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边境税,德国的环保大棒 | 顾子明吹过的牛

就在昨天,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新闻发布会中,表达了我们坚决反对欧盟的提出的“碳边境调整税”,“要防止单边主义,环保主义损害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进而影响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信心,最终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和效果”。
 

“边境调整税”是指根据商品的消费地点而不是商品的生产地征收税款。

例如:如果欧盟某公司将轮胎运到中国用于制造汽车,那么该轮胎公司从其出口的轮胎中获得的利润就无需征税。

但是,如果一家欧盟的汽车公司从中国购买轮胎以用于在欧盟制造的汽车,则该公司在欧盟销售的汽车(包括轮胎)所赚的钱将被征税。

另外,该公司不能将进口轮胎的成本作为业务费用扣除。该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艾伦·奥尔巴赫(Alan J. Auerbach)于1997年提出,他认为税收制度将符合商业目标和国家利益。

也就是说任何在本国销售商品的公司,无论公司总部或生产设施在哪里,都将受到此税收政策的影响。

这个税收政策和碳排放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碳边境调整税。

 

也就是只要在欧盟销售的商品,都要经过欧盟的气候标准检测,欧盟发现超标,就要额外交税。

更直接点说,就是变了形式的提高进口关税,利用气候问题建立的单边的贸易壁垒。

欧盟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边境调整税’可以更公平,避免“钻空子”。

如果所有国家都提高碳排放标准,且以相同的速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就不需要“碳边境调整税”。

但如果一个地区独自承受高额的国内碳排放成本(本国产品的价格较高),而其他国家不采取环保措施,就会极大地刺激该国消费者从尚未征税的国家购买商品。

 

我们提出碳边境调整税,就可以避免这个风险。

理由看起很正当,但是碳边境调整税面临3个躲不开的问题。

  1. 碳边境调整税的实质是单边贸易壁垒,违背了现有的WTO规则。
  2. 违反《巴黎协定》的一项核心原则,较富裕的国家应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发达国家由此逃避了更多的责任。
  3. 由于国际贸易体系不公平,这项税收实质上是“劫贫济富”。
  
为什么会这么着急的提出来呢?
 

这个政策的提出者,就是今年新上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绿色新政”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冯德莱恩是踩着当代欧洲的“环保绿党”的呼声当选欧盟主席的。

作为德国在欧盟的代表,默克尔内阁的重要成员和党内盟友,冯德莱恩当选之时就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气候议程。在她上任的头100天里,她计划提出一项欧洲绿色协议,其中包括一项立法,要求欧盟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打算提出一项全面的计划,到2030年将欧盟的碳排放量减少至少50%。

下一周的12月1号,就是她正式就任欧盟主席的日子,而西班牙,马德里的气候大会就是她绿色新政的首秀。

因此我们官方,也在会议召开前表示反对。

值得注意的,冯德莱恩最近得到了3000多名美国经济学家的支持,其中包括27位诺贝尔奖得主、15位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以及4位美联储前主席在一份有关碳红利的声明中表示支持。

 
 

还有很多组织的背书和建议。

比如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和该组织财政事务部主任加斯帕(Vitor Gaspar)曾经在博客上撰文表示,为恪守巴黎气候协议目标,至2030年,必须使全球碳排放量降低三分之一,为此,应对二氧化碳征收每吨约70美元(62欧元)的排放税。

 
拉加德和加斯帕在博客中指出,人们对此越来越有共识,即:为限制化石能源消费及由此而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是"最行之有效的工具",此外,相关税收能为实现再生能源转型提供必要资金。
 
在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若每吨征收35美元能导致该国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0%。印度和南非亦然。
 

特别的,在对发展中国家严格要求的同时,欧盟主席提出,绿色倡议必须具有“包容性”,包容波兰等欧盟成员国,这些国家仍仰赖煤炭提供就业、能源和增长。

这种利用气候政策来左右国际局势以及牟利,不是第一次了。

20世纪初,油价处于高位,为了减小高油价的影响,欧美国家以推行环保之名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策略。

当时的粮食年产量21亿吨(2007年数据),而欧美发达国家,每年用1.5亿吨粮食(全球粮食产量的5%)制造“环保”的生物燃料。

 
结果10年前,因为气候原因,粮食减产,全球粮价突然暴涨,发展中国家遭遇粮食危机,北非和阿拉伯国家因此爆发的“阿拉伯之春“,陷入多年不休的战火。当然,欧美农民在粮价的不断上升中乐开了花。
 
对于当时的“粮食危机“,默克尔把锅甩给了包括印度及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为当地人民不断改善及提高原有的饮食水平,消耗大量粮食,导致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价飙涨。
 
另一边,默克尔坚决否认欧美国家推行气候政策实施生物燃料策略有问题,否认大量农作物被用于制造生质燃料为价格上升的原因。
 
后来的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生物燃料对全球粮价上涨的“贡献率”达70%-75%,相当于将全球3000万人推向贫困。
 
默克尔的原话:
“如果他们(印度人)突然比从前多吃一顿饭,又如果一亿中国人突然开始喝牛奶,当然,我们的奶量必然有所缺减,其他方面(粮食)亦然。”

作为德国在欧盟的主持人,冯和默克尔的态度一脉相承。

环保必然要搞,粮价上涨的责任是发展中国家,气候恶化的责任,也是发展中国家,这个锅,发展中国家一定要背好。

冯德莱恩作为德国基民盟的一员,农民是他们的基本盘。

德国农民在享受到10年前的价格暴涨的便利之后,现在又也遇到了环保压力,竞争力不够的问题,为此还举行了进军柏林。

不止农民,德国本土的产业都最近发展都遇到了颓势。
 
对于德国,故技重施,利用环保政策,来抬高全球价格,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接下来的马德里气候大会,欧盟提出了这么激进的政策,整个会议的前途渺茫。
 
未来的经济发展局势,又多了一缕乌云。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