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作者为什么是初音未来? | 新潮沉思录

文 | 黄三思

这两天国外社交媒体上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由于拒绝承认转性人士变性之后的性别,认为男性不能(在社会意义上)成为女性,《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被她的众多粉丝们一致决定开除作者身份,她的粉丝们同时宣布从今开始,哈利波特这本书的作者是初音未来,并称罗琳是当代的乌母里奇(《哈利波特》中的反派女角色)

大家知道初音未来是最知名的虚拟偶像。为什么粉丝们在抨击罗琳之后,要宣布哈利波特的作者是初音呢?这源自于欧美社交媒体今年出现的一个梗。在今年三月份时,MC(《我的世界》)游戏创始人之一Notch发表言论声称:变性女人不是女人,他们只是感觉自己是女人。当时一个推特上的初音厨账号愤怒的让这位创始人闭嘴,并宣布MC这游戏是自己创造的。于是MC的作者是初音这个梗就在社交网络上扩散开来。

当然,这里的初音也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形象,粉丝在这里的逻辑很简单,作者敢于反对粉丝的观点,粉丝们就要剥夺作者对作品的著作权,并宣布作品的创始者是初音。

这件事情的有趣之处并非性别问题——这个话题在中国现今的语境下缺乏足够的讨论度和切入点。当然,倒不是说这个问题在我国不存在,只是在这部分群体仍然深深潜藏,鲜少公开发声的情况下,这个问题缺乏讨论的主体。我们今天要谈的,其实还是中国与西方之间主流思潮的极化问题。

所谓极化,简单的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啸叫,也即是用话筒对着音响,音源经由反复放大导致的自激振荡。而具体到我们今天所举的这个例子上,对时事敏感的读者应该都很清楚,JK罗琳在数年之前实际上是liberal的旗手之一,中文网络上多有指责她“白左”(打双引号代表作者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词的意思)的内容传播。但是时至今日,为什么曾经的旗手变成了革命的叛徒?这其实就涉及到了现今社会(不仅西方,也包括中国)主流思潮的极化。

首先,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抛开善恶/好坏这种价值取向不谈,每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都会有一个占据主流的价值取向与世界观,由于这个价值取向与世界观需要适应的是庞大且复杂的人口群体,所以为了尽可能的照顾到所有人,它只能是一个最大公约数,也即是简化且绝对的二元概念——毕竟哪怕是最小的暧昧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滋生出取向的分歧,进而带来群体的分裂,这一点在现实中的中东地区可以得到很多极好的例证。这种二元,简单且绝对的价值观构筑法,在人类千年的文明史上一直都扮演着社会构成的核心基石。

而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技术将原本原子化,碎片化,分散隐藏于各个社会结构的亚文化群体统合起来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形成群体带来了斗争的力量,而斗争的力量夺得了生存的空间,现如今,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单一的“主流”声音逐渐失去压倒性的镇压能力,不得不面对亚文化群体的诉求。而亚文化群体的诉求其实也很简单,他们需要成为“主流”,也即是在社会意义上摆脱“不正常”的定义,让自身的存在合理化。

倒不是说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没有这种斗争了——恰恰相反,这种斗争一直都有,贯穿了人类历史的每个角落,互联网带来的其实只是加速了这种斗争组织与进程,同时带来了更强也更方便的观测手段。而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极化问题,其实就是这个斗争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现象:之前讲Cherry事件的文章《Cherry事件:微博性别斗兽场的日常》里面其实已经说过了,亚文化小圈子最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群体内部互相审查,极端的干掉不够极端的,然后被更极端的打倒在地,最后只有最神经病的那部分才能生存。

而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能够存在,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亚文化群体这种话语权上的“少数派”,其成员之间的联盟非常脆弱,在外部压力下极易分化。在共同理念并不足以维持内部凝聚力的情况下,外部的敌人就变得重要起来。一个共同的敌人足以形成过量的压力,让群体的所有成员们自愿或被迫聚合到一起。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既然是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组织方式必然就会有副作用。在斗争获胜之前,也即是外部的敌人过于强大,短时间之内难以反抗的时期,内部声音的极端化一旦形成了势头,那么即使在斗争取得了成果,如西方这样,少数群体能够公开生存的情况下,这种极端化并不会自然而然的消失,事实上,获得了权力之后,这种极端化会变本加厉。毕竟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条道路足够有效,完全没有任何更换路径的必要。

当然,这种为了话语权与定义权而进行的斗争,本身并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情,毕竟每一个“主流”观点,曾经都是非主流。举例来说,一位十九世纪习惯了“我大清”话语体系与社会秩序的人如果来到今天,显然也不会适应现如今这种见到老爷竟然不用磕头的社会;当今这种一身皮并不能证明谁比谁高贵的价值观,在百年前显然就是一种极为非主流的亚文化观点。

进一步的说,这种话语与叙述上的极化,不仅仅存在于西方关于性别的定义争夺里,西方叙述中的中国,以及中国叙述中的西方,不同样也是简单二元存在?熟悉西方主流舆论的读者应该都很清楚,在西方的话语情景里,中国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一种角色,同时任何在中文网络里看到过以老外为主角的故事,西方又扮演着什么样的一种角色。

甚至我们抛开异域想象,单说中文语境里,南方与北方、城里人与农村人这一类的叙述中,难道不是处处存在着这种极化吗?通过幻想对方是某种无法理解的奇异生物,用最简单也最极端的方式为他们画出一幅用好/坏两个字就能概括的群体侧写,其目的是借此避免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对方的行为逻辑与驱动,更多是一种借由外部威胁来进行内部团结的机制。

有人会说:“只要能够互相理解就好了”,可问题是,谁要理解?为什么要理解?解读与叙述是一种权力,理解就意味着认可对方存在的合理性,认可对方的主体性,向对方让渡叙述的权力,这个成本由谁来承担?作为“文明”主体的西方人为什么要关心千里之外的鞑靼人?哪个高贵的城市人会关心那些作为生活服务提供者的“农村人”到底在想什么?

当今的问题就在这里,不说别的,“东方”与“西方”这种定义是怎么来的?这种划分难道是天然存在的吗?萨伊德在他的东方学里面怎么说的来着?马克思当年又是怎么说的?“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西方文化生产中的东方和我们所处的东方并不一致?为什么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作品,如蝴蝶夫人,西贡小姐里面中的东方总是脱离不了神秘,野蛮与性意味?因为在“主流”的社会结构里,东方本身就是一个去人格化的他者,只是一个等待着文明人(which is 西方或者说白人)发现,需要经由他们的目光来观测与解读的客体,并不存在自我定义与自我解读的主体性。而在这个被发现,被叙述的过程中,东方扮演的也是一种外部的威胁——黄祸焦虑,傅满洲,背叛野蛮东方,接受白人(或者说“文明”)驯化的上气,都是这种思路的产物。

所以,当我们看到现今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时,我们其实不应该为这种极化的简单二元善恶图景而感到吃惊,毕竟中国在这个语境之中只是一个抽离的景观,一个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只是被西方的“主流”所塑造出来的外来威胁,一个留着辫子,叼着匕首,试图染指哥伦比亚的野蛮人。在合作的收益逐渐降低,严冬即将来临的时期,这种叙述上的逐渐极化,实质上只是百年前曾经做过事情的重演罢了。

同样的道理,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被西方(或者说“文明”)所驯化的地区,例如某省与某市,中国扮演的其实也是外来威胁的角色。中国是否有威胁?也许有,也许没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快点焦虑然后给我钱/给我投票!”,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想象中的中国只是一个被背景板,一个被渲染成会随时跳出屏幕把观众的头全部捏爆,但又永远只存在于屏幕之中的野蛮想象。一方面威胁着所有人的生存,逼迫着所有人向少数人聚合,另一方面又不会真的跳出笼子把人的头捏爆。

长远的来看,中国逐渐取代俄国,成为威胁的想象来源已经成为了必然,毕竟随着来自其他方向的威胁逐渐消失,中国的体量增长到了难以隐藏的客观情况下,视图通过迎合来获得谅解与生存许可的路径已经走不通了——冬天就要来了,肥羊再不杀就要吃掉人的口粮了。

而这种变化也并不能说是一件坏事,毕竟在此之前,总有人觉得自己能够反复横跳左右逢源。随着跳船时机窗口的逐渐关闭,不管愿不愿意,大家都得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并不是说韬光养晦是一个错误的决策,毕竟按照那个经常为都市传说提供权威性的兰德公司的报告(注1),八九十年代初的美国,仅凭三个CSG就足以在近海区域内压制并且一个月内消灭中国90%空军力量,这个时期想不韬光养晦也不行。

但是时代会变,再迟钝的情报机构如今也不可能对中国的变化一无所知,在现如今美军梭哈也没信心在台海附近全身而退的情况下,还不抓紧最后的时间窗口搞点事情,难道还要再等上二十年让中国憋出来几个核电弹CSG把第七舰队压到夏威夷去然后公码广播攀登纳罗达峰?

所以,我们该复习一下某位教员曾经说过的话:

“我认为,对我们来说,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1939年5月26日

注:Gompert, David C., et al. War with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 RAND Corporation, 2016.


精选留言
  • 243
    我还以为粉丝会有骨气说永远都不看哈利波特呢。当年金庸升官发财换老婆,我们都没把他踢出江湖。
  • 220
    说实话,jk罗琳被人开除作者籍颇给人一种“除你左籍”的幻视感
  • 169
    写这么长篇是不是应该把事情的起因写的更清晰一些?罗琳不是认为变性人不可以被认为是女性,她只是不认可虚化性别,变性手术都不用做靠自我宣称就可以认定是女性,而她发声支持的是仅仅表达如此平常的观点就被开除的那位女性,捍卫应有的言论自由。
  • 95
    由“除你作籍/左籍”延伸出中国现在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有意思
  • 92
    白左一群沙雕……白左的本质就是对左翼的解构与颠覆,是一种恶意的亵渎罢了。
  • 83
    亚文化的圈子不极端化就不可能活下去。通过极端化塑造共同敌人来贩卖焦虑,营造内部团结,维持生存,简单有效,他不香吗?哪里还用得着自我清洗,自我纠错,自我改革,走群众路线?那是组织力强大的现代化政党才去做的
  • 7
    跟罗伯斯皮尔下场一样,因为不够革命被打倒了
    61
    作者
    罗伯斯庇尔是热月党人打倒的。。
  • 48
    所以早革命不如晚革命在西方世界也是成立的
  • 38
    毛泽东思想万岁!
  • 33
    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lgbt,把lgbt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证明lgbt的工作很有成绩? 不能这样算罢。 楼主,您应该从阶级来分析问题,把lgbt分解成资产阶级lgbt、无产阶级lgbt这两个部分,然后吾等就可以去团结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这样就可以把敌人搞的少少的。
  • 33
    二元对立就是丛林法则内卷的必然结果,而事实上斗争和矛盾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伏线,只是事物不发展到极限是无法引起质变的。
  • 32
    教员的话总是那么针砭时弊
  • 30
    明天就是教员的诞辰了!!!
  • 28
    问题的根本是到底什么才叫女人。酷儿运动也即lgbtq的立场固然避免了本质化生理性别,但也在很多时候无视了embodied difference,这是他们和女权运动的最大分歧。对哈利波特和罗琳都无感,但我猜测罗女士是出于某种对酷儿对女性身体的挪用的警惕才出此言。当embodied difference本身都可以成为商业化的个人选择,就意味着天生的女性们背负着她们的身体在社会中成为「女性」的整个过程可以被勾销了。没有替谁辩护的意思,just saying。
  • 25
    上一条漏写一句。而女性成为社会里的女性,这部血泪史与变性人的血泪史是不能相互化约的。
  • 20
    二元对立即原罪。看似效率实则降智,更恐怖的是它“润物细无声”的无孔不入……
  • 19
    一个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所谓最后窗口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抓不住的,所以抓住的才要大书特书。 所以稳住,挺过去。
  • 19
    越是简单直接的观点,越能反映问题的底层逻辑。而底层逻辑永远是一个社会,世界各种事情运作的源动力。
  • 14
    想起来之前看的一个观点 信息技术爆炸 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的数量变得极大丰富 而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没有办法对各种复杂的 不同领域行业的新兴的群体 信息做出甄别 调查核实 所以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贴标签 去简化这一类特定的人群/文化 例如 00/90后(垮掉的一代) 作者那句梭哈 即幽默又应景啊~
  • 12
    不承认罗琳的观点却不得不承认《哈利波特》是好作品,一方面说明《哈利波特》确实伟大,另一方面这帮人也远不如国内粉圈和女圈疯狂
  • 11
    某省?是我加班太多错过了什么大瓜吗?
  • 10
    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
  • 9
    新潮沉思录的文章总有让我誊写一遍慢慢体会的冲动。
  • 9
    作为一个hp粉我说一句:我小学4年级的时候看的hp第一卷,感觉很好看。高二看最后一卷,感觉很儿戏。这书也就是本童话。最近的前传电影《格林德沃之罪》算是有点意思
  • 7
    我也不同意:自己认为是女人就是女人??太儿戏太搞笑了⑧
  • 6
    诸君我要去英国逛女厕所和澡堂了
  • 5
    以小见大,很有启发。但是这种斗争之后的极化有没有机会得到内部或外部的调控和控制呢?单就性别问题来说,真的很怕欧美这种极端的趋势会给中国的平权问题探讨造成不好的环境。
  • 4
    如果不能对变性表示厌恶,这种政治正确就太恶心了。
  • 3
    当我们在谈白左,我们谈的是什么?是毫无逻辑的圣母还是保护种族平等,性别平权的人?我捍卫后一种“白左”价值,你们可以喷我了
  • 2
    有人会说:“只要能够互相理解就好了”,可问题是,谁要理解?为什么要理解?解读与叙述是一种权力,理解就意味着认可对方存在的合理性,认可对方的主体性,向对方让渡叙述的权力,这个成本由谁来承担? 说到心坎里了。
  • 2
    兰德公司的报告是指今年舰船知识里面部分刊登的多角度分析三个时间节点里中美台海冲突战力报告? 那个还真的挺好看
  • 2
    12.26, when a red star born 12.26,新中国的圣诞 缅怀二十八画生
  • 2
    教员同志好评,教员最适合的头衔应该是老师,是教育家,每次读到教员的话都能感受到他在努力的想要把他脑子里的东西教给读者!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说到东方论,其实还不错,东方西方就是以西方为中心,人为划分的东西,你想想本初子午线
  • 2
    我爱你,写的太好了。
  • 1
    粉丝恶臭化是必然之路,读hp就好好读书,管jkr是什么人呢?辛亏他们文化低只看这些儿童文学,万一喜欢上严肃文学,那福楼拜、莫泊桑这些“渣男”还不得开棺戮尸啊。
  • 1
    所谓“白左”和中国人大多数理解的左派的意义是不同的,中国人眼里所谓左派大多数都是和解放生产力生产关系这种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沾边的。而“白左”更注重于以前论女👊里讨论过的自由主义女权者的权力解放,至于解放之后能不能好的运用??关他吊事。
  • 1
    留言排名靠前的竟然都是讲罗琳的,陈思露,想达到自己的目标,任重道远啊!
  • 不敢苟同所谓“主流曾经都是非主流”,一切对美好的品德的歌颂始终是主流,亚文化始终是亚文化,主流和亚文化一定有其根本上的原因。至于西方如何看待东方,只是时局的体现而已,与主流非主流无关。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