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之前,A股的“死多头”李大霄,在微博以自己的名义“正式宣布”——中国股市永别3000点地平线。
李大霄还进一步补充道“这是中国股市最后一次向上穿越3000点,3000点,再见了!永别了!”
和众多包括散户在内的投资人一样,李大霄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若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屁股坐在券商的李大霄自然要为牛市摇旗呐喊,毕竟牛市里节节攀升的成交量,自然使得一众券商靠着最传统的经纪业务,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可惜好景不长,12月23日,一根阴线“向下”穿越了3000点。
如果是逐字逐句地对照李大霄信誓旦旦的保证,恐怕只能不太厚道地笑道,A股“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不过,现在这个时间,在意是不是永别3000点,实在是没有多少意义;毕竟股海遨游,并不是纯粹的数字游戏,纠结于一个数字是不值得的。重要的是,摸索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2019年,还有几个交易日就要画上句号了。去年这个时候,大司炉我还在一家证监会指定的刊物里面“搞大新闻”,当时很多投资人齐聚一堂,不由得感叹2018年是A股历史上“第二难”的年头。
为什么这么讲呢?一些A股历史脉络有些经历的投资者,会认为2008年是A股历史上最难的一年。
因为在这一年,随着战胜汶川地震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到达了顶点,股市似乎也真的像“晴雨表”那样,提前半年反映出了这一动向——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创下了历史最高点6124点,全国股民一片沸腾,不少股市的新朋友也在这一天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中一个猛子扎进股海当中遨游。2008年,尽管各种“利好”不断出台,但是除了应声而来的几次反弹,A股的主旋律仍然是“跌跌不休”。
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一路跌倒了1664点,相较于曾经的高点,可谓是腰斩之后再腰斩;当时,很多悲观的投资者的论调是“建国点”——1949——已经“看一眼少一眼”了。但如果有幸运的投资者在这一天杀进股市,那么大半年之后,上证指数在此基础上翻倍,不上个股也积累了不少的涨幅——真是大起大落2008。
2018年又怎样呢?2018年,投资者从2016年元旦3个交易日内2次“熔断”的阵痛当中刚刚走出来,也伴随着2017年上证指数突破3400,经历了一轮“漂亮50”的结构性行情——应该说,投资者怀着期待的心情展望2018。
然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稳如泰山的大盘也受了惊似的跳空低开,然后直奔跌停。在初步的恐慌情绪释放之后, 2019年4月上证指数也顺势突破了3200点,似乎一轮修复行情可期;但好景不长贸易摩擦曲折蜿蜒,此后3000点似乎成了A股的一块心病。刚摸到了3000点,就掉头向下,难怪有人戏称,A股年末搞活动,满3000减100。
为什么会满3000减100?
其实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也不难回答——因为有人在3000点卖出;而且掉头向下说明主动卖出者的力量更甚。
大部分A股投资者或许心里都清楚股市“一盈二平七亏”的规律,但进入股市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自负的,他们颇为自矜地把自己视作“一盈”的那个。这几年风头正劲的行为经济学,批驳了传统经济学范式当中关于“理性人”的前提:实际上,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投资者面对短期风险采取的“割肉”或是对于亏损视而不见的做法,在局部都是理性的;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
很多投资者一厢情愿地认为,A股满3000减100,是有庄家和主力故意和自己做对,就像捕风捉影的“神秘势力”一样。可是如果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的话,就不难发现在3000点选择卖出的投资者,他们必然有他们自己的理由。
况且,如果假定他们是所谓的“庄家”和“主力”的话,那么很可能他们的理由会更加充分。股市投资最害怕什么?最害怕的是信息不充分。巴菲特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和一群人在一张桌子上打牌,当你发现没有人输钱的时候,那么输钱的人很可能就是你了。
不知道前段时间某高姓首席的演讲,有没有引起众多投资者的关注,总之有人开玩笑说,高首席整篇演讲当中,唯一一句乐观的话就是“大家好”。
高首席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实际上是非工业化国家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释放出的“工业化红利”,这是一个从贫困到温饱的过程,大众集体“向钱看齐”所迸发出的巨大合力,将使得整个宏观经济迅速起飞。
作为中国的前车之鉴,“亚洲四小龙”在其腾飞之时,每年GDP的增速都能达到10%左右。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同样面临着寻找经济增速的新“锚”这个问题。至于经济增速的“锚”在哪里,谁也不敢妄加猜测,不过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对于“权威人士”的采访中所说的“中国经济运行将是L型走势”,想在想来也是常读常新。
最近几年,宏大叙事好像成了一种精神鸦片,“小气候”里的个体,好像通过对“大气候”的幻想,就能成为其中叱咤风云的决策变量。重新定位中美关系,或者所谓“脱钩”一说,似乎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坊间派”的共识了——至于这种共识对不对,这甚至都不算问题的关键,一遍又一遍地渲染这种气氛,最多只是传播焦虑顺带收一收智商税;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大气候”如此,“小气候”应该怎样应对?
有一个问题值得反复思考:真实的中国到底在哪里?答曰:真实的中国或许在文件里。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说一个数据: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874万……
出口,投资,消费——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作为一个基建狂魔,“铁公基”的大规模投资离不开政府购买。出口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随着第一阶段靴子落地,南方不少出口代工厂存在着节前抢订单的节奏;投资,对于以往高杠杆模式的矫枉过正,虽然现在已经开始满满地踩刹车,但也不会放任自流;消费,“三座大山”压在国内消费者身上,快要掏空“六个钱包”了……
所以,高首席的演讲有没有道理呢?
并且,前段时间易行长一篇八面玲珑的长文,似乎也呼应了这几年经常提到的“大水漫灌”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既然都这样了,有必要在乎3000点是不是永别了吗?
并且,最近还有一条新闻,财联社消息《茅台为政府还债!570亿股份无偿划转!看贵州的神操作!》
所以,还有必要纠结什么“国进民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