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的40年:定海神针是怎么炼成的 | 饭统戴老板

2020-04-30

中国女排的40年:定海神针是怎么炼成的

作者:陶旖洁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4月2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中国女排队长朱婷赫然在列。

 

2019年9月,朱婷为队长的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骄人战绩,夺得世界杯冠军,她本人第三次摘得(三大赛)MVP和最佳主攻。在颁奖词中,朱婷被称作球队的“定海神针”。对于整个中国女排来说,从1953年成立,到2019年拿下第五个世界杯冠军、第十个三大赛冠军,亦是整个中国从新生到繁荣的缩影。

 

那么,中国女排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回到1981年11月16日傍晚,全中国上下一片静悄悄,人们紧张地挤在黑白电视机前,或者在收音机前竖起耳朵。

 

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最后一场比赛,正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队面对的是卫冕冠军、东道主日本队,比赛已经进入了决胜的第5局,双方争夺白热化。

 

“15平!”在小分落后的关键时刻,主攻手郎平顶住客场压力,一记重扣扳平了比分。“16 : 15!”“17 : 15!”连续两个双人拦网,中国队锁定了胜利!“我们赢了!中国女排夺得了世界杯冠军!”电视机里外传出热烈的欢呼声。

 

当时,还在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读书的许家印,突然一把火点燃了扫地用的扫帚,跟个疯子似的绕着校园跑了三圈。他身边跟着一群同样点扫帚四处乱跑的学生们,一群人边跑边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这是中国在三大球领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后来,只要有女排的直播,就是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不少家庭专门买了电视,甚至有人上街敲着脸盆奔走相告。

 

翌日,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占据了人民日报头版。国务院发去祝捷电报,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更是直呼:看看女排,想想自己,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向她们学习吗?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中国女排夺得第三届世界杯冠军,1981年

38年后,还是在日本,还是在大阪,中国女排第5次夺得了世界杯冠军,这也是女排的第10个三大赛世界冠军。从80年代的“五连冠”,到建国70周年的“十冠王”,女排跌跌撞撞,拼过了将近40年。

 

中国体育界的冠军数不胜数,但能超越体育本身、炼就国民精神的,有且仅有中国女排。今天,手握10个冠军的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的时代烙印已经淡化。女排精神闪烁出无限的智慧光芒——场上奋力搏击、勇夺第一,离不开场下专业的指导,科学的备战,重视对手的研究,以及训练方法的摸索。

 

40年间,女排精神总能让中国人热血沸腾,激励国人在各自领域顽强拼搏、永不言弃。但时代也在呼唤着不一样的女排精神:支撑女排精神的,是名教练的专业指导、战术优化和提供保障支持的科学团队,坚守专业主义、科学主义,方能带来一场场胜利。

 

01. 名师开路:站在“东洋魔女”的肩膀上

 

在时代第一次呼唤女排精神之前,周总理已经开始做准备了。

 

1965年4月,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应周恩来邀请,来华担任为期一个月的排球教练工作。为表欢迎,中国政府专门安排大松博文夫妻在五一劳动节和各国使节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五颜六色的大型礼花[1]。当时,中日两国还没有恢复邦交,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仇华情绪也仍然强烈。

 

城楼上的大松博文可能不知道,周恩来的办公桌上,就常年摆着他撰写的那本排球训练手册《跟我学》[2]。五年前,日本女排接连战胜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劲敌,最终在决赛中负于苏联队屈居亚军。

 

1964年,卷土重来的日本女排成功复仇苏联,夺得奥运金牌,彻底打破了欧美对排坛的统治。这支球队,也因此获得了“东洋魔女”的称号。

 

当时,中国国内主流观点还是国人“个子矮,体质差,搞大球不行”,乒乓球的强势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理念。但日本女排的战绩显然是赤裸裸的打脸。周恩来曾经表达过不满:“有人讲中国大球上不去,小球要掉下来,我就不相信。日本运动员不也矮吗?他们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日本女排能异军突起成为世界排坛强队,大松博文是无可争议的幕后功臣。他结合本国球员身材矮小的特点,发明了滚翻垫球的加强防守动作,同时开创了勾手飘球、双手前臂垫球等新技术。勾手飘球技术甚至在男排中也广泛使用开来,成为排球史上男子向女子学习技术的少有例子。

 

而中国女排此前受到的技术指导恰恰相反。在“一边倒”的50年代,新中国男女排球队的老师是北边的老大哥苏联,苏联教练格罗玛佐夫就曾专门前来中国技术扶贫,但苏联教练的技术风格,自然是跟随东欧的高举高打,和中国球员个头小、速度快的特点正好相反。

 

中国女排,急需名师开路。

 

除了专门针对亚洲人的战术体系,大松博文在1964年第一次访华中,还展现了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近乎残酷的严格要求令人瞠目结舌,而周总理更是发现,日本女排“意志排球”的训练,是严格从实战出发的,这恰好与当时解放军郭兴福教学法的“三从”(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相契合。

 

“明年年初再来中国吧,来当我们队员的教练!”1964年,看完日本女排训练的周恩来对大松说。

 

之后,在1965年春天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大松博文把这套“魔鬼”训练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中国女排。他分两班训练中国女排队员,从中午12点到晚上10点,后来又延长到12点,甚至凌晨1点,队员偷偷称他为“魔鬼大松”[3]。

 

很多球员跟不上这种训练强度。“练到后来,我头发晕,眼发花,房子也旋转起来了。但我还得不停地去飞扑大松打来的球。他穿的是条绿色短裤,扣球时一动一动的,仿佛是两盏绿色灯笼似的。”

 

被他训练过的队员,回忆起来都心有余悸。“世界上除了那两盏朦朦胧胧的绿色灯笼和模模糊糊的白色皮球之外,我什么也看不见,仿佛连我自己也不复存在了……”

 

“你个鬼大松,我跟你拼了!”一位山东姑娘实在受不了,瞪圆了眼睛大声骂道。大松虽然听不懂,但那双怒气冲冲的眼睛他见得太多了。不过在当时意识形态对立、中日战争历史的背景下,队员和教练的分歧很容易变成政治问题,最终惊动了周恩来。

 

在人民大会堂里,周恩来先和这位“魔鬼”教练谈笑风生一番,紧跟着话锋突然一转:“我听说大松很厉害,有时打骂队员,以后可不要这样了。”

 

大松耐心地解释,教训队员没有恶意,是“恨铁不成钢”;受了刺激才能加强意志,如果筋疲力尽的时候就停下来,到什么时候也改变不了现状。“我是您邀请来当教练的,绝不会侮辱队员。我只是尽全力设法使她们提高技术……要干,我就希望能使中国队拿到世界冠军[1]。”

 

周恩来接见大松博文(右三),1964年

最终,中国女排没有让他失望。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世界杯),其后更是实现了“五连冠”,女排精神自此深入民众,成为全国人民的信心来源。可惜的是,大松博文在1978年因心脏病去世。首次夺冠后,中国女排队员特意前往大松博文墓前,向这位伟大教练致敬。

 

此后近四十年,一代代的名师传承,引领中国女排走到了今天。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的五位教练(袁伟民、邓若曾、张蓉芳、陈忠和、郎平)中,袁伟民继承了大松博文的衣钵,而其余4位主教练,都曾在袁所带领的中国女排工作过:或者是助手、陪打,或者是袁伟民带队时期的队长、主力队员。

 

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风格,贯穿了袁伟民和陈忠和时代的中国女排。得益于大松博文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女排成为了三大球中第一个“冲出亚洲”的队伍。这一个月的“魔鬼训练”,让无数中国排球人记了一辈子,更是确定了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风格。

 

改革开放早期,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曾有些失落,有些彷徨。站在“东洋魔女”的肩膀上,中国女排响应了时代的第一次呼唤,用顽强拼搏、吃苦善战的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的士气。

 

02. 方法迭代:“魔鬼”+“科学”

 

“魔鬼教练”大松博文虽然为中国女排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坚毅品质,但竞技体育,不是简单的吃苦就能够解决的。要在讲究规律、极致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把成绩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时代巨手,开始将中国女排推向现代化、科学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意识到了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巨大作用。电影《夺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时的国家体委科教司工作人员,坐车两天两夜赶到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向教练组介绍美国女排正在尝试用计算机协助训练——他们已经分析了中国球员的全部技术资料。在电脑面前,中国女排毫无秘密可言[5]。

 

当时的中国女排,只有考试测智商这种程度的技术[6],科技和经济实力都跟不上发达国家。《夺冠》片中,听到美国女排采取的“电脑+大数据”,中国教练员径直走向排球网前,把球网摇高了15厘米。“老女排”只能用这种非正规的“笨方法”,去追上美国队和日本队。

 

刚建立的福建漳州女排体训基地,80年代

因高强度训练比赛而满身伤病的女排队员,深知大松博文训练方法的短板。1987年退役后,郎平带了100美元只身前往美国[7],一边做教练一边读书,拿到了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包括了运动科学和运动心理学。

 

1980年代的老女排人是苦过来的,她们比旁人更清楚,“科学排球”“快乐排球”有多么重要。但下至国人,上至领导层,几十年来普遍习惯了女排“艰苦奋斗”的形象,观念的转变无法一蹴而就。

 

中国女排在历经80年代五连冠,90年代低谷,2003年世界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两次折桂后,重又陷入近10年的低迷。

 

女排需要变革。但女排“现代化”的第一站,不在国家队,却是在恒大。在北京奥运会上带领美国女排夺得银牌后,2009年,许家印力邀郎平回国组建恒大女排。

 

一起来的还有在土耳其俱乐部的助理教练费罗,负责技术统计:队员在场上比赛,这个土耳其大宅男就坐在旁边做数据分析[8]。很快,刚成立的恒大女排就获得了甲B冠军,翌年引进两名外援,又拿下了全国女排联赛甲A冠军。

 

2013年,中国女排组建以郎平为主教练的新教练组。在教练组指导下,中国女排又引进了意大利的技术分析软件,这套软件可以瞬间计算出某个位置对手所有扣球的路线,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布置防守,改变进攻。女排队员还摒弃了深蹲等传统训练方式,蹲杠铃能有效锻炼大腿肌肉,却容易让队员们的腰部和膝关节受伤。

 

中国女排搭建了复合型教练团队,并拥有明确分工:不但有专门的技术统计,二传手、主攻手和副攻手在技术暂停时,均有专人进行提点。

 

赢了比赛的郎平激动地高高跳起,1985年

“我们为了备战奥运,需要5个陪打教练,(中国队)随便给你调,特别支持。我们需要体能教练、需要康复师,给我们派,所以我们特别幸运。”在夺得里约奥运会冠军后,中国女排对新华社透露[6]。

 

王者之师之所以能保持在巅峰水准,有举国体制的支持,排球管理层也大胆放手。教练组的管理面面俱到,甚至自己花钱给队员买蛋白粉,对伤病预防和恢复尤其重视。海外医疗和体能团队的引入,后勤保障的提升,让中国女排有了更为强大的后盾。

 

此后,中国女排的训练便不再局限于“滚地肉多摔不疼”的风格。女排队内科学的存在感也越来越高,教练组用大数据制定战术,队员用大数据定制每日饮食;国际化、专业化的顶尖支持保障团队,一面跟踪队员状况,一面侦察对手风格;甚至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都遵循比赛制度需要和人才发展的科学规律。

 

2013年以后,中国女排精神,完成了从“刻苦制胜”,到“科学制胜”的演化。国民心目中的女排精神,早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奋斗层面。“坚持、拼搏”四个字的背后,还有团队的科学努力

 

新时代的女排精神2.0,早已不仅仅是“艰苦奋斗”、“为国争光”这些时代特征明显的名词可以覆盖的了。

 

03. 从体育到教育:胜利是最好的发动机

 

受到中国女排精神鼓舞的,不仅仅是改开初期“建设现代化”的国民。今天,企业治理、组织管理,都在向新时代女排学习。专业的指导和科学的体系,满足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让永不言弃的精神有了胜利的坚实基础。

 

中国女排代表的国民精神不断进化,但中国女排的夺冠使命却是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的目标,始终是攀登高峰,取得好成绩。再超脱的球队,仍然会被束缚在胜负之间;再淡定的观众,也会在自己支持的运动员赢下一分时难掩兴奋。

 

须知,一场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使得女排精神得以延续,而中国女排成为“民族英雄”的基础,也是辉煌的战绩:女排精神正是诞生于1980年代的五连冠。若不是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辉煌佳绩,女排精神无处依附,甚至根本可能不存在。

 

名师的价值正在于此:专业指导、科学训练带来一次次胜利,而一次次胜利起到了激励作用,促使运动员攀登竞技的更高峰。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在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淘汰赛上,绝地反击,惊天逆转,战胜卫冕冠军、东道主巴西队后,中国女排主教练冷静地对一众记者说。这句话后来常被用作“女排精神”的标准解释:女排精神不是鸡汤,是专业主义、科学主义。

 

“胜利是成功之母。”白岩松在谈到中国女排时,也多次提到这一观点。“常有人跟我说,体育里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不对啊,在体育比赛当中,一定要学会让赢成为一种习惯,让胜利成为一种记忆。”

 

竞技与学习有很多契合之处,在线教育和体育竞技也有着一脉相承的终极目标——勇攀高峰、追求极致。

 

4月17日,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作业帮,宣布与中国女排达成战略合作,成为中国女排在教育领域的全球独家代言合作伙伴。

 

这是时代对女排精神的再次呼唤:中国女排离不开“场下灵魂”,莘莘学子也少不了“专业指导”。

 

中国女排有名师的指导和科学的保障;而作业帮直播课基于百里挑一的教师队伍,研发了小初高各科200多个课程体系及大招体系,使学生学习更加高效、有趣。

 

就像作业帮CEO侯建彬提到的那样,一支球队最幸运莫过于遇到一个好教练,一个学生最幸运莫过于遇到一位好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好老师的指导往往能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快速提升的道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为中国在线教育引领者,作业帮以技术力量解决教育领域“痛点”,旗下产品日活用户突破5000万,月活用户突破1.7亿,累计激活用户超8亿。其中作业帮APP月活超1.45亿,是唯一一款月活过亿的教育类APP。作业帮直播课在K12在线班课领域居于绝对头部,累计服务学员已经超过4900万。

 

好教练为队员指点迷津,好老师替学生拨云见日。赛场上,每一分,都来自专业的指导;考场上,每一分,都来自科学的努力。

 

在学习过程中,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很容易误入歧途。作业帮直播课有800多名专业功底扎实的教研教学老师,每门课程的开发都基于2.5亿题库数据和用户数据,并浓缩出种种“大招”,教师“科学施教”,带领学生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

 

正如体育界的“胜利是成功之母”,正向激励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重要。比如作业帮智能题库系统,会针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动态地推荐难度逐渐增加的练习。这样既能逐渐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习效果;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

 

正所谓“名师有大招,解题更高效”。作业帮直播课提供的名师资源与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变得高效、有趣,带来了持续的正向激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来自专业指导和科学努力;而每一份成果,又正反馈到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上。

 

40年间,在一次次呼唤中,时代一边造就女排精神,一边也推动着女排精神不断向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是各行各业的榜样,是国人振奋心气的“精神偶像”;而今天的“定海神针”,是专业精神的证明:好的教练打下基础,科学的训练体系保证常青,以此换来的一场场胜利,激励着队员继续拼搏。

 

如今,时代又在呼唤女排精神,而其背后的意义也更加深远:中国女排身上有当年屈居人后的不甘,有奋起直追的勇气,也有苦尽甘来时的骄傲。但最重要的,是中国女排一以贯之对专业与科学的尊重。

 

如今的中国人很难理解80年代女排夺冠对这片土地的意义,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太需要一个被全世界认可的冠军了。正如前体委主任贺龙忿忿不平的宣言那般:“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

 

而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从“吃苦产业”攀登“创新产业”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凭什么中国不行”的好胜心,更需要对专业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

 

参考资料

[1]“魔鬼”大松的自述,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

[2] 乒乓与茅台,方钜成,姜桂侬,人民网党史人物纪念馆

[3] 不能忘记的大松博文:“三从一大”推动中国女排腾飞,向男,中国体育报,2004.6

[4] 老女排:吐出胆汁也继续练 练得太苦想打教练,新京报,2011.9

[5] 陈可辛用《夺冠》为中国体育电影带了个好头,孙海光,新京报,2020.1

[6] 女排奥运夺冠背后的故事,王镜宇、徐征、陈硕,新华社,2016.8

[7] 郎平:只带一百美金远走美国 想起来很后怕,凤凰卫视,2014.5

[8] 恒大女排有一群“快闪族” 土耳其分析员是大宅男,南方都市报,2012.3


精选留言
  •  170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郎平指导,国士无双 女排精神,中华之光
  •  144
    女排强大的原因还有天才选手的出现,比如郎平和现在的朱婷
  •  138
    影响中国女排的还有另一个日本人啊!现在都没有人知道小鹿纯子女神了吗??
  •  100
    女排精神真的不是盖的。04年奥运的时候,我和外婆外公一起追女排的每一场比赛,一直到决赛0:2落后再逆转,看的都要哭了,最喜欢冯坤队长了。后来虽然不是每一场比赛都追,但是在新闻里看到女排的时候,好像又会想起那年夏天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
  •  89
    去年与赖亚文教练和张常宁见面时她们都反复提到,女排精神不是观众和电视报纸喊一喊就有的,是整个队伍的日常工作态度,全体教练队医营养师的日常点滴付出都是这种精神的提现。新老队员代际传承则是女排精神的另一部分。现在想来仍是深受感动。致敬。
  •  72
    永远记得那两场比赛,雅典奥运会逆转俄罗斯🇷🇺,那年我23岁;里约奥运会逆转巴西🇧🇷,那年我35岁;以后还会一直关注女排,女排精神鼓励我前行!
  •  63
    我记得郎平5年的世界记录,我记得条件艰苦,那一个月粗糙的木板嵌在肉里的木头刺,我记得好多姑娘不做完上百个仰卧起坐不能吃饭的委屈,我还记得因为打球,运动员骨头完全弯了的手指,简陋的训练房里不光是她们的青春,也是坚韧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  60
    致敬女排就是致敬科学
  •  51
    努力当然不是一定就会有成果的,肯定要方向对了才行。很多人喜欢女排,不过是喜欢女排的胜利,女排这么多年来起起落落,早就不是老早那一套蛮干的风格了,多少假粉还活在上世纪呢
  •  50
    东京奥运会延期不知道对女排会有什么影响……虽然这几年对金牌的执念没那么深了,但传统项目还是希望屡战屡胜的啊
  •  45
    中国女排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  45
    那时候的排球有多火呢? 小鹿纯子可是我的偶像
  •  40
    中国女排的四十年,也是我的视角中阿姨,姐姐再到小姑娘的四十年,一样有波峰和波谷,也何尝不是我们的青春和成长
  •  39
    体育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激情,只有深处其中才能深刻体会,女排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对胜利的渴望,对成功的拼搏,永不褪色,每个时代都需要。
  •  37
    女排精神永存
  •  36
    郎平真是了不起,做队员做教练, 都能达到顶尖水平,这样的灵魂人物, 才让女排精神的传承,称为可能, 少走弯路,搭建体系,培养队员, 让成功水到渠成。
  •  33
    女排是八十年代人的精神支柱。
  •  25
    中国女排属于一代人的记忆,也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中国精神。
  •  24
    女排一出,谁与争锋?!
  •  22
    40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女排的成功离不开一代一代有理想的人的奋斗。
  •  19
    2004年那个夏天的那个深夜,见证了中国女排让二追三逆转俄罗斯夺冠,也见证了飞人刘翔12秒91平世界纪录创造直道竞速中国奇迹,自此,坚信这世界终将被过硬实力所征服,天道筹勤!
  •  18
    不得不提一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热播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激起了国人对排球的极大热情,对中国女排有深远影响!
  •  17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吃苦也应精准化进而有效提升实力,而不是一味的用蛮力上大量搞疲劳战术,男足除外
  •  16
    国乒天团表示:不能把我们当成是生来就会赢的,我们比任何运动员都拼命。
  •  16
    作为一个打了7.8年排球的球迷,每次打完球后都异常开心,那种酣畅淋漓是其他事情无法企及的! 女排精神是沉淀,是科学,更是对一代代中国人的激励。 期待排球运动在国内更多的普及,期待更多小伙伴的加入!
  •  16
    想起了低谷时期的女排姑娘们!还有陈指导!那时的鲜花和掌声是多么的吝啬!可要是没有那批姑娘们的坚持,又哪有后面的浴火重生!
  •  15
    工具,使用。两大基础的保证。工具是前提,使用是关键。仅靠口号和标语鸡汤精神是不会成功的,尽管场面刺激热血。
  •  14
    一切以战胜对手为导向,一切资源围绕结果配置,高度焦距!这样的队伍一定是顶尖的
  •  14
    非常完整和系统的总结了女排的夺冠之路,中国体育精神,女排是当之无愧的代表!
  •  13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  13
    更深刻的揭示了女排夺冠的内在因素,期待《中国女排》, 看好作业帮
  •  13
    16年里约赢了一场比赛以后郎平被记者问到女排精神,她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  13
    爷爷很爱看女排比赛,受他的影响高中大学体育课都选了排球。虽然练得实在不怎么样,但是数年以后当我闺女一个小玩具球砸我怀里时,还是下意识拿了起来颠球。
  •  13
    中国女排 有技术 有管理 也有情谊 值得所有人学习
  •  12
    “女排精神”,说短也短,它只有四个字。说长也长,它凝结在一代代女排队员的故事中,体现在一场场不畏强手的比赛里。这其间,有夺冠时的欢笑,也有失败后的泪水,但更多的是“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  12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  12
    写的真好!方方面面,社会之进步与追求 何尝不是?反智与盲目 现代化之目标与现代性之复杂伴随 怕就怕无神与根持续 中国女排!时代之骄!巾帼须眉,皆当志奋
  •  12
    坚持专业主义与科学主义,在新时代更为重要!
  •  12
    戴老板最近更新很快,音频也快,不错不错!
  •  11
    从体育到教育:胜利是最好的发动机——我觉得自信也是
  •  11
    还记得姜昆相声里头那个奶奶说铁榔头,这样是结了婚给谁一巴掌的话,几十年过去了,经历了风和日丽也经历了暴风骤雨,铁榔头从队员变成了教练,这样的转身与蜕变也是我们的女排精神!
  •  11
    相信科学科技的力量+全民奋斗拼搏精神,一定会创造出下一个经济奇迹。摆正心态,重新出发!
  •  11
    提倡吃苦教育,但思路上要以引导为主,激励为主,禁止威吓式教育、禁止“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顽劣者可偶一为之,但仍以说服为主。以理服人。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