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在看过无数精英子嗣和平凡子弟的对比后,我只能说, 财富换来的优势和先手,真的是能够让孩子们,在没有步入社会前,就已经拉开几乎不可逾越的差距。
很多人以为,精英素质教育的强势,在于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成绩。
错,大错特错, 素质教育的优势 在于让孩子拥有更为全面和完整的“个性”并尽可能地挖掘出了他的“天赋”。
至于那些朝七晚七,周末功课忙个双十一的孩子, 天赋?别说你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啥, 因为没有人挖掘 也没有平台去磨练。
结果呢? 开局就是败局已定 , 哪怕你是再好的特种钢,你所最终成为的都是永远的螺丝钉。
我们曾经总是信奉一句老话,那就是 “三岁看大,五岁看老”。
但在看过越来越多的人, 包括成人、青年、以及孩子后, 灏泽却觉得, 真正能够让你把一个人的未来给看透、看定、乃至看死的那个关键的时间点,在于他的15~18岁期间。
这个期间 他到底是一颗长期被压抑的苗子,还是本就天资平庸的常人, 你已经基本上能通过判断,笃定个九成。
因为,正是在这个阶段,你能轻易的看出,这个年轻人一路以来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究竟是在帮他加分,还是在帮他减分。
当然,前提是你自己要拥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还有命格高度。
何出此言,这之中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除了灏泽本身的事业就是为人看命以外,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就是因为社交圈的广泛, 所以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们 各自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了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 还有海外精英院校。
而他们的孩子,每当到了暑假 共同相聚的时候, 高下之别就立马区分出来了。
毫不夸张地说, 如果一个孩子 侃侃而谈 能说会道 并且有着天然的领导其他孩子的能力的话, 那不用说 公立学校的孩子是几乎不可能有的, 为何说几乎?因为不能全部否定。
同样,能够自信的表现自己的才华 才艺,并且在场面上毫不羞涩且大方得体的,也基本上只能出自私立学校和海外精英院校。
为啥?原因很简单, 你可以回头问问你家的孩子, 在学校里 每天的体育、才艺等等课时,有多少?
如果少到令人发指,那你也应该明白了,你不能指望你的孩子,拥有一项他这辈子没有磨练过的技能啊。
说到这里, 灏泽倒也不是否定公立教育,确实 公立教育本身所提供的整个教育体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 那种明确的 “哪怕你有天赋做引擎 也先给我做好螺丝钉”的氛围,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否定的。
(目前 北上深广的优质公立已经开始逐步追求“素质教育”了,但它们的核心目标是啥,依然是很明白的事儿。)
所以,今天灏泽的文章,不想要否定和批评任何, 毕竟很多的事物, 已经是大家力所能及呈现的最好状态, 但如果你作为父母, 感觉可能有这个意愿, 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微微高出普通父母”的附加, 那今天的文章,就是送给你的。
相信在刚才举例公立、私立、精英院校不同孩子的差异时, 你已经隐隐感觉有点不对了。
这份不对,你很难说清道明, 它既不是直接一锤子砸在你脸上的告诉你 “你孩子这辈子废了” 也不是 给你一张判决书 “你孩子永远不可能竞争过其他精英子嗣”。
千万不要觉得灏泽在危言耸听,我就这么说吧, 任何一个父母 如果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和精英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共处一室的场面后, 还不心有余悸。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差异,不在“应试教育”这场竞争上, 而是体现在了:
就说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吧, 虽然这个点很少被普通父母察觉。
那就是,绝大多数的普通孩子, 终其一生 是没有体验过 “赢”的滋味的,他们的人生 一辈子都在“输”与“平”中度过。
别说孩子了, 光是阅读着文章的你, 你又几时真的体验过 “赢”的感觉?
那究竟什么是赢?赢就是 “今天我通过某个竞技,我赢了” 就这么简单, 但可别小看这么简单的东西。
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样东西,能够给予人超过财富的快感,那么就一定是胜利所带来的自尊与成就感。
而这份自尊和成就感,是会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你前进 并让你永远不甘于人后的。
他或许不如成年人一般善于掩饰,但上述这些情绪,他一样不少。
这也是为何每个班级上,最容易产生良性学习竞争的,永远是排名前五的孩子, 至于剩下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随性而为 得过且过。
因为反正也不可能得到第一名,学习成绩 自然是用来应付父母,能交代就行了。
唯独是前五名的孩子不同,由于彼此差距甚微,自然每个人都秉持着 “我稍微再努力一点,就能第一”的心态,时刻保持火力全开的状态。
那么如果你的孩子,不幸的 因为暂时性的不入其门,或者不善某项科目,进而导致成绩有点落后呢?
你也身为孩子过,自然能体会到那种深深的 “自暴自弃”的感觉。
是的,那就是反正我也就这回事儿,与其努力学习,还不如找机会逃课或者混课,钻研下如何书本下藏手机 课桌里藏零食来的有趣。
那很多人问了,私立学校和精英院校也是这样啊, 总有人输赢的,灏泽你怎么解释呢?
是的,私校和精英院校 有着比普通公校更全繁多的比赛种类, 不仅仅是念书一项, 而这就是最微妙的地方。
因为这么多的比赛领域,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以此能树立起“自信”。
我哪怕读书不行,但是我橄榄球好, 我一样能够被人认可 一样能有“赢”的感觉。
同理, 我可以跳芭蕾 我可以绘画 我可以演奏 我可以演讲 我可以社交 我可以有无数种方式,在我自己的领域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这份存在感,就是我的价值,我的价值就会让我想要求胜, 随后 我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我既然在这里能赢,那我在别的领域,也不会差, 我能行。
所以,当你真正的把精英院校和公立学校摆在一起比较的时候, 就会发现 他们的差异 并非是明面上的老师多、教室好、理念先进等等,
精英私校,给了孩子一条更宽裕的跑道,让他在更多的领域里有了选择, 他不必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永远的输,他也能赢,在自己的舞台上。
精英院校的孩子, 不一定比公立院校的孩子聪明,但是明显有更强的好胜心。
公立院校呢?自暴自弃 混日子的比例直线上升,几乎占到一个非常可怕的比例。
同时,我们还要引入一个更深的概念, 那就是 “人生只要有一次胜利,那么他所真正收获的,并非不仅仅虚名,而是对于追逐其他目标的信心。”
如果你不懂,那让灏泽这么跟你说吧, 不管现在的你多失败多平庸,我只要让你在某个领域 成功一次,你的人生就会从此不同。
我曾经痛骂过很多来找我看命的中产阶级群体, 不是哀其不幸,就是怒其不争。
他们之中,真的有很多人,年富力强 万事俱备 只欠那冲一把和努力一把的勇气, 但这个东西 不是你让他去尝试 他就能有的。
“孬”这个品信,只要在内心萌发过一次,它就永远永远难以被根治。
当猪羊太爽了,这辈子都不用主动面对挑战和痛苦, 什么竞争?那是别人的事儿。
智慧和见识只是方向盘,勇气和信心才是引擎,没有后者这份源动力,前者的工艺才高超,也是一辈子不能出头的料。
这就是灏泽所谓的,别看那些中产和普罗大众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 没有任何意义的, 哪怕他们确实某方面很专业,你也只配做提鞋的。
理由就是他们没有自己扛旗 没有自己当领头羊 没有自己去打一片天的勇气, 他们总是说自己有那份能耐,可其实并没有。
注意,这里的能耐,指的不是智商和知识,而是敢不敢跟命运举起手来大吼 “你非选我不可!”
而是敢于在知道自己不成功后,可能会被受人们讥笑,却依然不畏惧的勇气 以及 那份 “我知道我现在不是十拿九稳的赢, 但只要给我时间和契机,我就能做到慢慢的赢。”
这种勇气、自尊、信心,都是远远比知识尊贵的多的东西。
而且要想换得,根本不是什么成年后通过什么学习班能习得的, 而是在你从小到18岁期间所铸就的。
它要么在你18岁以前被你所融入内功,否则 这辈子它都不会成为你的“本能”。
这就是我所信奉的“个性养成期”,即很多的教育,错过那个点,你再教,他也学不会了。
所以你就能发现, 平庸孩子的弱,是全方位的弱,精英孩子的强,是全方位的强,而且很难再追赶。
尤其是你去看看那些在私校和精英学府里的孩子,与有公立学校的孩子的区别。
实际上,答案很明白,只是就看你自己有没有能力给与孩子。
毕竟,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的阳光和开朗,是在经历了每日各种运动、平日优质兴趣培养、老师精心辅导的浇灌下, 所凝聚出来的。
你家孩子,每天两套加强题,回家功课拼到十二点半,第二天早上六点一刻起床,一整天的所有精力,全都是专注在白纸黑字上, 连看窗外景色都要被老师批评不认真。
说得再冷血一点, 那就是 今天别人家孩子就是让你家宝宝三百米, 应试教育确实比不过你家宝宝, 但一样能够拥有比你家宝宝强的多的多的家底 学识 校友资源 以及更关键的“天赋”后来居上。
是的,当普通孩子在精研语、数、外、物、化、史这些以后除了考试外就无甚太大用处的东西的时候。
有的孩子已经在天赋、兴趣、好胜心、责任感、领导力、判断力上尽情奔驰了。
那请问,在经历整整12年的黑纸白字,和12年的精彩人生,你觉得 谁的成熟度会更高?
这个时候你再谈你高考690分,又如何? 未来的人生,对方一样碾压你,就是这么冷酷无情,毫无道理可以说。
父母不应该做孩子的督促者,也不应该做正规教育的遵从者, 父母 应该是中立的。
这份中立,是独立于孩子日常的教育之外,如同园丁 如同哺育员一般,对这个名为“孩子”的小生命 给以关注和呵护。
这些养分,不是单纯的逼迫和督促,而是引导和建议,让他明白 这一辈子,他也可以赢一次, 让他知道 这一生 他也能有自己的路。
或许在校园里,他注定只能成为其他那些精于学习的孩子的垫脚石,但至少在你身边, 他 能够通过你,找到他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真的,如果是男孩, 那就把他当男孩培养,让他学会竞争、冲突、角逐、比赛、对抗。
如果是女孩,那就把她当女孩培养,让她学会温柔、包容、格调、教养、才艺。
虽然看似物化性别,但对于孩子 这都是最好的启蒙和开导, 而当他们到了成年后, 你就更应该给与他们理性的建议,而非出于你自己那平庸智慧而得出的想当然的建议。
你不应该把他看作你的附庸,却应该看为你的新生,永远的设身处地,永远的代入自己,永远和孩子一起,去共度他人生中的难关,也永远的如他一样 不断地学习。
精选留言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