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济灾民要靠撒沙子?古人早已有正确答案 | 顾子明吹过的牛

黄不邪 — 第046期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很热门的老话题: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往灾民的粥里撒沙子,有什么经济学原理。

一个地方遭灾了,国家开办粥厂赈灾,和珅去视察粥厂随手抓了一把沙土洒在粥里,同行的大臣问和珅你这是干什么,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来蹭吃蹭喝的就不来了,这样才能让最困难的人活下来。

不仅如此,和珅还纵容贪官把赈灾的粮食换成畜生吃的麸糠。

并且用“喂饱了官,才能救活百姓”的话语说得纪晓岚哑口无言。

 

这个问题引起了正反双方激烈的讨论。

支持和珅的一方高举《经济学基本原理》,说和大人洒沙子,粮食换成麸糠,是将高档商品变为低档商品,有效甄别了需要救济的灾民和不需要救济的灾民,防止别人搭便车。

反对和珅的一方,指责和珅不把灾民当人,此举只是为了自己的贪污找借口。

但是无论怎么争论,都是大家在思维上的空想辩论,是空对空,谁都说服不了谁。

这个老问题,也因为最近的疫情,重新火了起来。

特别是最近“网红经济学教授”薛兆丰的言论:我们应该鼓励那些发国难财的人与剧中和珅的思想不谋而合。

这个问题又重新火起来了。

切身受到疫情伤害之后,大家都明白了薛兆丰和和珅之流言论的荒谬。

经济学没有道德,但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经济学家应该有道德。

而打了和珅等不把民众的福祉放在心上的上位者的脸的,用实际表现批驳和珅赈灾歪理的,是一位一千年前的古人。

他用出色的赈灾表现,驳斥了所有宣扬困难太大,推脱自己责任的“甩锅者”。

赈灾不需要搞那些邪的歪的,也可以做的“规划得当,执行有力,策略有方,领导有担当,且充满人性关怀。”

给“如何赈灾“这个考卷交出完美答案的是宋朝的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今绍兴)的赵抃。

在他任职越州期间,越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酿成人祸,引发动乱。

赵抃指挥若定,很快平息了这场灾难。

记录这件事的,就是赵抃的好朋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这篇文章就是《越州赵公救灾记》。

越州是曾巩曾经作过通判的地方,他对此地很有感情,对越州的事也很上心。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官僚,曾巩没有沿用文人写赈灾文章的套路:首先着重描写主角的履历,再描写灾厄多么多么悲惨,之后写赈灾官员如何宵衣旰食,最后民众高呼青天英明。

而是践行了一直以来的“经世致用,文以载道”的观点,十分详细的记录了赵抃救灾的具体措施。希望这些救灾的措施,可以作为日后救灾官员的参考救助更多的民众,“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曾巩曾言,“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

听到曾巩这句话,之前为抢发文章而吵起来的各位科研专家们,不感到羞愧么?

《越州赵公救灾记》全文不过千字,但是十分详尽的写清楚了救灾中赵抃的重要救灾措施。

开篇简单的介绍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人公的官职后,马上直入主题,提到了赵抃在灾情刚刚爆发还没有形成饥馑时,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早做打算,为了摸清情况,方便日后救灾,一下子提出了七个问题:

  1. 属县灾所被者几乡?(越州下属县城,遭遇旱灾有几个?具体到有几个乡?)
  2. 民能自食者有几?(有多少户百姓有储粮能养活自己?)
  3. 当廪于官者几人?(需要官府救济的有多少户?)
  4. 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需要雇佣民工修建的公共设施有几处?)
  5. 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官库里能动用的钱、粮有多少?)
  6.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能从有钱人手里征募的粮食,有多少?)
  7.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寺庙、道观和学校库房的余粮有多少?)

精确的统计数字,是任何大规模行动的前提。

多少人要吃粮,分布在哪里,需要多少粮食供应,从哪里供应,怎样以工代赈,赵抃的思路非常清晰。

他要求政府部门立刻“各书以对,而谨其备”,把握好当地的具体情况。

接下来的文字,没有任何废话,就是详细而具体的救灾措施。

根据统计,没有存粮的受灾难民一共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于是赵抃从官库、富户和寺庙、道观和学校一共征调募集了四万八千多石粮食,这些粮食可以让难民熬到灾情结束。

除了储备足够的粮食,官府还必须考虑粮食的分发策略,怎么样让每一粒粮食都可以切切实实的发放到每一个灾民手上,避免秩序混乱,避免官员上下其手,贪污浪费,需要更完善的详备的举措。

赵抃规定,每一个成人每天领取一升救济粮,儿童领半升,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粮草发放节奏,让赈济持续更久。

为了避免混乱,赵抃制订了一个巧妙的领粮规则——男女分开领,一天男,一天女。一下子,就让拥堵减半。

赵抃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在他不会粗暴地把规则发下去执行,而是充分从百姓的感受出发。

男女隔日分领固然好,但这样一来,很多家庭要隔日才能拿到足够的粮食。所以赵抃做了一个人性化的补丁:男女隔日分领粮食,但每次可以领够两日。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领导足够的粮食,可以非常有效的安稳人心,减少谣言动荡。

男女分开领取,除了减小拥堵混乱,还有一个更重要作用。

北宋的重男轻女特别严重,特别是福建,江南东路、两浙路(今天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有“溺子”的劣俗,政府久禁不止。

遇到灾情,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往往成为家里第一个被抛弃的,现在儿童和女性都可以按人头领粮食,家里人越多,领的粮食越多,妇女儿童和老人也因此保住了性命。

浙江社区封闭式管理,每个家庭每两天可指派一名家庭成员出门采购生活物资的预防措施,就是学习自赵抃这位千年前的浙江老乡。

其他省份也有样学样,抄浙江省的作业。

疫情结束后,要给赵抃这位千年前的古人记上一功。

制定好了粮食发放和领取规则,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设置赈灾粮的发放网点。

现代大部分人都在城里扎堆,可以集中供应。古代县城人数没那么多,大部分人口在分散在附近十里八乡。怎样让这些人领到粮食,是个大问题。

还有,老百姓一旦没粮食,就会逃离本乡,去临近的州县就食,形成流离失所的难民潮。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爆发流民起义。

对此赵抃都考虑的极为周到。

他在城镇郊外,设置了五十七处发粮点,确保每一个受灾乡村都能就近领取粮食。

同时他也向辖区内的所有民众提了一个要求:本乡人只有在本乡才能领取,离开本乡的,没得领粮。

百姓立刻不乱跑了,情绪稳定地在家呆着。

很多地方官遇到这种局面,都会严令百姓不得到处乱跑

但百姓的想法很简单,你不让我乱跑,就得给我个解决方案。又不解决问题还不许我自救,那我可不管你那套。

有时候政令越严,跑得越多。赵抃的这个命令之所以能执行,是因为有配套的赈济措施,可见救灾工作,往往一环套着一环。

发放计划制订完毕,那让谁来执行呢?

赵抃的越州救灾计划,需要大量人手。

光靠手里的现任官吏,不足以把计划推行下去。他先一步预算好人力,用粮食代替俸禄,把闲在越州没工作的官吏都动员起来。这些人有从政经验,识文断字,是最好的执行者。

这些都是应对无钱无粮的饥民的举措。

为和珅辩护的人,应该看一看,真正的能吏是怎么做事的。不是随便撒一把沙子就可以糊弄群众了。

除了无钱无粮的饥民,还有一大批有钱无粮市民阶层,这批人赵抃也没有忽略掉。

他双管齐下,一方面调拨了官府五万二千余石粮食,设置了十八个售粮处,低价销售,平抑物价,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他要求各家富户不得囤粮,必须开放销售,确保供应充足,使得市民阶层没有受到更上层的盘剥,避免了市民阶层的大规模破产,为日后恢复经济保留了元气。

赵抃还发起了以工代赈的工程,雇佣难民去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有效把闲置人力转换成了公共资源。

最后他还出了了一招:官府出面替难民做保,向富户借钱,尽快恢复生产,等庄稼成熟,官府再督促这些人还钱。

通过多管齐下的有效举措,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都在受到了赵抃的救灾措施的保障。

赵抃不仅圆满的完成了赈灾任务,同时也避免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收到破坏,灾情一结束,很快的就恢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有他坐镇指挥,越州的救灾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没有造成大规模动乱。发现被遗弃的男女,都被官府妥善救济。到了第二年春天,旱灾引发了瘟疫。赵抃提前设立了医院,聘请僧人对病人进行救治与照料。

在整个救灾过程中,赵抃显得极有担当。救灾如救火,很多紧急情况并不符合日常流程,需要有决断。

赵抃一拍胸脯,一力承担,尽快让手下放手去干。比如说,宋代规定遇灾年给穷人的赈济,只发三个月。而越州情况特殊,赵抃拍板,发了五个月才停止。

曾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成为未来官员赈灾可以借鉴的案例:“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曾巩不仅记录了下来种种救灾措施,并且在自己救灾的的时候认真实践,活人无数。

曾巩在知洪州的时候,遇到了瘟疫,他也迅速效仿赵抃的种种救灾措施,使各县镇备好药物,及时送到患者手中,对患病不能自理的百姓,由官府收养,提供官宿和医药,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把许多人从死亡线上解救出来。

千年前的官员,可以为了名下的黎民百姓劳心劳力,想尽一切办法,赈灾救灾与便民利民两不误。

今天的我们,也该好好想想,怎么做,才能官民两便。

我们要防范的是疫情,不是群众。

《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如下: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