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秘密谁知道 | 猛哥

2020-03-16

加班很累,写篇公号,调节心情。

这是上周末草就的一篇稿子。

尽管不做记者了,还是习惯性关注传媒圈那些事。

最近就有这么两桩。

 

先是老戴被逮捕。

这个签发了无数头条的媒体大佬,也上了一次头条。

尴尬的是,给他的标题是:与他人发生不当性关系。

裆下这档事可做不可说,一旦扣在头上,就彻底污名化了。

这对一个高扬新闻理想主义的人来说颇为要命。

 

还有就是,国社湖北分社廖姓女记者火了。

按照专业要求,记者拿了通稿,还得再去核实,尤其是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大事件。

现在世风日下,底线一再降低。就不苛责她。

可是,你别去领“巾帼奋斗者”奖呀,还发表了一通差点把自己都感动了的演讲。良心真不会痛吗?

记者这行当真是一言难尽。

人性复杂,传媒圈更是光怪陆离。

可是,文字是有记录的。

1

那年,武汉樱花正好。我却要背诵《中国新闻史》。

 

向马克思保证,《中国新闻史》这门课挺操蛋,编书的老头子们坏得很,在故纸堆里翻捡各种边角料,然后整理如下:

 

“X年x月X日,X人在X地用X元创办XX 报刊,宗旨是……,意义是……”

 

牢记这些,没有半毛钱用。

 

诡异的是,还有一帮人前赴后继地扒边角料。于是,《中国新闻史》越来越厚,动辄几大卷,除了让新闻系学生考出翔来,就是有利于编书的人混职称。

 

更诡异的是,为了增加学科自信心,这帮坏老头们还把中国新闻史的源头上溯再上溯,都扯到封建朝廷发给各地官员的资料包上。于是,很不要脸的从唐代开始算起。

 

就这样,历朝历代地攀扯开来,制造了一篇又一篇影响力引子等同零的论文。

 

1840年,几声炮响后,口岸开放了,洋人进来了,电报通了,各式名头的报刊办起来了,中国近代新闻业终于蔚为大观。

 

迥异于西方新闻界,中国本土最早奇峰突进的媒体人都以评论而扬名,如王滔、梁启超。

 

搁今天,梁启超绝对是自媒体超级大V,无论是眼界、学养还是带节奏,百年后都无出其左右者。许知远是他的迷弟,反复打磨,推出了一本《梁启超传》,可只得皮毛,玩新媒体,全无任公神韵,还要依仗薇娅帮忙吆喝。

 

到民国,中国新闻业始露峥嵘,风姿绰约。

 

当下,长江韬奋奖很受官方媒体人的的追捧,那是以范长江和邹韬奋来命名,此二人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足迹颇深。

 

其实,另有两人更是了不得:邵飘萍和黄远生。我学《中国新闻史》时,就喜欢琢磨这两人。

 

邵,还是承袭了梁启超的路数,以时评见长。

 

黄,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以新闻通讯见长,善于调查研究,且操守高远,最终因不为袁世凯利诱所屈,在美国被刺杀。还有一种说法,他是被国民党误杀。

 

巧合的是,邵飘萍死的也很蹊跷。

 

 

2

 

 

黄远生的故事择机再写,今次单聊邵飘萍。

 

邵飘萍,1888年生于浙江东阳,原名振青,出身贫寒。1909大学毕业回到母校教历史和国文。除教书外,他还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杭州光复,杭辛斋受命筹办《汉民日报》,聘邵飘萍为主笔。他从此进入新闻界。

 

邵飘萍极力反袁(世凯),写下了一系列犀利文章,期间一度还跑到日本去避难。

 

1916年,袁世凯挂了,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大约有70多家报纸,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投靠军阀,随政局沉浮,毫无“报格”。邵飘萍不满现状,两年后,联合友人创办《京报》。

 

1918年10月5日,《京报》问世,报馆设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来又相继迁至小沙土园、魏染胡同。

 

邵飘萍亲任社长和主笔,他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提出了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权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独立办报的道路。他亲书“铁肩辣手”四字条幅,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

 

“铁肩辣手”,改自明代谏官杨椒山(被严嵩杀害)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章太炎曾解释说:“今人谓从事刚严猛烈者为辣手,辣之言厉也。”

 

在邵飘萍的主持下,《京报》着重报道和评述政治新闻,创刊不久就一跃成为京城名报。

 

 

3

 

 

很多年后,毛泽东对访问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那是1918年的事。

 

北大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大新闻研究会。邵飘萍是研究会的两位导师之一。

 

当时,毛泽东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也参加了北大新闻研究会,开始与邵飘萍来往。

 

新闻研究会培养了中国共产党最初的一些报刊活动骨干。

 

为了授课,邵飘萍还撰写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等新闻学专著。

 

顾维钧称《实际应用新闻学》为中国新闻学的“开山之初祖”。

 

毛泽东返回长沙后,运用他在北大新闻研究会所学到的知识,,相继办起了《湘江评论》、《新湖南》以及平民通讯社,还充任湖南《大公报》记者。

 

湖南新民学会的会员讨论“个人生活方法”时,毛泽东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

 

直到1950年代,毛泽东会见新闻界人士时还说,胡适在台湾吹牛,说我是他的学生,其实我是邵飘萍的学生。

 

 

4

 

 

邵飘萍人生的巅峰时刻是1923年11月,80多家报纸发起成立“北京新闻记者公会”,他被公推为大会主席。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举国哗然。

 

鲁迅据此写出《纪念刘和珍君》。他还在《无花的蔷薇之二》最后写道:“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京报》对北洋政府更是大加鞭挞。

 

4月初,一份50人缉拿名单流出,鲁迅、周作人、马裕藻、许寿裳等当时文化名流都赫然在列,邵飘萍名列第十六。

 

这些大佬们开始跑路。

 

鲁迅先是住进西城什坊街96号的莽原社,不久又搬进德国医院;李石曾、马叙伦等住进了法国医院;邵飘萍则住进了位于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

 

难以理解的是,4月24日下午,邵飘萍突然返回报馆。

 

他为什么会突然返回报馆,各种说法莫衷一是。目前最为接受的说法是,他被《大陆报》社长张汉举给骗了。

 

张汉举是邵飘萍的故交,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二万块大洋的诱饵收买,他给邵飘萍打电话,信誓旦旦地说:“形势已经缓和,一切都替你疏通好了,你放心回来吧,保管没事!”

 

当日下午5时许,邵飘萍乘车赶到报馆。一个小时后,他处理好事务,乘车准备返回东交民巷,刚出门,遭到侦缉队的逮捕。

 

4月25日下午,北京新闻界13名代表组成小组与张学良交涉求情。

 

张学良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张作霖)与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此时飘萍是否尚在人世,且不可知。”

 

代表们再三恳求。

 

最后,张学良撂出底牌,说:“飘萍虽死,已可扬名,诸君何必如此,强我所难。”

 

话已至此,营救宣告失败。

 

4月26日凌晨,邵飘萍未经公开审判,被秘密处决。临刑前,他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

 

时年38岁。

 

多说一句。张汉举也没有善终。1927年,一个戏迷因孟小冬嫁给梅兰芳而发狂,闯入梅宅,持枪乱射,梅兰芳没事,做客的张汉举被射杀。

 

可见,脑残粉自古就有,只不过以前粉“京剧冬皇”,现在粉肉肉草草。

 

 

5

 

 

言归正传。

 

张作霖处决邵飘萍,理由是他“宣传赤化,流毒社会,贻误青年,罪不可赦”。

 

很显然,这是一个借口。

 

后世论者认为,根本原因是,邵飘萍坚持不懈地手撕张作霖。早在1918年,他就撰文说,“奉天督军张作霖,初以马贼身份投剑来归,遂升擢而为师长,更驱逐昔为奉天督军现为陆军总长之段芝贵,取而代之。‘张作霖’三个字乃渐成为中外瞩目之一奇特名词。”

 

骂人不带脏字,真狠!

 

而盗火索则是邵飘萍力助郭松龄倒戈反张作霖。

 

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在日本关东军和张作霖的联合夹攻下,兵败被杀。邵飘萍把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世,张作霖对他恨之入骨。

 

张作霖意欲用30万元秘密收买邵飘萍,但被邵飘萍退回,他对家人说:“张作霖用30万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邵飘萍遇难后,北洋军阀不准家属收尸,名伶马连良以友人的身份出面,为邵飘萍收尸。

 

 

6

 

 

实际上,邵飘萍是个社会人。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了民国总统曹锟,呼吁和平,邀请孙中山北上。邵飘萍就极力为冯玉祥助阵。

 

冯玉祥说“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亲自聘请邵飘萍为高级顾问。

 

胡适在日记中如此赞许邵飘萍:“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现在北京日报界中没有他的敌手。”

 

与邵飘萍同时期在北京办报的龚德柏后来回忆说,“冯玉祥、阎锡山,对于新闻记者,号称一毛不拔。但邵飘萍却有方法向他们要钱,公然如愿以偿”。

 

1936年国民政府否决对邵飘萍的抚恤。邵飘萍的同窗劭元冲认为原因是“飘萍私行,实多可议”。

 

邵飘萍常出入“八大胡同”。对于自己的私生活,他并不讳言。

 

胡政之在《哀飘萍》一文中,称其“行为不检”。管翼贤在《北京报纸小史》中也称邵飘萍以言论“尽力赞助”政治势力,“因此获得利益极大,高楼驷马,睥睨报界。”

 

后人评价:邵飘萍既要独立办报,又要经济独立。为了生存,他确实接受了各方势力的“津贴”。

 

北洋时期,政府会以“宣传费”的名义,分四等给报馆、通讯社发放津贴。《京报》属于第一等,每月津贴至少300元。

 

曾为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李思浩在接受徐铸成采访时,提到为结交新闻界,送过钱,“邵飘萍和段派没有什么关系,但因为他是当时的名记者,大家怕他,也不能不应酬。经常的津贴是没有的。记得两次送他成笔的钱,数目相当大,每次总达好几千吧,究竟多少,现在记不清了。”

邵飘萍生活阔绰,他好抽雪茄,所抽雪茄都是特制的,上面标有“邵振青制”四个字。

曾与邵飘萍共事的王之英回忆:“飘萍老师在北京,始备洋车夫代步,车上每边有三盏灯,共六盏,很漂亮。旋换马车,豪华一些容易进中南海采访。后又添置了小轿车就更气派十足。”

在时人笔下,向邵飘萍送过金钱的,先后有袁世凯、顾维钧、梁鸿志、张作霖、郭松龄、冯玉祥、孙中山等。

 

不过,邵飘萍认为钱可以收,但正义不能被收买。这是一条玩火自焚的险径。

 

 

7

 

 

邵飘萍死后,其遗孀还支撑《京报》若干年,直至七七事变后最终停刊。

 

这份报纸自诞生之日起就命运多舛,期间两度停刊两度复刊,被后人称作“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

 

2003年11月11日,在飘雪的北京,《新京报》创刊,由《光明日报》联合《南方都市报》所办。戴自更任社长。

 

创刊词《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这么说:“时间伟大得无法遏止,该来的总归要来。新京报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千年古都的沉静。历史开始了。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留得住时间,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止得住新京报这辆呼啸而来的列车。新京报必将成为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

 

这显然是向邵飘萍及《京报》致敬。

尔后的故事就不赘叙了。

《乱世飘萍》作者郭汾阳认为:“(邵飘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报人,沾染一些现在看来有所不宜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不足为奇,或者说,那也正是当时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我不敢苟同。写传者不必为传主讳言。更不要把一切推给时代。

新闻记者的秘密,只有新闻记者知道得极清楚。

全文完


精选留言
  • 10
    鲁迅和周作人榜上有名,不是同一个人吗
    187
    作者
    我代表你小学语文老师打你屁股~
  • 45
    写得真好看 君才华横溢啊,这白话文的中国新闻史写得很妙!“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新闻记者手中一支笔承载着社会责任与关切
    9
    作者
    嘿嘿
  • 39
    这些混职称的“家伙”,真是太恨人了。猛哥多多保重身体。
    6
    作者
    谢谢哈哈
  • 36
    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 7
    会不会被删?
    24
    作者
    普及新闻史 善莫大焉 不会的
  • 18
    历史终是一面镜子
  • 7
    弱弱的问一句:肉肉草草是哪个?
    11
    作者
    小鲜肉+小花
  • 11
    希望能经常看到猛哥文章
    2
    作者
  • 11
    一篇篇影响力为零的论文说的太对了
  • 10
    公权与私权的纠葛理不清,在台下的和台上的理解始终不同,只有交给历史吧
  • 3
    老戴是饭统戴老板吗
    8
    作者
    为什么说是他?好奇怪。。。
  • 8
    导火索,不是盗火索
    3
    作者
    谢谢指正
  • 2
    影响力因子。
    7
    作者
    对,笔误,谢谢指正,凑齐20个字去改,哈哈。。
  • 6
    很久没看到更新,以为被收了,今天又逢君之大作,喜不自胜!
  • 5
    历史幽微处总有几点映射至今,廖姓记者确实有些许不解,猛哥欲言又止啊……
    4
    作者
    网上有很多相关帖子哈
  • 5
    这题我会,王滔《循环日报》
    3
    作者
    老弟,可以呀,哈哈
  • 5
    终于知道为什么叫新京报了
  • 5
    又见猛哥!哈哈! 民国报人邵氏为精英,精英也有臭毛病,受馈,爱色,不是时代病,是文人病,红袖添香夜读书!
  • 5
    很多年前看过《乱世飘萍》,知道这本书是《书屋》杂志上的一篇书评
  • 5
    人都具有多面性。
  • 4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写作,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杂志编辑,中新史,外新史,还有广告学和公共关系……这一前一后跟偏正短语似的,得养活多少人~
  • 4
    猛哥写得很是忍隐呀
  • 3
    看上一篇白月光看不了还以为又被禁言了(呸呸呸
    3
    作者
    没,最近忙的昏天黑地~
  • 猛君,科普一下,当年的《京报》与现在《新京报》有何关联。
    3
    作者
    没有直接关联,原本想叫《北京时报》,没通过,就叫《新京报》,向《京报》致敬。。
  • 3
    。。故事真的好、酒银确实少。意思意思、⭕️ 谅⭕️ 谅。意思懂得了。
  • 2
    想起了,教新闻史的女老师是武大的博士
  • 2
    看来是真忙,近期文章极少。
  • 2
    曾自学了新闻专业教材,曾自学了一些记者名家名篇和获奖作品,曾在报社多次实习,感谢给补的这一堂新闻史课
  • 2
    哇,偶像啊
  • 1
    这篇文章信息量有点大,要慢慢消化
  • 1
    一直关注你,文章写的好,最近方方毁誉参半,猛哥咋看?
  • 1
    前后呼应啊 联系两者的遭遇真是有点想笑 但还是不太明白猛哥想要表达什么
  • 1
    喜欢你的文风、文章。
  • 练达之文章,終为细腻之故事。希望猛哥多讲讲背后的故事。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