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血的独角兽5——挥向投资人的镰刀 | 半佛仙人

 
0
好久没有更新独角兽系列了,这次是独角兽系列第五篇。之前的4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已经看不到了,也成功得罪了一大票人。不过没关系,这个系列还是会写下去的,毕竟互联网公司的各种有趣的破事儿,永远不会少。

说到互联网创业,大家没日没夜在可劲儿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除了极少数人是真的为了所谓梦想或者改变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为了金钱而努力。

创业是为了能够获得超额的金钱回报,起码要比上班强。

各路公司上市财务自由的传奇,刺激着每一个创业者。

为钱创业,当然没有什么不对,这是天经地义的,商业公司不讲究利益才是真正的犯罪。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聪明”的创业者,发现了一个问题。

既然创业的本质目的是为了钱,那是不是只要赚到钱,就达成了目的呢?

如果从用户手里赚钱不容易,那么从投资人和资本手里捞钱,不也是一样的么?

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赚谁的钱,其实并不重要,不是么。

当一部分创业者开始这样思考的时候,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于是镰刀开始挥向投资人。

1
首先我们要澄清,投资人不是天使,更不是慈善家,投资人的目的也是要赚钱的。不赚钱大家浪费时间精力干什么?忙着人工降雨么?资本的钱通过专业的投资人之手投给公司,其目的是用于公司运营和增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业务规模,然后可以在下一轮估值中让公司股权变得更加值钱,实现让自己获益的目的。

至于变现方式是通过下一轮融资,二级市场(变现),被收购,合并,还是创业者回购,这个其实不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获得了发展的钱,投资人的股权实现了增值和变现,大家都好。

当然,投资人本身也要对自己投出的钱负责,那是他们从上游资本融来的钱。

所以投资人的股权条款和打款方式会很苛刻,往往还连带有与创业者个人绑定的一些担保措施,有的还有业绩对赌协议。

当然,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及母基金(投资人上游)的利益,无可厚非。

如果创业公司一路发展顺利,大家都开心。

但如果一路顺风,那往往不是创业,那叫捞钱,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挺过头3年,这个成功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每一个光鲜的创业者背后,起码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完犊子了的创业者。

公司一路发展顺利,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

就连投资人也一样,绝大多数投资人募集的第一期资金,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期资金。

回到创业者角度,一旦公司不顺利,眼瞅着靠股权变现无望,业绩对赌难以完成,但成本不低。

公司运转的每一天都是烧钱,大多数互联网项目根本都不赚钱,别说财务自由了,眼瞅着抽烟都不敢抽贵一点的了。

所以有的创业者,就开始动心思了。

毕竟公司这种组织架构,稍微动点小心思,创始人从中搞点钱,吃投资人的蛋糕,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大量投资人本身也不怎么专业,都是一群高学历刚毕业的小朋友,讲讲理论还行,真到了实战上,对于社会险恶往往一无所知。

我见过大量公司破产清算,但是创始人越来越富的情况。

这篇文章,就写一点他们的故事。

2
资本打钱,往往都是打到公司对公账户的,直接把这些钱往私人账户里转的话,是风险非常高的。直接这么做的憨憨,往往快速实现了财务自由。毕竟监狱里是不需要花钱的,管吃管住。

不管怎样骗投资人的钱,最终一定要把钱【洗】干净,要多走好几道账才可以,最好这几道关联方还要互相之间没有强相关。

不然到最后一定会倒霉。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要贪资本的钱,要怎么骗,才能成功率最高?并且风险最低?而且洗的最干净?

答案一定是,要把骗钱这种行为本身,掩盖在真实的业务逻辑中,只要掌控其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就好了。

业务是正当的,逻辑是流畅的,资金流是隐蔽的,这样做才好。

核心指导思想就是把钱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花掉,然后用隐蔽的手段把花出去的钱收回到某几个人手中。

例如办公耗材采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开公司必然是有办公采购耗材采购需求的,打印纸张,签字笔,定制各种KT板,海报,传单,横幅等等等等,那么从哪里买这些东西,就很重要。

要知道办公耗材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打印店的毛利率往往很惊人,这些毛利率里,就藏了很多的猫腻。

很多公司都有指定合作的耗材公司or打印公司,往往这些公司的利润里面,会有公司领导的一部分。

或者领导的某个远方亲戚直接就入股了这个公司、

过去有些公司做的比较过分,例如已经某被巨头收购的,布局全国的某上海O2O公司(更细分一点你们就知道是哪家了),曾经一切耗材(包括城市运营的地推)指定在某供应商采购,外面市价1块钱的东西,那家供应商要2块甚至3块,持续了整整3年,虽然这家公司从头到尾都没赚钱,但是不妨碍老板赚了大钱。

而且最后收购的时候还还敲了收购方一大笔竹杠,真心厉害。

现在小部分投资人也聪明了(大部分都不怎么聪明),你非得用特别贵的商家,也会来查你或者要求给解释的。

现在的做法一般都是价格本身正常,但是批量采购没有明显的单价降低,吃这部分价格。

然后在采购量上做手脚,原本只需要1000份物料,但是采购了3000份,多出的采购量,激进点的直接是空气,要钱;保守点的是确实做了3000份,但是只有1000份是正常版,剩下的2000是原材料缩水版。

各种涉及地推的公司中,物料贪腐是重灾区。

而且这种物料贪腐投资人是查不了的,投资人这么忙不可能天天盯着你地推发了多少传单,用了多少海报的。

往往就连地推人员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物料。

除了地推物料之外,原材料采购也是一个重灾区。

最近被爆出资金链断裂,疯狂裁员的某连锁生鲜电商,其实就是因为管理层疯狂吃采购吃的太多了,窟窿太大补不上。

整个采购体系都是自家人,从农产品原材料,到门店装修物料,到地推物料,到办公耗材,到顾问费,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吸血鬼存在,连旗下门店的流动资金都不放过,导致虽然天量融资,但依然难以继续。

采购,永远是最肥的,这是一个真理。

3
既然物料采购是可以贪腐的,那么人的采购,为什么就不能呢?招聘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出现贪腐空间的领域。公司运转总要招人吧?互联网公司总归是要用猎头吧?猎头总是要收费吧?

只要有收费,只要成本不透明,就有操作的空间。

一般来说,每通过猎头招聘成功一个人,都要给猎头公司一笔猎头费用,一般是年薪的15%到30%之间,看具体条件谈判。

由于互联网人的薪酬普遍较高,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那么猎头费用要如何吃掉呢?

第一步,要和猎头公司的老板达成一致,这个费用到底是怎么算,一般合作协议都是正常的,只不过私下会有返点。

例如合作协议上是年薪的25%,私下协商数字是15%,那候选人年薪的10%,就可以流入私人的腰包。

当和猎头公司达成一致之后,就要在候选人这里动手脚了。

如何动手脚?其实很简单。

首先就是正常社招or内推合格的候选人,走合作猎头的方式入职,就是把一个没有猎头费用的人,挂到猎头那边吃费用。

其次就是把其他猎头推荐过来的人,挂到一个有回扣的猎头公司名下,具体操作就是从A猎头看到这人的简历之后,把信息透露给B猎头(有合作回扣),让B猎头依据简历信息找到这个人,然后走B猎头的渠道,给A猎头说已经被别人抢先推荐了,或者命中内推去重了。

某国内前5的大厂,就很喜欢做这件事情,猎头们很讨厌他们,总是白嫖。

再然后,就是调整候选人的年薪,在不违反常理的情况下(1W变3W就很沙雕),把候选人的年薪做高,这样总体的回扣数字也会增加。

而且这么做还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别人,买人就是要大方,给够钱才能好好工作。

刚出问题的那家生鲜电商,开给员工的工资就很夸张,猎头回扣,也很夸张。

有时候互联网从业者的高工资中,有多少是投资人的泡沫,多少是猎头和公司的心照不宣,这个比例其实非常心照不宣。

4
讲完实物和人的采购,我们再来讲讲别的,和业务有关。如何通过正常的业务行为,来黑掉投资人的钱?这才是真正的洗钱大头。首先必然绕不开的,就是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属于典型的高金额,弹性成本,效果成迷,但刚需的项目。

广告投放中,又以电梯,写字楼和公交站牌这种广告为首。

这类广告根本无法量化效果,广告公司成本极低,但是又死贵,所以是吃回扣的重灾区。

一笔百万级的广告投放,能返利返到30%以上,如果是长期客户投大金额,返利返到50%以上也不是什么问题,毕竟没有什么成本。

每一家广告公司,都有专门的预算来应对甲方的吃拿卡要,这算是业内常识了,更厉害一点的,要数视频制作公司和策划公司。

因为广告投放本身多少还是有一个模糊的市场价的,而策划和视频制作的费用,则是一个完全无法被估价的东西,创意值多少?创意你懂吗?艺术你懂吗?艺术就是贵。

只要没法被估价,就有操作空间。

投资人这也算是为艺术买单了,支持艺术,人人有责。

除开楼宇广告这种典型的坑之外,流量广告和地推结算,也存在大量回扣行为。

一般来说,去投放APP推广,往往都是按照CPA(用户注册)和CPS(用户发生业务)来结算的,但是这里面就有很多门道了。

渠道刷注册量,是一个被默许的行为。

简单说就是用机器人和接码平台来注册APP,最终形成有效注册,如果企业提供大额优惠券,那么CPS下单也可以做。

有些有经验投资人做风险排查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否决条件,就是如果一家公司的注册节点没有接盾(注册反欺诈产品),那么这家公司直接就不看了,因为谁也不知道所谓的注册用户里面,有多少是机器人。

更有经验一些的,直接看用户的手机型号分布以及注册来源,有几个特定型号和来源直接可以干掉。

当然科技是在发展的,现在纯机器已经很low了,只能骗一些不太懂的沙雕投资人。

有点追求的,现在基本都是通过积分墙来操作,纯人工操作,刷单众包,做兼职,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大家一起开心一起分钱。

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不仅仅是为了回扣,更为了数据好看(活跃用户)能骗投资人投钱,纷纷加入这个浑水,大家发财,大家发财。

这才是真正的水军,可以用于洗投资人钱的那种水。

即使不是创业公司,很多中型乃至大型公司,也有很多每天都在靠着水军活跃续命的,前段时间公安打击了一大批这种公司,导致很多公司的应用商店排名爆降,活跃用户也爆降,场面非常魔幻。

5
说完广告预算,我们再来说说营销预算。这个营销预算,特指花在营销活动中的非广告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搞拉新或者营销活动时新送出去的各种优惠券,实物,可提现虚拟货币等等等等。

这部分预算,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洗钱路径,尤其是这两年裂变营销很火,这类支出大增。

每一个瞎搞的裂变营销的公司背后,都是投资人的眼泪。

先说实物,注册送XX,或者注册即可1元购买XX,或者消费满多少送XXX。

这类实物的价格和数量,本身就是有操作空间的。

价格就是原本批量采购3块钱的东西报5块钱。

数量就是原本应该送出去500个,但是通过调整数据凑单,硬生生可以送出去大几千,多送出去的东西,就是利润。

不是非常懂业务和数据的投资人,根本看不出来。

除了直接送的实物外,还有一些特惠商品。

创业公司只要和供应商串通,直接可以通过假发货来完成利益交换。

什么叫假发货?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搞了个促销活动,用户可以以低于市价300元的方式购买一个比较紧俏的商品,但是公司和供应商搞了一个串通,使用大量虚假用户来下单,然后把这批用户也发货,但是发空包或者假物流,货物最终没有出供应商仓库,左手倒右手,这个营销费用可以大家来分账了。

很多公司的低价iphone,低价奶粉,低价牛奶,就存在了大量假发货的行为,不是说他们都是假发货,是真假掺在一起,比例全看良心。

注意,不是发假货,是假发货。

哦对了,近期破产的某家社交电商,搞假发货和虚假营销,搞的特别猛,搞到后面投资人都看不下去了,直接下一波资金不打了,只能烧供应商的钱,闹得最后特别难看。

假发货已经是电商和生鲜领域的一大顽疾,在套投资人钱这个角度,他们是非常成功的。

不说实物类的,我们说说虚拟物品类。

这部分包含优惠券,可提现虚拟货币,乃至各种话费奖品等等。

按照道理,这些东西都是要发出去的,那么发给谁,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所以需要一批官方假号来接收这些礼物,优惠券和奖项。

然后再有人利用这些奖项来进行变现。

最妙的是,羊毛党可以在这里被拿来背锅。

如果投资人发现不太对劲,可以说是羊毛党干的,然后和投资人一起痛骂羊毛党。

贼喊捉贼,才是最骚的。

更骚的是,假发货+假补贴。

之前给某家知名公司做投资尽调的时候,直接发现代金券由定向的运营账户发到了一大批固定的用户手里,用户购买的全都是补贴商品和硬通货,然后供货商直接假发货,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一鱼多吃。

投资人看到之后都懵逼了,感慨这种天才没有去币圈简直是韭菜界的一大损失。

然后非常热情的把这个case推荐给了他一直看不顺眼的另一个投资人,希望他们投了以后炸掉,太真实了。

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里,到底有多少是真的给到了真实的用户,多少给到了羊毛党,多少被自己人拿掉了呢?

这属于当代互联网创投圈的一大迷思。

而且永远没有答案。

6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风控特别重要,公司营销如果没有风控兜底的话,连大裤衩都保不住,一定要先有风控后有营销?其实也不是。就连风控里面,也有一堆一堆的歪门邪道。

数据采购,就是一个典型的存在猫腻的领域。

一家公司做营销活动,如果公司本身不打算搞鬼的话,肯定是离不开外部采购风险数据的,起码黑名单用户和机刷用户得拦下来吧。

哪怕不是营销活动,身份核验数据,银行卡三要素四要素验证,人脸识别,这些业务数据也总得要的,不然都没法保证钱给了谁。

至于设备指纹,风控SDK,APP加固,云采购之类的,更是多如牛毛

只要采购数据,这里面就存在了回扣问题。

数据采购的回扣是这些年很多创业者闷声发大财的小金库。

首先就是数据价格。

数据价格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因为数据出售方本身就是看菜下碟的,没有一个恒定的数据价格标准。

数据虽然卖的像白菜,但本身不如白菜价格透明。

并且数据的业务价值也是可以被人为操作的,业务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归结为APP改版,可以归结为模式优化,当然也可以归结为使用了有效的数据,至于怎么有效,那就是玄幻小说了。

这一切就代表了,采购什么数据,用什么价格来采购,就可以操作了。

尤其是,绝大多数投资人都不懂这里面的猫腻,不割简直对不起他们。

例如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就是非常典型的智商价格歧视市场。

人脸识别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网纹比对,用照片来对比公安的高清网纹照,这种相对贵一点,因为高清网纹是收费的。

还有一种是无源1:1,就是用2张照片来互相对比相似度,这种很便宜。

一般公司使用都是用户第一次发生业务的时候,调数据眼比对,确认用户信息与官方一致,然后存下第一次的照片。

在第二次的时候就用第一次的照片作为参照物来比对。

一般第二次的价格远低于第一次,低1个数量级的水平。

这里面其实就是牵涉了一个有趣的割韭菜方式。

就是同一个用户,第一次调用的时候算作首调用,第二次调用的时候,是可以用无源1:1的。

而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全都按照首调来计费,不管调用多少次,都按照首次调用计费,和供应商结算也是,供应商那边计费不是这么计费的,会把差价的一定比例,进行返还。

所以你看,为什么很多APP拼了命的在人脸核验,动不动就人脸核验一下,真的是业务需要么?有的是业务需要,有的其实不那么需要。

但是老板需要。

另外吧,除了混淆首调和次调,人脸的通过率也可以操作。

人脸识别并不是通过率越高越好(我拿一条狗都能过,只能说明做的差),所以评价标准其实是存在一定随机性的,这里面的可操作空间更大。

设置几个不同的调用策略,完全可以让成本有几倍的波动,有波动,就有差价,就有钱拿。

不说人脸,就说其他的数据采购,很多数据公司自己是有缓存数据的,甲方购买数据的时候,买缓存数据,算成本的时候,按照指导价付费,大家一起用阴阳合同割韭菜。

这几年互联网发展下来,最肥又最安全的,就是从数据采购里面下手,因为调用量大,业务刚需,投资人搞不清楚里面的技术差别,甚至即使被抓到都可以甩锅自己不太懂数据行业一心为了业务,所以特别受欢迎。

绝大多数大数据公司(包括最近被抓的那几家公司),也专门设置了这部分的预算,专门用于满足用户的DIY需求。

他们也需要规模和用户量,从投资人那里割韭菜。

成功的投资者,果然具有共性。

数据采购这个领域,这里面有良心的和吃回扣的,成本可以相差好几倍,而且很难被石锤,毕竟很多数据确实是业务需要的。

这杆秤,真的只在自己心里。

7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快要结束了,沙雕套路还远远没有写完,但一个数据采购和渠道投放猫腻,就能写好几篇。如果你看到这里,你觉得投资人真惨,投资人都是冤大头,那可能说明你没看懂这篇文章。实际上,很多投资人对此是心知肚明的,有默许的,有参与的,还有专门指导创业者怎么操作的,甚至还有专门帮他们提供渠道的,例如介绍广告公司和供应商。

毕竟投资经理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也是赚钱。

他们可以靠拿着母基金的钱正正经经投钱等升值套现后分奖金。

他们可以和创业者串通数据造假骗下一波接盘侠。

他们自然也可以和创业者联合起来,割母基金的钱,反正割个几笔下来,跳槽就好了。

投资经理和创业者的利益,从各种角度,于公于私,都是一起的。

大家都是为了钱,都是亲兄弟。

另外为什么很多公司明明已经死了,都不走破产清算?

因为不敢。

因为破产清算要把公司的每一个细节都搞明白。

真的开始清算的话,把每一笔账都弄明白了,很多人是真的可以进监狱的。

虽然这也是财务自由,但大家都不想要。

到了这时候,大家都很清醒。

清醒到魔幻。


精选留言
  • 1040
    感谢阅读,这篇主要是写不当人的创业者,下一篇独角兽可能会写不当人的投资人。镰刀互砍之下,没有谁是无辜的,
  • 708
    那个XX旅拍,这么小的细分市场,全国电梯砸广告,不是洗钱我是不行的。
  • 565
    看到最后,想起了很多苦苦支撑不破产的公司,我一直为他们的坚持不懈感动,原来是我太年轻
  • 542
    更魔幻的是项目发起人联合资本一起骗资本接盘
    231
    作者
    嘿嘿嘿,某软么?
  • 358
    双十二集中采购律师函?你是不是吃了律所的回扣
  • 351
    你缺律师函去🚽了?
    289
    作者
    哈哈哈哈哈哈,这不快过年了么,囤点
  • 296
    某疯狂裁员的连锁生鲜电商前员工默默的给仙人点个赞
  • 281
    1. 水至清则无鱼。但是, 2. 最恶心的是,创业者和各路资本一路把烂公司捧上市,然后割人民的韭菜。
  • 266
    大家赶紧截屏,独角兽系列容易被删。
  • 247
    然后非常热情的把这个case推荐给了他一直看不顺眼的另一个投资人,希望他们投了以后炸掉,太真实了。 笑出眼泪
  • 246
    创业赚钱方式有4: to c to b to vc(采购、招聘、广告…洗钱) to 韭菜
  • 180
    忽然觉得投资尽调是个危险系数很高的职业,知道的内幕真的太多了……
  • 157
    有的是老板在捞,有的是高管,有的是员工,有的是投资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查,都是为了梦想。一查,各种各样镰刀。
  • 156
    曾就职一家一次性纸杯两块钱的O2O公司。后来公司要求我们各门店负责人节约成本,我一不小心把成本给爆出来了。。。
  • 141
    之前发现猎头介绍的高管能力很渣的时候也意识到了是回扣专业户 谢谢仙人提点
  • 124
    我就纳闷怎么某些APP虚拟货币兑换实物的活动,每次到点抢,从来没有抢到过。原来被机器人拿光了。
  • 119
    关键字:拉卡拉。 两个常识: 1、公安部授权给企业的接口,企业是没有权限再次授权给别的公司的。 2、公安部给企业的查询接口只允许进行查验,不允许企业私自保留。
  • 111
    从骗钱的角度,兄弟的钱最好骗,因为成本最低,不用叽叽歪歪,但是后果也基本是最严重的,好骗和后果是成正比的,沙雕没有那么多。
  • 110
    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独角兽这三个字已经开始有内味了
  • 92
    创业者也是投资人的职业经理人,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必然导致的“代理问题”。
  • 49
    硬核!不过现在真的是想贪钱都要点技术打底。。
    80
    作者
    技术才是核心生产力
  • 76
    听说服装厂的采购干三年就可以自己开服装厂了~ 其实谁都不傻,你觉得被骗了,可能别人觉得你占便宜了~所以说吃便便没事只要不嚼!
  • 71
    创业者还真回不动这镰刀,那是a2轮操纵创业者挥向a3轮的。投资人分三种:出钱也出力的,那是业内大佬;出力不出钱的,那叫职业投资经理;出钱不出力的,那叫韭菜。是的,准确的讲,是职业投资经理诱导创业者把镰刀挥向韭菜。职业投资经理也是挺难的,马云归孙正义,一堆牛逼的人天天想着毛遂自荐,想怎么挑怎么挑,还花自己的钱不用跟谁交代,数据多差都没事。但我们职业经理人不一样,项目大多不靠谱还有一群同行抢,虽然有些项目一看就没戏,一些人精一看就孙晨宇,但架不住韭菜喜欢啊,反正会有韭菜会接盘的,没有好项目,又不接烂项目,既还不起房贷也对不起头发,那就接呗,接了业绩不好,你得带着创业者做数据吧,不然怎么退出,你都想着退出了,创始人的青春和头发都没了,私底下补发点工资还有脸管?好了,所以你就会听到你的一个很靠谱的亲戚(有钱但不懂)跟你安利说要做一个明年就能创业板的好项目准入特别低,1000个就可以,现在就差你手头的100个了。
  • 68
    感谢张老板的文章,最近公司的事情的确让我有一定的困惑,这篇文章让我受益良多啊,朋友又正好从TJJ出来,他命好去了苏宁~可惜我暂时不能转朋友圈,先点“在看”了!
  • 61
    学到了,我这就去约见投资人
  • 59
    淘吉吉好像是什么社交电商,这种就属于魔幻题材,因为你又不是微商,何来社交?
  • 56
    世间哪有真情在,唯有套路得人心
  • 29
    投资公司是不是也是明白的?然后割这个公司的股票购买者或者购买了对应基金的投资人?
    52
    作者
    部分投资公司心里明镜一样
  • 51
    中午还在想呢:这么多创投死了 肯定是有人趴在他们身上吸血把创投当傻子忽悠的 那具体是怎么忽悠的呢 一定有工具和方法 结果你的文章就给我答疑解惑了 nice
  • 50
    所以说现在的互联网公司都开始意识到了独立反贪腐部门的重要性,否则再耀眼的独角兽也会迅速被吸死,家底再深厚的top也经不住败,今年各大公司反腐新闻层出不穷是一个佐证。
  • 45
    身份信息查询接口不能留存用户信息,但其实在用这个接口查的基本都在存下来了,包括最大的公司,这都属于公开的秘密,果然是魔幻的世界。
  • 42
    该生鲜电商是杭州中心拖欠工资直接关闭那个吗
  • 42
    又到了海充大气值防各种镰刀的时候了
  • 40
    你知道的已经太多了
  • 38
    哪个环节有高金额花费,哪里就有猫腻。
  • 35
    做了十多年采购,采购除了专业技能,其实很多时候真实良心和职业道德为基准的工作,但如果公正清廉会让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更加尊重与帮助的
  • 29
    有钱大家一起赚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吧
  • 25
    在某个公司的高层变动中看到了文章的一些影子
  • 2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哪个节点均可操作,只苦了一帮绿油油的韭菜。
  • 24
    联合投资经理用投资人的钱骗投资人的钱!还有这种骚操作?!
  • 18
    而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主要技术关键点则包括以下4点:一是科学、合理的切人点。实施风险分级分类 管理的切人点可以包括从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分级分类管理的研究;分级分类管理实施者的 范畴定位,是以业务运营管理部门还是以内控合规部门,或者其他各专业部门为主要管理部门;研究成果的属 性,所建立的分级管理体系的本质、特征、内容、模式、目的及意义等,均需要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保证分 级分类管理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机制和流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充分结合运营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 具体需求,使设计实施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及流程与前台现有运行模式、操作流程不产生较大冲突,且对前台 尤其是一线窗口的风险防范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以便各级管理者能够较顺利的接受和转化。三是方法和技术的适 用性、可靠性。实施分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要依据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基于现在的交易、流程 制度等管理要求和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及优化配置,适应现有业务体系实际,且科学、有效。四系和模式的兼 容性、可推广性。提出的分级分类管理流程和模式要紧密结合业务操作实际,以及现行的业务组织架构和人力资 源配置,兼容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和资源,同时,虽然各行均具有差异性但该体系和模式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