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人口”这概念为何突然火了起来? | 赵皓阳

2018-04-29

“隐形贫困人口”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最早来自于网络自媒体和网民的自我调侃,后来表示“感同身受”的网友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流行词汇,并引发官媒解读。

“隐形贫困人口”的定义也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人”,但就如我们在《从2016的“葛优躺”到2017的“保温杯”:不同的社会热词,相同的社会问题》一文中分析的那样,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体现着非常共性的社会问题。

“隐形贫困人口”的概念其实与社会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们探讨很久的问题相暗合,那就是贫困人口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进程中,新古典经济学以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和消费偏好为理论基础,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一次飞跃性的完善。同样,马克思主义学者也从消费这一段入手,力图为新社会的新问题找到答案。这方面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和他的“新穷人”理论。

我们社会在飞速地发展,诠释“穷人”这个社会的定义也必须要跟得上历史的进程,鲍曼就是分析研究了当代(也就是后现代)社会中贫穷问题: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相当长时期内的生产过剩,“生产”已经不能像资本主义发展之初那样规定社会的方方面面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消费”,在美国、西欧、日本,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可达约70%上下,可见发达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消费主义社会”,而在消费社会中,定义“穷人”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定义的穷人是与“生产”有关的——比如收入少,比如失业者,比如为社会创造更少的价值。在消费社会,用鲍曼自己的话来定义:“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其社会定义或者说是自我界定,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换言之,就是准备不够充分的消费者。”也就是说在当今社会,社会评价的高低,不在乎你为社会生产多少东西,而是要看你能为社会买多少东西、消耗多少生产剩余。消费社会需求的是消费能力和意愿,这二者无论哪一种无法满足,那么就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新穷人。“新”穷人,也可以说“隐形贫困人口”的核心元素是: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面对消费社会巨大的生产过剩,这些收入水平仅够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穷人,不能恣意购买、无法过多选择,他们辜负了这个24小时营业、购物中心林立、处处是导购小姐迷人微笑、遍地是商家促销打折的物质世界。

为了提升消费能力,绝不能让消费者休息——就像“生产年代”中的资本家竭尽所能通过加班、降低工资和福利竭力保证剩余价值最大化一样;消费社会他们则是抛出一个又一个诱饵,让消费者们不断置于一种新的诱惑之下,保持一种持续激动状态:“买XXX减XX,再多买点凑凑单啊”“快剁手啊,这是你没有尝试过的全新色号”“由XX明星代言,XX时尚设计师设计,XX时装周最火款式”……

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其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在传统生产社会中,消费能力是阶级地位的体现,然而在当今社会,消费则是对下层阶级的安慰剂:“物,成为了对那些无法改变(阶级地位)个人或群体的一种补偿”。是“有缺陷的消费者们”“隐形贫困人口”一种精神上和价值上的“自我泅渡”。

所以说为什么要叫“隐形贫困人口”,因为他们首先在买买买,其次这种“买买买”已经透支了他们的消费实力,他们是被消费主义异化的产物。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界线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就比如说,封建社会中,血统就是一个很好的阶级区分,我有这个家族的徽章,我就是比你平头老百姓高贵;但在现在社会中,我用iPhone,大资本家也用iPhone,了不起就是我用一个64G的他用一个256G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层阶级所体现地位的东西——确切的说也就是消费品——并非成为了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我狠一狠心剁一剁手也能达到,大不了吃几天土嘛。结果是,每个阶层的成员总是把他们上一阶层流行的生活方式作为他们礼仪上的典型,并全力争取达到这个理想的标准。他们如果在这方面没有能获得成功,其声名与自尊心就不免受损,因此他们必须力求符合这个理想的标准,至少在外貌上要做到这一点。

奢侈品就是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体现“阶级身份”的代表性商品——如果真用价值和使用价值衡量,那些奢侈品并不值这个价格,它们价格的体现在于身份和地位的附加值。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要超越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的原因——因为狠狠心、剁剁手,就能给你一个跨越阶级的符号——而这个符号在旧社会中是不可逾越的。换句话说,当代人的消费,更多地消费在了一个附加的符号上。

消费的快乐,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占有生活必需品的自由感,而是来自于攀升为社会主宰性群体的渴望与期待。还有什么比占有商品的能力更能证明着现代人的生存能力呢?还有什么比购物时刻所激活的豪情,更体现成功者的伟大豪情呢?消费主义就是通过乐观、快慰和自信的购物者形象,悄悄改变和塑造了人们的自我认同。

让·鲍德里亚拓展延伸了鲍曼“有缺陷的消费者”这一理论,他认为“隐形贫困人口”“新穷人”在工作中越来越感到疲惫和乏味,才使他们更愿意通过消费来寻求心理补偿。他们不停地购物、旅游、娱乐,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固执地寄希望于在消费的帮助下找回工作中所缺失的意义和乐趣,二者注定是一场无望的自我泅渡。也因此,“隐形贫困人口”的享乐主义有一层抹不去的悲观主义色彩,是一种对固化社会自我麻痹的选择。

就像我以前文章里说的,现在的无产阶级(美其名曰白领、脑力劳动者,其实就是PPT纺织女工)真是惨,想想就可怜。自己没条件养猫养狗(时间、经济成本,家庭原因,合租等)就去关注一些宠物博主,看看萌图“云养”一番;自己找不到理想的爱情,就去追捧一些恋爱人设博主,看看郎才女貌一对璧人卿卿我我,也给自己打了一针麻醉剂,他们要分手了这些粉丝比本人还绝望;自己没有时间没有钱去旅游,就去关注一些旅行达人,看他们满世界拍的照片,还要咽下他们的毒鸡汤:你不出去旅游不是因为你穷,环游世界并不需要多少钱,主要是因为你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自己游戏打的菜,就去看游戏主播的视频,自我代入享受一下虐人的快感;自己升职加薪难如登天,就去看一些“成功学家”炮制的二手成功学,买各种提升学习技能、提升阅读技能、提升写作技能、提升人际关系(还超级贵)的课,买了如何克服拖延症的书然后因为拖延症一直没看,结果无非是在伪概念下被收割的一茬又一茬韭菜。

(这张在社交网络热传的图,就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缺乏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找到真正的价值,只能找到“真正价值”的替代品。他们不能从真正的生产劳动中获得自我认同、成就感、价值感,那就只能从消费主义去找次一级的心灵寄托,这也是“隐形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因。

2015年的“我能怎么办,我也绝望啊”,2016年的“葛优躺”“咸鱼”,与2017年的“佛系青年”“我可能XX了假X”是一脉相承的。《光明日报》还写过一篇文章批判“丧文化”,我们来看一下: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从这些话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光明日报: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

 

我在《生而贫穷》书中说过:“官方的媒体看问题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单靠喊几个口号,进行几轮思想教育,强迫学生背点正能量价值观,年轻人就能不“丧文化”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永远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分析问题,年轻人为什么“丧”,简单得很,工作压力过大,上升渠道渺茫,别说事业有成开创未来什么的,就连房子都买不起。人又不傻,你能看到的未来预期就这么点,努不努力差别不大,那肯定就“丧”起来了。日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还是那句话,当你发现努力、奋斗都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那还奋斗做什么呢?”

奋斗没有作用,还可以买买买啊。这是消费主义社会对他们的“规定性”,这也是一种社会大氛围潜移默化的洗脑:你只要跟着我们的节奏疯狂购物,那你就还不算一种完全没有价值的人。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尤其被这种撕裂的认同感所折磨:一方面,购买力的匮乏养育了他们精打细算的购物方式;另一方面,匮乏的购买力又刺激着他们疯狂占有商品的内在欲望。简单地说,越是匮乏购买力,越是急需购物的狂喜来填补;反之,越是深深体会着购物的狂喜,也就越是深深感悟到自身购买力匮乏所带来的焦虑。

在工作状况得不到改善,甚至还越来越恶化的前提下,“隐形贫困人口”们所迷恋的消费也不会显示出任何神奇的力量。它既不能化解他们的身份焦虑,也不能抵消或补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不幸。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双十一”和各种购物打折疯狂的我们,都是消费社会的奴隶,也是作为“隐形贫困阶级”无可奈何的选择。

然而,但是,消费真能够化解“隐形贫困人口”的身份焦虑,并为他们带来一种轻松惬意的审美化生活吗?对此所有人都不持有乐观态度。大卫·利斯曼说:“闲暇本身不能决定工作的好坏,但工作不顺可以使闲暇失去乐趣。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有工作有意义,闲暇才有意义。”在当今社会,购物已经成为一种释放情感和宣泄自我的方式,然而无论怎么掩饰或者强调自己需要购物,购物本身都已经脱离了它本来的意义,成为可以独立表达人的主体价值的形式。(《消费社会》,让·鲍德里亚)

同样的,鲍曼认为,消费社会的“消费自由”具有欺骗性,这种欺骗性表现在消费欲望主导的自由、快乐和幸福都是虚假的,更是永难满足的。消费除了自身的维持和强化外没有别的目的,消费也无需其他事物来证明其合理性,这使一切理性和激情都以满足和提升欲望为意义和最终归宿。

那么作为一个“隐形贫困人口”,该怎么办呢?很简单,活出自己的价值,抵御消费主义的异化,摆脱这种具有欺骗性的虚假快乐。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人生价值的规定性不是消费主义规定的,不是我赚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天才枪手》:“政治正确”的结局是个败笔?我不同意 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小的时候我们背了很多名人名言,但是都用来写作文了,真正走到心里去的没有多少。但有时候这些话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心灵的困境,比如说: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精选留言
  • 411
    现在再来看保尔柯察金那句名言,感觉讽刺又心酸
  • 316
    如果当代年轻人真的开始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某些人就要被送进历史的垃圾堆了(ಡωಡ)
  • 172
    作为法定假日里必须坐在电脑前加班的穷鬼,我第一吗?
  • 165
    当今中国,一直有个颇具迷惑性的说法,只要拉动内需,中国谁也不怕。的确,十四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是惊人的,然而一浪接一浪鼓吹消费的诱惑之下,效果甚微,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有大量的隐性贫困人口,纵然造就了大批剁手党,然而毕竟这些人的消费能力有限,拉动内需终究是个肥皂泡。
  • 120
    最后一段话亮了。是时候捡起真正的好东西来了。
  • 107
    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努力工作创造价值并积极参与公众事物——工作再努力没有出路——灰心丧气去消费——被消费异化痛定思痛选择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努力……算了算了不提了
  • 91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部叫《女性贫困》的NHK纪录片,白天外表光鲜亮丽的日本姑娘晚上却只有回到网吧过夜,让人唏嘘………
  • 78
    “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有工作有意义,闲暇才有意义。”好喜欢这个观点
  • 73
    所以现在花呗白条网贷各种贷,都是消费主义刺激下的产物。以前我一直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即使付出巨大的还贷代价也要用这些玩意来买并非是刚需的东西,直到我发现工作很忙而令人厌倦,我才明白买买买的致幻剂效果,然而刺激的幻觉过后,空虚又会卷土重来。
  • 72
    底层一思考 顶层就害怕了 做一只被消费驱赶的猪多好管理啊
  • 66
    消费主义是底层百姓的麻醉剂,而且是有很大负面作用的一种。 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开始觉醒后,发现生活中似乎也没有别的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人们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文化太过于鼓励人们过上一个面面俱到的平庸生活了,多少人拼命奋斗一生,不过是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 绝大多数人为了这个没什么卵用目的前赴后继,虚耗一生光阴。 然而,像法拉第,牛顿那样为了科学而努力一生的则不被普遍认可, 像玄奘那样舍身求法的人会成为底层文化中的异类,老是说如果不成功的话,就划不来了。 老是认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才是正道。 可如此的平庸生活真的好的选择吗? 如此虚耗一生的选择为什么要如此推崇?以至于蔑视其它那么多重可能与追求。 人生短暂,或高尚或苟且都是自选的。 对于底层,哀其不幸,怒其不醒。
  • 65
    那么问题来了……为生存所累的我们怎样才能抛却物质的桎梏而奔向想象中的伊甸园?即使是不去消费,我们的物质条件也让我们无法担负更高阶级的重精神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看似有无数条路,实际上几乎选无可选
  • 63
    消费主义通过自我欺骗,自我麻痹,悄然改变自我认同,注定成为一种无望的自我泅渡,唯有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并努力实现才能得到自我的真正满足。
  • 58
    同样的问题,我思考之后只留下满心的空虚;赵主席思考后留下的是一篇醍醐灌顶的文章。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不能再整日打游戏了
  • 42
    我一直觉得保尔柯察金主观感觉非常充实,雷锋的主观幸福感满满。我自己早就得出一个结论,幸福感是100%的主观感受,没有哪怕0.01%的客观标准。我甚至很羡慕很多烈士,死前除了没有继续完成自己事业的遗憾之外,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都觉得很有意义。
  • 37
    连人民日报也搞“五万红包等你来抢”这种噱头了。记忆人抢五万,到手就是几分钱,这么人还乐此不疲,每天被各种浪费时间的发财信息轰炸,这生活要有多无聊啊?而且是几亿人集体无聊,怪不得这么多年轻人天天盼打仗呢!就是盼着重新洗牌嘛!
  • 37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志!
  • 36
    我想这篇文章的意思是,提醒我们有节制的消费,不要被不必要的名牌和奢侈品徒增压力。但是并非要我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乌托邦里。积极的工作态度还是要的,因为舒适美好的生活,还是需要物质的支持的。同学们不要偏废
  • 36
    一方面,时间的匮乏养育了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匮乏的时间又刺激着我近乎疯狂的拖延症。简单地说,越是匮乏时间,越是急需拖延症的麻醉来填补;反之,越是深深体会着拖延症的麻醉,也就越是深深感悟到时间匮乏所带来的焦虑。 原来我的拖延症是这样来的
  • 28
    就拿看视频来说,你可以选择看电影看电视剧看音乐剧舞台剧甚至戏曲;再比如玩这件事,你可以选择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甚至跳水蹦极;再比如追求人生的意义这件事,有各种国内外的支教义工项目;况且,你看不是还有一小部分勇士在为了伸张正义的路上毅然前行吗。可是你却偏偏都视而不见说都没有意义,所谓生活不过是一滩怎么也无法抽身的泥沼,努力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用啊T_T所以只好买买买……好像偏题了,但是我第一次看这个词的时候总觉得不该只是物质上的缺乏T_T
  • 25
    隐形贫困人口靠着吃两天土达成理想中上层阶级的生活,转头又在diss广大劳动者“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从而成为精神上层阶级,加剧了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团结斗争。
  • 24
    扎心的概念,细思恐极,办公室里陶醉于讨论购物消费的我们跟每天在一起接孩子讨论蔬菜价格的大妈们有何区别,当我们自视甚高的认为自己是文青,白领标签下活着的高贵人群时,也许也就是一种自我麻痹,星巴克的咖啡证明不了什么,喝多了也不代表自己就知识突飞猛进了,送快递的小哥没准也能用诗词教育你做人,所以也许怎样活出自己才更有意义,实在找不出的话,至少也不要为了活在别人眼中而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要更有意义。
  • 23
    努力工作,解放了他人,燃烧了自己,就是这样
  • 22
    可是我想活出自己,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家人,同学们都用异样看着我怎么办
  • 20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和“快消文化”盛行的今天,能够有幸阅读到赵老师虽然短却精练的文章,真的是让我在无数毫无营养的文堆中寻觅到一丝曙光。
  • 18
    但是说实话,周围所有人都在购物狂欢中的时候,都在用金钱衡量个人价值的时候,都在消费主义中快乐的时候,你一个人想去寻找并实现个人价值太难了。周围熟人朋友也就算了,要命的是家长也是如此。
  • 16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时代,无论现实如何心中还是要有一个理想的,就算实现不了那也是一份寄托,就像灯塔一样可以指引方向,共勉~
  • 15
    最后一段话和最近香港楚原叔导演获得终身成就奖发表一样,想想,保尔柯察金确实是我们走向人类解放的绿灯。
  • 14
    文化、思潮并非独立于物质世界在人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依托物质世界。
  • 13
    认清真相积极的人会奋起斗争,消极的人遁入空门……
  • 12
    结尾说的好!共产主义 需要一代代人奋斗来实现!
  • 12
    争取人的权力
  • 11
    几年前口红这个东西突然大火,遇见的相当一部分所谓对口红相当痴迷并且有点钱就囤货的人,无非就是因为这是为数不多能够得到的“奢侈品”了,看文章深有共鸣。
  • 11
    觉醒以后,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 11
    推荐前几天刚在b站看到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虽然是前几年的,但是把商家的销售策略,把商品可以制成易损品什么的都拍出来了,也有对宜家苹果通用和其他公司的采访
  • 11
    楼上担心家人朋友的那位,可以参考毛主席与父亲的关系
  • 10
    捡起真正的好东西那位……我钦佩你……
  • 9
    工人都是被领导的,因为他们要做的只是活下去。鸡汤的对象不能是工人,否则就是麻醉剂。鸡汤的对象应当是先锋队。
  • 9
    突然想起来知乎上山东总是被讽刺“土的掉渣”。不过仔细想想,攒钱还是挺有好处的,起码买房首付可以自己付
  • 9
    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 8
    当社会用金钱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时,消费主义必将泛滥。所以问题还是出在价值观上。
  • 8
    最近换了工作,每天都在拷问自己,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有意义吗?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脑子里浮现出的真的是保尔的那句话
  • 8
    明年如果考研不成功就要考虑找工作的事情,可是现在居然还是觉得很遥远有点不能想象,一想到明年可能就要因为工作房租的事情奔走就觉得压力大,头发都要掉光了。
  • 8
    哈哈哈,好多穷人买IPhone,到底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哈
  • 8
    隐形穷人就是消费中无比纠结的一个群体,深有体会,万幸的是自身没有那种攀比的心理
  • 7
    老一辈科学家把一辈子都献给了祖国,不为名不为利,还幸福感很强
  • 7
    “隐形贫困人口”通常都有阿Q的特质。
  • 7
    结尾亮了,看到了再熟悉不过的名言。不过看透了这些道理,总是让人感到对这个社会深深的无望。
  • 7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在看作者的书。看完一半了,假期应该可以全部看完。
  • 6
    “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人生价值的规定性不是消费主义规定的”,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
  • 6
    有意义的生活用钱是买不来的;钱可以买到高档餐厅的大餐,但买不到自己亲手做饭大快朵颐的成就感。没有诚心诚意的奉献,根本就造不出意义来。楼上有人说得好,买买买只是一剂致幻剂,消费过程的从头到尾,除了占有欲作作祟,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满足。只是,明白又有什么用,资本对人性本能冲动利用得淋漓尽致。审视自己,发现不过也是一个棋子上的木屑而已,我都已经对人生绝望了。
  • 6
    在这样的前文下,看到最后一段话,有莫名的心酸与感动
  • 6
    消费确实有满足感 像麻醉剂
  • 5
    这个也回答了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女性要比男性潇洒。冥冥之中有种感觉,日本社会走的路我们必然是要再走一遍,女性消费,男性食草,乃至戳穿房价泡沫。
  • 5
    五一回到家乡,街道环境各方面有了很多很好的改善。潮州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很不错,酒店业变得繁荣。但在滴滴上突然有点担忧,旅游业虽好,但如果没有其他实业支撑。大家生活没有闲钱,谁去旅游呢? 今早就看到这篇文章了。
  • 5
    “高科技,低生活”,“任何可以用来对待老鼠的方法都可以用来对待人”,赛博朋克式的反乌托邦要不要了解一下
  • 5
    “I shop therefore I am." —— Barbara Kurger 對消費主義諷刺至於又有幾分戲虐的一句話。
  • 4
    每年总会有一个个新的概念被创造出来.这些概念说起来是自嘲,但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否定.通过一个个的否定,跟偏向引导,使人们自我意识表面化跟零碎化,进而造成人们的迷惘迷失.很高明!概念输出可以说是文化输出的升级版!
  • 4
    英雄迟暮颜色变, 特殊社会特殊脸。 那里这里有何异 ,雄鸡一鸣旗变换。 奈何勤劳又善良,尔等何时星燎原。 就好长衫立茴香,一杯清茶浊酒黔。 定是未有上盘古,要动故斧劈天关。 实事求是为立命,现幸先生掀地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4
    结尾很精彩!既让人感到意犹未尽,又恰到好处!
  • 4
    以前的我们 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面对瞬间信息化而撕裂的时代 痛苦就忽然涌上心头 可见而不可及 甚至永远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让本来哲学思辨体系就薄弱的我们 在生命的意义中不断挣扎
  • 4
    巴黎代购中国人都欺负了,公号上来一拨抵制巴黎世家。 我只呵呵呵了。
  • 3
    价值观缺失,生命力流失。亲密关系成了支撑我生命的最后一根支柱。
  • 3
    官方的媒体看问题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单靠喊几个口号,进行几轮思想教育,强迫学生背点正能量价值观,年轻人就能不“丧文化”了?——写得太精彩了!
  • 3
    这个月初我在朋友圈发了保尔柯察金同样的话 已经看得到的预期就那么点了 现在手机换华为了 不去旅游也不打算换车 信用卡都不用了 现在花钱最最多的地方就是吃饭 并且同样的消费只有在同代中保持一致 像父辈们就不好吃 他们觉得钱应该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 3
    时常反思自我,分辨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和需要什么,虽然有时候还是会被刺激消费影响到,但已经能控制住自己了。(还有记账和写日记)
  • 3
    这篇文,写的好深刻
  • 1
    “隐形贫困人口”消费动因:其一是带来短暂的攀升为上层社会群体的愉悦;其二是无法在生产劳动中获得自我认同时,在消费中找到了次一级的心灵寄托。实际上它既不能化解所谓的“身份焦虑”,也不能真正地抵消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小确丧”,闲暇本身不能决定工作的好坏,但工作不顺可以使闲暇失去乐趣。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有工作有意义,闲暇才有意义。所以习大大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1
    作文写的不错,打赏一下!
  • 1
    最后一句话感觉就是赵老师的写照
  • 每一次看你的文章都很有感触!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