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Elton John - The Lion King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非洲大草原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为高大的乞力马扎罗山披上层金色的光纱,所有的动物涌向了同一个地方——荣耀石,兴奋地等待着一个重大消息的宣布:它们的国王木法沙将迎来自己的新生儿。
这个新生儿就是小狮子辛巴,它是木法沙的法定接班人、荣耀石未来的国王。
小狮子王辛巴在众多热情的朋友的陪伴下,不但经历了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也遭遇了最艰难的挑战,最后终于成为了森林之王,也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体会出生命的真义。
01
昨天下午,去看了电影《狮子王》,真人版,3D,中国巨幕,杜比音响。
电影一开场,让人想起该片导演的另一部真人版数字特效电影《奇幻森林》,让你在内心里惊叹迪斯尼、好莱坞精湛的技术能力、奇幻的想象力好老瓶装新酒的再造能力。
除了技术、表现形式,《狮子王》打动人的,更多的还是价值观。
我坐在那里,先是想起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伴随着他慈祥的声音:
非洲大草原上,太阳升起,一只羚羊醒来,他开始奔跑。他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是:快跑,不跑就会被狮子吃掉了。
一只狮子醒来,他开始奔跑。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快跑,如果不跑,抓不到羚羊,今天就要饿肚子了。
然后我开始想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想起国王,王后,国王的弟弟,王子哈姆雷特,以及在夜晚来向儿子诉说冤情的国王的幽灵。
然后是哈姆雷特的疑问: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再然后是突然想到了二月河在《康熙大帝》里写的康熙,以及他的众多的儿子们,九子夺嫡。
然后在心里感叹:这不是一部童话故事,这分明是一堂人生认知的成长课。
02
王尔德说:每个人生来都是君王,但大多数在流亡中死去。
草原、星空、爱情、友谊、父爱、成长、挫折、团结、与恶势力的战斗,........人生的所有元素,都在这个童话故事里得到了对应。
就像豆瓣上那篇最受欢迎的影评的题目《每个人都曾是辛巴,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狮子王》:
故事打动人心,因为迪士尼把人的面孔换成了狮子。新生的喜悦,父母的辛勤抚育,未知世界的新奇与危险,失去父亲后领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尽懊悔……辛巴的历险,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经历荣光,经历挫败,经历那种反反复复试验智慧与勇气的犹豫不决与真正挑战,经历必须面对的痛苦,经历必须挑起的责任。多少人期待辛巴的一声咆哮,其实期待自己的真正长大,能够义无反顾的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对广阔的世界,面对有限的生命。迪士尼造了一个梦,让我们心陷其中,好似自己也有一个王国,那里有被阳光照耀到的地方,草木丰沛,生命自由,那里是心灵的属地,可以任由我们的勇气驰骋。只是年少的辛巴(和我们)都不知道,有阳光的地方必有阴影,阴影里险象丛生,依然是我们心灵属地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办法面对阴影,我们也无法面对阳光。
三套生命哲学在这个故事里给人选择。一位是老国王木法沙,有如神祗的父亲,他认为生命是一场循环,每个人在这场循环里都应找到自己的位置。权力与责任相应,越高的权力意味着越大的付出,责任是他勇气的源头。一位是篡权者刀疤,在阳光背后伺机反击的影子,他认为权力至高无上,只有最高的权力才能换来最大的自由,而为这“自由”可以不计代价,包括亲情、友谊、自然和其他生命。还有一套生存哲学是属于弱小者的,彭彭和丁满,他们是快乐无忧的小民,没有必须承担的责任,没有必须要解决的终极问题。他们认为生命不过是一条直线,能走多远走多远,只要保证自己有饭吃,有觉睡,除此之外都不是问题。“Hakuna Matata(无忧无虑)”,这就是他们的生存宣言。
三套生命哲学,孰优孰劣,在年少的辛巴王子面前都不是问题。只有当问题发生了,必须用一套办法去对付它时,哲学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而什么问题会挑战生命哲学?死亡。
辛巴成长中最大的挑战是父亲的死亡,并且这死亡与他相关,因为他的好奇引来危险,因为他的无力使父亲失去生命。刀疤的阴谋设计当然直接导致了木法沙之死,但辛巴无视危险与没有成长间接导致父亲的死亡也不可忽视。
在这场挑战之后,辛巴除了懊悔,只有逃避。逃避成了他的第三条路,既不属于阳光的国王,也不属于阴暗的夺权者,他既不想为芸芸众生付出守护的能量,对争夺权力也没有执念。他自然走向了一个承认失败并对失败坦然的选择:Hakuna Matata,来自弱小者彭彭和丁满的生存哲学。
太多人喜欢这两个角色,在我看来,并不只因为他们是故事里的搞笑担当,而是他们十分坦率的说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想法:不管明天怎样,把今天过好,开心就行。就像TVB那句名台词,“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远在非洲草原的彭彭和丁满,说的不是同样的意思?
只不过他俩执行得特别彻底,能让一个落魄王子接受自己和他们一样不过是条直线,也有走到尽头的时候,那最重要就是完成自己的生命而不必顾虑太多。他们也能让一个充满力量的王子接受自己和他们一样,不必吃肉,吃素都可以过得很好,所以百姓们的快乐让王子大开眼界,原来根本不用有什么责任,什么循环,也不必费尽心思去照顾阳光或阴影。
辛巴在彭彭和丁满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就像我们少年时在象牙塔,不必考虑什么升职加薪,也不必想到育儿养老,只要和同学伙伴开心的唱唱跳跳,这样过下去似乎没什么不可以。但其实《狮子王》的故事并不真正尊奉这套“Hakuna Matata”的生存哲学,如果真正相信,王子可以自然的成为平民就这样终老。而《狮子王》坦率说出“Hakuna Matata”,更多是用心良苦拿它当一面镜子——它想告诉我们,当真正的问题发生时,这套哲学不那么管用,因为辛巴不仅仅是辛巴,他还是母亲的儿子,是王国的使命,是朋友娜娜和草原其他生命的守护者——辛巴不是辛巴一条直线,而是广阔世界无限生命循环中的一条纽带。
正是这套一开始就从木法沙口中说出的生命价值,在辛巴的人生历险里反复试验,直到最后才显现光芒。哪怕父亲的死也没有让他领悟,为何生命是一场循环,因为那时的父亲只是他的父亲。他的觉悟在于发现自己的离开导致更多人的落魄,引来族群更大的危机,他才发现,原来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恰恰相反,引来更大的问题。他必须承担起责任,守护母亲和其他人的生命,守护被阳光照耀的国土——否则,他将失去更多。
“我是谁?”这个命题终于在辛巴觉悟前提出。我是辛巴,一条直线,我就可以继续在吃草的地方快乐地过下去。但我不仅是辛巴,我还是狮子王国的辛巴,并不是一条直线,我是维系许多直线的人,我必须去面对,敌人、失去的家园、老去的母亲、弱小的朋友。我是我,也是他们的辛巴。
当老国王木法沙的慈祥面孔在天空闪现,许多人都会流下热泪——为何早就听过的道理,要过完大半生才明白?而那时父亲早已化作星星,我们只能在心里守护智慧与勇气的灵魂。
《狮子王》故事的伟大,因为它不仅仅是拍给成人或孩子们的一时欢娱之作。笑笑便可,开心一刻,那彭彭和丁满作为主角足矣。它的伟大恰恰因为它是一场悲剧,悲剧的基底里有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痛苦,有限的生命,必须离开至亲的坚强与独立,对未知世界的挑战……当我们独自上路时,要用怎样一套生命哲学走出自己的路?辛巴在经历,辛巴也在替我们思考,替我们回答。
有人感慨,辛巴最后还是成了和木法沙一样的狮子王。其实这正是故事的奥义。因为他们的生命哲学在传承,不管木法沙、辛巴或娜娜经历了如何不同的人生,他们信奉的价值,一直在延续下去。相信生命是一场循环轮回,相信自己在其中有一个位置。这样赋予自己生命的价值,辛巴之后的生命也才值得真正咆哮。
我们也从辛巴变成了木法沙,在星空凝视。
人生的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唤醒内心里的自己的过程。
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但找到自己,成为自己,何其难啊。所以,每个人都曾经是辛巴,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狮子王。
03
百度百科《哈姆雷特》词条下,这样解读《哈姆雷特》: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哈姆雷特对命运的态度几经变化,甚至看似前后矛盾。哈姆雷特起初认为,命运变幻无常,既不扬善,也不惩恶,反给高贵之人带来灾祸。他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咒骂命运为“娼妓”,并在一次独白中表示要挺身反抗“命运的暴虐”。但在经历一次“突变“之后,哈姆雷特转而完全信靠天意。鉴于哈姆雷特最初对命运的强烈不满和愤怒,这种突变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哈姆雷特对命运看法的前后变化,究竟蕴含着莎士比亚对命运的何种思考?尽管咒骂命运的哈姆雷特看起来像马基雅维利,但莎士比亚随后就彰显了二者的差异。通过展现哈姆雷特的两种命运观,莎士比亚不仅否定了对待命运的两种极端看法,而且显示了正确对待命运的恰当态度:人的不幸,不是归咎于任何外在偶然性,而应归因于个人的天性和选择。在剧中,哈姆雷特同时扮演着诸多角色,他显得同时是一名哲人、复仇者和戏剧家。然而,遭遇变故后的哈姆雷特先是没能节制自己的悲愤,接着一再抱怨命运不公。这对身为丹麦王子的哈姆雷特而言,是个大问题。哈姆雷特对命运的看法暴露出他的缺陷。
《狮子王》回避了这个问题,或者说绕过了这个问题。它的解决办法是,告诉每一个成长的心灵:你必须长大,但又必须有丰饶的心灵。
就像广阔的草原,就像浩瀚的星空。
就像雨果那句话: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
就像康德那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任何伟大的成就,成就它的一定是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价值观。
一颗狭小的、狭隘的、鸡贼的心,是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也无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所谓哲学的终极三问,其实是每一个都会面对的。只不过,有的人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人回避了这个问题。
更多的人,像阿Q,在面临这张考卷的时候,在上面画零,并且安慰自己:孙子才画得圆呢!
04
探寻生命的意义,是人作为莎士比亚所说的“万物的灵长、大自然的骄子”必然的课题。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把一头老虎和一个少年放在了大海上。
一个是在草原上,一个是在大海上。
每一个少年的长大成人,都是一场人生的艰难跋涉。
有人说,为什么要有心灵鸡汤,底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不是动物,我们从动物性里挣脱出来,在自己的心里,塑造出一个人格神的样子,并且顽强地以为,那就是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
所以,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
这个时候,你才真正长大成人了。
05
想起来前几天回到家乡的感受。
我回到故乡的第二天早上,起得早,站在院子里发呆。
我是在这个院子里出生,长大,离开的。
地方还是那个地方,房子不是当年的老房子了。也没有当年的槐树,枣树。
我奶奶去世了,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老了。我们兄妹长大,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突然觉得,我有点刻舟求剑的意味。
太阳升起来,日出杲杲。突然觉得杲杲这个词,用在家乡的日出,贴切极了。
突然就想起来《列子汤问》里的两个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我在心里问自己:我是在异乡的时候离家近?还是在家的时候离家远?
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才真正拥有故乡。
我也曾经是故事里的小儿,我也曾经是故事里的孔子。
当我站在当年自己出生的土地上,面对着杲杲日出,我还是忍不住在心里问我自己: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
想起来一个段子,说《西游记》里唐僧的那句自我介绍,其实就包含了这三个终极问题的答案:
“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往西天取经而去。”——我是和尚,从唐朝来,往西天去。
而鲁迅提到的《说岳全传》里的和尚坐化的揭子是:何立从东来,我往西方去。
06
沈从文说:
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
挚爱那朵白莲
-
hv作者
-
?Lily?-wan
-
别看了我就是那个灵魂有趣的家伙。
-
戒糖作者
-
阿雄
-
无花果作者
-
Gina W作者
-
挚爱那朵白莲
-
大船作者
-
云贺
-
鵬少
-
深海里的那抹蓝
-
茉莉茗茶
-
小马的妈妈
-
春夏秋冬
-
阿飞
-
Stanley C
-
恰逢雨时
-
V+
-
大江
-
小胖
-
惠惠donna
-
宝贝鑫行
-
从心开始
-
蓝天白云
-
Felix Z
-
龙虾泡饭
-
谌chen 映
-
知行DESTINATION
-
拒绝再玩
-
川子
-
ice暖小添
-
小马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