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与牺牲的距离有多远? | 新潮沉思录

2020-04-04
文 | 正义必胜随着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大陆的肆虐被由中华儿女所组成的抗疫大军所遏制,武汉这个曾经被疫情肆虐得最为严重的城市也在全国上下的鼎力支援下形势好转,各地援鄂的战士们,也纷纷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在那里,他们将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拥有难得的闲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还会得到因自己的付出与奉献而得到的奖励。让所有付出的医务人员得到应有的奖励,是当下除了对疫情坚持严防死守之外,最重要的事情。

对那些在与疫情的战争中陷入长眠的烈士们,国家与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而是随着清明节的到来,向他们寄以应有的哀思,在4月4日全国哀悼日的前夜,不少人就已经自觉地将自己在网络世界的ID头像由彩色换成了黑白,以表达自己的那份哀情与缅怀。

不知为什么,在哀悼日公布前的几个星期里,笔者似乎也在机缘巧合之中受到了某种启示,开始思考一个曾经被忽略的问题:对于为了保卫这个国家而牺牲的烈士,大多数人都能寄予哀思,即使是心中无所触动的人,也会在理智上对烈士加以尊敬。但是,为什么对于为了建立这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很多人却难以有所感怀呢?

在思考、审视与回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之所以对革命先烈们产生感怀之情,是因为随着机缘之下的阅历的增加,深知革命烈士们为之牺牲的事业与今天笔者的太平生活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

但在笔者的年少时代,也曾对这些革命烈士无情无感,只是觉得在一个笔者不曾出生的年代,一群与笔者并不相熟也毫无瓜葛的人遭遇了死亡,仅此而已,在这个每天都有人死亡的残酷世界里,死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而在一些特殊的年龄段,笔者甚至觉得这样的死不够多、不够快,以至于令笔者不能生活在青天白日之下,更痛恨某个刽子手的屠刀怎么如此迟钝。现在,这些廉价的痛恨都已成为笔者记忆中不应被忘却的记录,但这些记录的存在也给予了笔者启发。

在与一位基督徒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基督徒对耶稣的崇敬与爱,其核心是对耶稣之死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耶稣在自愿被捕、受刑、殉难的一系列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受难,代替人类偿赎罪孽,将福音带给全人类,令每一个皈依耶稣基督的人都可以沐浴在上帝的荣光中。也就是说,基督徒们崇爱耶稣,是因为对耶稣与基督徒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

那么依此类推,是不是因为一些人对革命烈士的牺牲与今天这个国家的联系知之甚少,所以才没有感怀之情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搜索了新近制作的烈士纪念题材的某纪录片第二季,并暂时屏蔽了脑内对于革命烈士的一切既有认知,试图从一无所知的旁观者角度,重新审视这些纪录片对人的影响,结果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虽然这些纪录片画面清晰、制作技术精良,对革命烈士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比较详细地介绍,甚至还进行了场景还原,却对“烈士为什么是烈士?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他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具体地联系?”等问题着墨甚少,甚至一笔带过。

有的纪录片在用大篇幅来讲述烈士所遭遇的苦难和最后选择的死亡,却并没有说明这苦难和死亡与今天的中国人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通过看这些新近制作的纪录片、动画片等宣传媒介,虽然可以了解烈士的生平以及很多轶事,却很难了解他们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而某一度十分火爆的动画片,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她虽然用动画的形式将近代到今天一百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方式串联了起来并加以展示,但对于三个“?”,也没有进行详细地解释。虽然这部动画片通过爱国主义的叙事方式构建了一种对国家宏观上的积极认识,但对于革命烈士与新中国的具体联系,并就此问题进行深入诠释,似乎已经超出了该部作品的能力与政策范围。

为了进一步验证笔者的猜测,笔者在自己的朋友圈中选择了α(男)β(女)两个普通友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有基本的爱国主义思想,基本正常的善恶观,以及没有超出义务教育阶段太远的中国近代史认知水平,可以作为广大“普通爱国群众”的代表。

在与α的交流中,他明确表示,因为不了解革命烈士与自己今天生活的联系在哪里,所以他很难就此产生感怀之情,但他对于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等举措表示明确地支持。

而在与β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她第一印象想到并能具有感怀之情的烈士,更多的是“见义勇为”的类型。比如勇救落水母子的武警战士李小化,就是她可以明确记住并感怀的一位烈士。但当笔者问到她对哪些建国前的革命烈士存在感怀之情时,她明显地迟疑了。

无论是明确地表示不了解,还是在对话中的迟疑,都指向一个结果:他们并不能清晰地认识到革命烈士与今天的中国存在哪些联系,革命烈士的形象对他们来说是模糊的,即使在理智上知道革命烈士应该纪念,但也很难有对革命烈士的感怀情绪,更不用说悲伤与痛苦了。

虽然α和β作为两个普通爱国者,并没有对于革命烈士表露出理论上应该具备的感怀之情,但其责任并不能归咎于二人,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和精力钻研革命烈士与新中国的密切联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对于革命烈士的正确认识,原本就不应当是由爱国者自己重新发现的。如果不能令人们正确地认识革命烈士的牺牲,那么旁人自然不会将其作为牺牲加以感怀,就好像鲁迅的小说《药》中出场的大多数人物都对革命者夏瑜的死毫无感觉,甚至还要吃他的人血馒头一样。

想要大多数人正确地认识革命烈士的牺牲对新中国的意义并对他们的牺牲心有感怀,无疑要正视发生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并以大多数人能清晰地理解的方式向公众进行传播。因为革命烈士就是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能够成功才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如果社会主义革命的正面意义鲜为人知,甚至无人知晓,革命烈士又怎么可能真的为人所铭记和感怀呢?而常见于现存的诸多宣传作品中的用专有名词套专有名词、从概念到概念的解释,无法令观众明白,烈士们究竟在为了什么而付出了一切。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希望?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吗?

为什么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三民主义不行吗?

为什么必须要建立新中国?中华民国不行吗?

……

既然现在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当初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制度?

既然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好,为什么当初要实行土地改革?

既然国企民企都能建设国家,为什么当初要公私合营?

既然扩大开放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为什么当初却要闭关锁国?

……

这些问题的答案看似与革命烈士与新中国的联系毫无关联,却在事实上决定着他们的死在人们的认识中,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助力添薪,还是阻碍拖延,而只有清晰地告诉所有人:革命烈士们是如何为了中国人民和新中国的前进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重于泰山的牺牲才能为更多地人所知,他们的牺牲才能提醒世人,不要让烈士的生命错伏,不要让血白流。这原本是宣传和教育部门的职责所在,不过……

你是谁?为了谁?

我是革命者。我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精选留言
  • 147
    我对革命烈士印象最深的一个还是江姐,当时央视放电视剧,里面说江姐在在狱中有多惨,其实到现在我基本都忘了,这也没对我加深江姐的印象有什么帮助。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看到江姐和他的狱友们听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决定自己绣一面五星红旗,可他们又没见过,只好凭着自己的想象绣。一群将死之人为了自己想象中的且注定见不到的美好国家绣一面旗帜,将自己对未来对新中国的期盼寄托在一面想象的旗帜中,每当我想到这里眼睛总是不由自主的湿润。而这可能就和作者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 83
    人民英雄,为何永垂不朽?——因为他们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而又充满光辉的世界。
  • 65
    我们常批评年轻人关心明星八卦绯闻胜于关心国家建设民主法治,但多年以来我们的宣传机构和学校老师没几个能解释清楚:革命烈士们是如何为了中国人民和新中国的前进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牺牲和今天的太平关系在于何处。我觉的一在于真的不懂,二在于真的懒惰,三在于真的不想说。文化 的自信首先在于自我的认识和自我的意识,文明的延续也基于此。解决这个问题先从宣传机构和师范学院开始吧。
  • 38
    为什么要纪念烈士,是一个宏大命题。早年我们上历史课,在介绍历次农民起义,都会有一句被地主阶级窃取了革命果实。前几年,某团委就该不该让小学生学习刘胡兰云山雾海、热潮冷讽的说了一堆屁话,但始终没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纪念烈士,涉及到鸦片战争以来天朝老大帝国的沉沦和颓败,涉及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撑过去就凤凰涅槃,撑不过去,埃及伊拉克伊朗印度水又不是千年古国来着。一样是殖民地。所以又回到起点,为什么要纪念烈士,没有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就没有现代化的民主中国。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为不忘前事,才能捍卫当今的成果。
  • 29
    可能因为到了一定年纪和阅历吧,十几二十几的时候同样对革命烈士很淡漠,倒是小学有一次升旗仪式讲话说“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红?因为是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对“鲜血染红产生了很多幼稚的疑问”也只是加深了对国旗的认知,我是80末一代,家庭教育里对“上一辈”的认知来源我爸的“迁古”讲述他们一代的贫穷和辛苦;生活成长环境的影响从无知到敬畏多数来自我明显的发现周围生活条件和国家的改变,我是普通的组成这个国家的公民之一到我仍然希望我的子孙后辈在这个国家越来越幸福,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公平竞争的的机会,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甚至回报国家与社会。去年国庆前村里放露天电影,应该是内战的时候,画面上革命战士为了赶超国民党没日没夜的跋山涉水前几画面正在互相鼓励的战友突然就倒下醒不来了…忍不住就吧嗒吧嗒…我们恰逢的这个时代是不逢时的伟人们和若干平凡烈士们拼来的,他们倒下了,我们得世世代代站着。
  • 21
    人民英雄,革命先烈,我崇敬他们,因为他们超脱了个人的局限,是更崇高的人; 我感激他们,因为没有他们,我们的今天大概率没有这么好; 我感怀他们,因为这会给我们前进更大的动力。
  • 5
    忆苦思甜,批斗(揭发)大会,曾经是舆论斗争战术级别的神器。时过境迁,现在要是用出来只怕会适得其反。因为,当年配套的还有官兵一致,还有鞍钢宪法,当年【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还具备相当的现实意义。所以,新时代新形势,也确实需要新方法了。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