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1
01
昨天奥斯卡颁奖,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外语片四项大奖,而且此前还获得过戛纳金棕榈奖。
有人说,实至名归。
坦率地说,我不喜欢《寄生虫》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从骨子里就排斥。
其实我不是排斥这一部电影,我是排斥所有这一类电影。凡是带着这种精神气质的电影,我都喜欢不起来。
此前我看了两次,都是中间就放下了,看不下去。因为昨天又获奖,所以我又逼着自己看了一遍,想证明我错了。
但结论还是,不喜欢。
我反省过我自己,是不是我的思想情感有问题,是不是我对穷人缺乏同情心?答案不是。
为什么,第一,我自己也不是有钱人。第二,我也出身于穷人家庭。第三我不是因为自己出身于穷人家庭,就自卑,于是拼命掩饰自己的穷苦出身的人,再者,我也不是个背叛自己的出身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来路的人。
但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电影。
理由是因为它不善良。
尤其是里面的这家人,他们穷,值得同情。但因为他们穷,所以他们就不善良,所以不值得同情。
苏格拉底说,善良就是智慧。
电影里的这一家人,智商之高,玩出了这么多的花样,怎么可能会这样穷呢?如果他们把这么高的智慧,用到勤劳致富上,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生活,但他们的智慧,用在了什么地方呢?
有些聪明,是鸡贼,是不劳而获,是想唾手可得。
还是那句话,这一家人,都不是良善之辈。
不是良善之辈的人,再怎么贫穷,都不值得同情。
可以对比的是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小偷家族》也获得过戛纳奖,也获得过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提名。
《小偷家族》里的组合家庭,可能还不如《寄生虫》里的一家人,最起码这一家人还是完整的一家人。而《小偷家族》里的人,都是没有家庭流落社会的底层人。
他们也穷,也偷,也骗,但他们相濡以沫,表达的善,是在苦难的生活里向上向善的温情。
而我从《寄生虫》里看到的,却是满满的恶意。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处心积虑,都用在了骗人,骗比他们富有的人。遇到比他们更惨的人,他们也没有善,而是互相戕害。
一句话,还是恶。甚至对底层的恶意,比对上层人,更具恶意。底层的互害,是更大的不善。
就像郭德纲说的,都在粪坑里,谁也别嫌弃谁臭了。
坦率地说,我可以欣赏郭德纲的相声,欣赏他对世态人情的深刻体验,但我在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为什么,因为他的睚眦必报,因为他的以牙还牙。
还是那句话,不善。
这就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根本原因。
我不想说我是好人,我也没有道德洁癖,但我骨子里害怕这种长着獠牙,长着刺,一看就不良善的人,就像我看到一条狗面相凶恶,自己是远远地就躲开了。
就像我不喜欢看某著名媒体的某位胡姓主编的文字,我看了就恶心。为什么,太虚伪。这种虚伪,就是不善。
我曾经想过,即便他是因为职业关系,为了吃那碗饭才那样说的,真实的他未必这样想,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人。如果在现实生活里,我是绝对不可能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的。
02
有人说,《寄生虫》是一部《韩国折叠》故事,是写贫富对立,阶级固化,是写人生的上限和下限的故事。
贫富对立,阶级固化,自古就有,当今世界也到处都是,这一点不容否认。打破这种贫富对立,打碎这种阶级固化,方式可能很多,各个国家,各种社会体制,都在摸索。当然,也有些体制,在拼命制造这种对立和固化,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但就电影里所表达的,不是去探索打破和打碎,而是表达一种恶,一种恶的智慧。尤其是底层互害,更是对人性的一种绝望。
这不是对贫穷的绝望,不是对命运的绝望,不是对社会的绝望,而是对人性的绝望。
有人说,莫尔斯码打出的灯光,那么微弱,是穷人的光,是渺茫的希望之光,是人性的光。但这种光,让你感受到了温暖了吗?
没有,我所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冷,是彻骨的寒意。
03
老舍曾经说过一句话:穷不是坏事,但穷常常被人看不起。
电影里的这一家人,因为穷,觉得自己饱受世人的白眼,于是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于是觉得自己是蟑螂,是寄生虫,是受害的人。
是,确实是,电影里的富人,尤其是是男主人,受不了穷人身上的味道,就是那种贫穷的味道。
于是,这种被歧视,就有了道德的正义感。我穷我有理,我穷我光荣,多可怕的逻辑。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贫穷都不是正义,贫穷也没有道德的制高点可以占领。
但电影里的金家一家人,对比自己富的人,没有善意,对比自己更穷更惨的人,也没有善意。这是最可怕的。他们一家的处心积虑,都是为了获得不义之财。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人家,你会怎么样?
救护他们?同情他们?鄙视他们?远离他们?
“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所有褶皱都被烫得平平的。”
可以烫平的是人事,熨不平的是人心。
04
有个叫大象放映室的微信公号,在分析这部电影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点,说
《寄生虫》最深层的议题,其实还是关于生命。
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它的上限和下限。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那些自由与远方、成功与价值,都是我们追求的意义,它们也就是生命的上限。
其实关于这一类的电影有很多,比如《荒野生存》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阿甘正传》追求的是普世的成功。
这些电影,都是在探讨我们人类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但这些所谓的意义,都是人类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还有余力去消费的奢侈品。
对于那些如蛆虫一般活着的穷人来说,他们可望而不可及,也根本无力去关心。
《寄生虫》讲的就是像老金一家这样的穷人们。因为贫富对立,因为阶级固化,所以老金一家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没有尊严,所以要怪社会。
所以它要探讨的并不是生命的上限,而是生命的下限。
观点看似很对,但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偏偏就在这里。生命的下限,应该是不让自己变成动物,变成虫豸,变成蝙蝠、老鼠、蛇、蟑螂。但这部电影的bug,偏偏就是我是虫豸我有理,我做坏事我有理,我穷我正义。
这是什么逻辑?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就只能是阶级斗争,因为你有钱,你就有罪。
好莱坞开始喜欢这一类电影,其实是一种世界大势。从川普上台到电影《小丑》走红,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逻辑出问题了。
《小丑》的价值观,和《寄生虫》的价值观,是一脉相通的。
换个说法,这个世界的财富生产方式和财富分配方式,都出现问题了。这种问题,预示着这个世界,需要一种巨大的变革。
这个世界,要变了。
05
在我很小的时候,还是公社生产队的时代。那个时候,山东农村,普遍很穷。
但也有不穷的,比如一些干部家庭。
我当时应该是还在读小学。我们家的邻居,新搬来一户,姓赵,是从外地落户到我们村子里的,男主人是公社里的干部。这户人家共五口人,三个孩子,上面的两个是姐姐,最小的是男孩,和我一般大,我们常常在一起玩。因为男主人是干部的身份,他们家比我们周围各家都富有,干净,穿的衣服也比我们好,比我们讲卫生。
这个家庭的大姐早早安排工作,成了工人,结婚嫁人。二姐和煤矿上的一个小伙子谈恋爱。那个小伙子,显然是刻意讲究,那种嫌贫爱富的人。
有一天,我们一帮小孩,在他们家玩,这两位谈恋爱的,也在家,这个男的,突然指着我说,你看你,一点也不讲卫生,身上一股味。
然后,所有的小孩子,都开始笑话我,立刻疏远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孤立,自己身上真的很脏,于是哭着回家,让我奶奶打来一大盆水,给我洗。一遍洗,一边哭。
这是我童年里很受伤的一个细节。那种被嫌弃,被鄙视,被孤立,被零落,的感觉,那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记得。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去他家玩,即便是成年后,也还是刻意和这家人家保持距离。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小心眼,还是童年那种伤害太深,太刻意。
因为我受过伤害,所以不愿意再看到这种伤害。我总希望,我们能葆有内心里的善意,做一个干净的人,身体洁净,内心也干净的人。
这可能就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深层原因。
不能因为曾经是蛆,在变成了苍蝇,继续贪恋粪坑。那样的话,你永远只能吃屎。生生世世,不得轮回。
我希望自己是蝌蚪,虽然变成了青蛙,但还是怀念池塘的清澈。我希望自己是丑小鸭,即便是变成了白天鹅,还是对当年的伙伴,深怀感恩。
苏格拉底说,善良就是智慧。
-
JC
-
🏖走出地圖之庚子俄难®作者
-
🏖走出地圖之庚子俄难®作者
-
马建国作者
-
何谓何求
-
云中Tom
-
黑金
-
天涯近
-
瞎爷
-
茗一作者
-
🍀Lily-wan
-
狮铝王勋学:13690137283
-
Chris 李贺
-
徐忠怀
-
蒋~将
-
Millersky
-
Ian
-
枫叶
-
一盏清茶
-
一三吾
-
ANT
-
活着
-
梨็้窝็้笑็้
-
茉莉
-
一诺千金
-
恰逢雨时
-
Chen
-
胡乃欣 nathan作者
-
懒羊羊
-
右菲
-
林羽 姓賈
-
吴凯
-
火炎焱燚
-
乙淞
-
JOKER
-
西门庆春
-
银幸烨
-
林道华作者
-
小列作者
-
顾大先生
-
苏联大叔🌤
-
蓝妹妹
-
庄生梦蝶
-
张帅
-
吴
-
唐律师
-
大鹏
-
ZhangTao@東京@青島
-
天天
-
付世杰
-
JIANG'S THINKING
-
吴
-
🏖走出地圖之庚子俄难®
-
jimmy 张举超
-
安鑫
-
王彦聪
-
Forest
-
Ben0 Xing
-
婪华醄稷
-
悦己
-
呵呵
-
祁得龙咚鏘
-
无花果
-
frins
-
李志
-
孙建平
-
蓝先栋
-
飞一般
-
Happy
-
一,一小可鱼。
-
乖仔他娘
-
江建軍
-
雨
-
傅李
-
chen ying
-
夏璇
-
东方
-
陈锐清(晏清)
-
乾小坤
-
刘义专
-
屋上提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