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温铁军:逃离经济危机之路 | 顾子明

近期,美国挑起贸易争端和英国挑起脱欧,全球两大金融中心都在主动与国际秩序脱钩,代表着全球避险资金的30年美债收益率跌破了2%的心理关口,出现了长短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历史性“倒挂”。

纵观全球经济史,二战结束美国称霸之后出现的七次美债长短期收益率倒挂,全球经济无一例外都遭遇了衰退。

而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这一轮扩张已经连续40个季度保持正增长,成就了其历史上最长不间断经济扩张期。月盈则亏,对此,掌握着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的达利欧日前公开表示,各国央行已无能力扭转即将到来的衰退,预计2020年美国大选前发生经济衰退的概率高达40%。

出来混,借的账总是要还的。

在这一场全球债务周期的末端,西方国家民粹主义带来的全球经济脱钩,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更不是我们能够打破的。

不过,与资本主义国家每逢经济危机必造成巨大伤害相比,中国的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每一次都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譬如从2015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了漫长的去杠杆周期。

权威人士日前在重庆也表示,中国有“充足的宏观政策工具,能够确保经济发展基本面的良好态势”。

回顾最近半年多中央一系列的动作我们会发现,面对西方的降息潮与美国的贸易大棒,我们不仅没有跟着降息,甚至连房地产夜壶、5G基建与“家电汽车下乡”等众多手牌都还没有打出来.....

不打牌不代表没有政策,而是释放政策的时机并没有到来,无论是降息降准的货币政策,还是新旧基建的财政政策,这些引而不发的手牌,都是为了在危机真正爆发之际力挽狂澜。

至于如何力挽狂澜,资本主义发展这么多年,已经爆过了几十次的金融危机,西方的资本家们都有着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

就像2008年美国的那轮金融海啸,美国需要给美联储超发的货币,寻找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以暂时缓解危机,之后,再助推这个蓄水池高速发展经济,为超发的货币制造出对应的价值,最后,蓄水池的货币回流,美国经济回归正轨,经济开启一个新的周期。

看懂了这个周期,就会明白2008年的中国,就是那个蓄水池,凭借着美国资本的涌入和市场的开放,中国经济这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与美国经济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上一轮经济危机十年之后,为了迎接下一轮的经济周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寻找一个蓄水池。

很显然,全球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开放的中国,未来最大的蓄水池只能是中国中西部广大的农村。

回顾我们从2017年开始的乡村振兴战略,到近期发改委推动大城市要大幅增加落户规模吸引农村人口,再到全国人大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过,中央的这一系列战略,都代表着中国将通过对中西部村镇的开发,通过土地和劳动力流转释放的巨大红利,来应对未来的全球经济危机。

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应对未来随时可能会爆发的危机,不仅要尊重西方经济学的规律,更要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

看惯了机械化大农场的美国经济学家们,不可能搞明白中国是如何利用小农经济走出危机的。

因此,想要逃离危机,并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只能把目光转回国内。

而在中国,三农与经济问题相结合这个领域,研究最深入的,莫过于“三农问题”专家,师承杜润生老先生的温铁军教授。

温铁军老师创造性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面对经济危机时,农村不仅像海绵一样吸纳了大量货币, 也像减压阀一样有效降低了全社会的通胀压力,最终,通过三农红利的释放,使得新中国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本次危机最像的,莫过于建国之初那一次。当时,我们不仅要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经济脱钩,还要面对老蒋把外汇和贵金属全部带走之后,金圆券给国内留下的恶性通胀。

在那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我们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并没有退却,他们挽狂澜于既倒,将货币引至农村,以大幅提升农村生产力的方式,不仅平复了那一轮危机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还借机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基础,最终实现了变“危”为“机”。

因此,政事堂认为,温铁军老师新近出版的最新作品——《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将成为接下来应对危机、把握机遇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参考书之一。

该书全面剖析了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带领新中国打赢第一场也是最难的一场金融战役,保革命之果实,扶大厦之将倾的。

只有以史为鉴,方知初心何驻。

也许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探寻到杜润生老先生的弟子们关心困难群众的初心,也能找到我们应对危机,摆脱依附,迈向复兴的机会!

温铁军《去依附》,政事堂全网首发,京东商城9月9日统一发货。


《八次危机》:在人们通常的认识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温铁军教授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七十年间,已经发生了至少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    

《八次危机》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精选留言
  • 499
    “八次危机”最早是通过温教授的视频了解到,冲击很大,很多和教科书的说法不一样,例如:从农业到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其实只存在于英美,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都是通过外来资本注入,中国是苏联,日本是美国;例如文化大革命的起来一定意义上是在对冲国内产能过剩,城市剩余劳动力的下放而缓解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温教授的观点确实提供了不一样的角度,而且是逻辑性很强的角度
  • 418
    作为三农问题的提出者,现代中国乡建运动的研究者和践行者,用国士无双来形容温老是再合适不过了。从生态文明战略构想的提出,到最近中央印发的农村工作条例,无不透露出决策者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的期盼。此外,温铁军老师最打动我的,是解构西学东渐权威说法,构建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体系不懈努力,真是功德无量,因为这样的努力能让新时代的中国学人充满自信。
  • 411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99页第一行:任何体制下的政府应对通货膨胀式的经济危机,都会在紧缩中首当其冲地抑制中小企业。读了这本书,可以一窥政策背后的逻辑。
  • 365
    读了温教授的《八次危机》才发现: 原来社会主义也有经济危机 原来经济危机是引入外资导致的 耳熟能详的合作社,人民公社原来都是因为经济基础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诚不欺我
  • 349
    多年前在人大听温教授的“八次危机”,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之感。温老说他是在田间地头了解中国的,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也坚定的认为,温老是把中国模式讲的最真实生动的泰斗大家。致敬一个独立奋斗又几多风雨的祖国,致敬这位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的经济大家。作为90后,朝闻道,必将勤而行之,为华夏复兴于世界民族之林继续努力奋斗。
  • 326
    看过八次危机,居危思危和告别百年激进,感觉温铁军教授对我们最重要贡献是“去依附”和去意识形态看问题的思考方式了,在了解共和国历史看到各种众说纷纭的疑案的时候难免陷入讲述人的主观意识形态,而温教授的去意识形态理论和对于各方面背景的透彻分析使我们可以透过表象问题看到事实本质,这不是依托西方理论体系建立的,而是依照中国经验建立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的理论体系才能讲清楚中国故事,温教授对于三农问题的透彻研究同样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祝愿中国在困难中砥砺前行,早日建立属于中国的理论体系,摆脱西方话语权!愿后人看到属于中国的理论体系能为之骄傲自豪,天佑中华!
  • 326
    温教授的《八次危机》中最令人动容的,不是他对经济鞭辟入里的分析,而是他坚定地为农民说话的立场。象牙塔内的经济学家,使用着劳动力、供给、失业率等词汇描述着这个世界,仿佛社会的一切都能简单地用数字丈量。站在高层观察底层的运行总是轻松的,又有哪个人愿意回到底层去体味那些冷暖呢?
  • 258
    温教授脑残粉报道!感谢温教授重塑三观之恩,读《八次危机》之前,我是一个典型的小布尔乔亚。读完之后,对历史和意识形态等问题有了翻天覆地的认识,也开始关注三农问题,对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n多小伙伴)两大男神竟然联动了,贪心的求一本温教授签名版新书!
  • 251
    科普一下: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刘源、万季飞等从中央到基层任职的高干子弟,在九号院参与杜老主持的关于农村改革的讨论; 1982年至1988年,王岐山曾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处长、所长等职; 陈锡文,1985年至1990年曾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所长。
  • 229
    前段时间刚拜读过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第一次对我国经济的历史有了概念。现在我国也可能面临新一轮输入型的经济危机,那怎么化解呢? 根据我国应对两次输入型经济危机的经验,肯定需要通过投资和内需来化解。投资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军事开支增长;内需这块,城市居民的负债率已经很高,而且边际消费率低,那很可能像上次一样,搞消费品下乡,通过拉动农村消费。什么商品呢?我觉得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最有希望和可能。
  • 184
    《八次危机》 推荐: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学生年代,对建国后的历史都是懵懵懂懂,自从看了《八次危机》后,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疑惑,我也深知去依附的不易,发展的不易。看看现在的日本 韩国还在为去依附苦苦挣扎,再看看朝鲜半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累累白骨。我们革命先辈的鲜血决不会白流!
  • 150
    读过温教授写的 <八次危机 > 才真的知道之前的道听途说和对中国前三十年苦难经历的见解真的是见笑于大方之家,我们大多时候都是知其然而不愿意知其所以然,苦难中华的崛起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英雄史,每一次危机行差踏错就是万劫不复,也是看过温教授的书才对这次贸易战比较乐观,知道国家已经准备了好久,不是在股市和房市,依靠的依然是人民群众是广大的农村,是共产党的初心,只愿初心不变,天佑中华。
  • 134
    还是因为明公推荐,看了《八次危机》,这本书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入手详细分析了建国以来的八次危机,看了之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了比较系统的认知,也感觉农民是真苦,为国家的贡献也是真大,但是现实中地位也是最低的。希望农民可以富起来,国家可以强起来,以后再也不要一有危机就往农村转嫁,或者就让城市工薪阶级硬抗,希望苦日子、紧日子还是让发达国家过过吧
  • 92
    从杜润生到温铁军,一脉相承接地气,始终把农村、农民做为研究对象!
    124
    作者
    百度一下杜润生老先生的学生们都有谁,就知道为啥要乡村振兴了
  • 119
    从哔哩哔哩上看温教授迷之微笑的讲八次危机,便成了温教授的粉丝,了解了我们国家一路走来的不易。从八次危机到告别百年激进,居安思危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再到我们到底要什么,他的书我都买了,也一直期待九月初的他的新作。敬佩温铁军,陈军这样的不代表利益集团的学者。
  • 104
    买了温教授的《八次危机》,另外还有电子版的《告别百年激进》。农民为国家发展做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国家不应该忘记他们;农村是中国经济的巨大缓冲地,国家也不能忘记农民。温教授的著作为我们揭示了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
  • 104
    从萨米尔阿明,沃勒斯坦,再到梁漱溟,晏阳初,一代代思想者沿着后发国家的视角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而温先生作为他们的继承者,以一个学者的严谨客观带我们见识了共和国伟大经济成就背后的无数秘辛。读过《八次危机》,方知筚路蓝缕艰难险阻;读过《去依附》,方知康庄大道路在何方。
  • 99
    刚刚读过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更加深刻地领会了达里奥所说的“每个人的负债都是另一个人的资产”。资本主义历史背景下,成功的“去依附”,就是把别人的负债变成自己的资产。中国对苏联的去依附是成功的,日本对美国的去依附是失败的。以史为鉴,祝愿接下来中国对美国的去依附过程时间短一些,买单的国人少一些
  • 97
    读过《八次危机》。我是一个历史老师,对于教材中的共和国史还算熟悉。那套革命话语总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本来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突然加速,在于我们受到了一五计划的鼓舞;大跃进的持续推进,在于我们太渴望富强;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在于我们不忘初心、以农为本。这样的解释总会让我们觉得,其实我们有更好的选择。但读《八次危机》,我自己感受到的就是三个字,不得已!这些重大决策的背后不是感性的推动,而是理性的决断,是经济确定政治,而非意识形态决定经济。感慨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推荐八次危机,提供看共和国史的新视角。它不一定真的符合所有历史真实,但足够启发你重新看待我们从何处走到今天。
  • 89
    八次危机,还是从政事堂这里了解到的,确实拓宽了我的视野,作为一个普通人,不由得感叹一下中国老一辈人的智慧和努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正是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天空,基辛格说的好,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我们要有感恩的心
  • 31
    为什么北京落户指标反而变少了?
    78
    作者
    中央文件中说的很明确,只控制京沪的人口上限
  • 68
    记得13年机关搞读书会,领导推荐的温铁军教授的《解读苏南》。当时还是在读书角看的书,温教授对苏南经验综合分析,归纳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主义”,两个“理性”,三个“占有”,四个阶段。分析思路非常清晰、全面、一环扣一环,不陷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中。不过有点宏观,主要着墨于“苏南模式”这种典型经济模式,读完还是很有收获的,推荐给大家。
  • 67
    《八次危机》《告别百年激进》《我们到底要什么》《解构现代化》 温老的书特别有颠覆性,且真正贯彻了马克思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从事实出发分析问题,而非用事实应证先验的理论。 给我的感触是,第一,一直以为大河水满小河涨,谁能理解小河有水大河满。第二,耄太伟大了。
  • 67
    温教授不仅是理论家,还是行动派。他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支农活动很有影响力。当年我在读大学期间也受他的影响成立了支农协会,参与了在各地的支农活动,帮助农民组织社农村合作社,个人很受益。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也是中国经济前行的解。恭祝温教授新书大卖。
  • 64
    刚刚拜读完温老爷子的《八次危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70年的政治经济有了不同一般人的理解,一般人都知道知青上山下乡,可为什么下?一般人都知道国企下岗,可不这样如何实现现在的全民脱贫摘帽。。。 能遇到明公,学习明公的知识,揣摩明公的思维分析,思想就像漂泊者在茫茫大海里遇到了灯塔。可能掌控不了自己在大势中的起起伏伏,但,就像我是一名医者,虽阻挡不了死亡,但真真切切地知道一个人因何病,机体出现什么病理改变才离世,才不惧死亡,才能勇敢与之斗争。也许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信念的力量,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身边很多朋友,感谢明公
  • 57
    八次危机是我的经济学启蒙书籍,是这本书让我下决心学习经济学。祖国从完全没有工业能力到发展成生产能力强大的工业国,这是世界独一的,其他欠发达国家未能够实现的奇迹,这一路走来做出了很多的牺牲。以前我对大跃进,上山下乡奋斗,以及前三十年的贫穷的偏见很大,读书后才知这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得已的决策,而危机源于祖国要工业化,争一个民族尊严。这本书让我深刻的理解了祖国的最大国情是历史包袱太沉重了,因此发展过程中每一步都很凶险,做出决策非常艰难,常常不得不舍弃很多,因此对历史以及奋斗的先辈们多了敬畏。
  • 57
    我知道温铁军是在明公的留言里,因为对明公的崇拜,细读了《八次危机》,那是我第一次借用中央领导人的视角看问题,那种刷新三观的震撼,让我读书的那一周充满了兴奋。后来又读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获得了历史的纵向视野,从而更好的读懂了明公。从此后,就像打开了一个正向循环,总会在跳上一个新台阶以后,又遇到一位高人,拜读大作后,又站上更高台阶。时至今日,明公已然不是我只能仰视的神,而是可以印证观点的良师益友。这大概是绝大多数粉丝的心路历程吧。感谢明公,给我们开启自我觉醒的钥匙。
  • 55
    曾长期在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过的王岐山、陈锡文、杜鹰、林毅夫、周其仁、翁永曦等。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刘鹤,当年到美国留学,也是杜老写的推荐信。 1982年,习近平去河北省正定当县委副书记、刘源到河南新乡当副县长、翁永曦到安徽凤阳挂职,都面临着农业、农村、农民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也都得到过杜老热情耐心的指点和帮助。 有媒体报道,当时,习近平、刘源、万季飞等从中央到基层任职的高干子弟,在九号院参与杜老主持的讨论时,“他们无所顾忌,敢讲真话,不像地方干部,报喜不报忧
  • 55
    这就是中西对经济本质的认知差别:中国至少从管仲开始经济的本质就是经世济民,而西方至文艺复兴以来经济的本质是生殖积累,以至于有了马克思对资本家的经典比喻。
  • 53
    《八次危机》,从“三农”角度出发,温铁军认为中国所谓的“比较优势”,既非劳动力资源丰富到所谓“无限供给”,也不是主流舆论所说的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改革红利”,因为这两个条件,一般发展中人口大国都有。真正的比较优势在于中国的基本制度——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和“土地均分制”的基本财产关系制约下,乡村中内在形成的“农户理性”和“村社理性”,得以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使数以亿计的农民打工者以聚落于村社的家庭为单位,既以非市场化平均分配得到的无风险资产土地来承担“非农就业”风险,又无形之中拱手把风险收益让渡给了企业家和发达地区的政府。因此他将中国农村比喻为历次经济危机软着陆的缓冲器。
  • 51
    《八次危机》让我看懂了中国再度崛起之艰难,农民兄弟付出之巨大,是他们在最危急的时刻把整个国家扛在了肩上。 同时也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能延续五千年的国家,其穿越历史的眼界和洞察,绝不是建立在张牙舞爪之上的。霸权是野蛮人的低级零和,王道才是引领世界的不二法则。
  • 48
    八次危机 告别百年激进 居安思危 “三农”与“三治”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不付出代价的美好世界,过去七十年的国内飞速发展和西方人数百年的发展也是如此,关键是谁以怎么样的方式付出代价。
  • 47
    八次危机,当时去海淀温泉村梁漱溟乡建基地时接触到的温教授的著作,一晃快十年了,大部分书里的东西都忘了,但剪刀差、乡村建设缓解城市失业、流动人口带来的稳定收益等等概念却潜移默化留在脑子里了
  • 41
    拜读过温老的《八次危机》,捋清了建国以来的各次经济危机还有中央经济政策的各次调整,对于中央每次的应对策略跟中国农村的巨大兼容性跟承受弹性不得不令人 叹服。读懂温老的书跟跟紧政事堂的犀利分析评论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 39
    解决农民问题就是解决内需问题,解决了内需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
  • 39
    明公推荐了八次危机,看过之后,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在有了更深一刻的了解,才更加明白明公所谓的接力棒,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危机是这样转化的。 然后又买了温教授的,告别百年激进,最近准备抽时间看看。 谢谢明公的推荐,能看到这么好的书。
  • 38
    应对经济危机,依然是围绕衣食住行娱上做文章,释放和消解城市的过剩产能,但,我们过去产能太大(服务全球),内需远远无法解决,因此必须有一带一路来消化,同时升级产能,升级消费,扩大需求一个是量上的扩张,一个是质上的提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棚户区改造,无非就是让落后产能暂时缓口气,政府层面的铁公基扩张也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其实储备的需求释放还是有限的,不是过去那种简单扩张就可以糊弄过去了,所以,未来带大家走出危机的,是掌握了能够消化自己家产能的市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才是必经之路。因此,tg的落后过剩既要跟落后国家和地区竞争,又要跟发达国家争夺未来的科技产业制高点。难,真难
  • 38
    拜读过温铁军先生的《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扛过八次危机的中国,借助国际产业资本实现全球布局,接近完成工业化百年苦恋,正在努力摘取高端工业化的最后一颗明珠。但是,面对的困难也都是最硬的骨头:城市经济、乡镇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城市土地潜力几近涸泽而渔,投资拉动效应已进入边界递减区间,人口红利转入拐点。。。现在还有潜力可挖的,也就是广袤的农村土地、中西部地区,如果能够有效统筹,合理开发,无疑是激活半个中国的财富密码。对温教授的新书充满期待👏
  • 38
    除了八次危机(B站有视频),温教授给我最大的解惑在闭关锁国上,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原地区大量流入白银等金属货币,宋朝造船技术发达后,白银加速流入,中东地区也受益于此,但是欧洲地区在工业革命后大量需求货币金属,明朝后期中原地区货币短缺,引发王朝财政危机,才有了闭关锁国
  • 38
    八次危机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二代领导们运用集体的智慧,很巧妙的化解了重大危机,带领中国经济创造一个个奇迹,在新时代的挑战下,相信新一代领导人会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 36
    温铁军教授《八次危机》中阐述了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制度成本和经济压力的转嫁,去意识形态和比较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城乡二元体制为城市经济和危机转化提供了“软着陆”空间,同时书中也指出“硬着陆”的危机,面临阵痛和转型,倒逼体制机制改革。应该看到从统一户籍制度开始,割裂的城乡经济正在转型,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到刘守英的城乡中国转型,这也意味着潜在“硬着陆”的危机,温形容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去依附”状态,而如今贸易战胶着,大国博弈狼烟起,相对于上世纪,“去依附”我们当前底气和经验更充足,从被动到主动适应,新书也应了景。危机倒逼改革,改革释放生产力。
  • 36
    八次危机,确实是一本科学客观的书。读后发现很多专家关于近年的经济危机解读都多少吸取了该书的观点。该书不为尊者讳,实事求是,大量数据论证观点,实属高质量读物。再次感谢政事堂推荐新书去依附。
  • 36
    温老师的《告别百年激进》中说,关于当今世界格局的解构是建立在“收益和成本对等”这一基本事实之上的-----国家实现现代化需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原始积累一个是扩大再生产,这两者带来的收益都相应伴随一定的成本。 读过著作,再结合八次危机和演讲视频来看,温老师确实有国师风范。
  • 36
    八次危机,本书给大多数读者最大的印象当然是农村对建国以来历次危机的化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温老师该著作对我最大的启发却是书中对金融资本与工商实业资本博弈对中国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影响,引发我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 36
    八次危机,不用说什么道路选择,一切都是经济发展的因和果,一切为了前进,为了前进的一切,再难的路都好走,不过规律罢了,毕竟祖上阔过,有人活过,还有人记得
  • 35
    多源信息启示,未来十年,中国农村将会迎来翻天覆地变化,三农问题的解决之车会行走在康庄大道。 从专业和兴趣来讲,普通人可以找到一定的契入点,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追随公子以来最大的收获。
  • 34
    就看过八次危机和相应的讲座,最深刻的经验就是在理解国初的那些政策时去意识形态化,不管是三面红旗还是之后的大包干,都是危机下的一种选择。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