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度和惶惑感 | 瞎爷

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 6个朋友

读沈从文回忆自己如何从湘西偏僻之地来到北京,常常能读到一个词:惶惑,对未知的惶惑:

从生活中学到的永远比从旧书本子学的,既有趣味又切实有用得多......因此勉强维持到县里高小毕业,还是以野孩子身份,离开了家,闯入一个广大而陌生的社会里,让生活人事上的风吹雨打,去自谋生存了。

于是在一场大病之后,居然有一天,就和这一切终于从此离开,进入北京城,在一个小客店旅客簿上写下姓名籍贯,并填上“求学”两个字,成为北京百万市民的一员,来接受更新的教育和考验了。

认真想想,这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初入人间世,必然有的恍惚: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

换个说法,我在这个偌大的人间世,该如何安身立民?

这两天读胡适的《四十自述》,这种恍惚感,青年时期的胡适也有:

我在我母亲的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体谅人,宽恕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广漠,人海,广大,陌生,100万人中的一个。这些词汇,胡适也罢,沈从文也罢,其实都在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都在表达自己的渺小,脆弱,孤单,孤独。

新鲜度和惶惑感,是每一个初创世界的青年人都有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在新鲜度和惶惑感之后,你所行走的范围,就成了你的世界。

胡适在他的第一篇白话文里这样写到:

譬如一个人立在海边,远远地望见这来往的船只,一定是想看见他的桅杆顶。以后方能够看见他的风帆,他的传神一定是最后方可看见。那去的船呢,却恰恰与来的相反,他的船身一定先看不见,然后看不见他的风帆,直到最后看不见他的桅杆顶。.......

我读这段话的时候,想起来的是陶杰说的一段话:

你今年三十岁,半生即将过去了,青春的岁月就像下午四点半的骄阳,浮金满眼。而当你呷尽手中的咖啡,一饮而天地黯,不过也是浮生一梦。这是独自一人整理一下往事的时候――到了这个年纪,你应该有足够的成熟,不随波逐流地叫做“充电”、“减压”、或者“一个人静静地舔伤口”――你需要的是独处,在慎独中重新寻回三分的冷静、七分的宽恕。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但一场巨变,已经发生了,地动山移,浑然不觉,当时是道是寻常。世上的生死荣衰,不就是在空寂之中缘起缘灭的么?

而我之所以想起上面这些联想,是因为我在微博上读到的一段话:

和25岁之前认识的朋友、师长碰面,聊天的信息量是近些年完全不能比的。果然人生中「新鲜事」的额度都会在那个阶段用完。以后的事情还会发生,但不再新鲜。

01

很多年前,应该是在读者这样的鸡汤杂志上,读到过一个故事:

村子里的年轻人要去外面闯荡世界,村子里最聪明睿智的老人给了年轻人两个锦囊。要他在最困惑的时候拿出来。

年轻人去了外面的世界打拼,很不容易,非常惶惑,在他快要坚持不住,准备放弃的时候,他拿出来第一个锦囊,打开来,上面只有三个字:不要怕。

年轻人后来也老了,他回首往事,又开始变得惶惑,开始怀疑自己一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他又拿出第二个锦囊,打开来,也是只有三个字:不要悔。

后来我读金庸的小说,里面写到纪晓芙和杨逍的女儿叫杨不悔,就想起来这个故事。

不悔。悔又如何?开弓并没有回头箭。时间这条长河,不会把你带回去。刻舟求剑没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你只能勇敢向前。

世界是赤手空拳打出来的,胡适是,沈从文是,毛泽东是,李嘉诚也是。

只有懦夫在恐惧。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02

佛经上也有一个故事,说佛祖讲法,问弟子: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

答案是放到大海里。

有人说,我宁愿干涸,也不要放到大海里,因为我不愿意失去自我。因为一旦放到大海里,我就再也找不到我自己了。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个时候,我不敢去大城市,不敢看北京上海广州街头拉着拉杆行李箱走路的人,我觉得那都是些无家可归,居无定所的人,太可怜了。

我可怜别人,其实是可怜我自己。

因为我对不可知的未来内心里充满恐惧。

直到后来我也变成了拉着拉杆行李箱奔波在世界上的人。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个时候,我才不虚弱,我才明白什么是云淡风轻。因为我经历了,我见识过了,就像爬山,我艰难地爬到了山头,站在山顶,我才知道,这就是云淡风轻。我才有资格对人说,别放弃,你能行。

03

那天在广州南站高铁站,站在三楼的肯德基餐厅往下看,看着二楼候车厅里熙熙攘攘的人流,我问侄女小婧,你看这些熙熙攘攘的人流,有什么感觉?像不像你们物理课上学的布朗运动?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有自己的方向,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但在站在高处的冷眼旁观者看来,都毫不相干,像极了布朗运动,每一个分子,都在做无序运动。

小婧说,嗯,你这是上帝视角。

是啊,所以欧洲有句谚语,叫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我们就像上帝眼里的蚂蚁,当我们看蚂蚁在地上忙碌,为了一篇面包屑努力奋斗的时候,在上帝眼里,那是极其可笑的。上帝的一口唾沫,甚至一口痰,或者是伸出的一根手指,碾出的一只脚,在蚂蚁眼里,都是一场创世毁灭的洪水,都是五指山,都是灭顶之灾。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活着,是很可怜的。

我接着又问,你在家里是你爸爸妈妈的宝贝,你会觉得你是被重视的,受尊重被爱护的,那么,你到了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再是特殊的,独一无二,受关注的?

小婧想了想,说,现在。看了那么多人,原来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都是普通人群里的普通医院。

我说嗯,回答得好。

万维钢有一本书,叫《你有你计划,上帝另有计划》,有一章节,就专门回答你这个问题。

当你不再觉得自己是特殊的时候,你会改变视角,改变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会让自己变得谦逊、公正,慈悲,平等。

能意识到自己的不特殊,就是不特殊论者。

一个现代人如果学习了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方法,他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认为除了聪明和能干之外,他应该拥有一些优良品质,其中一个品质,请允许我创造一个概念,不特殊论。

现在有很多特别成功的人物,不管多厉害,也没有表现出狂妄自大的姿态,有一种知识上的谦逊,这个谦逊不是假装的,他们是不特殊论者。

不特殊论者首先要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世界不会因你而存在,世界也不会因你而改变,不管你能做多少,其实这个世界的运行基本上都跟你没关系.

不特殊论者的反义词是武志红老师发明的巨婴。巨婴的特点是始终认为世界应该绕着它转,巨婴认为如果他不高兴,那就说明这个世界有问题,他对这个世界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周围世界是不是让他高兴。

巨婴如果始终不长见识,就永远都不会成为不特殊论者,他们可能会变成弃婴,弃婴认为是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世界已经一再让他失望,他完全失去了信心,也不再对世界提什么要求了,甘愿做个边缘人物。

巨婴和弃婴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永远都是从自己出发,要么就是世界对我好,要么就是世界对我不好。

做一个不特殊论者,并不是说就不能接受自己的优越条件,更不是说要跟别人一样,不特殊论者只是会对自身上的任何特殊之处都有一点不安,这点不安ni可能就是是你智慧增长的开始。

那你可能会问,我要是不想做芸芸众生,我想不特殊,有没有特别的办法。现在我想问你的是,如果是你,你觉得会有什么办法?我问小婧。

小婧想了想,回答说,我想不出来。

我说,你想想,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受尊重,有哪些方式?有权?你出门的时候,警车开道,前呼后拥。有钱?你出门私人飞机,保镖成群。或者说你有名,就像明星,一到机场车站就被人围观。还有没有?有,就是有知识,有能力。虽然你在人群里,看着很普通,但你知道自己不普通,因为你的思想,你的知识,你的发明,你的奋斗,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推动了社会进步,你也是有价值的人。

嗯,就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别人有价值的人。

对,有价值,你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你才被人尊重,受人尊重,你才能过有尊重的,体面的生活。这是社会生活的要义,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但不是做一个特殊的人。

做一个人,你没有什么可特殊的地方,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你就能做到所谓的出人头地了。出人头地,是出/人头地,不是出人头/地,也不是出人/头地。人和人的身高,都差不多,最高的无非两米多,最低的一米多,大家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为什么有人能在这个社会上很成功,有人却只能做芸芸众生?

因为他们既是一个普通人,但又是一个特殊的人。同时又没有把自己当特殊人看待,而是靠个人努力做到不普通。小婧若有所悟地说。

太对了,你能这样想真好。所以,作为一个刚满18岁的人,一个新考取大学的大学生,你能这样想,真难得。

人应该早点明白弱肉强食是这个社会最根本的游戏法则,你从一开始就得想法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价值,你越有价值你就越安全越占据主动,不要被一些温柔的表面蒙蔽,当然这些温柔的东西很重要,但不要因此停下脚步,当你有价值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是温柔的,当你没用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会瞬间狰狞起来。

所以,浪费生命放纵自己,就等于放任自己变弱,增加了自己成为“羊”的可能,这是很危险的,努力逼自己成为“狼”,狼吃羊的时候是不会注意羊流出的眼泪的,狼能把控自己的命运,而羊不行,年轻的羊凭借矫健的步伐可以暂时逃脱被捕食的命运,但上了年纪的羊只有被狼吃掉这一条死路了。

我告诉你这些,是不是觉得听不进去?我用怀疑的眼光问。

小婧回答:能听进去。

我说,我怎么觉得可能听不进去啊。

04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家里人来人往,先是我侄女小婧从山东过来住了一段时间,然后是我的一个外甥,广东仔叶肇琪也搬来住几天。

两个孩子,一个刚刚考入大学,9月份开学,一个是暑假后读初三,面临考高中的压力。

一个山东孩子,一个广东孩子,两个人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如果说是有交集的话,是因为我的存在,我是伯父,又是姨丈。

在和两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感受很多。

一个是,这些孩子,和我们那个时候比,不一样。最主要的是,他们没有压力,没有包袱。换个说法,活得不沉重。不像我那个时候,整日忧心忡忡,为未来担忧。

再一个是,他们花钱的意识,和我们不一样,在我看来,他们对花钱,好像是觉得理所应当,似乎不用去想挣钱的事情。挣钱的事情,是你们大人的事情,和我们无关。

但特别让我感慨的一件事,当我逼着他们读书的时候,他们居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余华的《活着》。

我很好奇,为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作家的同一本小说,而且都能够读下去,读得津津有味。

我问叶公子,这个初二男生说,他以前在百度上搜索活着,看见有推荐这个,好像中学生必读书目里,也有这个,所以一直想读。我问读的感受,说是挺好的。

还有一点就是,在和这两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和他们交流,你会感觉,他们懂得明白很多道理,但就是懒得去做。

也许他们有他们的理由。毕竟未来是他们的。

05

这两天,有两段话,让我很有感触:

如果努力等待,而不是把自己的努力放进去,那么慢慢的日落之后,又将是一个沉重的黑暗之夜。

大家都很忙,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生活品质也发生了本质改变,那是一种白天黑夜的不同。


精选留言
  • 1
    新鲜感与恐惑感 说年轻人说的很准,不过我跟你家小孩子还不一样,我花钱算着花(꒪ȏ꒪)
  • 1
    想吃大闸蟹,又买不起,感觉天都黑了,虾爷你能不能发个大红包啊,
    作者
    发现你最关心的主题就是食和色。
  • 1
    半生已经过去,怕过悔过努力过,过好下半生
  • 可能是自己太弱,每天很惶恐,95的我刚毕业,感觉比不上大多95后。实习一年也有了点所谓的感悟:不能刻舟求剑,开弓没有回头箭。进入社会的我不能回到从前了,只能一直顺着时间的长河走下去,就是感觉还没有能力应对接下来必定要做的几件改变人生的大事。(这么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他老人家笑也是我自己解决自己的事啊 咱能有啥办法 哈哈)
  • 沙发,最近感悟:努力(奋斗)的环境(土壤)很重要,我在为自己越来越懒惰的行为作开脱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