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谍影:美国怎样炮制出假想敌? | 李墨天 饭统戴老板

1996年,前苏联尸骨未寒,美国牢牢地站稳了全球之巅,冷战时期铸造的庞大军事机器拔剑四顾,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对手了。

五年前,美国人借助先进的战斧导弹和阿帕奇直升机,将萨达姆的百万熊师打回了石器时代,5000:1的伤亡比例令全世界瞠目结舌;10个月后,前苏联轰然倒塌,冷战宣告结束,200万装备精良的美军便陷入了无事可做的状态,只能拿索马里和南斯拉夫这种国家来练手了。

但到了1996年,新的“敌人”似乎出现了。3月8日,两枚东风15导弹从福建永安点火升空,迅速掠过了台湾海峡,飞向了基隆与高雄外海,作为对李登辉访美的回应。克林顿政府行动迅速,立即调动“尼米兹号”和“独立号”两个超级航母战斗群,把它们部署到了台湾附近海域。

剑拔弩张的96台海危机,给大陆和台湾留下了数不清的野史和传说,但对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来说,这场危机让他们重新审视了这个80年代蜜月期的伙伴:拥有300万常规部队,GDP全球排名第8,发展道路又跟西方不同。在灯火阑珊处,苏联腾出来5年的位置,似乎有了新的人选。

中国威胁论开始在酝酿,但要想达到全美热议的级别,还需要一个突破口。历史没让他们等太久,

台海危机后,美国梳理了来自中国的情报,发现解放军正在研发的中子弹跟美国的W-88弹头很“相似“,他们断言中国不可能靠自己研制出这种先进武器。很快,联邦调查局就锁定了间谍“泄密”的位置:位于新墨西哥州荒野中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

在这座重重警戒、防备森严的军事基地,一位名叫李文和(Wen Ho Lee)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进入了FBI的视线:中国血统、参与过W-88项目、拥有最高级别的通行证、曾两次造访大陆,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犯罪嫌疑人。很快,FBI便展开了对李文和明里暗里的跟踪和调查。

而在第二年初,一本名叫《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书,窜上了美国的畅销书榜单,两位作者曾多年担任《Time》驻港记者,200多页的内容充满危言耸听,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怎么办,咱们好像管不住中国了!急剧恶化的环境,逐渐开始暗中扭转这位60多岁科学家的命运。

在苏联缺位的时代,“核弹泄密”和“中国间谍”这样的字眼,撩拨着每一根敏锐的政治神经:国会议员需要选票、司法机构需要政绩、情报组织需要预算,而媒体则需要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原本松散的各方势力,在这一刻默契地达成一致:他们需要帮美国制造出一个敌人。

于是,60岁的“间谍”李文和,连同艰难的入世谈判,南联盟大使馆上空的炸弹,以及世纪之交空前紧张的中美关系一起,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01. 抹黑:你为什么要种中国蔬菜?

台湾出生的李文和,是一个实现了“美国梦”的典型华裔移民。

李文和1931年出生于日本统治时期的台中县,1963年从台湾成功大学毕业后,前往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深造,于1969年取得博士学位,并在1974年归化为美国公民。1978年,他移居到新墨西哥州,加入了由“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建立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年薪5万美金。

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2015年

1980年,他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洛斯阿拉莫斯,搬进了崭新的房子里。在这所蜚声全球的顶级研究机构里,李文和享受着典型的美国小镇中产生活:工作令人羡慕,家庭幸福美满,子女成绩优异。他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并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美国核武器库建设。

1985年,在南卡罗来纳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李文和认识了中国科学家李德桓,并应后者邀请以核物理学家的身份,参加了1986年北京的计算物理学国际会议。那是生在台湾的李文和第一次踏足中国大陆,他受到了中国同行们的热烈欢迎。这后来成为他的“通敌罪证”之一。

李文和在1986年之后,又多次参加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学术会议,他严守保密纪律,提交的论文事先都经过了实验室和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主管单位)同意,在回到美国后也会向FBI提交完整的报告,甚至在跟大陆科学家通电话时,李文和也允许联邦特工进行监听。

但在美国情报机构调查W-88的“泄密”案时,作为为数不多的能接触到核心机密的华裔科学家,李文和仍然被纳入了怀疑名单中。1996年启动调查后,FBI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翻来覆去地调查李文和,连一张张旅行收据都不放过,却始终无法找到证据,甚至一度结束了调查。

但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世纪末,嗅觉灵敏的媒体按捺不住了。《纽约时报》两位记者James Risen和Jeff Gerth,通过各方打听,拼凑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间谍故事。1999年3月6日,他们的重磅报道“洛斯阿拉莫斯泄密:中国窃取了美国的核弹机密”见报[5],直指李文和。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美国的媒体都不约而同来到了位于洛斯阿拉莫斯外围的“白石”社区,围堵成为全美焦点的李文和。

文章充斥着大量错误。比如1997年李文和录用了一个毕业于匹兹堡大学的大陆留学生做助手,《纽约时报》称“这位研究助理失踪了”“怀疑他在间谍活动中扮演角色”。而事实上,这位留学生回到了匹兹堡大学,其电话在网站和黄页上都能方便查到,但两个记者却根本没做任何调查。

通过拼凑各种证据,《纽约时报》在文章里指控李文和为“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间谍案之一”。凭借纽时的影响力,李文和迅速从秘密调查对象,变成了媒体的头条人物。他家里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各路记者堵在家门口,兴奋地向路人打听:“你知不知道这家人是中国间谍[1]?”

报道刊发两天后,刚刚走马上任的能源部长比尔·理查森(Bill Richardson)在电视节目上公开宣布,李文和因为“违反安全条例“被解雇。

这种近乎大字报的解聘方式,让媒体更加兴奋,有线新闻网和英国独立电视台带头,描述中国人请李文和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好让他做间谍。各路媒体也纷纷加入了这场“如何证明李文和是间谍”的调查工作,《洛杉矶时报》干脆利落的一锤定音:“中国间谍将在十天内被捕“。

为了找到和“中国间谍”有关的证据,记者甚至堵在家门口问他[1]:你是不是在园子里种了很多”中国蔬菜“?

至此,“中国间谍“已经成为了美国传媒界的狂欢,《华盛顿邮报》甚至把中国人的“间谍传统”,考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像蚂蚁搬沙子那样把信息带回国,公元前4世纪,中国军事家孙子就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中,谈到了这种聚沙成塔式的谍报工作[1]。”

但真正着急的人是能源部和FBI,除了一份80年代的中国政府文件,他们迟迟找不到能够证明间谍行为的证据。亲手解雇李文和的比尔·理查森做客美国公共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新闻时间》时,著名主持人吉姆·莱雷尔(Jim Lehrer) 连问三次:“你们怎么还没把那个间谍抓起来?”

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加入WTO的艰苦谈判,美国媒体将朱镕基计划中的访美之行称作“进入雷区“,李文和事件又给这抹肃杀添上了一个挑衅意味的注脚。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时代周刊》记者向朱镕基发问[3]:“人们指责中国从事间谍活动,您作何反应?“

面对全场的屏息静听,朱镕基从容地回答道:“美国方面的人士犯了两个‘过低估计’的错误。第一,过低估计了美国自己的保密能力;第二,过低估计了中国开发军事技术的能力。所谓中国盗窃美国的军事机密的问题,可以认为是一种天方夜谭。[3]”

4月6日,朱镕基乘坐的专机抵达美国,他在欢迎晚宴上活泼轻快、妙语连珠。但美国人似乎并不领情,1999年4月12日,普利策奖公布获奖名单,“国家报道”(National Reporting)的奖项颁发给了纽约时报,并唯一点名表扬了李文和一文的作者Jeff Gerth,称赞他关于中国的系列稿件。

Pulitzer奖颁给NYT,西北大学,1999年

而此时,他们口中“20世纪最大的间谍“李文和,正在白石社区修剪自家门口的草坪。

02. 发难:每个政客都想来踩一脚

媒体向李文和捅出了第一刀之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他们想要的流量和荣誉,国会的议员们紧跟其后。

从《纽约时报》的报道之后,美国国会已经就“李文和案”进行了四十余场听证会,参众两院的各类委员,如情报、武装、能源、科学、商务,甚至银行和住房委员会也掺和一脚。李文和后来在传记中讽刺道:华盛顿的每一个政客都想展示自己如何协助政府抓住了一个间谍。

1999年5月6日,一直保持着沉默的李文和委托律师发表了一份声明,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工作、80年代的中国之行和FBI针对他的调查。但可惜的是,在声明发出两天后,一架B-2轰炸机从密苏里州的空军基地起飞,跨越了半个地球,向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投下了5枚炸弹。

5月25日,炸馆事件疑云未散,共和党众议员克里斯托弗·考克斯(Christopher Cox)突然向媒体公布了一份700页的报告,称中国从美国窃取的不只有核武器机密,还包括洲际导弹和运载火箭等多项技术。报告在结尾抛出耸人听闻的结论: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报告中说,有3000家中国公司和10万名留学生在美国从事着间谍工作,不单单是W-88,包括W-62、W-76等核弹头也都被中国窃取,总结下来就是:中国那么牛逼,肯定是偷我们的。就连开除李文和的能源部部长理查森看完,都忍不住吐槽:“报告读起来像是推理小说[6]”。

早在1998年初,李文和案就引起了考克斯的注意,“中国间谍”等词语更让主张对华强硬的他格外兴奋。抓住中国间谍,不仅能给克林顿政府一个下马威,也能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增光添彩,他的心思与时任众议院议长,著名的反华先锋金里奇(Newt Gingrich)不谋而合。

考克斯和牛金贵(Newt Gingrich)

1998年6月,克林顿访华前夕,考克斯在金里奇的授意下组建了“特别调查委员会”,拿了200万美元预算。委员会经过6个月的调查,在那年12月完成了这份报告。为了维护与中国刚刚有所缓和的关系,克林顿政府对考克斯报告采取了淡化立场,仅向特定媒体公布了少量内容。

但随着总统大选愈发临近,在政治献金案与莱温斯基案中都没尝到甜头的共和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来为大选造势。《纽约时报》的兴风作浪和大使馆轰炸事件,让考克斯决定不再犹豫,抛出了报告全文。发布之后,考克斯在国会里名声大噪,人气直升。

对北京来说,这份充斥着“莫须有”的报告是个无法接受的挑衅,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带着澄清事实的使命前往美国,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一次宴会上,一位女士当场质问李肇星:“我们炸了你们的使馆,你们的大学生也砸了我们使馆的玻璃,怎么你们还没完没了了[7]?”

从炸馆事件到考克斯报告,美国各界对中国的妖魔化在1999年5月达到了顶峰,考克斯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通过渲染中国核威慑和“钱学森也是间谍”这样的莫名指控,将反华舆论进一步扩大化,制造竞选筹码。美国国内的反华浪潮此起彼伏,“逮捕李文和”的声音铺天盖地。

压力甩到了能源部和FBI这边,他们每天要花掉8万美元用来监视和跟踪李文和一家,差不多是李文和被解雇时的年薪,但调查却一无所获。情急之下,FBI不惜钓鱼执法,派人假扮中国官员接触李文和,承诺“提供援助”,没想到李文和却主动汇报了此事,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主导调查工作的能源部部长理查森更是如坐针毡,新墨西哥州的人都知道,他想拿到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抓住李文和显然能让自己的形象增色不少。被考克斯抢了风头的的理查森急需扳回一城,建议FBI改变策略:放弃针对间谍活动的调查,从别的角度下手。

随后,FBI将调查的重点转向了李文和的电脑和磁盘,他们发现李文和曾经用磁盘复制过380个关于武器设计的文档,并储存在了自己的非机密电脑里。尽管洛斯阿拉莫斯的大多数员工都曾这样备份文件,以避免系统故障风险,但FBI还是打算据此以“泄密风险”为由对李文和提出指控。

李文和深知,自己的案子已经变成了一项政治任务,FBI无论如何都会把他抓起来——哪怕是以随地吐痰的罪名。他决定赶在特工敲门之前,做出反击。

1999年7月28日,在律师的运作之下,李文和受邀作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访谈节目《六十分钟》,这是他第一次在媒体上抛头露脸。为了保证采访效果,律师还专门请了一位公关专家给李文和打下手。而采访李文和的,便是擅长谈笑风生的名嘴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

这段采访在四天后播出,华莱士在节目里问道:“李博士,你觉得这一切是因为什么?“李文和回答说:“我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美国,我通过科学保护这个国家的人民,但美国政府显然不相信一个华裔愿意做出这样的贡献[1]。”

“Spy?”,60 Minutes,CBS,1999

与华莱士的访谈引起了华盛顿的注意,正打算在中国人权问题上做文章的国会不希望因为种族歧视砸了自己的脚。政府事务委员会公开指责了能源部和FBI在调查中的不当表现,一些媒体也开始质疑调查的公正性。11月,入世谈判在北京结束的消息传来,留给政客们的时间不多了。

1999年12月,他们终于横下心来,决定动手抓人了。

03. 反转:从公开逮捕到当庭释放

1999年12月10日,4辆没有牌照的小轿车停在了李文和的家门口,十余名身着便服的FBI探员鱼贯而入,前后簇拥着将李文和押上了其中一辆白色轿车。已经被媒体和政客折磨了一整年的李文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多说一句话,他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到来。

在被FBI逮捕两小时后,新墨西哥州检察官约翰·肯利(John Kenley)掏出了一份长达上百页的起诉书,共包含59项罪名,每一项都足以判无期徒刑。李文和被安排在一间单人牢房,在开庭之前不得保释,以免他“畏罪潜逃”,而检方给他量身定做的监禁规则,长达15页。

但指控的内容却非常尴尬。由于找不到“间谍”证据,检方只好改为指控李文和“以不正当手段擅自收藏、更改有关美国核武器的绝密情报”。对此检方信心十足:根据调查,李文和曾将实验室的文档备份在10张磁盘中,其中7张至今下落不明,FBI宣称磁盘里储存着“绝对机密”。

四天前,能源部部长理查森、中情局局长特内特(George Tenet)和FBI局长弗里奇(Louis Fritch)在华盛顿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议。FBI和中情局坚持抓人,他们已经为这事花了纳税人几百万美元,不抓人就太没面子,而白宫为了堵上国会里反对派的嘴,也需要一个替罪羊。

于是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司法部下达了逮捕决定。

中情局和FBI本想迅速给李文和定罪,好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但这起诉讼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一个笑话:律师发现,虽然李文和私自储存文档的行为确实违反了规定,但这种做法在美国政府内部也相当普遍——上一个被查出违规储存机密文件的人居然是中情局局长多伊奇(John M. Deutch)。

紧接着,法院发现李文和磁盘中 “美国核武器王冠上的明珠“,大部分居然都能在美国军方网站上公开下载。理查森还没来得及尴尬,手下的洛斯阿拉莫斯先抱怨了起来:由于李文和事件,实验室的招聘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被相中的海外科学家纷纷表示”不想被骗到美国蹲监狱“。

FBI更加没料到的是,李文和非但没有迫于压力认罪,反而在12月20日向华盛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能源部、司法部和FBI违反《隐私法》,擅自向媒体泄露大量有关他个人的隐私,比如他的家庭情况、在中国的行程、以及种种捕风捉影的猜测。这又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

而在调查过程中,法庭发现FBI所说李文和曾经在国外寻找工作的证词纯属瞎编,一位探员也承认自己做了伪证,捏造了李文和欺骗另一名科学家、利用他的电脑获得较高权限来下载绝密数据的证词。2000年6月2日,主审法官康韦(John Conway)突然因为“健康问题”宣布辞职。

2000年9月13日,喧嚣近两年的李文和案正式告一段落,在律师的安排下,李文和与检方达成协议,承认59项罪名中最轻的一项,在最大程度照顾政府部门面子的情况下获得自由。法官依据协议判处李文和278天监禁,刚好是李文和已经被关押的天数,李文和当庭释放,重获自由。

李文和重获自由,2000

庭审结束后,案子的主审法官詹姆斯·帕克略带拖腔的德克萨斯口音回荡在整个审判庭:“李博士,我很遗憾的告诉你,去年12月我因受政府有关部门的误导将您羁押,您受到了莫大的屈辱和全无必要的惩罚,蒙受了极大的不白之冤,对此我深表歉意。”

在律师和家人的簇拥之下,李文和走出法庭。后面的几年,他会在报纸上再次读到自己的名字,在那些报道中,他被称作“疑似中国间谍”。

04. 阳谋:如何制造一个假想敌?

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但在对付他的“敌人”这方面,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手下留情过,即使这个敌人是被他们“制造”出来的。

1985年12月,一位名叫熊谷独的日本人向美国政府提供了一份秘密材料,内容是东芝公司向苏联出口大型铣床等高技术产品的证据。熊谷独的信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但美国人收拾的对象却不是苏联,而是东芝与日本半导体产业,后者正在对美国半导体产业造成重大冲击。

东芝事件东窗事发后,美国媒体第一时间跟进,大肆渲染反日情绪。当时民调显示,68%的美国人认为日本是美国的真正敌人。而国会议员也开始频频露脸,甚至在白宫门口抡起大锤砸东芝收音机,日本警方则在美国的压力之下,逮捕了参与交易的东芝公司相关高管。

美国议员怒砸东芝收音机,1985年

最终,东芝集团所有商品被禁止向美国出口2到5年。东芝机械社长,以及东芝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全部辞职。日本向美国出口的三亿美元的半导体产品被课以100%的惩罚关税。日本被迫签订《日美半导体保障协定》,单方面向美国开放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和专利。

跟李文和案子一样,这套对付“敌人”的套路,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 媒体造势:嗅到风向的新闻机构,通过各种真假文章渲染威胁;2. 议员提案:国会议员疯狂表演,发出各种威胁,并向司法和行政机构施压;3. 司法抓人:司法机构趁热打铁,动用法律武器,或制裁,或抓人。

在这套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媒体需要流量,议员需要选票,司法需要政绩。当他们形成合力,一个“国家的敌人”就被制造出来了。

炮制假想敌,本应该只发生在意图转移民众视线的地方,所谓民主国家也这样干,似乎令人无法理解。但答案其实很简单:无论是什么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的基本仍是地缘政治这套古老的战略。“一声动员,同仇敌忾”和“上下合力,制造敌人”两种方式,都是殊途同归。

在李文和事件里,带头造谣的《纽约时报》拿下普利策大奖(尽管后来变成了丑闻);能源部部长理查森名声大噪,拿下新墨西哥州州长的位子;考克斯在国会内红极一时,后来荣膺美国证监会主席,幕后主使金里奇更是名声大噪,1999年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唯一付出的代价,就是在2006年6月2日,美国政府同意向李文和支付89.5万美元,但给钱的时候不忘强调:这笔钱并不是赔偿,而是“用于支付诉讼费用和有关税金”。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5家造谣的机构,向李文和支付了70多万美元的赔偿。

他们为错误付出的代价如此之小,意味着这种炮制假想敌的套路,一定会在未来被重复使用。

05.  尾声:一个今天仍在重复的套路

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因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开始,又因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结束。

200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因李文和的获释得到缓解。2001年4月1日,美国派出EP-3侦察机前往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查,中国派出2架歼-8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僚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飞行员王伟牺牲。

美国的回应只有一份含糊其辞的道歉信,并反复催促中国归还侦察机。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美国租用第三国飞机将拆卸后的EP-3运回。2001年8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计划向中国支付3.4万美元,作为紧急降落在海南岛的美方机组人员所接受服务的“合理给付”额,这一提议被中国拒绝。

30天后,两架被劫持的民航客机撞上了纽约世贸中心,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贸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11事件使美国的战略中心在顷刻间转向了中东。10月7日,美军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军事进攻——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的敌人。

2001年11月2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深陷战争泥潭的十年间,融入全球贸易网络的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从2001年的世界第六大出口国,花了8年时间就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再接再厉,向高端科技产业发起了冲击。

历史是一个轮回,这一次,它的周期是20年。

媒体造势比如《彭博商业周刊》2018年发表名为“The Big Hack”的专题文章,称中国军方通过植入芯片窃取机密。这篇充满谬误的文章,遭到了包括苹果在内的众多相关公司的澄清和反驳,它留下的污点,一点儿都不比《纽约时报》关于李文和的那篇文章少。

议员表演:2018年2月7日,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议员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法案,意图阻止政府与使用华为和中兴产品的公司合作。而到了7月,他甚至露骨地在推特上评论:“如果美国不搞倒中兴,就永远搞不倒像华为这样规模更大的公司。”

司法行动:在通过加拿大政府抓人之后,2019年1月28日,美国司法部召开发布会,宣布起诉华为侵犯T-Mobile一个机械手专利,现场政客云集,包括司法部长惠特克,商务部长罗斯和国土安全部长尼尔森。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李文和当年的讽刺:每一个华盛顿政客,都想来掺一脚。

20年过去了,很多东西变了,比如谈判桌两边的实力对比;很多东西没变,比如那些“制造敌人”的套路。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在地缘和经济制高点的争夺战中,寄希望于对手的善良和守规则,渴望对方拿出对待自己国民的态度来对待敌人,无疑是幼稚和愚蠢的行为。

在认识到这些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强大的对手,往往成就强大的自己。同亿万劳动人民一道,超越那些强大的对手,向全球产业的制高点进击,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也是荣幸。


参考资料:

[1]. 我的国家控告我,李文和,2002

[2].《考克斯报告》与李文和案,高咏湛,2000

[3]. 在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的发言,人民日报,1999

[4]. 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凌志军,2003

[5]. Breach At Los Alamos: A special report,纽约时报,1999

[6]. 考克斯报告:内容和影响,朱峰,1999

[7]. 说不尽的外交,李肇星,2013

[8]. 他改变了中国,罗伯特·劳伦斯·库恩,2005

[9].The 1999 Pulitzer Prize Winners,纽约时报,官方网站


精选留言
  • 490
    做工业自动化做了12年,从2007年开始出海一直到现在,常年在海外各个国家奔波,一点一点见证着国家工业的强大,自己作为一个建设者,倍感自豪,但是在国际竞标中面对欧美日竞争对手的技术和高度的专业性规则性,也倍感压力。我们不会放弃,想起来肩上背负的使命,就有无限的动力。为日益强大的国家自豪,为自己自豪。
  • 292
    牛金贵这个名字做到了翻译中的“信、达、雅”
  • 205
    今天是他的生日,又看了一遍《他改变了中国》。这书的开头,讲了件事: 911发生后的几个小时,江泽民主席紧急致电布什总统。同时在袭击发生之后,中国几乎马上派遣了32名反恐专家前往美国,前所未有地让美国人分享情报。想到之前五个月,中美南海撞击才刚刚发生,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惊人的转折。 在遭到挑衅时表达爱国主义热情与意志,而面对全球危机时却能冷静克制地履行大国之责,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智慧与担当。也多给了我们十几年的发展机遇。
  • 182
    朱镕基的回答不止这么简单,还有一大段来回应媒体形容他去美国是参加鸿门宴的评论,讲话水平的确高。
  • 133
    happy birthday
  • 133
    遥想蒋公和宋美龄结婚时,报纸大标题“中美合作”……
  • 124
    那个卢比奥,因为他是从古巴出来的,身上带有原罪,所以他比一般美国人在反华问题上更积极更卖力,极力想向他的幕后金主证明自己。这种人可恨、可悲、可叹
  • 110
    政治问题,只有利益,没有对错!
  • 106
    强大的对手,往往成就强大的自己。同亿万劳动人民一道,超越那些强大的对手,向全球产业的制高点进击,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也是荣幸。
  • 83
    被盯上了未必不是好处。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我们对他们构成威胁。 狮子永远不会介意在它门前的蝼蚁,但是远远的一头老虎却引致它寝食不安。 中国可以从二十年前的假想敌的地位荣升真正敌人的地位是美国对中国的称赞。赋予中国的荣誉是美国以牺牲自己的尊严,揭破虚伪的大同说法,放弃成为世界老大地位极大代价而形成的。 难道我们不应该开心吗?
  • 73
    “媒体需要流量,议员需要选票,司法需要政绩。当他们形成合力,一个“国家的敌人”就被制造出来了。”
  • 63
    设置假想敌是一个常规的国家政治工具,现在看起来超级好用
  • 54
    我们的敌人都不用假想,我们自己努力吧!
  • 54
    先做好自己,才能对付敌人
  • 35
    找个人顶罪,李文和案比长安十二时辰精彩多了
  • 35
    希望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
  • 9
    诚然大国博弈,各自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纵强大如美国之各种强力机构FBI/司法部/国会,为给一个小小的华裔科学家定罪,仍然需要完整自洽的证据来“构陷”,为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最终尴尬收场,这难道不也说明了美国国家体制尤其是司法体制,以及舆论监督制衡机制的公开、透明以及极致的程序正义吗?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 4
    我一直都很担心,操纵对华议题,将越来越成为美国的“政治正确”。而其具体表现则很有可能是全方位的,广度和深度,比起“李文和案”很有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特朗普政府的种种举措,极为严重伤害了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的关系。比起克林顿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觉得以后想要好好中美关系,只靠共同利益以及搞好中美经贸关系是不够的,在我看来还是得有对美国更多筹码在各方面。比如朝鲜、市场、稀土、中俄关系、核武等
  • 3
    韬光养晦,专注经济民生
  • 3
    世界就这么点大,资源就这么点多,为了保持领先的水准和地位,美国人就连法国这样的西方世界盟友也是说下手就下手,怎么可能放过任何一个搞死社会主义国家的机会?american first,就这一句足以说明这个国家天生就是地球上所有其他国家的天生敌人。
  • 3
    看出一万多字里的关键词儿了:谈笑风生!
  • 2
    想要不被欺负,唯有自己强大。个人富有,强壮,健康,朋友多,还有人能欺负你吗?有几人敢欺负你?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 2
    在地缘和经济制高点的争夺战中,寄希望于对手的善良和守规则,渴望对方拿出对待自己国民的态度来对待敌人,无疑是幼稚和愚蠢的行为。
  • 2
    历史细节交替着大局的演变,岁月变迁折射出真实的面目,情怀之大,如何不催人奋进
  • 2
    关于美国需要假想敌这事,英国学者格兰特女士的《剑桥美国史》也有阐述,看来也是有目共睹的了。
  • 2
    李文和这事儿可以拍一部电影了。
  • 1
    20年过去了,很多东西变了,比如谈判桌两边的实力对比;很多东西没变,比如那些“制造敌人”的套路。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在地缘和经济制高点的争夺战中,寄希望于对手的善良和守规则,渴望对方拿出对待自己国民的态度来对待敌人,无疑是幼稚和愚蠢的行为。 事还是那事,人非那人,希望一代有一代人的精神气。哎,不好评论
  • 祂改变了中国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