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的一场豪赌 | 牲产队

 

...

 

老郑回来了,到了我们部门,没有恢复原来的职级不说,也就和新进员工一个级别。

他是自己来的,没有让人事部门带着。一个上午,他就来往于人事部和行政部,领取电脑、办公用品。没有等科技部来人,自己就把电脑给接上了。要是换以前,这些事,根本不用他经手,都是下面的人操持。

忙完后,老郑接了杯水,坐在了椅子上。面对我们时有时无的目光,他也表现得躲躲闪闪。

犹记得他走时的风光高调,和他回来时的沉默低调形成鲜明对比。

一年不到,准确地说,九个月而已。

好不容易熬到了午休,我们几个在群里相约一起吃饭。实际上也是憋狠了,想马上对老郑事件的来龙去脉八卦一番。

...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建设类国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委托,代替政府作为工程甲方,向社会召集符合资质的乙方。

这类工程很受欢迎。无论政府提出的付款方式和期限有多么苛刻,都会有大把的建筑企业来投标。

在那些企业的眼里,只要和政府沾边的项目,总会有收回全款的一天。相比起那些半路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无限期停工的民企,有着税收保障的政府类工程显然更让人放心。

所以,负责招投标管理的部门,自然是各类建筑企业想巴结的目标。而身处招投标部要职的老郑,更是被追捧的重点对象。

老郑年方四十五,建筑专业出身,素质过硬。许是身居要职久了,又受了过多的赞誉,老郑显得有些傲慢。尤其是在他的部门里,其他同事对他的评价并不好。

不过老郑不在乎。他这个年纪的人了,在国企沉浸多年,深谙存活之道。那就是,平级和下属都不重要,只要领导看得到你的表现,你就稳赢。

所以老郑紧紧扒着当初提拔他的某位大佬不放,表现出一种同生死共命运的态度。

撇开老郑的为人处世,老郑的能力确实杠杠的。经由他手的项目,都能保质保量。至于背后他是如何管理协调部门内人员的,上面不会在乎。

凭借着背后的靠山和不错的能力,老郑在公司里混得如鱼得水。终于在某次竞聘中,他得到了招投标部一把手的位置。

 

...

 

下面来说说和老郑事件有关的第二个人物,冯总,某建筑企业董事长,泥瓦匠出身。此人能屈能伸,头脑灵活,因此公司发展得平稳,在本地也是规模以上的民企之一。

冯总是老郑的铁粉。他和老郑相识多年,合作过数次,深深为老郑的魄力和能力所折服。

而冯总的公司,也确实在老郑的周旋下,承接到几次性价比不错的项目。而且在申请工程款时,老郑从中的疏通,也着实让冯总的垫资情况得到了缓解。

所以冯总坚决认为,老郑就是个人才,还是个耿直的兄弟。所以他在某次宴请老郑时,喝完一瓶五粮液后,开玩笑地问了老郑,郑哥,有没有兴趣加入我的公司?就负责你这一块,年薪我比照副总的层级,三十万起,如何?

其实建设类国企的薪酬并不高,它的利润来源单薄。除了政府支付的代建费,就是旗下物业公司的租金及管理费。因此,老郑的收入,也就每月一万不到。

而且近些年查得严。审计部门一次又一次地来国企核查,每来一次,就会砍掉一些福利项目。

老郑的动心,也就符合常理。毕竟人都是向往高薪、高级别的生活。冯总提出的两个条件,恰好击中了老郑的软肋。

老郑当然也犹豫过。他已经四十五岁,在这个不上不下的年纪,要他鼓起勇气离开体制,去从未接触过的民企,去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成功和失败的比例,一半一半。

在他纠结的时候,老郑为冯总再一次争取到了一个不错的项目。冯总在庆功宴上,拉着老郑说,你必须来我的公司。我绝对不会亏待你。

老郑一咬牙,答应了。当他和领导谈完话,递出辞呈时,劝他的人不少。话虽不一样,可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郑哥,你都快五十了,有必要出去吗?踏踏实实在这里做到退休,不行吗?

翻番的薪酬让郑哥入了魔,还有对自身能力的强烈自信。他一个字都没听进去,甚至觉得那些劝说,都是老生常谈,是他翻来覆去失眠很多个晚上都在思考的玩意。

老郑想着,自己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去迎接全新的生活。更高的职位,更丰厚的薪酬,象征着更有质量的生活。

 

...

然后,九个月后,老郑回来了,带着变白的鬓角,和下垂的眼角,试图把自己当做一株植物,隐身在部门的角落。

不过是不可能的,国企这种封闭寂寞的环境,老郑的出走至今还偶有人提起,更遑论老郑的回归。

用比喻的话,就是把一枚深水炸弹投进了水里,炸出来一堆潜水怪。

老郑在回来前,先联系了他在这里关系较好的哥们,表达了他想回归的心愿。那位哥们还算不错,没有水他,想了些办法,让老郑和领导谈了一回。

只是这次,老郑丢掉了很多底线,只想争取一个机会。他接受了更低的职位,更微薄的薪酬,再次回到了体制内。

这次,老郑所求的,只是五险一金、双休,和牢靠的下半生了。

关于老郑的遭遇,还是冲破了封锁,陆陆续续透露了出来。

我们部门资历最深的老夏,对老郑事件也最清楚,他总结道,老郑是想岔了,错把位置的能量,当作了自己的能量。

而冯总看中的,其实就是老郑在位置上的能量。作为民企的掌舵者,冯总最希望能得到一位中介人,那个人在政府部门、在国企都有渠道和能量,可以省去很多中间环节。

老郑恰好就是他希望的那种人。所以冯总不遗余力地将老郑拉进了自己的阵营,但是民企和国企不同的是,你所要付出的精力,绝对是它支付给你的薪酬的N倍。

民企讲究的是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润。冯总许诺给老郑的年薪,不是天空中掉下的馅饼,张嘴接住就行,而是要老郑实打实做出业绩来换取。

再说,民企的管理层,基本上是家族经营。也就是说,冯总最亲近的那批亲人们,都在管理层任职。

同一个姓的亲人还要分个派别阵营,不用说外姓人了。初来乍到的老郑,就面对着一个复杂的局面。

冯总起初,当然是百分百支持老郑,他把老郑拉了进来,自然希望这位人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所以不愿意让复杂的人际关系给老郑拖后腿,他还指望着老郑能够为他带来他预期的效果。

可惜他和老郑都没有想清楚的是,此老郑,非彼老郑了。

 

...

 

离开了那个位置,老郑只是一个民企的普通高管。他在和昔日的熟人们打交道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对方隐藏在浅笑下的疏远。

大家嘴上说着好久不见,处理事情的效率和方法却截然不同。当初会和老郑一起吐槽的工作人员们,连老郑递上的烟都懒得接,只一遍一遍地让他们按规定准备资料,按规定进行流程。

老郑那时才知道,位置带给他的红利,已然消失。

冯总是个商人,商人的眼光是最毒的。老郑几次铩羽而归后,冯总的态度俨然变了。

对老郑的支持全数收回,也不再顾及老郑的处境,任由其他管理层找老郑的麻烦。甚至连老郑的下属也阳奉阴违,他交待的事情,能拖则拖。

老郑在里面的处境举步维艰。最后,一切都是老郑来背锅。

说实话,老郑确实经历过阵营之争。但发生在国企的那些斗争,都掩盖在一层温情的皮下。而民企的战场,却简单粗暴很多,直把老郑弄得不知所措。

老郑知道,这是冯总在变相地逼他走人。他没有达到冯总的预期要求,被毫不留情地列入了黑名单。

老郑勉强捱了几个月,实在捱不住了,偷偷联系了哥们,筹备回来的事情。冯总也是知道他暗中的动作,不过丝毫没有挽留的意向。

在冯总看来,老郑已经是一个亟待清仓的过誉产品,紧急脱手才是最好。

 

...

 

回来后的老郑,就像一株植物,隐藏在我们部门。他上班来得最早,下班走得最晚,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或许他在辗转反侧的晚上,会一遍又一遍地悔恨当初的决定,恨不得时光倒流,他从未离开体制,在里面领着微薄的薪水,时不时吐槽一下工作太忙。

但是那些和他打交道的体制内人员,都会乐意接过他的烟,和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吞云吐雾,说些无聊的笑话。

他仍然是招投标部的重要人物,仍然受着那些建筑商的追捧。只不过,他表面会笑,内心却会坚定地拒绝他们的招揽。因为他们看中的,其实不是他,而是在这个位置上的他。

一旦他接受了橄榄枝,离开了这个位置,他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得按规定、按流程做事的普通人。

再没有那些所谓的内部通道。那些通道,对应的,也是老郑所在的位置,而不是为老郑敞开。

即是说,老郑用他几十年的辛苦奋斗的积累豪赌了一把,输掉了。他在衡量得失时,忽略了最基础的一点,不在位置的老郑,已经不是那个值得对方招揽的老郑了。

位置对于老郑而言,是基础。老郑对于位置而言,无非锦上添花。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