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不戴口罩的那天 | 兽爷

2020-02-06

1918年3月4日,美国堪萨斯州一座军营发生流感。

很快,欧洲也出现大量患者,但都不严重。症状多是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

到了秋季,流感开始露出獠牙。时值“一战”尾声,大批士兵从前线回家,跟随他们身后的,是这个沉默杀手。

这场流感造成全世界十亿人感染,数千万人死亡。因为当时西班牙媒体可以自由地报道本国的流感疫情,导致外界误认为“瘟疫”起源于该国。最终这次流感被荒诞地命名为:

西班牙流感。

这个美国人的锅,西班牙人一背,就是一百年。

这个假期,我可能看了这辈子最多的电影和电视剧。我几乎把这个时代能看的所有关于传染病的影视剧,看了一遍。

然后我真的吓到自己了。

在西班牙流感发生后的一百周年,BBC拍了个纪录片《杀死5000万人的大流感》。片子回顾了医生们为阻止病毒传播做的悲壮、但徒劳的抵抗。

当时其实并没有治愈方法。甚至确定这次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都是80多年后的事。

但流感在1920年后神秘消失。

当时的人们很怕它会像黑死病一样卷土重来。他们多虑了。因为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

不是“会不会”,而是“什么时候”。

瑞典病理学家弗克汉斯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细菌和病毒。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地球永恒的主题。

对于包括病毒起源在内的很多问题,人类都没有找到一致公认的答案。对于病毒,人类有着本能的恐惧。由病毒引发的传染病,更是屡屡成为恐怖灾难电影的主角。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但我还是想再分享给大家一次。

 

 

1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银幕上,埃博拉病毒都是一个最危险的存在,名列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十大病毒之首,最高致死率达90%。

连艾滋病毒都甘拜下风。

1976年,这种病毒横扫刚果埃博拉河沿岸50多个村庄,超过一半村民被虐杀,因此得名“埃博拉”。

之所以说是虐杀,因为感染这种病毒的人,都死得很难看。跟金庸小说中的“化骨绵掌”有的一拼:

七窍汩汩流血,由内到外变成腐尸。

三年后,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所到之处,尸横遍野。随后,凭空“消失”15年。

等它重现江湖的第二年,香港导演将其搬上了大银幕。

通过认真观赏、深刻领悟《埃博拉病毒》的惊悚剧情,及黄秋生的变态演技,你包叔完成了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质的转变。

可怕的是,埃博拉每天都在进化。这种“特性”,使它经常成为《惊变28天》、《极度恐慌》、《生化危机》等恐怖电影的灵感来源。

去年5月,电视剧《血疫》在美国上映。该剧讲的是埃博拉病毒出现在美国的历史。

其实,灾难都是相似的。美帝发现埃博拉病毒后,医生和科学家都高度紧张,官方的第一反应:

封锁消息;各部门相互甩锅。

美帝政府及军事部门、实验室通过各种套路,让不知情的民众产生了麻痹感。

该剧播出期间,非洲的刚果正遭受埃博拉病毒的第十轮侵袭。截止去年12月1日,该国感染人数3313例,死亡病例2204个,死亡率为67%。

很多科学家及医药公司一直在研制埃博拉药物。例如美国生物制药公司Gilead,开发出了一款药剂瑞德西韦。

去年10月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机构公布的论文显示,临床试验中接受瑞德西韦的埃博拉患者死亡率高达到53%。

只比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总体死亡率低14%。

 

 

2

 

这款研发失败的埃博拉药剂,最近被国内的医学界视作救星。《科学》杂志发文推测:

这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想治疗方案。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甚至被网友译为“人民的希望”。从2月6号开始,瑞德西韦开始免费供首批761例武汉重症患者试用。

前两天,我们才知道,武汉病毒研究所已于 1 月 21 日申报了这款药的中国发明专利。有行业人士点评:

病毒所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仅知道这次疫情的危害,甚至知道什么药管用。

因为天天呆在家,一部九年前拍摄的电影《传染病》最近被很多人翻了出来。很多人看完之后惊呼:

这部电影怎么感觉这么熟。

《传染病》中很多情节让我们感觉似曾相识。

影片中的医疗专家得知疫情时,根据上级要求没有声张,但还是忍不住悄悄通知了妻子。

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牌男演员裘·德洛饰演的网络大V。通过社交媒体,他和投资商成功炒作连翘,赚到了一大笔钱。

在现实中,武汉病毒所也亲自下场,他们甚至不需要网络大V这种中间商带货。他们知道什么药管用,但他们依然联手上海药物所为大家推荐:

双黄连。

电影中的连翘,就是双黄连主要成分之一。

除了双黄连,上海药物所上次针对SARS疫情推荐的是洁尔阴。

至于那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一个多月前,其研究者、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耿美玉还在声泪俱下地回应造假争议。

 

3

 

这段时间,除了《传染病》,还有一部韩国电影也很火:《流感》。

老实说,这部电影很虐心。

尤其是体育馆焚尸那场戏。高层为了消灭疫情,欺骗感染者去体育馆治疗,实际上是要把他们全部焚烧。

穿着防护服的韩国军人冷血地执行着美国主子的命令。直到一位军人突然在感染者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母亲,他瞬间崩溃,发出了绝望的质疑:

为什么?

韩国人终于爆发了。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们把导弹对准了美帝的飞机。

这部韩国电影里,美国人真的很坏。他们打着全世界人民的名义,要牺牲少数韩国人。而当事情没发生在自己头上时,其他韩国人都在冷漠旁观。

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成了少数人,那还能牺牲吗?

这一次,很多“流浪”在外的湖北人也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

但谁敢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武汉人?

《埃博拉病毒》里有句台词值得我们深思:

埃博拉不是我创造出来的。你们和我过不去,一帮混蛋,它是上帝创造来惩罚你们的!

在《传染病》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几位值得钦佩的医生。她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古一法师曾经对奇异博士讲:

我们的使命是守护地球,以免被多玛姆毁灭。

以前总觉得这种话很搞笑。地球需要几个修道士守护?

这次,看到现实中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我才知道,真的有人在守护着我们。

他们很多人最初投入战斗时,对于病毒一无所知,甚至连基本的医疗防护都难以保障。

但他们义无反顾。

中南医院重症科主任彭志勇说,看到武汉七医院ICU的医护人员,真的哭了。

医生缺乏防护物资,基本是裸奔状态。但他们明摆着会感染,还冲上去。

金银潭医院ICU的医护人员则在互相打气。忙碌间隙,他们都在期待着这场战争胜利的一刻。

等我们都不用戴口罩的时候,我可以抱抱你吗?

当然了,我们要好好拥抱一下。

但已经有人等不到那天,比如李文亮医生。这些媒体报道流出的片段,总是让我们泪流满面。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在面对巨大灾难时,为这个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里写过,中国历史悠长,曾经无比辉煌,也有很多弱点。

但它充满了韧性,总是能从挫折中复原。

但我们也必须记住,我们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精选留言
  • 2547
    等到不戴口罩的时候,要去李医生战斗过的地方献束花
  • 2295
    这次疫情结束后,应该考虑立块纪念碑。
  • 2457
    就像那句,不是我们战胜了sars,是sars放过了我们
  • 2165
    等到不戴口罩的那天,我想看看那些官员有什么结果
  • 2123
    上海药物所是个谜之机构啊……
  • 1421
    等不戴口罩的那天,来武汉看樱花,吃热干面
  • 1315
    和电影里一样,这次疫情中,医护人员形象很好,特别是那8个最开始传递真相的医生,可敬!
  • 1274
    冬将尽,春可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 1233
    病毒所、药物所,究竟是科技的进步,还是道德的沦丧
  • 1052
    2月2日,深圳的林女士为九栋共1200多户租户,减免了半个月租金共80万元
  • 741
    天知道武汉一线医务人员都经历了什么?!
  • 666
    《传染病》 《流感》 《埃博拉病毒》 《血疫》 《杀死5000万人的大流感》 《惊变28天》 《极度恐慌》 《生化危机》
  • 636
    说好了,等疫情结束的时候,咱谁也别笑话谁胖好吗?
  • 624
    但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为什么会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 545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 507
    守得云开见月明
  • 468
    等到不戴口罩的那天,我发誓一定要学会手工缝制口罩!
  • 428
    摘下口罩,给爱的人一个拥抱
  • 367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里尔克
  • 350
    还原真相 ,向一线守护者致敬!
  • 347
    应该为这次瘟疫死难者立碑,警醒后来者
  • 321
    老者说:多难兴邦
  • 301
    留下被感染的妻子和还没出生的孩子
  • 289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 281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
  • 267
    为众人抱薪者已冻毙于风雪 为自由开道者已困厄于荆棘…
  • 249
    这个国家虽然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在这个民族真的很棒,总能坚韧不屈,总能创造奇迹,让这片土地这个国家越来越好,真的爱她
  • 247
    善待那些一线的医生护士,他们真的是天使
  • 221
    李文亮:“让大家知道真相比自己平反更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他最早预警了疫情,试图拯救世界,却没能拯救自己。他吹哨了,可惜哨音太微弱了,甚至被当做不和谐的声音被训诫。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民生奋斗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可敬的“吹哨人”,一路走好
  • 217
    等到摘掉口罩那天,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珍惜一切遇见,把生命中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去珍惜,你会发现生活别样精彩。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我于今早重生,来时心怀暖阳。感恩祝大家吉祥安康
  • 209
    冬去春来花还在,唯愿灾去不再来。
  • 192
    等到不戴口罩的那天,我终于可以回家,抱抱我的家人,抱抱我的儿子
  • 184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拿命在守土尽责!
  • 172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马克吐温
  • 154
    致敬疫情“吹哨人”李文亮
  • 152
    等到不戴口罩的那天,我们该好好反省,是做错了什么。
  • 145
    电影源于现实,不一定高于现实,它甚至就是现实的写照
  • 141
    看过不少有关吹哨人的电影,都是拿已知的风险去搏未知的命运,所凭借的只有自己的良知。运气好的,只失去了前途,而这一次的英雄则失去了全部,除了我们对他的敬佩和思念。
  • 140
    等我们都不用戴口罩的时候,我可以抱抱你吗? 当然了,我们要好好拥抱一下。 看到这句,一下湿了眼眶,等都不用戴口罩的时候,你第一个想拥抱的是谁呢?
  • 135
    对病毒,请不要轻言战胜,因为它永远存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要常怀敬畏之心。
  • 131
    请看一下张文宏主任的视频,专业、预警。前年的所言所预,一一应印。
  • 123
    李文亮医生永垂不朽
  • 121
    看到大家的留言,我很感动。等到疫情结束,在武汉给因疫情死难者和那些为疫情献出宝贵生命的医生们修一座公墓和纪念碑,让人们牢记这场灾难,以警示后人。
  • 117
    阳光总在风雨后
  • 109
    录像厅看埃博拉病毒,不过当时关注点没在疫情上,为啥?
  • 106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却再也见不到你。 李文亮医生, 一路走好。 一场疫情, 阅遍人间冷暖, 世态炎凉。 更警醒着我们: 珍惜现在的每一刻, 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每一个人。
  • 106
    中国总是被他最勇敢的人民保护的很好!待到春花浪慢时,我想去武汉看看~
  • 105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钟南山哭声)
  • 94
    我们有大批像李文亮一样值得钦佩的医生,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 94
    我总是对兽爷笔锋感动,人类的灾难把玩于无耻的人手中多么恐怖。
  • 90
    家里已经开始缝口罩
  • 88
    看兽爷的这篇文章总有种口罩下的窒息感,又有种期待解下罩子的快感。
  • 87
    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 觉得很有理 引用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 87
    等到不戴口罩的那天,我要拥抱一下我的朋友们,说声“好久不见”
  • 82
    毛主席说过,胜利往往就是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 81
    非典都是扛过来的
  • 79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鲁迅老先生早就知道了
  • 76
    等你摘下口罩的那天,,,,我也摘下了
  • 67
    武汉病毒研究所申请的不是瑞德西韦的发明专利,是用途专利。。
  • 67
    樱花可待,英雄可爱
  • 64
    前几天已经自制了6个纱布口罩。
  • 62
    重新定义一些人一些事,感谢李文亮医生,2020年的英雄,英雄都是被后人来祭奠的。
  • 62
    推荐兽爷再看下关于瘟疫的netflix推出的《国王》,目前只推出了第一季6集,可一气呵成。是韩剧。
  • 61
    希望对网络言论认定会有改变。
  • 61
    等不戴口罩那天,我要赶紧买个煎饼果子解解馋
  • 60
    报国何曾惜此身,中原北望自伤心。
  • 59
    突然觉得你好帅,好像裘德洛。
  • 56
    最近也是重新看了韩国的流感,虽然没有那么夸张和恐怖,但是的确有很多需要借鉴。这次很多人都看不到不戴口罩的那天。但我想说后遗症会有吗?会有人出来报道这些前期医生吗
  • 56
    对很多人来说,现在没有口罩的每一天,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不带口罩的那一天
  • 55
    世事无常,众生皆苦,冬去春来,盼花开满枝头,散尽人间凄凉
  • 55
    一战时期流感死亡人数远高于战争死亡人数,而且是青壮年
  • 54
    她充满了韧性,总是能从挫折中复原。我为她哭泣,我为她守护,我为她自豪。
  • 54
    相信,依然韧性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