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曾拥有过来自海洋的辉煌,但更多是来自海洋坚船利炮带来的任人宰割的屈辱,时过境迁、沧海桑田,2019年12月17日,中国第二艘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此国之重器,足以维护国家利益,这条东方大龙已然觉醒。
一
...
作为世界最早的航海大国。春秋时期,中国便开始建造大型战船,其造船技术远超同时代地中海国家,特别是沿海的齐国、吴国和越国,他们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非常发达,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以能凭借精湛的航海技术同世界五十八个国家通商,轨迹覆盖大半个海洋。
郑和七下西洋,代表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达到全球巅峰,船队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舰队,从规模到实力,是无可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
难能可贵的是,郑和船队不同于后来西方舰队的行径,在28年的远洋中,从未曾侵占他国的一寸土地,未曾掠夺外国任何钱财,堪称一支和平的仁义之师。
令人遗憾的是,郑和之后,明清两代海禁政策,中国的航海业逐步衰败,直到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后,中国开始认识到,水师对一个大国的重要性。
清政府举全国之力,发起了洋务运动,创建了海军实力号称亚洲第一,全球第八的北洋水师,也曾耀武扬威。
1886年,日本势力入侵朝鲜。时下朝鲜作为中国势力范围,清政府派出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六艘军舰,开往朝鲜东海岸军事演习,通过展示强大的海军实力,威慑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
本次事件大大触动日本人神经,举国之力,通过训练、制造、采购的模式,大力发展海军,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甲午海战后,全部由清政府买单,甲午之战,清政府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列强对国人、华工更加蔑视,1905年,美国议会强行通过了禁止华工法令。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据理力争,始终未能挽回局面。
甲午海战
甚至“弹丸小国”墨西哥也欲趁火打劫,学着美国提出了禁止华工入境法令。伍廷芳再次受命与墨西哥政府谈判,却吃到了墨西哥人的闭门羹。伍廷芳勃然怒喝:“下旗!回国!电中国政府,派兵船来,再和你们周旋!”此言一出,墨西哥官员目瞪口呆,震惊之余,请美国政府调停,最后废除了禁止华工入境法令,赔礼道歉。
清政府在甲午海战失败后,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还是远远超过了墨西哥、古巴这样的小国海军,墨西哥、古巴发生了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后,程壁光便率领军舰来到古巴。当中国的军舰出现在古巴港口时,华侨奔走相告,非常自豪。
在清政府的炮舰威胁下,两国政府不得不屈服。清政府靠海军维护了国民的利益。
世界如此,没有实力,就会被欺负。中国建设一支强大的航母编队,不是为了欺负别人,而是为了保证不被别人欺负。海军除了实际的作战功能之外,具有很大的震慑作用,现如今需要有航母这种顶级战力,才能震慑他国,让别人对你不敢轻举妄动。
二
...
中国需要强大的舰队,第一个点燃中国航母梦的人,是陈绍宽。
陈绍宽,福建闽侯县人,生于1889年1月7日,其父原海军中士管轮。十岁入私塾,十五岁考入福州教会办的格致书院,成绩优异,十七岁考进南洋水师学堂,开始学习航海。
海军上将陈绍宽和他的中国航母梦
1918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白热化,北洋政府派陈绍宽赴英参战,加入英国海军潜水艇队,8月,参与了英国战斗舰队对德国舰队在遮兰的海战。在海战中,他坚守岗位,听从指挥,战后,英国女王因他参战有功,颁给他欧战纪念勋章,直至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10月卸任回国。
1920年,北洋政府海军总司令部委任他为“通济”号练习舰舰长。1923年,陈绍宽任“应瑞”号舰长,升海军少将,时年仅三十五岁。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宣布告成。12月,国民政府明令设立海军署,委陈绍宽为署长,晋升海军中将。
全国统一后,陈绍宽觉得形势好转,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呈文中,首次提出要斥巨资建造航空母舰。但他的提议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在1929年1月被否决。
陈绍宽从未打消打消建造航母的执念,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都做了详细规划。
他时常在海军内部掀起关于海空军配合作战的大讨论。1934年,他根据参加欧洲海战的经验,写成了《海战》一文,对“海战中的飞机”进行专门讨论。他写道:“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然而,蒋介石虽夸口造舰60万吨(一艘航母约5~10吨),却根本没有把造舰当作实事来办。他的注意力全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在海军建设上拒绝投入经费。
除蒋介石外,国民党内部岀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甚至认为:
这些阻力注定让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所以到抗战爆发前,“航空母舰”也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但人无远谋,必有近忧,很快中国大地再次吃了海军实力不足的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绍宽只得放下阻挠过多的航母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正是动用了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
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致使中国部队每日每夜只得生存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之下。
1943年11月,陈绍宽陈痛利害,再次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将中国沿海划为四个海军区:第一区从辽宁安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交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以航母为核心,组建海军区战斗组。
陈绍宽明确的说:“造航母的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然而他的建议,不出意料的再次遭到蒋介石驳回。
在经过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战后,换回了中国人民短暂的喘息,时下国际形势依旧紧张,但无论如何,中国成功驱除了来自陆地的敌人,正当陈绍宽认为中国海军峰回路转,开始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再次笼罩中国大地。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中国人第一次拥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结束。
三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经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主席指导工作
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外宾时感慨地说:“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剌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中国发展航母的奠基人刘华清上将说:“如果中国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
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水平不行,海外事宜不多,故没有重点选择发展航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近海防御和“两弹一星”上,使得中国海军力量相对薄弱。
年纪稍长的人可能还记得美国当年炮制的“银河轮事件”。1993年7月23日,美国以获得情报为由,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向伊朗运输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并威胁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同时,美国向“银河号”所在的国际公海,派出了两艘军舰和五架直升机进行拦截。
由于实力不行,后来中国不得不接受检査,检査的结果当然是船上没有违禁品。
当时处理这件事情的外交部司长沙祖康据理力争,事后17次用了“窝衰”这个词来表达当时的感受,可见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实力,不管是近代还是现代,商品贸易都会失去主动,处处受压制。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实现了对中国的C型包围。苏联的包围阵线从太平洋北部库页岛开始,然后沿着蒙古一苏联一阿富汗一越南,完成了对中国陆地上的大包围圈。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对中国威胁很大,同时对美国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美国决定拉拢中国对抗苏联,这成了中国海军首次接触航母的开端。
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苏联方面原因,中美从老对手变成了好盟友。同期,中美关系迅速升温。1980年1月5日至13日,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徐向前的邀请,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
这是自1949年以来,美国首次派国防部长访华,这是中美两军领导人首次的正式交往。俗话说,来而无往非礼也。于是,美国人也邀请中国军事领导人访美。1980年5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耿飕率团回访美国,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就是访问团中的一员,这才有了美国大兵不让这位未来中国海军司令碰航母仪器的一幕。
刘华清将军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的马汉(美国海权理论的莫基人)和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他启蒙和推动了中国的'航母梦'”。
中国海军上将刘华清观摩美国航空母舰
中国军方代表团参观的是美国的“小鹰”号航母,航母庞大而现代的设施给中国军方以强烈的震憾,这种震撼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也就是从那时起,航母梦开始进入了刘华清将军的心里。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腾飞,中国人不用再勒紧裤腰带的时候, 中国漫长的海防线需要保卫,海上的石油运输也需要保护,尤其是海上的领土争端,使得我们一定要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力量,强大海军力量的代名词,就是航空母舰。
访美事件之后,在两位海军司令的强力推动下,中国终于将发展自己的航母摆上了议事日程。
四
...
中国海军大将萧劲光,担任海军司令员长达30年之久,创了古今中外担任海司令员时间最长的纪录,他为人民海军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海军一直没有航母,这一直是这个老海军司令心头的遗憾。
1987年,萧劲光已经是84岁高龄。这时,他从海军司令员的职务上退下来的第7个年头。
海军大将萧劲光
1987年3月下旬的一天,报纸、电视等各大媒体同时报道了一条新闻:总参一领导与外宾谈到中国海军建设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建造航空。
听到这个消息后,萧劲光坐立不安,立即打电话给接替他的海军司令刘华清,商量航母的事情。一听说航母的事情,刘华清更为重视,第二天晚上,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这两位海军司令,就海军建设航空母舰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商谈。
在萧劲光的住处,被记录出现了如下的会话内容:
萧劲光:“我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的战略。这符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一贯主张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但是近海防御战略,实际上是以近海作战为主,绝非不要中、远海作战。事实上,单纯的近海作战是防御不了近海的。”
刘华清:“我们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随着海洋开发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打起仗来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去年(1986年)8月,我在听海装和论证中心领导汇报工作时,向他们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问题。我对他们说,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要好好论证。”
萧劲光:“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没有航母,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了,也不可能搞。开始几年,为了抗美援朝,集中力量建设空军。后来经济困难了,60年代初,经济好转,'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技术达不到,经济实力也不行。”
刘华清:“现在搞,技术提高了,经济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但不能等。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那样才有主动权。"
萧劲光:“是这个意思。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汇报。”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司令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航母建设。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财力、技术仍有困难,但刘华清司令认为,就算没钱先不建设航母,也应着手提前搞研究,不能等外部条件全部具备后再搞,那样太晚,没有主动权。要及早立、早论证,早点把航母建设相关问题研究透彻。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次汇报,在总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萧劲光接受刘华清的建议,写成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这位海军大将,表达了内心对航母建设的渴望。
“我们在研究制造新型核潜艇、潜艇、驱强舰、护卫舰、导弹护卫艇,以及新型轰炸机等海上专用飞机的同时,要不要研究制造航空母舰和航母舰载机呢?我以为是需要的。
中国虽实行近海防御战略,但未来并不排除到中、远海作战。而到中、远海作,航空母舰就是必需品。舰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远海作战胜利的保证。在远海,没有一种兵力可以取代航母夺取制空权,掩护远海船的活动。
就比如中国领土南沙群岛,距大陆近1000海里,中国海军要保证这些海区的应有地位和主权。到南沙去,就要有航空母舰对水面舰船进行空中掩护、支持。”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
海军大将萧劲光文章发表后,很快在全国发酵。《海军杂志》收到了成百上千封“海军迷”的来信,询问中国海军什么时候造航母,表示盼望中国海军强大,盼望在大海上能够看到中国航母的劈波斩浪。很多小学生把自己几十元到上千元的压岁钱寄到杂志社,在信封上写道:“支援海军建航母”。
2002年,胡锦涛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2004年,担任军委主席。新一届中国政府开始有了新的军事战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出现新的变化:
“保卫中国在海外、海洋上、电磁空间内拓展的利益,通过参加维和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以维护世界和平。”
同时,中国海军的战略思想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防御国民党政府“反攻大陆”和苏联的“海上入侵”,属于“近海防御”。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的战略变成了“近海积极防御”中国海军要具备在中国近海海区以及第一岛链附近海区的作战能力。
换句话说,中国想要解决台湾和南海问题,必须要有航母。因为当解放军遇到敌人在中国海岸一侧发动攻击的时候,海军要有进入第二岛链的能力,能够对敌人的后方进行打击。
全世界以及国内民众都在心中有一个问号,中国,什么时候能有第一艘航母?
五
...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交接入列仪式,将该舰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国迈入航母时代。
2019年12月17日下午,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从此,中国海军序列又多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新成员。
还依稀记得,2011年,当我国对外宣布建造航空母舰时,许多西方媒体评论:
“中国驾驭航母,至少要20年。”
距今八年来,中国航母事业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聚集忠诚、奉献、勇敢和智慧的航母人以及那些先辈们,是他们举托起共和国的航母事业。
航空母舰,这平静词汇的背后,是中国航母人,披荆斩棘、完成中国百年航母梦的心血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