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考,你只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 吕蓓卡 8字路口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里,聚集了中国科教圈最顶级的大佬们。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中科院……都来了人。校长副校长就有好几位。

他们在举行一场会谈,主持人是邓公。

至于谈什么,这些大佬还不知道。直到邓公开口说:科技、教育荒芜一片,希望大家提点建议和要求。

刚经历了一个十年,大家都体验过话多的下场。现场30多人,没一个敢吭声。

相互推让一番后,大家一致同意,谁年龄大谁先说。

已经80岁的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开口就是一番检讨:

我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今后一定要进一步下农村、下工厂,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改造。

有人看到邓公皱了皱眉,知道这么说不对。

第二个发言的是数学家苏步青。他站起来,略带委屈地说,自己手下原来有“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被下放得一个都不剩。

邓公当即说,给苏老配备助手。

大家明白了,这个会是解决问题的。

接下来的四天里,这个会开成了诉苦会。

这场会议,以邓公的一句话收尾。它改变了今后几十年里,中国人的命运。

今年恢复高考,否则又耽误一代人。

全体代表听到这句话,纷纷起立,跟端茶水的女服务员一起鼓起了掌。掌声长达五分钟。

01

 

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年恢复高考,不是一下子就搞了个全国考试,而是先选了个试点。在广西的百色,搞了个单独高考。

理由是,这里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暴露问题更加彻底。反正跟百色起义没关系。

效果相当的好。

这套初中水平的高考试卷,百色的一个镇上,44名考生数学加起来考了26分,人均不到1分。

有考生实在做不出数学题,直接在试卷上写:

本人擅长解放台湾。

这给了其他省份一个启示:出卷的时候,要考虑到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状况,出的题要让大家都能写上两笔。

于是,一批用心良苦的考题出炉了。

我大河南省的语文试卷,出了个命题作文《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很典型的一篇抒情散文,妥妥的送分题。

但大河南的老乡也是真实在。有位学生写道:

我们家没有收音机也读不到报纸,连毛主席纪念堂在哪都不知道,咋弄嘞?

诗人郭小川的儿子郭小林就写得很好,提笔即答,一气呵成,把自己都给写哭了。果然有当诗人的气质。

这篇作文在当时被当作全地区的范文,但没有得到高分,理由是:

在“飞”字上做文章做得不够,对华主席歌颂得不够。

结果,郭小林报考的北大中文系也没考上。原本分数线只有150,但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分数线要250,他考了240多。从此与大学无缘。

这也许是几十年来最早的一次年龄歧视。似乎在说,人到中年,就只配个250。

弗兰的作文标题是《心中有话对党说》。一位考生真情实感地把她爱上公社某男知青,而对方未作响应,她因此患精神病被送进医院的过程,写了下来。

出题老师卒。

而另一位考生,在这道作文里freestyle了一首诗:

万恶四人帮,

该打八亿枪。

要是允许打,

我开第一枪。

如此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诗,想必判卷老师拍案叫绝。就这样,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后来学院升大学,他成了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

同样是弗兰,数学考试,有考生做不出来,就给老师留言:

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不是江大桥)学校毕业的,我们那里从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英文数学(sin cos)。

辽宁语文试卷的一道古文翻译题,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考生翻译:

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

语文题还能胡诌,到了英语就真不行了。

那年,北京市英语题的最后一道题是汉译英:

我是红星公社的一个新社员。两年前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我提高了政治觉悟,学会了各种农活......

不知道出题老师是不是照着毛选英文版出的。

有个姓易的考生,此时正在北京郊区的顺义插队。凌晨四点,他爬起来给生产队做好饭后才出发去考场。这段话说的简直就是他的人生。

不过写出来也没用,这一年除非报考外语专业,不然英语不计入总成绩。最后他考进了北大经济系,去年当上了中国人民很行的行长。

在混乱和慌忙中恢复的中国高考,第一年录取率只有4.8%。

为了把这不多的人才集中起来,当年招生办法中规定:录取学生时,重点院校有资格先挑。不管他们第一志愿填的是啥。

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的一位考生,原本想着读师范不要钱,第一志愿填了安徽师范学院,结果却被第二志愿的北大录取了,读了法律系。

这位考生姓李,后来当过俺河南的省长。

 

02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考试。

这时,我大河南的学霸属性还没有表现出来,在统一命题的条件下,河南文科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比北京低了34分,理科更是整整低了一百分。

当时的河南考生不知道他们有多么幸福。时至今日,河南的985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N,一本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M。

N和M分别是多少,我不敢说,怕自己哭出来。

这年河南的文科状元姓刘,考进了北大,后来写了本书叫《一句顶一万句》。

他曾经这么大言不惭地描述自己考试时,往大腿上写小抄的场景:

我因为当时从部队回来,穿的是军裤,然后我把裤子扒起来,有多少东西都可以,整个的世界,不管是历史还是地理,还是什么其他都可以,一个腿难道还承受不了?

刘状元被录取的中文系,是当时最火的专业。

那两年,文史哲堪称文科状元的收割机,享受优先录取的特权。中文系里的文学和新闻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校园里脸都朝天看。

相反,最后一批挑档案的,是财经院校。

有个姓肖的湖南考生,当年高考志愿报的也是中文系,结果被数学拖后腿,调剂到了金融专业。拿到录取通知的时候,都不知道金融是什么。

毕竟,这时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还有12年。离他当上证监会主席,被编排进各种段子和漫画,还有足足35年。

鉴于当时大学生是稀缺人才,加上包分配的制度,没有一点就业压力。77级北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70多个学生,一个人可以填8个志愿,横扫央广到纪委。

被分配到某工厂的一个同学,报到第一天被组织部负责人单独留下来,对方拿出一沓彩色照片,冲他说:

这是中层以上干部的女儿,你觉得谁合适我去给你约。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英语从此在高考中的角色不一样了。

这年的高考,英语开始计入其他专业的总成绩,先是按10%算,之后30%、50%、70%,逐年增加。

外语专业英语的分数线也一年比一年高,有个倒霉蛋就正赶上了这个过程,竟连续考了三年。

第一次高考,他报考了常熟师专英语系。英语考了33分,结果分数线是38分。

第二次,他英语考了55分,刚要大喜过望,一看分数线涨到了60分。

1980年,他第三次高考,英语考了95分,终于过了,被北大西语系录取。

不过此时的他还想不到:

英语不是坑,是风口,而自己就是马上要起飞的那头猪。

他大三这年,英语按100%计入高考总成绩,自费留学政策完全放开,托福考试被引入了中国。而他,淘到了教中国人考托福的第一桶金。

和俞敏洪一样高考了三次的,还有一位看不上钱只想当老师的马同学,后来被尊称为马爸爸。

他第三次考的1984年,因为待遇太低,教师专业相当被冷落,好多都降分录取,仍然没有招满。这挽救了他。要不然,他可能连老师都当不了,只能数钱了。

因为这事,山东一位高中老师给人民日报寄了一封信,被刊登在教育专版上,题目叫《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

师范院校的招生名额,几乎总占招生名额的一半,而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却是零。这个现象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吗?这说明,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这封信被一位领导人看到,做出批示:

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

后四个字请自行重复一遍。

于是,当年就有规定,师范类学校可以提前调档。它们突然就有了当年北大那样的特权。

于是,这一年一大批考生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比如北京55中有个女生,高考时填了十个专业,第一个是北大中文系,最后一个是首都师范大学。

结果,这所她最不想去的学校直接跳过了前九个志愿,把她择走了。开学第一天她就要求退学,未果。

后来,她不甘心地当了多年教师,终于进央视当了主持人。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工商银行的成立,外加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形成,让整个银行业突然变成了一片人才洼地。

只要是财经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银行、审计等行业迅速瓜分。既有编制,又有高薪。

有学生为了进财经专业,宁愿读专科。一些财经类专科学校的分数线最后比本科都高。

不信你看。

一所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专科学校,在它的《北京杰出校友名录》上写着: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中信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副行长、成都农商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副司长……等。

最霸气的就是这个字:等。

 

03

 

只要能考上大学,上学不要钱,毕业包分配,还能拿城镇户口。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

1985年,国家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琢磨起收费办学的路子来。

这时还没多少人愿意报自费生,因为尽管降低了分数线,但待遇差别相当大:

不安排住宿,不享受公费医疗,不享受假期火车票减价待遇,毕业不包分配。

一共四条,比吴老师的泡妞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还多一条。就毕业不包分配这一条,大学就没法安心谈恋爱。

1987年,公费生的分配也出现了寒潮,当年有5500多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退回。

北大被退回的就有58人,人大50人,复旦62人。专业不对口,名校也不行。

武汉一名读师范的大学生,被退回的理由是:

当教师外貌欠佳。

大家明白了,这个国家已经过了大面积缺人,是个大学生就要的时期,从包介绍对象的乙方升级成了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甲方爸爸。

高考能选个好志愿,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在鄙视链的哪一层。

跟“外”沾边的专业火到了后来的整个90年代初。因为入世谈判、外汇改革带来的新风口,这些专业的学生还能搭上分配的最后一班车,轻松进到正缺人的对外经贸系统。

有个西安男生,1987年考上的大学。他从小父亲去世,经常被哥哥打得满脸是血,想逃到南方去。为了读外贸专业,他报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他们班是那一级里的最高分,全是重点分数线录取进去的学霸。进他们班还得要求颜值,形象都得是大城市去的。一个班就给他们配了7个班主任。

用他的话说:

有一个学生英语入学时就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另一个背过最厚的那本《英汉大词典》。

(毕业)绝对是派出,出国、电子工业部、大企业,全部是派出,当时牛逼的不行。 

我们班女生特牛逼,脑袋往上看,别的男生看不上。

上大学前他哥哥找他谈了一次话,说:

上了大学,我不再打你了。但你要在大三之前搞对象,我打断你的腿。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没坚持住。大一就开始搞对象,跟隔壁班的一个女诗人。

那不是他第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的第一次。

后来又搞了摇滚乐。他叫郑钧。

郑钧上大二那年,国家本来计划招收1.7万自费生,结果收了10万。其中80%读的都是财经、外贸、外语等热门专业。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那是你们还没看到明年。

1990年,北京一位考生考进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入学之前要先在北大读两年预科。

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报到地点那一栏写着:信阳陆军学院。

这年,考进北大和复旦的学生有一项特殊优待,军训一年。

因为这场军训,这位考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身高180,体重108。一年后,身高没变,体重150斤。

基于这一年的经历,他后来写了本小说,叫《北京,北京》。小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起了个特别文艺的名字,《春风十里,不如你》。

如果实事求是,应该叫《信阳 信阳》。

1992年高考,北大、复旦的招生直接扑街。

特别是北大,在浙江、湖北等9个省足足少招了170个人,最后把分数线降得跟一本分数线都持平了,往年不高个三五十分门都没有。

北大和复旦立刻就坐不住了,一起向国家教委报送了《关于调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两校新生军政训练的请示》。

以后,军训就从一年改为了一个月。

郑钧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对自己将来去哪里、报什么专业都门儿清。那些农村小地方来的考生因为信息闭塞,就吃亏了。

也是这一年高考,一个江苏宿迁的农村考生考了个全市状元。他的成绩,清华北大随便报,但最后报了人大社会学系。

因为他想当官。以为社会学就是管理社会的,肯定能当官。

上了大学他才知道,社会学研究的是一个村子多少男的多少女的,跟当官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个专业特别不好找工作。他本科毕业就开始创业,搞了个企业……

当然,这个故事你听过。这就是大强子和他的京东。

但你一定不知道大强子一位同班同学的故事。

这位同学比他有韧性,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都是社会学专业。

现在,这位同学在京东担任副总裁。

04

 

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了一个通知,《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

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

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

这一下,学校就有权力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变相退学了。

虽然强调了分流必须本着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定义是什么就另说了。特别是一些本来就想方设法追求高考入学率的地方,这下算是拿到批示了。

一个县城里的高校,为了把个别难缠的、非认为自己有可能超常发挥的学生分流出高考之列,直接让医院给他们开了一张弱智和“神经有问题”的诊断证明。

2000年,一个北京女孩直接把她的高中告到了法院,因为分流。

起诉书上写着:

在高二升高三时,学校怕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影响高考升学率,就故意出高难度试题,包括她在内的几十名学生因不及格无法升入高三……

这时候,其实她已经通过转到别的学校,考上了大学。

就在这前一年,因为一封信,分流政策被取消了。

写信的人叫汤敏,他的title十分高大上,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

这封信上,他列举了5个理由,句句戳到当时领导的痛点,什么工人下岗、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方向只有一个:让大学扩招。

后来,汤敏有了一个新外号: 

高考扩招之父。

高考扩招,很快引起了一系列连带反应。

1997年,北京颁布了一项政策。

这项政策,今天看来,比西二环的房子4000一平米还要不可思议。然而它们都是真的。 

外地人员在京郊指定的小城镇试点投资25万元至50万元不等,再在当地购买一套住宅,便可获得北京市城镇户口。

这时的北京,还没有按五环划分鄙视链,因为四环还没修完。唱五环之歌的岳云鹏还要再过两年,才从我大河南来石景山当保安。

这一年,北京的高考也没有开始自主命题,用的还是全国卷,但录取分数早已不比当初。

北大这年在北京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562分,但在湖北是613分。

湖北人先别哭,你们不是最惨的。

宋喆,也就是王宝强前妻的前情夫,是个北京人,毕业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多年之后,这所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依然昭示着什么叫生在哪里就是一个阶级。

不过,要是生在河北,估计他也当不上王宝强的经纪人,不用去牢里再复读6年了。北京的这项政策很实在。所谓买房办户口其实办的是小城镇户口,要经过五年才能变成北京市正式居民,但在这五年里,不影响孩子以北京生源的身份报名高考。

这个办法,很快就流传到了天涯海角。

1999年,海南正面对着房市崩盘带来的一地鸡毛,光满地的烂尾楼就有1000多万平方米。

看到出了户口政策的北京,排队买楼的人都排到3年后了,海南想出了一个主意,出台了《海南省挤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凡购买25平米积压商品房的给予1人入户指标......在校学生从入户之日起在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中小学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同等待遇。

虽然海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没法跟北京比,但跟河南山东比起来还是能差出个作文分的。

果然,5年时间海南就处理了80%的积压商品房。

这个方式屡试不爽,天津后来也学会了,还直接把广告打到了北京,广告语赤裸裸的:

北漂的孩子永远考不过北京的孩子?错!……

没有这么多血本的家长,盯上了另一个高考洼地:西部。

2003年,教育部收到一个举报:

山东东营某中学,一个班75名考生,有70名都转到了新疆和西藏,以当地生源的身份参加高考。

这些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比山东要低100到200分。就连山东隔壁的安徽,录取分数线也要低50-60分。

当时从山东济南到西藏林芝,要先飞到重庆,再飞到拉萨,最后坐大巴再到林芝,整整耗时3天,到了还有高原反应。

但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滚滚而去的山东学生。

前一段时间,武汉、西安等城市疯狂抢人,恨不得上街看到个大学生就拉去派出所办户口的时候,济南、青岛却是一片沉默。

很多山东人,在朋友圈转发相关消息的时候会加一句评论:

山东高考了解一下?

05

 

1999年高考语文结束后,出题人被考生骂惨了。

因为,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这跟平时训练的套路完全不一样,光纠结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就够考生痛苦了。

但有一个山东考生,露出了诡异的微笑。

因为,他经常看《科幻世界》,提笔就写了一个有反转的爱情故事,差2分满分。

一周前,《科幻世界》杂志上,卷首文章讲的就是通过记忆移植来实现人类长生不老。同时,在“每期一星”栏目发表的《心歌魅影》,也是以记忆移植为题材的科幻小说。

《科幻世界》就这样号称押中了高考作文题,销量从不到10万册一下增加到36万册。

这位山东考生最后考进了海南大学读法律,他的理想是北京电影学院,但这年北电在山东干脆不招生。

至少在高考这个事上,山东人是没有资格鄙视我们河南人的。

20年后,他拍了部跟科幻有关的电影,票房逼近50亿。怪不得我的同事,学哲学出身的令孤老师经常说,人生就是一个8字。

这篇作文题在当年反响很大,被好多提高记忆力的保健品蹭热点打广告,救活了很多濒临倒闭的养殖场。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称:

命题之新奇,之“异类”,虽属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是高考改革的必然突破,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次战略性突围。

但中青报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2000年,高考语文出了一道常识题:巴金原名叫什么?

标准答案上写的是李芾甘,巴金的字。

这题就算让巴金来也做不对。

最后,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得不公布:有两个正确答案。

关于高考语文试卷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做高考语文试卷说:

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童庆炳做题后说:

连大学者蔡元培都可以认为《红楼梦》是康熙朝政治小说,你有什么理由把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定于一尊”?

莫言指导他女儿写作文,结果被老师在评语里写:

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后来莫言的女儿给老爹当了经纪人,估计改老爹作品里那些病句就够她忙活的。

更坑的是,有一年福建高考语文卷中一道阅读题用了老乡,前中青报记者林天宏的文章。结果本尊亲自出面做了一遍,发现只拿了一半分。

比如:第15题: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是:开头用雨中正阳门的箭楼修缮,引出下面文中的话题;结尾雨引出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主题。

林天宏老师公布了官方答案:

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

 

06

 

2019年,河南的高考人数第一次突破了100万。要是今年参加高考,刘震云别说北大了,连河大都考不上。就凭他那两条腿上的小抄,监考摄像头一抓一个准。

如果时间统统错一年,只有一年,俞敏洪可能就真的上了常熟师专。

或许,他后来能再抓一把时代的缰绳,去了“新北方”当英语老师,因为只会上课不会讲段子,一直默默无闻。

李同学很可能被安徽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当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因为你就是牛顿转世,北大也不会招一个非第一志愿的考生。

肖同学真的读了第一志愿中文系,后来因为炒股赔了钱,整天骂证监会的领导,还把他们编进各种网络小说。

马同学第三次高考还是没考上,后来开了个杂货店,时不时跑义乌进进货,嘟囔着天下的生意怎么这么难做。

大强子没读社会学系,后来拿全额奖学金出国念书,期间参加了一个学校的项目,整天带女学妹陪商业大佬吃饭。

郭同学作文写跑题了,海南大学也没考上,一心放不下电影梦,后来在电影《流浪月球》里当了个群众演员。

……

那场考试,改变了一切,也塑造了今天我们的这个社会。

每一次高考,都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都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稍稍改变一下某些要素,就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时代这趟列车,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


精选留言
  • 41
    看完四个字感受:酣畅淋漓 每次你们发文我都要抛开一切事情一直看下去 而且我看你们的文章特别慢 总有一种坐在时光机上以局外人的身份看这几十年的风云巨变 喜欢8字路口的文风 顺便说一句,老乡你好 我也是被坑惨的河南考生
    22
    作者
    捞翔,?️
  • 360
    恕在下孤陋寡闻 但可否张榜将文中所提及各位大佬之真实名姓现以示人 让我等无知晚辈一探究竟
    61
    作者
    看有多少人给你点赞,超过200就发
  • 62
    时代这趟列车,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 末句太扎我心——小山村的爹妈赶不上时代前进潮流,根本没给中考轻轻松松文化课考了市第一的闺女挤高考列车的机会……人生之路,错失一步,悔一生!想起来都是泪!
  • 54
    初中水平的高考试卷,百色的一个镇上,44名考生数学加起来考了26分,人均不到1分。 现如今,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 41
    现在高等教育本质上是针对权贵子弟以及普通人中的少数天才,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针对普通人无差别的教育升迁通道已经快关闭了,还有很多人在吹素质教育,捍卫普惠性的义务教育才是最应该做的,可惜很多人根本不懂
  • 33
    安徽凤阳考上北大法律系的考生是总理?
  • 22
    17年参加高考,国防生停招,空军招飞要求170cm以上---其他条件完全符合,身高1厘米之差而愿望破裂 18年高考空军招飞身高要求降到160cm,完美错过 有些东西真的是命运
  • 22
    谢谢邓公
  • 20
    我是河南考生,2007年高考我考了589,河南地区理科分数线一本线596,北京一本线531分。后来我读了河师大。 我想说的是:老8你知识面真广,一万条消息在你这汇总,哈哈哈哈。你好,老乡!
  • 14
    不够,很不够。。
    16
    作者
    收到你的188元打赏了!
  • 10
    终于又见到蓓卡滴绝妙文章了,一如既往的深刻,有趣。我发现一个问题,她们的好文章,第一句,肯定是时间年代。
    15
    作者
    蓓卡是个守时的姑娘,少林寺培养出来的。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
  • 9
    树袋熊的叶子 写得也太好了吧!!涨姿势了! 精细地做了那么多考据,然后轻巧灵动地借时代弄潮儿把几十年的高考大事串联起来,还写得这么好玩。 就是题目起得有待提高,太泛泛没突出文章的主要特点,在朋友圈看见不知道是贵号写得大概就不会点开了
    12
    作者
    如果有一天这个号有了几百万人看,那文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写了
  • 6
    我大河南77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段关于陈胜起义的古文翻译,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参加了评卷工作,给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说有考生这样翻译陈胜、吴广: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在广州……
    12
    作者
    这位人才应该被古埃及学专业录取
  • 12
    看得懂的不需明说,看不懂的不要强求。内行看清了门道,外行也就看个热闹罢了。
  • 12
    如果没有高考,那么《天才枪手》里所表达的那样可能真的会成为现实:富人家的孩子是有容错率的,而穷人家的孩子一着下错,满盘皆输。富人用钱买路,走宽窄;穷人用命换钱,活长短——幸亏有高考!
  • 11
    我们最磨难的89级江苏高考生,你只字未提,缺了89,狠不够。
    10
    作者
    江苏哪级高考不磨难?!
  • 11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诸多特殊的烙印,高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大潮把人们推来搡去,未必会把你拍在你想趴的沙滩上,然而这就是即遇,主动与被动的选择最后都丰盈了每一个人的人生,我没有参加过高考,我人生那时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了高考之前,社会大学读了二十多年,想起那时心中还是深以为遗憾的,在我的少年时期,大学是真的神圣的存在,而高考便是那神圣之地的大门,向往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向往,而今社会对高考的态度却是变态的成分居多,这个时代的莘莘学子们对神圣的向往早已物化得毫无生气了。当然,它依然是时代列车的一部分,无论你上与不上,车门一关,便无归期。
  • 9
    高考作文写跑题不及格考了580的路过,重点是我们宿舍作文写跑题考580的有3个我是河南人,我骄傲!
  • 8
    从前的高考,只用一个词就可以形容:改变命运。一边是铺满鲜花的金光大道,一边是崎岖坎坷的未知小路。
  • 5
    我想问一句,签约了文章还能以前那样写么?
    6
    作者
    答:错别字不会像从前那么多了
  • 3
    高考,人生第二次重大选择。
    6
    作者
    第一次是幼升小
  • 6
    中国人民很行是个梗
  • 6
    婆罗门的故事,刹帝利直接就保送或者出国了。。。
  • 6
    2004年的高考后,稀里糊涂亦或命中注定的,来到了西安,一晃十五年已过,异乡变故乡,故乡成他乡。回首十五年,物非人非,多少事,都付回忆中。
  • 6
    中国人民很行的行长
  • 3
    河北保定人,97年我爸差点在大兴买个小房子,从此错过了人生的一万种可能
    5
    作者
    现在你们那属于雄安了,这就叫后福!
  • 2
    这种长文开始直接点出人名较好,不要写到最后来句:这个人叫某某
    5
    作者
    放心,我到最后也不交代他们是谁
  • 5
    不忍卒读
  • 5
    写得太好啦!
  • 5
    好!严肃,活泼!
  • 5
    行文思路很棒,写的也很棒
  • 5
    感觉没看够
  • 4
    写的好!原来77-79的高考对考生的知识要求并不高…… 河南高考考生苦了几十年,没有之一,只有唯一……我替作者说。 河南的985,211大学太少了,其他类别专科学校也很少,所以留不住优质考生,也吸引不了优秀大师。所以……任重道远。应该多和国务院打打报告,拉动经济,增强后劲。
    3
    作者
    迁都信阳吧,只剩这一招了
  • 4
    @聂鑫磊,你说普通学生的通道已经关闭,你规划一个能照顾到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高考录取方案出来。能够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出来!
  • 4
    有一点必须要纠正的:北大首年军训是89年,复旦晚了一年是90年。不要问我为啥这么清楚,我就是河南考生里又遇上晚了一年的?
  • 4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4
    老乡,老乡
  • 4
    写得真好。贵号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转发朋友圈,虽未赞赏,却已做好买实体书支持的准备。
  • 3
    文中大佬的名字都门清,可是你不说我也不会说
  • 3
    后来数不清的人通过高考读了大学,毕业后进了华为,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甚至影响了国家的命运
  • 3
    这个公共号是有很多作者还是同一个人写的?我记得原来看的文章是个姑娘写的啊,就更佩服了。现在知道是河南老乡,更亲切了!
  • 3
    不过写出来也没用,这一年除非报考外语专业,不然英语不计入总成绩。最后他考进了北大经济系,去年当上了中国人民“很”行的行长。应该是人民“银”行行长吧? 另外同事的姓字是对的吗?
  • 3
    苍天有泪 我们这天天大?️
  • 3
    厉害了
  • 3
    高考的话题火爆!写的超棒!
  • 3
    如何才能改变命运啊?
  • 3
    中国高考往事
  • 3
    这文章用河南人的话说:写得不赖!
  • 3
    哎,说多了都是泪
  • 3
    高考是改变人生的重要机会
  • 3
    92年高考经历者,北大有这么低分数?k!那我不是错过了北大
  • 3
    真好
  • 1
    从头笑到脚
    2
    作者
    谢谢,鞋没事吧
  • 2
    亦庄亦谐,好文——一个初中肄业生的阅后感。
  • 2
    弦外之音又在嗡嗡作响
  • 2
    中考,高考都没错,但教育模式和考试模式到底对不对呀?
  • 2
    羡慕你们参加过高考的
  • 2
    幸苦遭逢起一经
  • 2
    就看海南的房价 我04年登岛至今十五年 时代就是一辆列车 没挤上去 就真的只能看他走远了
  • 2
    标题很烂的好文章!!!
  • 2
    记得易中天说过,他是直接跳级考上研究生的,怕的是没考好,他的学生会笑话。文章写的大佬基本都知道全名。
  • 2
    教育是基础,可是基础打的最好的年代却被黑化了,无知吗?不是,不能说吗?不是,悲哀。。。
  • 2
    中国很行的行长
  • 2
    费尽心思猜猜这是谁
  • 2
    不同水路孕育不一样的模式,而文革前后是其中的一个分水岭。北方谈高考,南方谈赚钱,这不老邓后来也到海南画了个圈儿,于是就两不误了。
  • 2
    连订阅号的文章都开始埋梗了吗٩( 'ω' )و
  • 2
    存在不一定合理,但相对别的考试来说,能多一点公平,不过再从地域来看,多出的一点公平也消失不见了。
  • 1
    一篇了解高考的好文章,读完很想把作者的其他文章都找来读一遍
    1
    作者
    别急呀,回头就把我四年前的高考作文发出来
  • 1
    北京读的大学,不觉得来自河南山东的同学比其他省份同学优秀,也不觉得北京的同学弱外地同学太多,所以高考分数线并不像表面上那么不公平,在北京,两个硕士的孩子很容易找,一个父母农民的河南生源真以为到北京就能考个北大肯定是低估北京了
  • 1
    我爸81届,0.5分之差,没读大学,不过也是高中文化,在哪个年代相当不得了了
  • 1
    高考这趟列车,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不是没能力挤上去,而是情绪砸了,人生从此转向,一声叹息,人生继续……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