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层面来看张居正和他的一条鞭 | 顾子明

中国进入宋代财阀社会之后,有两位杰出的改革家,一个是宋朝的王安石,一个是明朝的张居正。

在后世数百年中,这两位改革家的评价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夸的是张居正,贬的是王安石。

尤其是以《明朝那些事》为代表的精英视角小说,更是把张居正捧上了天。

不过,从治国的维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关于张居正和他推行的一条鞭政策,网上有详细而枯燥的解读,这里我就不复述了,简单来说,张居正的一条鞭政策就是古代版的“营改增”+“数字货币”。

张居正改革的结果,就是推行之后,商业蓬勃发展,中央税收大幅增加,以至于万历搞了“三大征”,竟然还不虚。

不过,改革不能被表象所迷惑。

张居正光搞了“营改增”+“数字货币”,并没有提前搞配套的“超级央行”、“转移支付”和“分税制”,导致了这位看似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改完之后反而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譬如,张居正推行一条鞭中“营改增”的部分,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能够大幅提升明朝的征税效率,也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就像玻璃大王曹德旺吐槽过的汽车产业那样,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资本寡头因为取消了重复收税而大幅收益,而原本可以逃税的低端劳动力成为了被剥削的对象。

在张居正的明朝也是如此,一条鞭推行全国之后,明朝的主要税负迅速从大地主身上转移到了普通民众的头上,而张居正却没有推动与之相对应的“转移支付”,让困难群众受益,使得明朝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而且,如此重要的税法在推行之前,张居正没有搞“分税制”建立强大的国税局,使得征“国税”的权力收反而集中于地方政府,中央调配资源的权力迅速弱化。

以至于明朝末期中央根本调动不了全国的资源,北方打成一锅粥,崇祯连剿匪的军饷都掏不出来了,而南方却还在朱门酒肉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而张居正一条鞭最大的问题,在于统一使用明朝并不生产的白银征税,相当于在全国推行数字货币。

但是在此之前,却不搞出来明朝的“超级央行”,相当于是使用日本人发明的比特币,作为大明王朝的通行货币。

明朝自己不产白银,因此也无法控制市场上的货币稳定,这使得大明朝的物价就像比特币过山车那样,跌宕起伏。

东南沿海那些早期通过外贸拥有大量白银比特币的巨贾,自然成为了割韭菜的庄家,西北地区都不知道白银比特币是啥的民众,自然就成为了韭菜。

于是,这个看似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逻辑的一条鞭税法,最初在南直隶执行的时候,效果非常好,但是一旦推行到西北,就迅速演变成了巨大的灾难。

由于西北地区物产单一,原本种田交谷子的农民,面对地方政府改为征收的白银比特币,不得不将谷子廉价卖给东南沿海过来的商人以换取比特币,导致西北谷价暴跌,农民越是丰收,越会出现大规模破产。

而且,由于一条鞭之下重农税而轻商税,使得手工业先发展起来的东南沿海产品,迅速冲击到到了西北地区,就像当年的淘宝那样,击垮了中西部地区的手工业,导致了手工业者的大规模破产。

面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双破产,很遗憾的是,只管征税张居正并没有预备好转移支付方案,使得数十年后,西北地区直接诞生了根本剿不灭的李自成。

此时,没有“分税制”之下强大的国税系统,明朝根本无法从富庶的东南沿海拿到税收来赈济灾民和平叛。

甚至由于没有“超级央行”,靠着银子这个比特币混日子的朱由检,最后连通过超发货币,用放水来解决危机的能力都丧失了。

而没有“转移支付”、“分税制”、“超级央行”,却强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明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gg之前,还拥有着绝对优势军队和税源的王朝。

所以呢,大家真的不要以为张居正是啥伟大的改革家。

他推行的一条鞭政策,政策虽然是好政策,但是严重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反而激化了明末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所以,400年后,一个有着切肤之痛的改革家,汲取了当年张居正一条鞭改革的教训,创立了“转移支付”、“分税制”、“超级央行”等一系列的伟大发明。

而正是这三大发明,带动了中国最近20年的高速发展。


精选留言
  • 1742
    突然发现长者和朱相组合太牛了
  • 1414
    所以万历皇帝遗臭万年,张居正流芳百世。
    1098
    作者
    是的!你看懂了
  • 213
    现在的央行算超级央行吗?
    842
    作者
    朱总一上来就自己兼任了央行行长…
  • 668
    张居正的政治领路人主要包括: 顾璘:今江苏吴县人 徐阶:今上海松江人 隆庆:主要政绩隆庆开关、隆万改革 好了,请结合本公众号前一篇推送,分析一下张居正的颜色
  • 657
    “明朝根本无法从富庶的东南沿海拿到税收来赈济灾民和平叛” 最后便宜了满清,满清当年在江浙随便抄一家都有上万两白银,满清通过屠城轻易的积累了大量财富,不但迅速平定了全国,还给北京国库积累了足够数年开销的储蓄。 不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那些士大夫有没有后悔--本来给点钱就可以让天子守国门,现在却要直面八旗铁骑。不过他们大概是不会后悔的,毕竟水太凉
  • 477
    分税制也没有预料到地方政府钻空子,搞出了土地财政……也算是一个缺憾吧
    629
    作者
    嗯,当时想不到,但最起码推行之后,中央有钱能扶贫了
  • 578
    从宋朝到明朝,甚至到现在,文体界一直被地主资产阶级控制着。谁对老百姓好,他们就骂谁。
  • 551
    可是张居正是完美的施行了最适合江浙财阀势力的政策啊,江浙工商地主也是东林党的大金主啊,所以有转移支付也没用啊,江浙不会允许你把从江浙收的税补贴给西北的,想想五人墓碑记就知道了
  • 427
    再给张居正大概10-15年应该能解决后续问题,只可惜后面斗争太激烈了,也坐不稳这个位置了,后十年申时行也陆续改回去了不少问题,大概算是一种纠正和补救。
  • 221
    当初历史课上,说大清赔款导致白银外流,银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一直没懂这个逻辑,后来才知道农民平时用铜钱过日子,交税用银钱,所以银价涨了,就算税赋不变,也要遭殃。 再后来知道了散碎白银铸造银锭(火耗)、粮食运输储存有消耗,为了避免账实不符,就让州官县官平时多收一点,再制度上打开了腐败的大门。 再后来知道了雍正皇帝搞了火耗归公,变相给官员发福利,再加上铁腕反腐,吏治相对清明,可惜后来大清还是亡了,我们家也当不了铁杆庄稼了
    388
    作者
    哦,原来也是瓜王爷的亲戚…
  • 381
    每个政策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至于政策执行过程中,随着形势变化,问题解决好了,往往同时也产生了其他问题。比如伟大的科举制度,最后也难免沦为八股取士。张居正用十年时间解决了时代给他的问题,但是蛋糕做大后,没有及时出台分蛋糕的政策,就不是张居正身后能解决了。按照邓公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而没有朱相九十年代的经济政策调整,邓公可能也会被吐槽了。张居正的问题可能是后续没有“长者”和“朱相”做到应时而变。
  • 353
    雍正火耗归公动的是全体官僚的奶酪,士绅一体当差动了乡绅的利益,摊丁入亩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啧啧啧,难怪历史那么黑化,不得为奇了
  • 327
    好一个“切肤之痛”啊,原本是家事国事。
  • 74
    如果人口可以自由流动,西北农业区到江南商业区打工,结果会如何呢,人口自由流动,才是根本
    308
    作者
    李自成的队伍,就是流民
  • 292
    再往前推,要办这三个事,需要人才,体制,趋势,魄力。。。真的是接力棒。。。
  • 288
    确实,富裕起来的江浙东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
  • 97
    要是青年时期历史老师都能像明公这样结合着政治,经济来讲历史,我肯定选文科了
    276
    作者
    理工科才能更好的理解
  • 270
    所以历史的褒贬都在地主/士大夫等既得利益集团手里,某些被骂的最惨的改革反倒是最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我将无我”是每一位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家共同的底色
  • 269
    哈哈 切肤之痛,他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直系后裔岷藩十七世孙(ಡωಡ).
  • 234
    充当转移支付手段(税收)和平衡财阀势力的阉党被消除以后,大明王朝完全沦为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于是东北和西北的农村就把江浙的城市包围了。
  • 226
    阶级难以背叛,所以才要强调初心和使命,希望用大信仰来抑制小算盘吧。
  • 201
    钱穆是这样分析一条鞭法的,他说本来两税制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徭役把税摊入了土地,但是没有给徭役建立专项资金,因此,遇到事情没钱又派徭役,以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都是加税,把徭役又派发进去,但是后来又忘记已经加过税,又派徭役。 而大的地主阶级是不会在意徭役这些钱的,中国有很多特权减免,他们大部分都在减免范围。这个合并对没有特权的农民和中小地主才有益。 而实际执行的时候,又和两税制一样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加快了中小土地所有者的破产,本意是增加国库的收入,但是没有配套,国库也没有享受到。 真正获益的是商人,江南那些富商以及地方政权集团,赚得盆满锅满,也是张居正身后的颜色。 但是这个确实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为土地的收益减少,大家都去往税收少的工商业发展。所以中国最初的资产阶级他们不闹革命,因为他们本来就渠道来参与政权,不用非得闹革命才行。
  • 201
    看了那么多,才知道历史不是我们以前看到的历史。资本主义所歌颂的,对韭菜来说不一定是好的。有些事情感觉慢慢的联系了起来,人生观,价值观感觉也要松动了
  • 197
    切肤之痛,哈哈!
  • 193
    人是不能背叛自己阶级的,所以张居正“流芳百世”
  • 190
    没有之前的张璁改革,后面张居正也没有那么多可以执行改革的人才!明朝的超级改革派海瑞被东林党写成一个超级迂腐的笨蛋!在地方任上治理评价一直第一,并且鼓励寡妇改嫁!然并卵在我们眼里他却是…哎
  • 179
    楼上说所以张居正流芳百世,起初没看懂明公为什么说他看懂了。再回看王安石那篇,顿悟,原来历史是成功人士写的
  • 174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试过各种制度和政策,这些经验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朱相牛逼,必将流芳百世。当然骂他的人很多,因为他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很多人的利益,为了国家背负一些骂名;
  • 170
    分税制之后 地方财政迅速表外化 做大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城投债 中央终于痛下决心房住不炒和发行地方政府债 把表外转回表内 算是改革2.0吧 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157
    就如发展和改革中所说“如果一个改革家被一群土豪们圈养的文人谩骂,那就说明这个改革家是真心为人民的。”的相反。
  • 156
    想搞转移支付的万历最后都不想上朝啦。放出去的收税员被沉江,打死的可不要多。
  • 152
    张居正之后,申时行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了这个政策。政策是好的,可是压力转交给官员之后,官员会压榨老百姓。明朝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大地主和官僚手中,税收繁重反而将百姓剥离了土地,失去土地的百姓只能租种大地主的土地,进而面临进一步剥削。遇到灾年就会破产当流民,就会起义。只要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这个朝代的情况就不会得到改善,慢慢走向毁灭和破产。
  • 59
    这个切肤之痛莫名戳到笑点 哈哈哈哈哈哈,明公你这个联想能力也太强了
    138
    作者
    不是联想,本就是这么传承的
  • 136
    王安石的青苗法呢,得罪了大地主大金融资本的利益,所以即是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依然不能为这些既得利益集团背后的文官士大夫所容。当朝已是权力旁落,身后更是背负各种编派和骂名,结合上下文,令人唏嘘感叹啊!
  • 124
    特别是崇祯上台后又把派去富塾地区为皇室征税的太监撤了回来,直接导致了皇室财源的彻底枯竭,明政府崩溃的局面就无可挽回了
  • 124
    突然明白了,推行数字货币和大额现金管理,一是为了增加税收,二是为了更好的划分蛋糕,这两样组合起来,就跟印度当年废大额纸币效果是一样的。
  • 120
    做蛋糕難,分蛋糕更難,不做蛋糕就分蛋糕難上加難。唯有不忘初心、邊做邊分。
  • 120
    张居正牛逼之处更体现在执行力方面吧,毕竟一条鞭法也不是他发明的,只不过是他强力推行到全国各地。毕竟一条鞭法在嘉靖时早已有之,连被一些历史学家描述为“偏执极端”的海瑞同志都曾“自为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而且张居正不听劝阻不顾后果在西北地区强推此法,也是导致西北民变的重要原因。总感觉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也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对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所谓“改革家”也严重过誉了。说什么明亡于崇祯实则亡于万历,准确点说是亡于张居正。还有朱棣的“削藩撤卫”和孝宗的废开中法,这三板斧下来,又没有相应的补救对策,北方边防的再也难逃瓦解的命运了,不知道朱元璋在地下见了这几位会不会拍死他们。
  • 112
    任何的改革政策,既需要统筹全盘,错综复杂的各方利益,也需要不断打补丁调整,使得生产关系匹配生产力,不能囿于一时一地。因此,我们永远在路上
  • 111
    东南沿海的商人手握大量白银,却苦于没有可以对应与之消费的商品。相对于明朝之前一直以来实施的实物税,把国家并不掌握的白银作为税源,事实上就是把国之重器交给了东南沿海商人。所以后来我看到了以郑家为代表的海商集团很和满清合作的北方军阀打了几十年。
  • 108
    土地财政最初是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给地方财政留的一个口子吧,算不得空子
  • 93
    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获得大量白银输入,每户存银千两,大户上百万两,央行在东南啊……
  • 90
    所以张居正被万历给弄了
  • 90
    现在的分税制需要改革了(当然这种改革必须以政改和财政体系改革为背景),事实上财权分离后,事权和立法权没有形成配套体系
  • 78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 73
    我就看到改革要在不同境况的地区试点
  • 28
    宋神宗,明神宗,谥号这么相似。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