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无法喜欢《寄生虫》这部电影 | 瞎爷

2020-02-11

01

昨天奥斯卡颁奖,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外语片四项大奖,而且此前还获得过戛纳金棕榈奖。

有人说,实至名归。

坦率地说,我不喜欢《寄生虫》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从骨子里就排斥。

其实我不是排斥这一部电影,我是排斥所有这一类电影。凡是带着这种精神气质的电影,我都喜欢不起来。

此前我看了两次,都是中间就放下了,看不下去。因为昨天又获奖,所以我又逼着自己看了一遍,想证明我错了。

但结论还是,不喜欢。

我反省过我自己,是不是我的思想情感有问题,是不是我对穷人缺乏同情心?答案不是。

为什么,第一,我自己也不是有钱人。第二,我也出身于穷人家庭。第三我不是因为自己出身于穷人家庭,就自卑,于是拼命掩饰自己的穷苦出身的人,再者,我也不是个背叛自己的出身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来路的人。

但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电影。

理由是因为它不善良。

尤其是里面的这家人,他们穷,值得同情。但因为他们穷,所以他们就不善良,所以不值得同情。

苏格拉底说,善良就是智慧。

电影里的这一家人,智商之高,玩出了这么多的花样,怎么可能会这样穷呢?如果他们把这么高的智慧,用到勤劳致富上,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生活,但他们的智慧,用在了什么地方呢?

有些聪明,是鸡贼,是不劳而获,是想唾手可得。

还是那句话,这一家人,都不是良善之辈。

不是良善之辈的人,再怎么贫穷,都不值得同情。

可以对比的是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小偷家族》也获得过戛纳奖,也获得过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提名。

《小偷家族》里的组合家庭,可能还不如《寄生虫》里的一家人,最起码这一家人还是完整的一家人。而《小偷家族》里的人,都是没有家庭流落社会的底层人。

他们也穷,也偷,也骗,但他们相濡以沫,表达的善,是在苦难的生活里向上向善的温情。

而我从《寄生虫》里看到的,却是满满的恶意。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处心积虑,都用在了骗人,骗比他们富有的人。遇到比他们更惨的人,他们也没有善,而是互相戕害。

一句话,还是恶。甚至对底层的恶意,比对上层人,更具恶意。底层的互害,是更大的不善。

就像郭德纲说的,都在粪坑里,谁也别嫌弃谁臭了。

坦率地说,我可以欣赏郭德纲的相声,欣赏他对世态人情的深刻体验,但我在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为什么,因为他的睚眦必报,因为他的以牙还牙。

还是那句话,不善。

这就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根本原因。

我不想说我是好人,我也没有道德洁癖,但我骨子里害怕这种长着獠牙,长着刺,一看就不良善的人,就像我看到一条狗面相凶恶,自己是远远地就躲开了。

就像我不喜欢看某著名媒体的某位胡姓主编的文字,我看了就恶心。为什么,太虚伪。这种虚伪,就是不善。

我曾经想过,即便他是因为职业关系,为了吃那碗饭才那样说的,真实的他未必这样想,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人。如果在现实生活里,我是绝对不可能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的。

02

有人说,《寄生虫》是一部《韩国折叠》故事,是写贫富对立,阶级固化,是写人生的上限和下限的故事。

贫富对立,阶级固化,自古就有,当今世界也到处都是,这一点不容否认。打破这种贫富对立,打碎这种阶级固化,方式可能很多,各个国家,各种社会体制,都在摸索。当然,也有些体制,在拼命制造这种对立和固化,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但就电影里所表达的,不是去探索打破和打碎,而是表达一种恶,一种恶的智慧。尤其是底层互害,更是对人性的一种绝望。

这不是对贫穷的绝望,不是对命运的绝望,不是对社会的绝望,而是对人性的绝望。

有人说,莫尔斯码打出的灯光,那么微弱,是穷人的光,是渺茫的希望之光,是人性的光。但这种光,让你感受到了温暖了吗?

没有,我所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冷,是彻骨的寒意。

03

老舍曾经说过一句话:穷不是坏事,但穷常常被人看不起。

电影里的这一家人,因为穷,觉得自己饱受世人的白眼,于是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于是觉得自己是蟑螂,是寄生虫,是受害的人。

是,确实是,电影里的富人,尤其是是男主人,受不了穷人身上的味道,就是那种贫穷的味道。

于是,这种被歧视,就有了道德的正义感。我穷我有理,我穷我光荣,多可怕的逻辑。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贫穷都不是正义,贫穷也没有道德的制高点可以占领。

但电影里的金家一家人,对比自己富的人,没有善意,对比自己更穷更惨的人,也没有善意。这是最可怕的。他们一家的处心积虑,都是为了获得不义之财。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人家,你会怎么样?

救护他们?同情他们?鄙视他们?远离他们?

“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所有褶皱都被烫得平平的。”

可以烫平的是人事,熨不平的是人心。

04

有个叫大象放映室的微信公号,在分析这部电影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点,说

《寄生虫》最深层的议题,其实还是关于生命。

 

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它的上限和下限。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那些自由与远方、成功与价值,都是我们追求的意义,它们也就是生命的上限。

其实关于这一类的电影有很多,比如《荒野生存》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阿甘正传》追求的是普世的成功。

这些电影,都是在探讨我们人类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但这些所谓的意义,都是人类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还有余力去消费的奢侈品。

对于那些如蛆虫一般活着的穷人来说,他们可望而不可及,也根本无力去关心。

《寄生虫》讲的就是像老金一家这样的穷人们。因为贫富对立,因为阶级固化,所以老金一家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没有尊严,所以要怪社会。

所以它要探讨的并不是生命的上限,而是生命的下限。

观点看似很对,但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偏偏就在这里。生命的下限,应该是不让自己变成动物,变成虫豸,变成蝙蝠、老鼠、蛇、蟑螂。但这部电影的bug,偏偏就是我是虫豸我有理,我做坏事我有理,我穷我正义。

这是什么逻辑?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就只能是阶级斗争,因为你有钱,你就有罪。

好莱坞开始喜欢这一类电影,其实是一种世界大势。从川普上台到电影《小丑》走红,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逻辑出问题了。

《小丑》的价值观,和《寄生虫》的价值观,是一脉相通的。

换个说法,这个世界的财富生产方式和财富分配方式,都出现问题了。这种问题,预示着这个世界,需要一种巨大的变革。

这个世界,要变了。

05

在我很小的时候,还是公社生产队的时代。那个时候,山东农村,普遍很穷。

但也有不穷的,比如一些干部家庭。

我当时应该是还在读小学。我们家的邻居,新搬来一户,姓赵,是从外地落户到我们村子里的,男主人是公社里的干部。这户人家共五口人,三个孩子,上面的两个是姐姐,最小的是男孩,和我一般大,我们常常在一起玩。因为男主人是干部的身份,他们家比我们周围各家都富有,干净,穿的衣服也比我们好,比我们讲卫生。

这个家庭的大姐早早安排工作,成了工人,结婚嫁人。二姐和煤矿上的一个小伙子谈恋爱。那个小伙子,显然是刻意讲究,那种嫌贫爱富的人。

有一天,我们一帮小孩,在他们家玩,这两位谈恋爱的,也在家,这个男的,突然指着我说,你看你,一点也不讲卫生,身上一股味。

然后,所有的小孩子,都开始笑话我,立刻疏远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孤立,自己身上真的很脏,于是哭着回家,让我奶奶打来一大盆水,给我洗。一遍洗,一边哭。

这是我童年里很受伤的一个细节。那种被嫌弃,被鄙视,被孤立,被零落,的感觉,那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记得。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去他家玩,即便是成年后,也还是刻意和这家人家保持距离。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小心眼,还是童年那种伤害太深,太刻意。

因为我受过伤害,所以不愿意再看到这种伤害。我总希望,我们能葆有内心里的善意,做一个干净的人,身体洁净,内心也干净的人。

这可能就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深层原因。

不能因为曾经是蛆,在变成了苍蝇,继续贪恋粪坑。那样的话,你永远只能吃屎。生生世世,不得轮回。

我希望自己是蝌蚪,虽然变成了青蛙,但还是怀念池塘的清澈。我希望自己是丑小鸭,即便是变成了白天鹅,还是对当年的伙伴,深怀感恩。

苏格拉底说,善良就是智慧。


精选留言
  • 26
    同情和支持电影里诈骗家庭的人,估计在现实中也会同情支持杭州保姆纵火案里的凶手。 这些人往往都分不清平等、平均、公正和正义的区别,更不要提对生命的敬畏,对产权的尊重。
  • 22
    我就不喜欢云中tom这种论调。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在代入,只是入戏程度不同罢了。不代入,就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更别说理解文艺作品了。能代入,能将心比心,能换位思考,能共情,能反躬自省,乃是这个社会成为社会而非土豆一麻袋的起点。
    7
    作者
    同意
  • 18
    瞎爷爷这篇,有点难消化。难消化不是因为没说透,而是干货太多。谈文艺,谈做人,谈世界大势,谈身世。一时间看得我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就总结一点:无论干什么,要一个诚字。坦诚,真诚。这个电影我不喜欢,故事我不喜欢,导演的相貌也我不喜欢。郭德纲相声也就那么听听,但我不喜欢。俗有多种,但他简直是无聊。胡的文章像便秘,相貌、说话的样子也像便秘,一种绕来绕找补的感觉。说到小时候的事,我也有一件难忘。初一,有次中午放学,和班上几个一起回家,同一方向嘛。当时雨过天晴,路上还有泥。有个同学,拿出糖来吃,但他剥糖时,糖掉了,我们本来是差不多并肩走,他东西掉了,我就想着去捡,我去捡并非我要要他的东西,只是想顺手捡起来还给他。没想到的事发生了,正当我弯下腰伸出手的瞬间,他抢先一脚把那个糖跺到泥里去了,然后还很得意地大笑。明白过来的我,觉得好羞愧,人家以为我要横刀夺爱,并且机智果断壮士断腕般地粉碎了我的企图。而我,因为他的当机立断,我捡起来还给他的情节便永不能发生,所以,他对我的定义便板上钉钉。那一刻,我是那么的猥琐和狼狈。我原以为我在别人心中是个可以用褒义词来评价的人,那一刻我才发现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以及别人的逻辑。从此之后,我们就疏远了,再无交集。——好像说着说着跑题了。瞎爷的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几遍,有一点,瞎爷说这个世界在变,这一点,只是点到为止,还希望能多说两句。
    11
    作者
    后面的那点,估计弗兰西斯福山也说不清楚
  • 18
    师傅,还是重温 灯草和尚 十大酷刑吧。
    8
    作者
    你越来越有追求了
  • 16
    可以说,善良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可是,善良有时总是会被辜负。请善待那些善良的人,千万别因为他善良就欺负他。
  • 15
    折射世界现实的电影,你不喜欢大概是代入感太强了,没有人说主角是正面人物。穷过的人,主观性太强。不代入,看戏,这是好戏。
  • 13
    我童年一发小,生意很成功,现在多金而逍遥,可我就是不和他联系,不愿意和他交往,他也奇怪,发小们也奇怪。看瞎爷文章突然明白,因为童年两件事,不说了,不说了,哪种恶,不是童年能做出抬来的。 因此,当前成功不代表以后。我坚信两点,一因果关系。二时间会证明一切。因此,坦荡前行和淡定从容是我个人的追求。善良厚道,是个人的标签。
  • 11
    这个世界要变了。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了。对上,谄媚瞒骗敷衍,对下,互害欺压冷漠。人与人之间的良善信任相扶正一点点泯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怯懦以邻为壑正在生长。 洪水不会再来了,下一次将是烈火。
  • 11
    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导演Julia Reichert,正在与癌症晚期抗争,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她上台讲话时,引用马克思《___党宣言》里的话说:“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这个电影的制片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开的。 ​​​
  • 4
    从酝酿到初稿,瞎爷准备了多久?
    10
    作者
    写的时间很短,写了有四十分钟。酝酿的时间,应该是昨天下午在断断续续地想。
  • 10
    《寄生虫》拿到奥斯卡最佳,有点出乎意料。刚一上映时就好评如潮,我看了内容介绍,看了几张影片的截图,默默。 我不喜欢这类的电影,是因为太“残酷”太“夸张”。编剧把所有的“恶”,“夸张”的集中体现在那几个人身上,让我感到害怕甚至绝望。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恶,嫉妒心,下井下石,自私自利,贪,懒,傲,怒,但我坚信大多数的“我们”心里或亮或暗总有“善”的火光。虽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但七情六欲也做不到只行善。所以遁入空门要的是了红尘断欲念,讲的是空空如也。 再说说底层的社会人。我没立场去说那些所谓底层的生活,但我始终不相信“恶”和贫穷有关系,也不相信“恶”更多来自底层社会。电影也许是想带给大家关于贫富的思考,但私以为带给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更多的反而是对底层社会的更不理解,对那些人的“恐惧”,甚至嫌恶。 我觉得,善从最最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换位思考,就是同理心。“身上的味道”,我们在地铁公交上都闻到过。你要说没感觉,那就是虚伪。那么ta身边的人都是怎样的表现?我还真的留意过。大多数人会偷偷张望一下,如果车厢空,就会悄悄,慢慢的往边上挪挪,如果无处可挪,大多数人也就忍着,甚至不会流露出嫌恶的表情,至少在当下。他们用最大限度的忍耐保护着“那个人”脸面。这也是一个人自身素养的体现,无关贫富,却有关善良。 跑题了,我不喜欢“寄生虫”这样的“逻辑”,因为我很不愿意看到那么多的“恶”,和这样“恶”的人。 ~~胡说八道
  • 10
    虽然穷,但要有骨气;虽然穷,但是要争气。70版的我,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教育是这样,回忆起来,当时周围的小伙伴们,也差不多一样。现在时代真不一样了……
  • 10
    韩国拍过很多经典电影,比中国获奖多得多。但是一直不喜欢看,或者看了之后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对劲,说不上来。看了瞎爷的文章后发现原来是他们喜欢走极端,总是把最黑暗的部分丢出来,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很绝望。
  • 10
    从一部奥斯卡电影,看到普世价值出了问题。厉害。 面对贫穷不得志,道德的底线是多么重要。 做人的下限决定一个社区,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宗教信仰
  • 8
    交友的标准: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强者,正常而善良的普通人。
  • 8
    记得当时看完电影,浑身起了鸡皮疙瘩…但没想通透,看完虾爷,才比较深刻理解这部电影,原来是恶…善良就是智慧,虾爷太赞了,一句话直透心底
  • 7
    有些物种,生而健美雄壮自由,有些却弱小猥琐阴暗。狮子说,我们吃羚羊,死后变成小草被羚羊吃,是公平的自然法则,他问过羚羊的感受吗? 蝙蝠,要是没有毒,恐怕早被灭绝了。郭德纲,要是不带刺,不睚眦必报,或许也成为不了今天的郭德纲。 哎,人类的悲欢不相通,善良怕是也不相同。
  • 7
    看到换司机情节就没看下去,如果一家人全都是这样,就太可怕了,恶意在恶人中间是会被放大的…… 鄙视的目光也许是世上最恶毒的、最刻骨的
  • 7
    张老师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细腻敏感,但又是那么柔软……
  • 7
    这部电影也是看了两遍都没看下去,就觉得结局如鲠在喉,原因就如爷所说,没有人性的善,没有一部影片所应有的光辉,也许世界真的变了。但看周边,善良的人何曾被生活亏待过喃
  • 7
    我已经进入这个怪圈,极其讨厌鸡贼心地不善良的人,朋友不做,同学不做,甚至生意不做也不想和他们一起,自己有时候还要必须想法说服自己。感觉自己有时严重缺少理性。有毛病的我。
  • 7
    说的真好。 如果穷人都有仇富心理,觉得社会亏欠他,所以造反有理,那么这个世界就会乱套
  • 6
    电影的基调,我也不喜欢;可电影里隐喻的暗黑,又真实到忍不住觉得导演的犀利~相似题材的电影,是枝裕和拍得暖拍出希望;奉俊昊拍得够狠拍出绝望,也很符合bang子国的国民性——努力耐苦却睚眦必报。
  • 6
    最初郭的相声很受欢迎,记得那几年上海是一票难求。实际上听过他的相声后就会有种选择就是不会再听。瞎爷这一说明白了个中道理,冷嘲热讽抖机灵是相声常用的方式,但无论如何,善良是首要的。谢谢瞎爷。
  • 5
    善良是智慧,不善却是残酷的现实,所以奥斯卡最终给了它。
  • 5
    我猜,瞎爷不喜欢的原因是:固然贫穷,你却不善良!所以心底排斥
  • 5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变过。
  • 2
    有人问我找对象,要什么样的人? 我说,最重要的两个字"善良"。人心底不善良,其他条件再好都白瞎。
    4
    作者
    现在的对象够好的啦,要珍惜啊,大哥。
  • 4
    看瞎爷这篇文章,我更觉得这个电影好了。导演将贫富差距,社会结构泯灭人性之善的现象刻画出来,不留希望,虽然极端,但也有可能是现实或者后天。 就像瞎爷自己小时的遭遇,和影片中富家人捂着鼻子嫌弃味道的片段,对于穷人的伤害,又有何不同?只不过导演极端些,结局杀了人。观影至此,抽身而出,就电影艺术来说,是个好电影。此处的艺术是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
  • 4
    我也看了,怕得很好。基调令人绝望,导演好像也没有同情穷人或者富人,他也在讲一个绝望的故事?
  • 3
    看了这一篇,我想跟瞎爷喝一杯。
  • 3
    善良就是智慧
  • 3
    看不下去这类片子……
  • 3
    看了兩遍看不下去+1 獲獎了也沒想看第三遍
  • 3
    没有人愿意穷,穷生邪恶,富生善良,发财立品…
  • 3
    新年快乐,保重。
  • 3
    善良就是智慧,嗯。
  • 2
    看瞎爷评论《寄生虫》,我才想起前阵子刚看过这电影,难怪我忘得这么快,是电影有问题啊
    1
    作者
    个人看法,别这样极端好伐。
  • 2
    果然是瞎的,电影的作用是引起社会反思并改进,不需要妄评道德观价值观。
    作者
    嗯,你对。我错了
  • 2
    也许,只是为了展示这种恶,让我们可以深省。就如同在粪坑中看到的蛆一样,化为蝇,我们却始终还是要去面对,即便你恨,依然还在!
  • 2
    瞎爷爷不喜欢《寄生虫》也不喜欢胡……这很正常,不喜欢本身也是人之常情。无对错呢。 可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戏剧化的东西总是有些夸张和编排的,但更重要的是能接受善良,也要理解丑恶。这才是真善。 生活中去理解恶意需要比较高的境界,但理解一部揭示丑恶和社会矛盾的电影应该不难。电影嘛,说了一个有点恶心的故事吧,或多或少生活里也有。佛说世人皆盗贼,贫富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呢。
  • 2
    比较喜欢韩国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第一次是没看下去的。得了奥斯卡后第二次捡起来看。看到男主人家的儿子说自己的老师、姐姐的老师,甚至女佣身上都有一样一股味道的时候直接弃剧了......后来我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奥斯卡影片自己常常看不下去了呢?也并不是剧情不精彩呀!猜是自己老了,看不得那些人性里太黑暗、太残忍的东西,也只能看看《绿皮书》这样微温的作品了。瞎老师今天讲得透彻
  • 2
    瞎爷好 这世上有身姿羸弱的勇士,就会有体态强健的懦夫,人的躯壳和心灵并不一定是相配的。
  • 2
    这个电影我看了,觉得过誉了。
  • 2
    大致看完了,后半部分是跳着看的。 从情节到立意从拍摄到表演都是很平庸的电影。 获不获奖是一说,这破电影不好看是真的。 瞎爷以后推荐雨人,美国往事那样的电影吧。
  • 2
    听瞎爷如此说,先放放再看。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对如日中天的德云社喜欢不起来,因为缺少温情。谢谢瞎爷。
  • 2
    瞎爷有才。文章写的真的是好。话说搞房地产的都有钱。连搞人力资源的一年各种收入都有几百万。何况其他人。不给钱我凭啥招你。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 2
    不喜欢这类电影,挑战社会的下限和基本的价值观。也许是不喜欢鸡贼 如何理解获奖了,也许是缺啥补啥道理的普便应用
  • 2
    这个片子看完是胸口压大石的感觉。以我的水平不足以准确表达。也许是因为经历太多苦不想再苦,也许...感觉不能说是恶,当然也算不上善,但就是无法简单说它是对或是错,可能是生活的无奈,是人性两面的纠缠与挣扎。爷早!
  • 2
    伟大领袖: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 2
    有幸在瞎爷写文之前看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网上的评论很多,我也是根据评论去看的。这种处世的哲学,其实就在你我周围。当然,我并不喜欢这类电影,包括小丑,全程看完。俗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2
    我先看电影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2
    先赞再细品。
  • 1
    他们一家的处心积虑,都是为了获得不义之财,梦想就是成为富人。其实仇富心理的内核是仇穷。因为后现代社会已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反而大量削减劳动力以减少成本……在今天,为了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成员需要学会积极快速购买和消费商品,可是穷人没有这种条件,因此,穷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绝对地、完全地成为让人担忧和讨厌、没有用处的人。
  • 1
    心中思绪万千却开口无言,但这个电影确实不喜欢,或许是因为感觉像是迎合观众口味的那种“犯罪却正义”的主张,像前阶段的《小丑》,毕竟跟风作品没多大意思,而且主题思想有些奇怪,或许是因为在凸显阶级矛盾上的奇奇怪怪,富人家感觉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中产的精英阶层,对于底层人民不会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剥削,所以这种穷人和富人冲突的营造很刻意,又或许是为了迎合西方社会的某种政治正确,这个是我乱想的,总之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挺热闹的电影,也算不得烂片,但确实给予过高的评价有些牵强。最后感觉吧,韩国要继特朗普“推特治国”后再来一个“电影治国”吗?
  • 1
    我也不喜欢这部片子,看到中间感觉怪怪的,没看下去。知道这部片子获了奖,还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我希望自己是蝌蚪,虽然变成了青蛙,但还是怀念池塘的清澈。我希望自己是丑小鸭,即便是变成了白天鹅,还是对当年的伙伴,深怀感恩。”我想这段话说出了自己不喜欢影片的原因吧。
  • 1
    看了豆瓣,觉得大家还是没有完全理解,有个观点还是可取的——导演表达的不是韩国内部阶级的寄生关系,而是更高一层韩国对美国的寄生,完全就是韩国发展史。
  • 1
    对善良的人而言,尽量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 1
    前几天留言后自己删了,说到贫穷这事,有人说是病,这病我一直都有成慢性病了。也是2003年沙司前看到写香港律师打官司的文章,文章中有一句话:上帝说不可偏袒穷人。
  • 1
    ‌在现今的社会里混,从功利的角度,我感觉就是混圈子,毕竟同学帮同学,老乡帮老乡,几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向上流动是有脉络和通道的。你不在那条线(平台)上,就要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还不一定有好结果。有人指点帮忙,赏识提携,就能事半功倍。穷人最缺少的还是机会,没有机会见识、体验、获得激发。我离开农村,际遇比那些待在家初中同学好一些,始终不觉得他们比城市里的中产在能力上欠缺什么,但他们却越来越卑微,渐渐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选择善良,在心理层面容易变得与世无争,无为而治,毕竟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与人发生竞争,争执,而这时需要“恶”来解决问题。善良来自光明,能生存的动力来自黑暗。同样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不喜欢表现穷人的穷凶极恶,睚眦必报。大多穷人受身体上的折磨,变得懦弱,虚伪的,在精神上先萎缩了,眼前的压力吸引了全部的目光和思想,对于外部世界和先进文化失去感知。个别穷人精神旺盛饱满,就像您文中所说,有这么精神头,精明劲,干点什么早成了,他们不属于穷人这个圈子。您在文末表达了美好愿望,是发自您善良的本性,但我相信只要您去实践过,就会发现改变何其难!学医不能救国,能救穷人的,往往也只有他自己。
  • 1
    然而金司机一家想获得什么岗位,则必须靠挤掉上一任,空出这个岗位才行。 这部片几乎的所有斗争,都是资本主义末世财阀统治之下的群众斗群众。 说实在的,朴社长一家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资本家,顶多算个高级中产,老百姓里比较有钱的那波人,距离真正的资本家还远得很呢。 尽管人民群众最仇视的就是这种人,说到底,自以为发出了无产阶级怒吼的金司机,最后刺杀的还只是个群众而已。 真正的敌人,人民在生活中根本就接触不到 真正的寄生虫,韩国财阀还算不上,他们不过是寄生虫的买办而已,更不可能是朴社长,他不过是先富起来的机灵鬼,被人民误伤了而已。 真正的寄生虫,何止导演不敢拍,就连他们的总统都不敢哔哔。 真正的寄生虫在大洋彼岸乐呵呵的看着这部电影,给导演发了个奖。 也许人家导演是拍了的,只是大洋彼岸的寄生虫没看懂。 韩国人不分阶级,都不过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当年被谁掠夺呢?
  • 1
    赞同,《寄生虫》、《小丑》的得奖不会是偶然情况
  • 1
    这部电影,之前试过断断续续播放,确实看不下去。情节枯燥,立意颓废,里面出演的女演员也不漂亮。 大概是从没有“惩恶赏善”开始,这个世界就已经出现问题了,由来已久。这一次的公共卫生事件,即便不是变数,也是一次试探和演练。 人心皆散乱,一念皆纯真。善良做人,心安一生。🍵
  • 1
    确实很难理解,收到歧视就等于给了金父杀人的勇气吗?倒不如说他本身就是反社会人格
  • 1
    谈谈自己的看法,奉俊昊是社会学背景,然后又学的导演。 看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阿纳托尔.法朗士的一句话——系统的构造一种自然的道德律,是几乎不可能的。自然没有原则。她将我们塑造出来,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东西。天地不仁,不以善恶为目的。 自己的理解,只有单纯丁忠诚与背叛。
  • 1
    真是和你有同感:总胡编一脸真诚的虚伪让你难以感同身受;而郭德纲的以牙还牙也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良善之辈。善良不仅仅是一4种智慧,更是一个人应该与生俱来的基本品性!
  • 1
    一点浅见:看了这部电影,我想起了两件血案,一件是青岛城阳一户人家因向租户讨要久欠的房租而惨遭灭门;一件是浙江一小康之家因保姆掩饰盗窃故意纵火,女主与三个孩子惨死火海的事。中国老话叫穷生恶,但提出了解决方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时下好像没大有人遵守这条教导,为钱不择手段,泯灭人性。寄生虫也就单纯说了个社会现象,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到底要强坏点呢还是继续善若点,让人心里没底。同样是穷病题材电影,药神就能被我接受,在黑暗中弘扬了人性,让我更舒服点。大爱大善方能化解人间戾气。药神应该小胜寄生虫。
  • 1
    相由心生说的就是胡主编这样的人,看过他的文章就更加觉得契合,如果他对你说着真心话、大实话,你反倒会觉着全身起鸡皮疙瘩一般恶心!
  • 1
    这部片当时看了就觉得结尾好血腥,感受的是一种阶层的不可逾越。至于里面穷人的做法或富人的做法,关注的感受比较淡,就是说不带任何批判,仅当故事去看,觉得,真实!至于启发:不作恶,平淡就好,在自己的轨迹里努力向上就行,毕竟,到头来,生命是最重要的。
  • 1
    瞎爷说被人嫌弃臭,让我想起来儿时的一件事。记不清几岁了,反正我是个爱玩的主,我爸妈有时会挨家挨户的在镇上找我。有次我提东西去外婆家,在路上有个女人就给我打招呼。我眼熟她,叫我了声阿姨就继续走了。结果她很亲热的非要我去她家,我拒绝了。她就推拉着我进了她家的门,让我坐在凳子上。然后扒着我脸上的疤痕给她孩子看,说:你看,这就是她不听话一天到处跑,被她妈掐的。 那种羞辱与恐惧,瞬间袭来。 过了几年,她和她老公来我家买手机。一左一右坐在我家凳子上,想摆出一副熟人的姿态让少价。看见了我想叫我,我没理她,悄声去给我爸说了当年的事。 那天我家店里没人理她。 我爸说这种人不要跟她计较,长到这么大我也记不清她长什么样了。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再路过她家门口,她还在那里,我绝对不会拿正眼瞧她一眼。
  • 1
    亲爱的瞎爷:但 要怎么办啊……
  • 1
    我看《寄生虫》这部片的时候,隔着屏幕似乎闻得到这一家人身上不讲究的味道,挺恶心
  • 1
    建国老师还停留在灯草和尚 十大酷刑的时代,我们早已经是“澳门首家赌场上线了”!
  • 1
    胡主编是因为自己的职业拔高了自己的做人规格。这个社会,选择善良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很多人都是潜移默化中被体制化了
  • 1
    很早就看寄生虫了,同感,不是很喜欢,但是韩国电影整体真的不错👍👍👍
  • 1
    善良不是问题,很多人和事在带节奏,长此下去,就怕有很多人不敢善良
  • 1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谁。因为永远感受不到别人的喜怒哀乐。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看待一切。身在别的城,看再多,听再多,也感受不到武汉城里的人的苦痛。
  • 1
    好莱坞开始喜欢这一类电影,其实是一种世界大势。从川普上台到电影《小丑》走红,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逻辑出问题了。 现在渔村人也有这个逻辑,“我穷是因为上面”
  • 刚看过寄生虫的这一整晚都在想我到底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电影,被身边很多朋友屡次推荐,告诉我这部电影如何好,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失去对社会阶层如此扎心问题的敏感了吗?还好看到瞎爷爷这篇文,举例小偷家族的瞬间我就释然了。始终认为有影响力传播价值观的人更要谨慎。也许这个世界已经变了,但我依然坚持美好、善良、敏感、柔软
  • 欣赏郭德纲的相声,但不欣赏他的为人,不可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您是一个理性的人;金庸写小说也是这种感觉.可我真的不欣赏郭德纲的相声,却喜欢他徒弟岳去鹏的相声.
  • 当看到底层人群不择手段爬到云端的时候感觉特别舒心,当他们开始释放劣根性时又感觉特别恶心。One coin always has two sides.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