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老师们的春天 | 半佛仙人

 

1

1988年,富士康进入大陆,随后在昆山建了厂,有了富士康最老的一批厂区,这个城市也被打上了富士康的烙印。

多年以来,昆山当地不少年轻人以进入富士康工作为荣,厂区门口围满来找机会的小伙子,身板结实、眼神透亮。

富士康里枯燥的流水线,在他们眼中是致富的康庄大道。

30年后,事情逐渐开始有了变化。

2018年10月开始,因iphone销量下滑,产能不饱和,富士康像过往一般又裁掉了一批工人。

依据界面新闻的报道,累计有5万人。

对工厂的管理层来说,这是很寻常的事情,反正等到订单量增加的时候,再招人就好了。

这也正是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工厂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利益最大化,所总结出的灵活用工策略。

不过在今年2月,当富士康开启新一轮招工时,事情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周而复始。

招工比想象中困难许多。

与过去一样的是,年轻人数量依然庞大,年轻人们依然充满希望。

与过去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眼里不再只有工厂这一条路,甚至工厂的流水线被他们所厌恶。

因为时代已经给出了更多选择。

离开工厂以后,大部分工人没有再去寻找下一个工厂,而是做起了新的行业。

很多人去送快递了,还有人转头就去厂区旁边的饿了么站点当起了外卖骑手。

在《2018年外卖骑手群体研究报告》里,数据给出了更全面的答案:31%的外卖骑手就是去产能时下岗的工人。

此外,兼职骑手中,轻工业工厂员工成为第二大来源,全职骑手中轻工业来源也排名靠前。

数据说明,现如今虽然仍有年轻人把工厂视作他们在城市立足的出发点,但他们却鲜少少把工厂当成终点。

工厂并不能承载他们的梦。

不光是年轻人,那些在工厂中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人,同样试图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新的可能。

最大的理由是厌倦。

从流水线上重复枯燥的工作,到严苛到不近人情的管理,人在工厂中像是机器。

人,可以像机器一样干活,但不能像机器一样地对待

——《富士康日记》

在昆山以外,同样的画面发生在各个工业聚集区。

数百万人正在试图逃离流水线,从机器与沉默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面对流水线的日子太久,他们渴望与人交流。

人是群居动物。

在移动互联网年代,越来越多人走向了外卖等“新服务”行业,跃入人潮。

2

事实上,工厂工人的变化,只是互联网时代下,“新服务”市场崛起的一个缩影。

有些被我们当成常识的东西,正在发生变化。

比如随处可见的服务业,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中存在了数万年的古老行业。

“提供服务”这个概念不只是人类,在自然界中都不罕见。

就像那种特殊的物种共存关系,叫互利共生。

鳄鱼与牙签鸟常常栖息在同一片滩涂里,牙签鸟为鳄鱼清理牙齿,鳄鱼为牙签鸟提供保护、带来食物。

枪虾营造洞穴,邀请虾虎鱼同住,而虾虎鱼为没有视力的枪虾“导盲”。

但是这些“服务”,都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

只有人类这个神奇的生物,在本物种间分化出了专门为同类提供服务的人。

服务业的源头,肇始于远古时期的部落中,那些专门照顾老弱和部族里受伤成员的人。

后来原始社会步入文明,中国的历史来到上古时期的夏商西周。服务业也开枝散叶,品类丰富了起来,被称为“百工”。

时光飞逝,以千年计。

中古时代和近古时代,行业越发细分,出现了“三百六十行”的说法,其中古代的烹饪、表演、中介等,更是长盛不衰的典型服务业代表。

那时的服务者或群聚在集市中,或游离在大大小小的村落间,以个体为单位传承技艺,也以个体为单位提供服务。

由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的服务,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有部黑白喜剧片叫《巧奔妙逃》,里边有个角色以弹棉花为业,每日便是背着弹棉花的工具,在村落里游走,吆喝着“弹棉花咯”,等待哪位村民家里需要他的服务,便打开门,端着一碗解渴的茶水,将他拉进家门。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式各样的服务业者,仍然在以叫卖、吆喝的形式推销着自己的服务,那些剃头匠、磨刀师傅,担着挑子,在街头巷尾出没。

担子里面是他们全部的谋生工具,也是他们性命所系,对这些传统手艺人而言,值得托付的只有他们自己的手艺,和社区用户的口碑。

即使到了互联网年代,也很难改变这种服务业重个体价值的属性。

毕竟看似只在线上就可以运转的互联网,本身就是由每个人的线下服务构成。

与此同时,互联网服务平台主体,随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涌入,变得越来越有“人味”,并通过这些“人的服务”,改变这个世界。

以网约车司机为媒介,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

以快递员为媒介,改变了我们的购物方式。

以外卖员为媒介,改变了我们的餐饮方式。

……

网络辐射的范围再广、渗透率再深,终归也要把线上的改变落到现实,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开始,靠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完成。

这些人便是互联网的触手,沟通虚拟与现实,让互联网得以落地。

逃离流水线的前产业工人们,成为丰富互联网触达能力的新增长点;

而互联网为服务业提供的新岗位,给他们也提供了未来可期的新选择。

当然,服务业本身,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在慢慢地迭代着。

从上世纪末来看,在一场场互联网落地潮中,360行都在等待被重塑。

发展有先后,那些容易标准化的部分,首先成为了我们线上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零售,像低矮的礁石第一个被数字化的浪潮所淹没。

3

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零售先行有其必然。

正如物品比人更好把控,也更容易生产出标准化的模块。

所以之前的互联网落地潮,更多地是集中到了“商品生产——交易”这一链条的数字化上,再以这一链条为内涵,生发出不同的外延。

时至今日,商品市场达到鼎盛,几届双十一都创造了新高。

这是理所当然的——商品与互联网耦合后,消费者可以直观看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大数据积淀下,商品的优劣、评分、评价、排名一览无余;

人们在手机上比对商品,下单,收货。

背后是海量的数据库,千锤百炼的物流骨干网以及无数从工厂逃离的快递员。

但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人”提供的“服务”,那种赛博朋克的科技感瞬间滑落到了20世纪。

和一百年前相比,互联网时代对服务业的改变固然有,但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不成体系。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以商品沟通世界,却很难在网上查到自己住宅范围三公里内最好的发型师是谁。

当然,你遇到的每个发型师都能告诉你是他。

不光是这些个性化服务,面对互联网浪潮,停滞不前的“人工服务”其实不胜枚举。

这也无可厚非,互联网擅长把量化的产品高速分发,但人的主观感受本来就是最难量化的。

但数字化的跫音迟早会来临。

正如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迭代,新型市场也会在消费者和社会的需求下被逐一开辟。

泄水置平地,自会流入低洼,这块空缺的版图,迟早是要被补齐。

空缺就代表着机会,困难就代表着门槛。

正如为了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诞生了共享单车这一行业。

又如为了解决快递运输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催生了菜鸟驿站这一产物。

三公里生活圈,就是服务业的隐藏痛点。

消费者既然有营造生活圈三公里内幸福感的需求,也就必然会有构筑在服务业上的新生态开花结果。

不过正视问题,结果同样需要土壤培好,阳光与水分充足。

事实上,从一开始,本地生活的战场就不缺少玩家。

在彼时O2O盛行的阶段,各大公司毫无矜持纷纷下场,人脑子打成了狗脑子,只为抢占赛道。

在这场史称互联网的“百团大战”博弈里,大多数平台思考的都是砸钱买流量,然后收割流量,最后高价贩卖流量。

那时没人关心本地生活链条的数字化。

也很正常,毕竟能用抽佣、补贴、砸钱就能解决战斗,谁还会为未来二十年修路?

本地生活的数字化进程还未出发,就已结束。

不过随着流量见顶,抽佣、补贴大战等策略已不再高效,C端用户没有忠诚度,谁便宜就去哪里,补贴没有真正的门槛。

传统的野蛮生长模式,被各路退场的玩家反复证明了无法满足社会增长的新需求。

本地生活行业,需要走向一个新的纪元。

一年前,在阿里主导下,口碑与饿了么合并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

他们要重构这天堑一般的三公里。

4

有个在杭州开店的小伙,名叫夏陈鸿。

当时是2017年,他甫来杭州,卖排骨米饭,一切和在江西老家时似乎没什么不同。

之前在江西的时候,他几度想开分店,但是又几度搁浅。

那时他都是靠自己和厨师用人力来记录分析店里的各种数据,比如成本、销售额、客户数、翻台率,苦于分店一开,要处理的数据肯定溢出,无法进一步开店。

在杭州的第一家店生意不错,但是开分店这件事儿,依然是难点。

因为他不知道分店该选在哪里,自己的客户在哪里,消费能力几何。

更令他苦恼的是,他发现他对现有的客户同样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客户为何而来。

是因为口味?地理位置?还是价格便宜?如果要开分店,是否应该出一些新口味,新菜品?做一些营销活动?做小本生意的他,不敢有任何贸然举措。

同样的,隔壁理发店的Jake老师,也曾在一次为我剪发中感叹:“我做这一行其实也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主要是能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手艺,认可我的服务,愿意为我的手艺和服务来买单,成为我的常客,就很满足了”。

夏陈鸿和Jake的诉求,多少有在近几年的本地生活“数字化全链路”升级浪潮中,被互联网平台以流量和运营手段的加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远远不够。

本地生活行业,比如餐饮仅有15%数字化渗透率,基本还等同于看天吃饭。

当今整个外卖行业增速的迅速放缓,现今客流引入难、门店效率低、经营支撑弱、增值服务少,服务半径小,这一切痛点,给了一个全新模式诞生的机会。

如果说阿里本地生活平台的搭建,预示了消费服务新纪元的开启。那么深谙商户痛点和需求,则让一个适应于新纪元的模式——“新服务”,应运而生。

11月19日,阿里本地生活“新服务”战略发布会上,“新服务”模式首次亮相。

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是以科技和数据驱动,通过一个个独立中台,使得一个个商户都成为独立发热的引擎,从而促进服务消费的崛起。

而本地生活平台的“中台”,也就是阿里本地生活商业操作系统的出世,不仅可以让商户藉此完成“一键开店”,还可以统一管理运营阿里系各个入口的店铺,让小商户的自主经营变得极为便利。

首先为商家构建以金融、云、钉钉设施为基础的商家中台,向上链接口碑饿了么以及阿里系公有流量与运营手段,向下获取集团数据能力,并与阿里妈妈营销系统打通。

说白了,就是利用数智化升级帮助商家精准定位需求用户,拓展消费渠道和场景,再用“一揽子”的方式为商家做智能数据分析。

从中台化、全链路化到全面数字化,本地生活必然要与互联网深度的结合到一起,这就是“新服务”。

在这种“新服务”中,本地生活的人、货、场也被重构。人的因素,被拆分成了人的服务因素,和人的品牌因素。

再进一步说,在“新服务”中,最核心的元素是提供服务的“手艺人”。

作为“人货场”的底层,手艺人既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中台,作为无数业务前台之一,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可以在本地生活平台上作为业务营销的品牌,运营私域流量。

“货”也发生了剧变,不再是实体或虚拟的“货物”,而是一种概念性的“货”,即“人”提供的“服务”。

至于“场”,也从单纯的消费和销售场所,变成了一整套的操作系统,不但可以用于对外沟通,更能在内部完成智能化的管理。

从人到货再到场,平台全面的数据化和智能化,成为“新服务”的特有模式。

5

商业历史上,数不胜数的新旧商业模式交替,背后是市场各方发展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在本地生活市场中,之前线上平台的主流是走流量模式,就是向用户获取流量,向线下商户兜售流量。

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流量可以作为平台帮助商户寻找生意的抓手,也是线上平台的主要价值体现。

不过一旦平台只想靠流量盈利,平台和商户的关系就很容易走向异化——本来应该是合作共赢,商户在平台的辅助下更好地服务用户,从而赚更多的钱,但“流量中心主义”导向的结局,却往往变成了平台用流量裹挟商户,试图从商户那里榨出更多的钱。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在竭泽而渔,而平台对于流量的强管控能力,也成为伤害商户生存最大的恶源。

此外,除了成为流量收割的韭菜,商户还有另一层无法言说的痛点——评价体系的不对等。

对于低星商户来说,多几条差评不痛不痒。

而对提供高质量服务、一直保持高星的商户来说,可能关键节点上的几条恶意差评,就能毁掉商户一年的努力成果。

评分机制的不透明,以及平台对消费者的无限退让、对商家的严苛政策,都是在积蓄商家集体反抗的蓄水池。

我有个开宠物店的朋友,在某个平台上线了自己的店铺,很长时间都是五星评分,直到今年过年期间遇到了一个重复给差评的用户。

这是一个很玄学又很让人心肌梗塞的画面,几百条好评里一共六条差评,新增的三条还是重复评价的,竟然就导致了她的店铺评分从五星直降到了三星半。

从高分店铺到中低评分的坠落,只在一瞬间。

与之相对,一个公众人物或网红对一些餐饮店的差评公之于众后,虽引发大量跟风差评,但在合作共赢的关系下,评分岿然不动。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竞赛规则,让市场竞争最为基础的公平条件消弭不见。

早期用流量胁迫商家的平台,迎来的是商家的集体出走,投入到不收取流量税的平台;

而在新平台苦于评分体系不合理的商家,是否也在期待拥有流量红利和评分体系以外,其他更多实质性内容的新平台?

从中台化、手艺人直播,到链入生态内的金融能力、供应链能力,可以看到阿里本地生活所做的尝试,不敢说一定都是行业内最好的创意,但至少有了十足的诚意。

无论是商业操作系统的支撑,还是给商户平等对话机会的尊重,这些都是阿里本地生活“新服务”体系崛起的根本逻辑所在。

6

此外,在一个行业里,商业的核心还在于基础设施和产品。

今时今日,“新服务”得以蓄势待发,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本地生活平台的基础设施和产品的数字化构建已开上了快车道。

在“新服务”中,产品不光是手艺人的“手艺”、服务者的“服务”,更是链入了平台的手艺人本身。

平台链入的手艺人越多,能够提供服务的业务前台也就越丰富,对统一后台和大数据的利用率就越高。

过去提供服务的中小商户,也就是势单力孤的手艺人,和所有个体一样,面临着缺乏资源整合能力的窘境。

一旦资源整合完成,手艺人在这个体系中的作用和收益,将是以质变级别提升的。

譬如相比于传统服务,“新服务”有一个特别的应用——在较为低成本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对服务的定制化、场景化需求,这些都是传统服务业很难满足的。

但是“新服务”行业将会形成许多以单个商户为核心的小中台,共同利用一个高效率的大后台,分享阿里本地生活平台的基础设施,基础架构,和交互能力,这就让“团购定制”成为了可能。

同样,服务者本身很有潜力的,他们也可以作为一个充满自驱力的小中台,充分挖掘出自身的价值。

而此种模式的实践,更需要足够强劲的后台作为支撑,需要一以贯之的大数据提供分析和指导,需要一个完整的本地生活平台来提供。

偶然又是必然的,阿里的本地生活平台,满足了以上所有条件。

那些前期的铺垫——无论是全链路化的搭建,还是商户的全面数字化,在一开始都是看不到收益的,但是口碑饿了么依然去做了。

因为背后的阿里不着急。

本地生活平台的最终目的,是教育用户完成对服务业的再认知,在线上完成中台支撑,在线下把业务触角深入到各个行业,直到渗透进本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口碑饿了么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过程中,阿里本地生活参与进了一线到六线城市的商业基础。

而在口碑饿了么的前期铺垫下,阿里本地生活也已经具有了数量巨大的业务前台——在开启本地生活战略之前,口碑饿了么就已经在帮助传统中小商家上线了。

无论是口碑饿了么帮助海外巨头登陆开放平台,还是帮助餐饮巨头完成数字化营销,这些都是在变相地数字化全链路。

而这些努力,在如今打造“新服务”的时刻,成为了最好的前期投入,让未来构建起来的这个新产业,有了一定基数的业务前台,也就保证了基本的产品丰富度和用户吸引力。

要重构整个服务行业,除却产业规模,还需要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而从支付到云再到物流这些软硬件,口碑饿了么也都万事俱备。

东风已至。

7

结语

在传统流量模式无法满足更高层次增长的背景下,服务行业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新服务”应运而生。

未来,流量压榨会成为历史,而线上线下也会变得更加浑然一体。

与此同时,服务业本身在呼唤着重构和换代——劳动力需要更多岗位和有前景的职业规划、商家需要更多的商业机会与社会尊重,而社会发展更需要大量新消费需求的释放。

从宏观到微观,“新服务”是中国服务业通过数字化升级弯道超车,跨越成为互联网时代服务业新范式的最佳机遇。

与此同时,“新服务”的诸多特性,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阿里本地生活等平台一一展现。

譬如,品牌营销与个人营销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的一致。

手艺人被置于平台核心。

他们以自身的身份,同时占据了流量、营销和互动位的C位,顺应了服务消费“认人”,“不认牌子”的大势。

不仅如此,把人拉出来,进行个人价值外化,将好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人,更是“新服务”价值增量的具象体现。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非遗传人,继承了蛋雕手艺的一位师傅,在口碑饿了么的“手艺直播”频道里的一场直播,就帮助他卖了往常三个月量级的货,直播成为了流量变现的放大器,也让他真正做到了靠手艺吃饭。

不仅如此,被吸引来的粉丝还在为他的手艺欢呼,让手艺人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手艺人在“新服务”体系中,能占据这种核心的地位,既证明了“新服务”仍然会以服务为主,也完成了与数字化商品市场不同的一个构建——以人为主,以货为辅。

手艺人的流量,就是品牌的流量。

对手艺人的尊重,就是对手艺的尊重。

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和商家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同时两者关系,第一次被转化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仅是买卖双方的关系。

在阿里本地生活平台这个“场”中,手艺人的服务,与这个场共振,服务正在成为本地生活平台最好的货。

只有坚持与人相关,产品才是有温度的。

真正能征服人心灵的东西,也必来源于人。


精选留言
  • 157
    存量市场下的战争,才有意思。
  • 75
    怎么看待孙大圣今天的微博上的操作?
    236
    作者
    等我明天原创
  • 25
    是新的风口吗?
    82
    作者
    不能说是风口,只能说巨头间的战争对商户和用户都有好处
  • 73
    找一个真的会剪头发,并且觉得满意的tony老师真的太难了
  • 40
    其实富士康外包工比本厂职工多,外包这个在04年兴起的行业,现在是许多厂的生产特色了。
  • 32
    你真是个不用睡觉的朋克!
    39
    作者
    我今晚要睡个大的。。。。
  • 30
    性感半佛,在线修仙,似🐷高产,看后升天。
  • 9
    所以和美团比起来,在本地生活服务这个领域半佛更看好口碑饿了么?
    26
    作者
    说不上看好谁,只能说阿里从来都是集团作战,假如加入阿里,直接给用芝麻体系,直接蚂蚁贷款到位,这个其实属于没法打。美团也在做自己的布局。
  • 24
    这篇文章让我不知道怎么喷,反而它还 enlighten了我写一篇论文投 science的想法……
    20
    作者
    这说明对咱俩都有价值。。
  • 24
    把别人的时间当钱的人,大家也不会亏待他。——鲁·卜施沃硕德·迅
  • 24
    11月26日,阿里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为9988,非常吉利的数字。
  • 22
    流水线的工作被取代是好事,无聊得很,而且使人没了自主性和创造力,只是像机器一样日复一日,也许收入还行,但作为人的某些重要特质丧失了,虽然是自我放弃。当然,这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类似的工作已经逐步被机器取代,有的人看到了失业潮,我倒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有些事本就应该是机器干的,人终于可以解放出去了,哪怕就去当个理发师,也是门手艺,日复一日的劳作体验也比当个机器人强。
  • 20
    今天又两篇,高产似那啥 另外超级期待明天的“孙大圣奇遇记”
  • 5
    半佛,抖音上很火的什么墨菲定律,狼道鬼谷子这几本书值得看不?
    19
    作者
    墨菲还行,剩下那两本可以当做有趣读物
  • 4
    C端没有护城河,没理解是什么原因? 各大c端平台不是都已经挖好沟渠了吗?
    19
    作者
    就是只要搞补贴大战,用户就会流失。
  • 18
    好久好久好久没中奖了,求上个墙安慰安慰
  • 5
    好文章,有营养,老哥,你觉的马云和马化腾谁的贡献大,理性分析一下
    17
    作者
    他们这个层次,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 15
    自助理发机还未问世,测量长度,自选发型,瞬间切割。
  • 14
    仙人,你最近高质量文章“高产胜母猪”啊啊啊啊啊啊啊
  • 12
    你到底几天剪一次头发?前几天找tony剪完,现在又找jake?我怀疑你在搞黄色,而不是剪发
  • 12
    C端没有护城河,这才是整篇文章最有用的地方。上现在的所谓大平台,还是破不了被剥削的情况。哪怕直播带货也是有流量导入的关键要素存在。要么就是靠先发优势,所以要么就是看没看懂不要紧,会不会用不要紧,先去占个坑赶紧干起来,可能会有先发优势;要么还是把规则摸透,去钻空子去砸点必要的钱倒流量
  • 10
    事实没错,赞。论好坏,个人觉得不一定。实业变差,新服务再好,整体也是危险的。毕竟人还是要靠物质生活的。实业的新陈代谢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凋落了,再生长起来,需要好多年时间。希望未来始终如今天一样物质富足吧。
  • 10
    希望不要像滴滴和外卖平台一样占了垄断地位就想着两头收割
  • 9
    没看懂到底怎么新,就是在类似点评一样的平台上直播吗?
  • 7
    商品一直惯用吸引力和上瘾两个因素,抓住客户。从来没有把客户当成朋友,真正挖掘他们需要的东西。只是把客户当工具,能最快最甘心的让客户掏钱,就是商业原则。被吸引真的是被需要的吗?
  • 7
    富士康现在确实不吃香了,但是,看着这段落,我想到了美国工厂里最后的那些镜头里出现的机械臂。 也许工位和流程强不不能100%的全部用机器人,但是,肯定不用脑子的流水线工位应该会被代替。看,未来脚步从不会停下一刻,除非这个星球没有了生命。
  • 7
    每次都耐心的,认真的仔细看完!因为太长了!有深度的文章就是这样的吧!
  • 7
    托尼老师在线直播烫头。跑车刷起来
  • 6
    这不就是对应了资本市场的一句话吗?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 6
    巧奔妙逃,暴露年龄
  • 5
    亲身经历至今扔对地推一线有关注的说句实话:两个巨头对于小商贩和一线bd都是当电池的,三角循环
  • 5
    大战在即…消化掉饿了么之后,口碑年中开始在全国流量洼地天津河南这类疯狂找mcn和头部美食KOL,合作金额暂不设限视合作方式而定。华南几个M基本就住到杭州去了…
  • 5
    我觉得+互联网这方面干的最成功的一个是太阳城,有时候我觉得真的是服的不行。
  • 5
    服务业还是有些消息不对称,即用户并不太了解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如何。如果能构建一个平台,应该还是不错的。
  • 5
    半佛,半佛,现在个人理解能拍摄好的图片,视频,创作优质文案,策划,就是吃香,对吗,毕竟优质流量越来越宝贵了,能征服人,征服心灵的,毕竟要持续创作,内容输出,不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 4
    不论什么平台,个人体验最难的是区分信息真实性。不论是差评还是好评,数据和流量的时代,感觉谁都不可信
  • 4
    我就是数字零售的搬砖工一枚,每天与数据打交道
  • 4
    这篇有点营养!
  • 3
    数字化概念也没多久,巨头们速度真是快。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Tony老师们的春天 | 半佛仙人》有一个想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