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发数字货币,比特币就有机会了吗? | 404厂

 

2019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会议指出,今年要深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 

而说起电子货币,大概首先会想到比特币。 

那么问题来了,代表数字货币的比特币会成为真正的货币吗? 

本文将从4个方面,阐述比特币为什么不会成为一种优秀的货币,并为投资比特币提供参考思路:

 

1. 比特币与黄金

2. 成也黄金,败也黄金

3. 比特币不会成为货币,但却可以是一种投资标的

4. 用资产配置的眼光来看比特币

  

 

01

比特币与黄金

  

2009年,一个化名“中本聪”的网友,在互联网世界提出了“比特币”的构想。 

2016年底,比特币开始涨了。在2017年的伊始,1比特币可兑换964美元,但在2017年年底,1比特币被炒到了9701美元的历史高位;换言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比特币的涨幅高达10倍。强烈的赚钱效应在2017年造就了无数造福神话。不管是罗振宇、高晓松凌晨三点半不眠的微信群,还是曾经和锤子罗永浩在新东方做过同事的“韭菜之王”李笑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好景不长,比特币的好时光戛然而止。整个2018年,比特币的一路下跌使得圈内弥漫着近乎绝望的氛围。目前比特币的币值稳定在1比特币兑4000美元左右的区间,相比于2017年底的历史高点,早已腰斩。

 

▲目前比特币的价格稳定在4000美元左右

 

相比于理论上各国央行可以随意开动印钞机印出来的纸钞,比特币的总量是有限的。根据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的总量为2100万个;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取比特币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比特币的这种性质,让人想起了黄金。 

这世间万物的构成,都离不开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中的绝大部分是金属元素;而在金属元素的单质中,只有金和铜给千篇一律的“银白色”增添了一些生气。 

黄金除了散发出富贵的光芒,其作为一种惰性金属,化学性质稳定,相比于易于生锈的铁,和在低温环境下瞬间化为齑粉的锡,黄金即便是在古代诸侯的墓葬中经过千年的埋藏,当拂去表面尘土的那一刻,依然光彩夺目。 

除此之外,黄金有极好的延展性,便于分割。这无疑极大地方便了交易。古装剧里面,商人们在验收黄金的时候习惯性地用后槽牙咬一咬,并不是为了感受黄金有多硬,而是验一验软不软。而另一个反常识的认识是,作为身份象征的金笔,实际上是一个噱头,偏软且容易变形的黄金天生不适合作为书写工具的材料,所谓的金笔通常只是商家炒作的由头。 

最为重要的是,黄金的储量有限。物以稀为贵,珍贵的黄金自然成了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虽然银作为另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贵金属,也在货币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主流的货币体系中,黄金依然是“本位的”。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卡尔·马克思

 

回顾金本位的兴衰,或许能够对比特币的前景有所启发。 

 

 

02

成也黄金,败也黄金 

 

“自然与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些被光照亮。”

——牛顿的墓志铭

 

牛顿早年的工作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范式,于是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牛顿便只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然而,牛顿后来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的任上,确立了“金本位”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标准。 

牛顿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建立全球殖民帝国和世界市场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国际贸易的兴旺必然涉及到货币结算的问题。由于黄金是当时各国普遍接受的价值尺度,于是金本位的确立,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几乎已经是常识了。黄金稳定的化学特性,使得人类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一种像黄金这样优良介质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然而,正是这种优良的特性,妨碍了黄金作为货币的进一步发展。 

普遍意义上的物价上涨被称为“通货膨胀”。一提起通货膨胀,每个人似乎如临大敌,然而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通货紧缩”,尽管能够让持有货币的人感到一时的兴奋,但是对于整个宏观经济而言,这种货币现象却未必是好事。 

实际上,通货膨胀也好,通货紧缩也罢,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货币现象。物价水平的涨跌只是通胀和通缩的外在变现。而真正的内在决定机制则是货币的供应量与商品供应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当过多的货币追逐不足量的商品时,便会产生通货膨胀;相反,当用不足量的货币来衡量过量的商品时,便会产生通货紧缩。 

相比于价值贮藏,价值尺度才是货币更为重要的功能,因为价值尺度直接决定着货币是否能广泛流通,而只有货币高效地流通起来,才能够润滑整个经济体的各个环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力取代了蒸汽动力,进一步助推了经济的提速。各国每年生产出来的商品飞速增加,然而每年黄金的产量却是有限的,甚至由于多年开采导致浅层的黄金被开采殆尽,黄金开采的难度的增大使得黄金的供应速度愈发落后于经济增长。于是在世界范围内,不足量的货币被拿来衡量过量的商品,钱越来越贵,通货紧缩在所难免。 

在通货紧缩来临时,有两个选择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是立即消费,一个是推迟消费。但当人们意识到,只要再等一等,明天手里的1块钱可以买到比今天更多的商品时,为什么不推迟消费呢?一旦居民开始推迟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他两个是净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引擎就这样熄火了。 

由通货紧缩导致的消费的推迟,会传染给经济的另外两个引擎。 

置地建厂以及购买设备是投资的两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归根结底,生产出来的东西早晚都是要被消费的。试想,普通消费者虽然不会直接大量购买钢材,但是生产出来的钢材可以被作为汽车和家电的原材料而被消费。消费的推迟,早晚有一天会传染到投资领域,只是会因为投资涉及行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早有晚罢了。工厂主都是明白人,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掉,继续扩大生产无异于自杀行为。 

一国货币购买力的不断上升,还会造成其汇率的不断走高,进而削弱该国的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根据经典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同样一揽子商品在A国需要100元A国货币,而在B国需要200元B国货币;那么,A、B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应该是1A=2B。如果长期不满足这个关系,就会产生套利机会。这一点上,签订“广场协定”后日元的飙升便极大地妨碍了日本的出口产业,而日本作为一个外贸导向型的国家,日元升值导致贸易逆差的扩大,无疑使得“失去的十年”甚至是“失去的二十年”在不断地向日本靠近。 

如今的各国央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GDP)、保证充分就业(失业率)和稳定物价(CPI)的重要职责,而央行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控制货币量来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或几种。货币购买力充足固然是优良货币愿意被众人持有的原因,但各国央行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货币流通起来。由于在正常的通胀的水平下,人们为了在货币进一步贬值之前,更好地发挥其购买力,通常不会对货币进行囤积。因此,对于当前的各国央行来说,两权相害取其轻,通胀相对通缩,是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结果,各国央妈通常愿意把通货膨胀目标稳定在CPI涨幅2%左右的水平上。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当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1.7%之时,对于中国经济的悲观声音不绝于耳。 

如果以比特币作为货币会怎样呢?简而言之,这无疑是“互联网+金本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开采”难度逐渐加大,比特币供应量逐渐稀少,这一点和黄金极为相似。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所导致通货紧缩和随之而来的生产停滞的后果,是整个社会所不能承受之重。如果比特币真的被允许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那基本上就相当于重回到金本位时代;而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后来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已经宣告了金本位的“死刑”。

 ▲1929年“大萧条”与金本位制度不无关系

 

比特币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是在发泄着人们对于手中钞票日益贬值的不满。但从根本上讲,将货币视为财富的观念实际上已经过时了。钱趴在账上并不会创造财富,只有让钱流动起来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 

要保证货币币值的稳定,需要货币供应和商品的供应的节奏一致。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是盯着经济增长来发货币。近日,任泽平发表观点,认为央行未来在货币发行量发面应该盯住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央行推进数字货币研究的新闻,未来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可能会是这个思路。 

 

03

比特币不会成为货币,但却可以是一种投资标的

 

 

虽然比特币不太可能成为一种货币,但毕竟数量有限的特币所具有的保值性,可以让比特币成为一种投资标的。不过从实质上说,这样做其实和企图通过买红木家具、盘核桃手串儿保值增值也没有太大区别。 

不幸的是,虽然比特币的总量是有限的,但是比特币竞品的数量是无限的。 

跟风是资本市场的永恒主题。 

当看到比特币火热的赚钱效应后,诸多模仿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应运而生:莱特币、以太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它们有些在看到了比特币规则安排上的缺陷之后,并对此加以改进。因此如果将比特币和竞品进行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各有优劣:比特币作为最早成功的电子货币,更被投资者认可;而后续的其他电子货币则在机制上更加完善。

 

▲莱特币:比特币的模仿者和竞争者

 

到底孰优孰劣,还需要等到市场的选择。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在人类的货币史上,虽然黄金被各个民族广泛接受,但黄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流行货币的,黄金的“上位”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早期的商品交换活动中,贝壳、盐、铜、玉石等等都曾作为货币出现。但黄金最终能够成为全球货币,得益于它稀有、耐腐蚀、易于分割的特点。黄金也是在“币圈”的“物竞天择”中,“适者生存”下来的。 

聊了这么多关于货币的“历史的行程”,接下来回到比特币投资的话题,那么比特币上涨的驱动力是什么呢? 

 

 

04

用资产配置的眼光来看比特币

 

 

既然比特币和黄金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不妨将比特币视作一种和黄金一样的商品,因此其投资思路也应该是投资黄金相类似的。金本位终结后,黄金的非货币化,使得黄金愈发成为一种避险资产——换言之,当发生经济危机、股市崩塌、泡沫破裂之际,人们才会想起闪耀着夺目光芒的黄金。 

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黄金和比特币都不例外。比特币的供给是固定的(2100万个),因此能够决定比特币价格走向的只有投资者对于比特币的需求。需求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品本身的用途,二是投机需求。 

比特币的一个重要的用途便是匿名支付,当然这一功能通常会与洗钱等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反倒是和对纸币是否会消失的讨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目前我国流通中的纸币只占货币总量的6%左右,而欧元区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了3%。随着在线支付的不断推进,纸币会消失吗?我认为是不会的,因为纸币所具备的匿名支付的功能是在线支付所没有的。面值500欧元的纸钞被视为最“肮脏”的钞票,其强大的购买力成了犯罪分子匿名支付的好帮手。有趣的是,今年年初欧洲央行宣布自1月27日起,停发500欧元面值的钞票,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该面值钞票被用于洗钱和对恐怖主义的资金支持。而比特币也有匿名支付的功能,不少“暗网”(无法通过正常上网途径浏览,且充斥着犯罪的互联网黑暗面)的交易便要求用比特币进行支付。虽然匿名支付是刚需,但是这种需求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比特币的投机需求才是推动其价格的主要驱动力。那么如何衡量投机需求呢?答案是看比特币近期的赚钱效应。价格的上涨是会自我强化的。当在犹豫观望的人看到第一批比特币投资人赚到了钱,就会放下心中的顾虑,大举买入比特币从而推高其价格,于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开始了。不过残酷的现实却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不会永远进行下去。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巴菲特

 

近期比特币的赚钱效应如何?其实不怎么样。从19600多美元掉下来,比特币的价格已经腰斩,只能说目前在4000美元左右的价格区间盘着,方向不明朗。在市场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之前,投资比特币是一件风险大于收益的事情。

 

▲巴菲特:我们490亿的投资中,没有一个比特币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从大类资产的横向比较来看,比特币和其他资产之间的投资机会又如何呢? 

国内债券经过一番上涨,未来是继续上涨还是开始下跌,尚需观望。但近日总理发言表示,绝不搞“大水漫灌”;换言之,利率从大概率上不会进一步下降,而债券价格由于和利率呈反向变化,因此债券的牛市的前景不在明朗。“房住不炒”,目前许多地方的楼市有价无市,开征房产税的呼声不绝于耳,如果选择炒房,那么以后如何脱手都是个问题,火中取栗,要不得。想来想去就剩下“不争气”的大A股了。可是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A股经过2018年惨烈的下跌,目前已到了历史估值的低位。此时进场,或许会输时间,但输钱的概率是不大的。 

比特币是跌了很多,但是跌得最多的还是A股,况且A股的就是再烂,每年还是有不少上市公司有漂亮的业绩,可是比特币就是个“光秃秃”的币。所以如果比特币和A股二选一的话,该买哪个,不该买哪个,现在是不是一目了然了呢?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