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营智能硬件,在A股借壳的博信股份;
主营大健康,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Camsing Healthcare(BAC)。
一个集团在三个市场中拥有三家主板级上市公司,实力不可谓不雄厚。
依然出现了问题,而且牵扯进了一大批公司,从金融到互联网,给他们撸了个爽。
警方为什么刑拘?因为有人主动报警。
谁报的警?诺亚方面报的警。
诺亚集团是什么?是中国最老牌理财机构之一,业务涵盖线下线上,规模庞大,当前已经上市。
业内有一种说法,每个城市最富有的一批人,不是诺亚的客户,就在成为诺亚客户的路上,因为他们的理财师一定会让你掏钱的。
你别管这句话是嘲讽他们还是夸他们,但他们规模庞大是没错的。
2
如果这个产品出大问题,诺亚可能会被每个城市最富有的一批人吊起来打,然后踩在地上。
踏上一万只脚。
作为募资方,主动举报债务方董事长来引爆这颗雷的这种事,一般是不太会发生的,因为对双方都没好处,大家一起玩完儿。
闹到现在这样儿,理论上只有一种可能性。
就是债务方是个狼人,所以要开枪带走。
3
京东苏宁这种电商,在运营过程中,不是说顾客付了钱就把钱打给供应商的,而是和所有供应商都有一个账期,一般来说你来京东或者苏宁卖货,都是先发货,用户付钱给京东/苏宁,然后京东在用户确认收货的N(一般为90到180)天后,给供应商结算。
所以就等于是厂家在京东/苏宁卖货,需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拿到钱。
这是行业通行的惯例,大超市也都这样的,虽然拿钱慢,但这个钱确实是会给商家的,毕竟消费者掏钱买了货,钱是有的。
所以理论上,这种应收账款是非常好的抵质押物。
甚至大的电商公司都有专门针对供应商的贷款,自己欠了人家的钱,还要人家再付利息来贷款,肥水不流外人田。
还有一个倒霉蛋,叫云南信托,云南信托给承兴也发了一款信托产品,抵质押物也是这个应收账款。
理论上这么好的资产,不太会出什么问题。
但现在问题来了,这个应收账款,被诺亚方面的风控在做贷后管理的时候发现,可能有问题。
于是诺亚就第一时间报警了目的是为了保全资产,在后面的清算中占有足够的先机。
承兴发债太多了,涉及到的机构不止诺亚和云南信托,还有十几家信托,证券和资管公司,大家排队要债不知道要到哪一年。
所以这个游戏,叫做跑得快。
4
一般来说,围绕着应收账款,真假是很简单的事情,京东苏宁说没有就是没有,这个应该不会有争议。
这个案子最有趣的点来了,罗生门出现。
诺亚和云南信托表示这些发票查过都是真的,承兴就是在和京东大量合作,有大量应付账款。
但是京东表示不存在的,劝你们善良。
诺亚内部人士还表示核验了承兴给京东开的发票,并且有京东的债权转让协议且和京东进行了确权,板上钉钉。
京东不甘示弱,表示承兴只是一个普通供应商,所有资料都是伪造的,自己和承兴根本没有那么多应收账款,在整个过程中歌斐没有和京东官方就合同真实性做过验证,建议诺亚好好整整自己的风控。
但是出事儿后,苏宁表示根本没有这个员工,合同自然也是假的。
大家谁都不服软,而且讲的都很有道理。
就是这样,才引起了我的兴趣。
5
诺亚和云南信托的贷前风控做的都不够好,我来讲解下哪里有问题。
而且是想开给谁就开给谁,不需要提供证明,也不需要对方知晓,发票本身不代表业务真实性,只代表企业交了税,对于尽调风控而言,这是基本常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案件里诺亚这两点做的都不好,首先没有向京东确认合同真实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被京东抓住来反击了。
还有就是开具证明函和当面确认签字都没有做到最好,甚至还接受信件签字,鬼知道信件寄给谁了,签字的又是谁。
诺亚说和京东做了确权,那么是和谁?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做了确权?那人是不是京东的?这非常重要。
现在京东敢大刺刺的说诺亚自己风控没做好,且没有跟京东确认过,貌似这里面出了一些问题。
即使是当面签字,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云南信托就做出了错误的示范。
所以风控应该怎么做?
所谓的当面确认签字,按照以前我们银行的标准,是指在京东/苏宁的办公室,和能够确认身份(公司出具在职证明,且核验身份证信息)的负责人,在双录(录音录像)的前提下,一条一条读出条款并确认无误,然后签字按手印。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排除人为干预因素,保护自身利益。
这点两家做的都没有毫无瑕疵,所以给骗子留了机会。
6
在我看来,整个行业里面真正专业的人是不多的,每次我接手前任的案子的时候,总能查出问题。
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有太多小聪明。
这些小聪明让他们喜欢无视一些规则,换取一些便利,但他们又没有聪明到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麻烦的规则出现?
例如承兴的案子,如果严格按照我的规则进行问询面签双录三重合身(工作,职位,身份),甚至再多一些实地考察,那么起码是不会被这么轻松坑掉的。
当年在河南某地的骗贷案,我去调查的时候一眼就看出来作为抵质押物的粮食有问题,因为散装的粮食不能把仓库堆满,这样会憋死的,粮食本质上还有作为种子的呼吸需求,装粮食的仓库如果是四边形的,要装成尖尖的形状,最多只能装一半,然后顺藤摸瓜抓出了利益勾结。
再后来在浙江做酒类质押,我质疑所谓的20年原浆为什么罐子这么新,要求随机开罐,查出用水作为原浆。
这些案子做起来都不复杂,我也不是那么神奇的聪明人,识破骗局有时候真的只需要按照标准的风控流程默默执行到极致,就够了。
但就这么简单的东西,很多享有盛誉的大机构的人都不愿意做,因为LOW,因为土。
而如果一旦风控真的实地出现了,那么这个案件的主要责任,就在风控身上,如果连实地尽调后还是出了问题,要么风控与人串通,要么风控水平不行,不管是哪种,都是很严重的后果。
大家都为了自己考虑,大不了不开心换东家,反正现在风控这么吃香。
如果是纯互联网业务也就算了,但涉及线下大额资产的业务,如果不做到极致,是对公司和投资人都不负责的。
事实上,在业务中很多骗局都是肉眼能看见,但隔着屏幕看不见的。
作为业务后盾的风控们,不敢冲向第一线,不敢为业务兜底,这是不够敬业的。
所以讲到最后,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敬业问题。
这是很难被饶恕的事情。
但更难被饶恕的不是这个,而是很多风控不是没有做到位,而是做的太到位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压了下来。
很多风控在发现问题后,被告知要听老板的话,老板有其他安排,就当看不见,闭着眼签字就行。
这是行业内比风控划水还要严重的事情,风控奉命划水,必须划水。
你划我划大家划,最后一起翻船。
这次是这个项目翻船了,但水下的其他项目,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
很多号称多重风控,名词多到看不懂的公司们,到底有多少在划水呢?
天亮了,下一个翻船的会是谁?
-
置顶张小胖
-
徐翔
-
冒号菌作者
-
Rainbow Chaser作者
-
谢十八作者
-
小陈
-
L
-
Gaia
-
柚木
-
韩玉韬
-
是大大大王啊作者
-
cuckoo作者
-
Ivan·Kung
-
北京北京?
-
贰屉饺
-
虎妈
-
洪鸿David
-
???作者
-
馮沐荣作者
-
Isaac
-
就当我是张如城
-
卢o(·"·)o
-
风驰
-
吴欣炜作者
-
该用户已注销
-
宝红
-
海涛
-
坚强的泡沫
-
大亨
-
居居李
-
整一个嘛作者
-
Wei Ye
-
煜安
-
D
-
John.chan
-
肖劲鹏作者
-
佑
-
易米
-
狗剩儿?
-
FIGOoo
-
龙泉
-
易水寒旗
-
梨衣子作者
-
四十度辉
-
雪球儿Esme
-
刘珍
-
专业摸鱼
-
Maggie Chen
-
不游泳的鱼
-
〰
-
会飞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