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以后历史书上会怎么评价电磁炮?毫无疑问,它会获得跟坦克、航空母舰这两个武器一样的历史地位。
这是一件将深刻改变历史进程和海战规则的武器。
(按照“土”的程度与战斗力成正比的关系,该武器的威力真特么太吓人了)
它现在看起来还很简陋,就如同20世纪前期诞生的马克I型坦克,又或者是大半个世纪前的航空母舰那样。
一样新的革命性武器的诞生,往往开头都没太多人意识到它真正的用处,但它摧枯拉朽的速度,可能也是绝大部分人始料未及的。
海战第一次革命性的改变,来自于蒸汽机和火炮结合带来的动力和火力这两部分的飞跃,这一次革命的终极武器,就是二战后期建造的那些多炮塔厚装甲的战列巨舰。
而第二次海战形态的改变,则来自于航空母舰携带的舰载攻击机在攻击距离和火力密度上对于战列舰的碾压。
在二战后期,即使是战列舰上的巨炮,射程最远也不过数十公里,相比于舰载机数百公里的攻击距离简直不值一提,攻击距离的延伸,意味着那些战列舰,在连对手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对手的攻击范围。
而战列舰上的那些巨炮即使口径再大,但受限于当时的射程、精度和火力密度,均不足以对航母战斗群造成威胁。
而以航母为核心的第二次海战革命,发展到现在,终极的形态差不多就是美军现在这些10万吨级别的核动力航母了。
美军的航母战斗群能够称霸的两方面,一是编队里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够抗反舰导弹饱和打击的宙斯盾驱逐舰,这是“盾”;二是有着攻击力强悍,性能非常优秀的舰载战斗机联队,这是“矛”。
任何一个把美军航母战斗群作为假想敌的一方,重心肯定都会放在两个方面:第一,如何在美军航母编队的打击范围之外,向其发起有效进攻;第二,如何撕开由宙斯盾战舰组成的舰队防空网,把火力投送到航母编队以内。
前者要求进攻的武器必须具备比航母打击范围更远的攻击距离,而后者要求的是具备在宙斯盾拦截系统之外的更高的突防速度和火力密度。
以中国的DF-21和DF-26为代表的弹道反舰导弹,满足了攻击距离和突防速度的要求,唯一的缺点是,这两种导弹,不管是价格,还是产量,都不可能用来进行若干场大规模的海上对攻消耗战。
而且,如果把战场想定为中美作战,还会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非常要命的问题。
中美开战之后,按照我的理解,现在所有的战例都会失效,美军在这数十年对付地区性国家发动的若干场战斗几乎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因为近几十年来美军的作战,都是建立在美国的军事实力碾压对方的前提下,所以才会发生高科技的局部战争。
正是因为对手的落后,美国才有机会去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高科技作战体系。但是中美开战,不但不可能发生这种所谓的高科技战争,相反,很有可能是一场烈度特别大,但是技术水平未必很高的战争。
我称之为“低技术水平下的高烈度全面战争”。
要知道,越高的科技含量,意味着越复杂的作战系统和子系统的搭配,而越复杂的系统,往往包含了一个越致命的缺点:由复杂性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脆弱性。
中美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话,你以为还会有各种高科技的系统供双方使用吗?不可能的,我告诉你,近地轨道会在第一时间内变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太空垃圾场。
人类在这几十年内建立的基于卫星网络的通讯、指挥、情报、定位、导航系统,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被瘫痪掉。
而弹道反舰导弹的弱点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变得非常明显。
反航母作战中,业余的军事爱好者通常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所谓的反舰导弹威力,多少马赫攻击速度,末端机动等细枝末节上,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根本不是武器,而是如何发现并锁定。
对于航空母舰来说:发现,即摧毁。
在开战之后,如果面对近地轨道侦察卫星失效,我们如何在茫茫大洋上找到美军的航母编队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实现在北斗导航系统失效的情况下,给弹道反舰导弹提供定位和导航。
如果不能做到精确的定位和导航,用数量不多的弹道反舰导弹去攻击航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弹道反舰导弹在我看来不是一个特别完美的进攻武器。
一个能够完美克制美军航母编队的武器,除了应该具备足够远的攻击距离、足够强的威力这两点之外,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足够大的火力投射密度。
在火力密度足够密集的情况下,我根本不需要考虑精度的问题。只需要大致地标定航母战斗群的位置,就能用最野蛮,最暴力的方式去歼灭掉美军的航母战斗群。
这就跟破解密码的时候,只要我计算机的内存足够大,CPU运算能力足够强,我根本就不考虑去精心构造什么字典了,直接就穷举。
一力降十会。
何况,美军在二战之后构建的海上攻防体系中,其中一个核心的子系统即是越来越精巧,越来越智能化的导弹。不管是宙斯盾系统的防空导弹,还是航母舰载机搭载的反舰导弹,其载体都是导弹。用导弹来攻击,用导弹来防御。
导弹并不是不好,但导弹是作为一种精确制导武器,另外一面就是:贵。贵的另外一面就是,少。
以当下的眼光看来,可能导弹作为一种进攻性武器弱点还不算特别突出。但如果把目光放到10年,20年后来看,导弹就是一种特别不可靠的攻击武器。
规划一场战争,如果永远看着后视镜来开车,用上一场战争的经验来指导下一场战争,那么后果一定是惨败。
在10到20年,甚至30年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非常大可能性一个变化就是末端拦截系统会由现在的动能武器的拦截,变成能量武器的拦截。
在超级计算机指挥下的激光拦截系统,对付多目标多批次的饱和导弹攻击的交战能力,跟现有的多管机关炮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同时,反舰导弹的弹体和弹头远远没有那么坚固,很容易因为弹头被破坏或者弹体被烧毁而失稳。
这就意味着发生在未来的中美冲突里,大量的反舰导弹,可能会沦为摆设。
另外一方面,现在担任航母战斗群防空重任的宙斯盾战舰,其主要的防御手段是基于垂直发射系统的标准系列反导导弹。
宙斯盾的核心,是:“反导”。
那万一我进攻的时候,根本就不拿“导”来攻击,你怎么防?
如果能够在1500公里到2000公里之外,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大口径炮弹加速到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再以一个类似弹道导弹的弹道和接近15到20马赫的速度砸下来,宙斯盾系统怎么拦?
用导弹去拦炮弹吗?嘿嘿。一颗炮弹的造价,只有一颗导弹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而那时砸下来的炮弹,数量可能是整个航母战斗群所有宙斯盾战舰配备的导弹的数十倍,你怎么拦?
显然,在下一场海上对决中,美国现在航母编队的矛和盾,都会沦为摆设。
由配备大口径电磁炮和末端能量拦截系统的战舰组成的主力舰队,既可以在远离航母战斗群作战范围之外的地方发起一场轻易撕开宙斯盾防御系统的进攻,也可以使大量来袭的反舰导弹变成摆设。
那么,美国在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作战体系,就会变成一个像二战时的战列舰那样的东西。
在打击距离达到1500公里的大口径电磁炮服役之后,美军的十几艘航母,下场不会比二战末期的大和号好到哪里去。航母就是21世纪海上战争中的恐龙。
很可能以后海上对决中,舰载航空兵根本就不再需要担负起进攻性的作战任务,他们只需要负责争夺舰队上空的制空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去于对方争夺制海权。
这要那样的话,美国现在给舰队配备的F-35战斗机,在中国的下一代专注于空优的隐身舰载机前面,会变成一场一面倒的屠杀。
美国海军的灾难,其实在现在已经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了。
我们需要的,只是在不太遥远的将来,用一场海空大屠杀,来证明他们现在这些看似不可一世的巨型航母,其实跟当年的大和号并没有什么区别。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美国海军看到这种趋势,但是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任何卵用。
就算没有电磁炮,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从中国海军开始建造055型驱逐舰之后,美国海军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
跟具体的武器装备没有关系,而是美国海军已经陷入了一个自身武器装备发展的巨大矛盾。
下一篇,考虑从美国海军自身对未来作战的考量和装备发展方向作为切入口,去分析为什么美国海军必然会在未来的中美冲突中一败涂地。
-
XZL作者
-
墨水作者
-
威廉希尔作者
-
月影狼宙
-
秉性要好作者
-
打坐听摇滚你咋不上天
-
郭靖
-
阿潇作者
-
暗夜作者
-
希望健康平安作者
-
产业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者
-
KAIJI
-
夜雨声寒作者
-
高强
-
一乐的爹地作者
-
高飞
-
周攀
-
HOT
-
肥实的二蛋
-
王志坚
-
TigerXiong
-
海啸
-
高强
-
黎明
-
かむら
-
Vousl
-
电势差
-
Zone
-
云来
-
Denny 朱一天
-
张云龙
-
MHM
-
白衣武士
-
肥羊(林梦菡)
-
yybf
-
花儿
-
m
-
邬炫铭
-
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