挣了,然后在第三产业消费,这样第三产业就能容纳更多人。在自动化充当劳动力的基础上(得保证自动化技术由我国主导),总产值不变少并增加,这样一大部分人从第二产业转变到了第三产业。整个国家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
  •  67
    不要鄙视低端产业,国家而言全产业链才是王道,比如:口罩,口罩机,消毒液。这次成王者。
  •  67
    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工人的转型升级是两码事,我们有太多人需要工作需要吃饭了!
  •  66
    自从虎岗高速开通后再没走过大朗,前两天高速塞车,快十年了第一次进入大朗。真的和文章开头说的,路面残破,尘土飞扬。这么些年了,产业不升级,基础设施不升级,躺平等死吧。
  •  58
    卢彦祖的文章基本都是实地考察,人员拜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还有陈州在棺材里半个月了还好吗?
  •  58
    gdp ,失业率只是冰冷的数字 但背后却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啊
  •  58
    看来困难不分行业呀,都是起起落落
  •  57
    在与铧光的同行公司上班的人来留个言!我们公司比铧光更早在这个行业发力,流水线设备也早就完成了高度自动化(与各类机器人配套),设备远销欧美!但是因为疫情,正在做的一千多万的外单,真是愁做好了,客户的疫情没结束,也去不了安装,然后后续的款也回不了。其实现在资金就非常困难。感觉公司就要熬不过去了。已经谈好的欧洲客人,说下单给我们,心里都吓得瑟瑟发抖,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50
    别着急,六月中旬左右转好。
  •  55
    非常认同最后一句话,有得必有舍,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一定要往前看,不能因为有伤痛就沉溺于过去不可自拔
  •  55
    陈州确实精彩,可以俘获人心,有看点,有悬疑,可以找个制作公司拍成电视剧了,必火
  •  54
    那些香港人,只吃皮,不吃肉。国家工业化路上的血泪史。后辈们要记住前辈的付出,才有今天的大国地位和美好生活。
  •  54
    纺织业制鞋业皮革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能彻底放弃,就业是民生之本,保就业就是保民生。
  •  54
    有年轻人的产业才有希望。
  •  53
    我们现在只能争上游了。
  •  52
    我们公司是做夕阳红旅行社的,现在基本没收入,接一点省内旅游,两三百块钱一个人的两日游,还不够电费物业费。公司老板天天找赚钱的项目,卖乳胶产品,卖养生产品,集团董事长那边新开公司做口罩。我们复工一半人员,天天要求搞直播带货。如果下半年旅游不恢复正常,那我们公司估计也撑不住了。
  •  47
    老唐说他现在还有这种习惯,坐高铁明明都有座位了,一检完票拔腿就跑。~~~瞬间被戳中泪眼。同龄人共同的记忋。
  •  47
    很赞同这个调查。我工作的性质,就跟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企业打交道。 人也好、企业也好,都得努力提升、往高处走,如果处在“低端的产业”、或者是“产业的低端”,被淘汰是很正常的,只不过,疫情加剧了这个进程,不必为止“如丧考妣”。
  •  45
    卢大对这个世界工厂的未来还是很乐观的,可能卢大本身自己的生意也不悲观。第一季度东莞gdp-8.8%,好像跟我这样的非制造业打工者无关,可是也许所有人的命运都体现在了那微缩的后小数点里
  •  40
    靠谱,最近对比大萧条的自媒体都没有实地调查
  •  39
    美国东部时间凌晨三点,我说怎么失眠了,原来有(卢)大(彦)事(祖)发(更)生(新);卢大是我最喜欢和敬佩的公众号,没有之一,原因是“他非常清醒”!国内现在新闻比较多的关于美国新冠感染多少死亡多少失业多少,但是我觉得美国就那个死样了,还不如多关注国内因为受疫情影响的同胞们,怎么更好的弥补多数普通人的损失。
  •  39
    陈州:还不放我从棺材里出去啊!这一顿披萨的代价真的太大了
  •  38
    写报告,做调研是优秀传统,不能丢
  •  37
    其实疫情只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而已,东莞长安这边的步步高系、富创、钱大这些顶过去了第一波,现在都是在快速恢复产能,虽说全年达不到往年水平,但估计也能达到85%以上
  •  35
    大家不要担心低端产业链转移。欧美之所以转移,一是因为有更高利润产业,二是即使用自动化,降低成本,可市场太小实在赚不到钱。在中国,市场几乎大到了无穷,哪怕一点点利润,乘以倍数,足以让产业活下来,所以一旦实现低端产业自动化,成本会降到难以置信,估计第三世界的产业链要断了。10年足矣,中国早晚会成为产业链的宇宙第一怪兽!
  •  34
    所以我毫不怀疑中国产业链抵抗疫情的能力,按下了暂停键而已,不但恢复起来不难,更是刺激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那些在疫情中失业的人固然可怜,但他们固化的能力水平确实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正如卢彦祖说的,要向前看。
  •  34
    有没有调查供应链有没有转移风险,有些订单消失了是否就不会回来。医疗物资的缺乏让欧美日反思国内也要有完整的产业链,尽管做起来不容易,但趋势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
  •  33
    认真看完此篇报告,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一,事实胜于雄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出真知灼见。二,个人认为实体产业没有所谓的高端、低端之分,而只有高质、低质之别。三,人工智能和工业自动化,既是未来潮流,更是历史必然。国家助力、抢抓先机、弯道超车才是实业实体复兴民族的根本出路和唯一出路。
  •  32
    初中毕业十五六岁能步行一百公里到东莞,不管是否情愿,都是能吃苦耐劳的了。坚忍的传统,加上东亚人种的智商,总体趋势是向好的。 希望卢胖可以继续走访调查,拿到第一手资料,顺便应该还能减肥
  •  31
    我也在大朗待了8年,底层工人就像牛马一样,一个月只放一天假,看到这个行业没什么前途,17年果断回老家开培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求进步才能有希望,裹足不前只能等着被淘汰。
  •  31
    不错啊,明天干机器人,新能源车。
  •  27
    您去老唐的厂里时应该看到除了缝盘车间应该都用上电脑横机了吧,那张配图就是缝盘车间的。其实毛织行业是服装产业中最早实现自动化的了,电脑横机就是一个织毛衣的机器人。很可惜还想细看就去讲别的机器人去了。加油!期待更深入的访谈。
     30
    确实看到电脑横机了。
  •  2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保障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  27
    为什么要发展5G?就是因为降低人力成本,还有将来中国社会进入了老年化,只有靠机器人来取代
  •  26
    自动化替代人工,国家应该会加强福利的投入,以保证不适应产业转型人的基本生活
  •  26
    在深圳某国际五星级酒店担任中层管理岗位,疫情对这个行业影响太大了
  •  26
    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逐渐飙升了,买的基金也升了不少
  •  26
    转型需要付出代价,一批没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和工人消失?去东南亚?就能解决问题?恐怕不能,我看到的“涨工资”,的背后是日趋高昂的生活成本。制造业成本重构,那很多人的生活也要被重构。,感谢卢总的精彩分享,进一步印证了我的一些判断。
  •  25
    还是那句话,只有大家都相信这个国家好,都努力工作把这个国家建设好,大家才会更好!向上吧中华民族
  •  23
    卢大机器人核心部件应该是减速机,被日本垄断的,不是电机。
  •  22
    浙江三四级地级市,感觉商贸休闲中心基本恢复正常,不过电影院还没开,景区逐渐开放。
  •  21
    有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可有的工作不能自动化,我在中石化的化工厂工作,每到大检修的时候,都需要大批量的上人来完成检修任务,单靠自己的维保队伍人根本不够。检修工作都是非标的,无法替换出人工,这时就要说到特殊工种了,架子工(在高空搭设脚手架)、起重工、焊工等等,据我观察,这种类型的工作也都是40多岁的人在做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份苦,您预测未来是没人做这份工作呢,还是通过报酬提高来平衡呢?
  •  21
    卢克,你写的文章我都很爱看。看了你的这篇文章让我心里踏实了好多,谢谢你
  •  20
    马上33岁生日了,个体经营一家三四个工人的床垫裥棉厂。无出口单。行业很小又保守。现在非常茫然,路要朝哪里走。真的怕有一天自己破产又没有能力去开拓新的路。有大神指点一下么
  •  18
    卢克,你这满满的正能量,真的很棒
  •  18
    向前看,向前是星辰大海!
  •  17
    同为机器人行业,给卢大大补充一点。制造行业使用机器人不单单是为了节约人力成本。有些是因为机器人的效率比人力高,很多企业购买了机器人以后,也没有裁员,实际上是通过提升产能来达到降本的目的。
  •  17
    中国人必须积极打造,各行业的世界级中系品牌产品,冲出去抢占别国市场。 要靠中国人自己的企业工业化中国。
  •  17
    这次疫情不是世界性的大崩溃,更像是地区经济格局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  16
    作为一个理科老阿姨 我突然觉得这种带一定数据的文章,比世界现代史文章读起来还要带劲 另外提醒一下 陈州该挖出来了 还有就是,妖僧传,我觉得还挺好的
  •  16
    第一,年轻人不愿意干低端,产业,工资低,没尊严,不愿意走父母那一代的老路,工厂环境差,食宿条件差,工资还在其次。第二,学历是个方向,学历高的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这很好。第三,企业工厂也是这样,都不想走低端产业化,工人难管,环境差,散乱污。研发创新高端化将是以后企业及个人的发展方向,符合多方利益!
  •  16
    看完热血沸腾。新一代会对得起老一代曾经的牺牲和付出。父辈们会有更好的晚年。
  •  15
    传统制造业确实困难。卢彦祖去高埗有没有到昌兴存茶和九八七酒小镇参观呢?这是莞商为代表的实业企业的另一种转型。我亦在东莞,愿荐架辕。
  •  15
    写调查报告实属不易,获取资料要牵线搭桥实地走访,作者的思考分析也很客观切实。这可比厕所文学含金量高几十倍。其实我们心知肚明干货老鸭汤和快餐炸鸡的区别,可你的饥饿营销太成功了,所以陈州到底怎样?
  •  15
    会越来越好的,卢彦祖写文章注重摆事实,讲道理
  •  15
    实事求是,也算是找到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段的产业……还是要靠努力谋发展
  •  14
    卢彦祖同学,麻烦告诉铧光工厂,自动的英语单词写错了,Automation 不是Antomation.
  •  14
    每次看卢大写我国格行业艰难转型的纪实类文章, 都会燃点起我心中的一团火,我感觉到哩个moment,我要爆了
  •  14
    要想保住我国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只有靠智能制造……
  •  13
    我们公司在疫情期间,没有裁员,没有降薪。地点在南京,2月10号就复工了,3月4月同比增长幅度很大,5月份预计同比环比都会增长很高。外贸订单很少,98%以上是国内订单。整个产业链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  13
    还以为你认识的老唐是我朋友,我就在大朗做毛衣,确实如此,
  •  13
    这次疫情是的影响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们一同见证了历史,希望世界快点从暂停中恢复常态。
  •  12
    很多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不存在一步到位的美好生活。阵痛中前进突破才是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方向。
  •  11
    卢大,你的读者都这样称呼你,我也这样称呼你吧,文章的开头让我想起了当年。写得非常好!明白了经济未来的方向,更明白了生产利润必须要走的升级的路程,要给你点一个大大大大的赞!👍👍👍
  •  9
    总体趋势向好。我司是做美国市场的出口机电产品的,订单形势不好。担心疫情二次爆发
  •  8
    那些纠结汽缸的,机电自动化专业的教科书上也是写写汽缸啊!难道你们认为因为是通气的缸所以叫气缸?
  •  8
    气缸非汽缸
  •  7
    十几年西餐牛排餐饮行业路过,这次疫情冲击是全方面的,目前整体恢复也就处在50%-60%的样子,千年以来位于吃喝拉撒四大俗之首的餐饮行业,此次也是受冲击最严重行业之一,和文中毛纺行业类似,本身随着社会产业升级更替,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海底捞已在探讨落地机器人自动化餐厅,但终究美食和服务还是需要有血有肉的人来才有味道,希望赶快恢复起来,各行各业能进入正轨,不然倒闭关张的会越来越多。
  •  7
    彦祖,我在马德里,尽管还是疫情震中,政府也没下调防疫等级(大区还是phase0),但这面的高级餐厅已经可以预订六月的桌了,有些同事明天也要回办公室,从三月13号禁足,有点看到隧道尽头微光的感觉。 另外很喜欢你上一篇写西班牙的,把之前的一些散乱的片段串起来了。。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