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被迫沉默的悲鸣 | 梁文道

时代的联系被割裂了,过去突然变得软弱无力,令人无所依托,无所不在的人类档案中找不到开启这扇门的钥匙。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讲述 | 梁文道

(文字经编辑整理)

鬼故事固然恐怖,可我们知道它是虚假的。什么样的「故事」会比鬼故事更加恐怖?

——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过的恐怖事件。

HBO最新推出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IMDb评分高达9.6),就被视为这样一部作品——基于切尔诺贝利真实发生的那场人为灾难事故,它令人窒息的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恐怖片。

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的工业城市普里皮亚季市——这整座城市的修建其实都是为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大量高能辐射物质散播到大气层中,据后来的数据统计,这场灾难所释放的辐射线剂量高达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以上。

这场事故,被视为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电事故,而关于这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后来所导致的影响,争议至今都尚未休止。

根据2005年国际原子能总署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这场事故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是56人,受影响死亡的人数可达4,000人;而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估计,死亡人数可能高达93,000人。

但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又显示,伤亡人数可能根本不只如此,最高统计表示可能有20万人因这场事故死去。然而,具体的数字永远没有办法计算清楚了。

相比于抽象的数字,这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我们看到了种种真实的人的面目,那才是真正让人害怕的地方。

整个事件的展开过程中,一些人的选择,一些人的决定,最终却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1.

没人愿意相信,

没人愿意承担责任

《切尔诺贝利》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如此震撼,正是因为它是有所本的,这部剧的其中一个参考来源,也是今天我想介绍的这本书,即《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方祖芳/郭成业 译, 

磨铁·铁葫芦 出版

尽管这本书只面世不到十来年的时间,但我已经认定它是一部传世经典。本书的作者也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的大作家,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实际上,阿列克谢耶维奇当年获得诺贝尔奖还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因为她写的既非小说,也不是戏剧、不是诗歌,甚至不能称作散文。她更像一位记者,她的每一本书都是建立在大量的人物采访上,是以大量被访者的口述编织而成的作品,在这前后再补充一些她的想法,如此而已。

你可能会认为,这难道不就是一个记者的报告文学吗?的确如此,但是如果你认真读一读她的作品,比如这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你就会发现,她试图展示的人间面目全貌之残酷,是多么的让人看了之后,几乎不忍再看下去,但是又忍不住把它看完。而看完之后,你可能又会几天几夜,脑海里都止不住回想起那些画面,回响着那些被访者的声音。

在这本书的一开头,一位被访者恰恰就是《切尔诺贝利》这部电视剧里的一个重要角色。

那天,当灾难一发生,就有一群消防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火。但问题是,他们完全没有对核辐射做任何准备,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核反应炉爆炸的问题。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因为核电站里有些人,不愿对外透露真相。

尽管核电站里的许多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一定是核反应堆发生爆炸了,可是他们的领导者却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为什么?当然,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当时整个苏联国家的宣传,都在强调切尔诺贝利是全世界最安全的核电站。

它能「安全」到什么地步?有专家表示,即使把核电站直接修建在莫斯科红场上都绝不成问题。

事实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今天所在位置,离乌克兰共和国的首都基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而最初的设计,是要将它建在距离基辅仅25公里处,但是后来因为部分专家的坚决反对,才将它盖到了当时几乎渺无人烟的一个小村庄,也就是后来因核电站而发达的普里皮亚季。

所以,当核电站的各种数据和指标都已经明确显示,辐射已经爆表,这些领导者依然不肯相信。

随后当地市政府及官员也开始介入,他们同样不能接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们害怕出事,如果「纸能包得住火」,那就尽量去包,谁也不想承担这个「政治责任」。

于是,第一批赶到的消防员,直接用手和无防护的肉身接触核反应炉里的物质。无疑,他们成为了牺牲者。

2.

他们被称为「英雄」,

却永远封禁在焊死的水泥板之下

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里,一位消防员的太太有一段见证,她描述了,在她的丈夫不幸去世之后,她是如何用一个「他们」提供的硕大塑料袋,去太平间里把她丈夫的遗体收拾包裹起来。

他们给他穿了礼服,头盔放在胸前。鞋穿不上,因为脚肿了。双腿肿得像炸弹。礼服也剪开了,因为穿不进去。躯体已经不完整了,全身都是渗血的伤口。在医院的最后两天……我抬起他的手臂,骨头松松垮垮,晃晃荡荡的,身体组织已经与它分离。肺的碎块,肝的碎块从嘴里涌出来……他常被自己的内脏呛着……我手缠绷带伸进他嘴里,把东西抠出来……这没法儿说!也没法儿写!甚至让人难以忍受……然而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这就是牺牲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的妻子,她所见证的死亡。

这些消防员们,后来自然被当成「苏联英雄」。但特别委员会对他们的家人说的,都是同样的套话:我们不能将你们的丈夫,你们的儿子的遗体交给你们,他们受到超量的辐射,会以特别的方式葬在莫斯科墓地。他们葬在焊死的锌制棺椁里,水泥板下面。你们应该签署这个文件,需要你们同意。

如果有人抗议,想把棺木运回自己的家乡,这些人就会对他们说:他们是英雄,他们已经不属于家庭。他们已经是国家的人……属于国家。

在下葬的那一天,他们坐上大巴,由军人看护并驾驶,他们沿着环路在莫斯科转悠了两、三个小时,又转回了莫斯科。车上的对讲机说,不要前往墓地,有一群外国记者过来了,他们在等着采访。父母们都沉默不语,妻子的情绪激动起来,她喊道:“干嘛要藏我丈夫,他是谁?凶手?罪犯?刑事犯?我们在安葬谁? ”

尽管最后他们到达了墓地,却不能做最后的告别。军官不断下达命令,尽快埋了,赶快走。

除此之外,那些核电站里的工作人员,以及后来招募的无数「清理人」,书里这样描述他们后来的「下场」:

他们所有人都得了重病,落下残疾,但没有放弃工作,想都不敢想。他们没有除了反应堆之外的生活——反应堆就是他们的生活。今天在其他地方,还有谁,还有什么单位需要他们呢?死亡经常发生。死亡就在刹那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死去——走着走着就倒下了,睡着了便再也没有醒来。去给护士送花,心脏就不跳了。站在公共汽车站……他们正在死去,却没人真正过问。问我们经历过什么……看见过什么……人们不想倾听死亡,不想倾听恐怖……

3.

他们心甘情愿献上躯体,

他们心甘情愿配合谎言

不得不说,这些人的精神状态,的确配得上「国家英雄」这样的字眼。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什么地方,接到通知书的时候,也还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做些什么。而他们,都被称作「志愿者」。

当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偶尔也会向上级抱怨,质疑为什么不让测量辐射?为什么不让查看现在受到的污染情况?但是,他们会被长官责骂,指责他们这样做,无异于散布恐慌、无端挑衅,是在破坏大家工作的士气。

但更多时候,他们依然很认真地工作,而且还在讨论,甚至是以一种非常冷静的态度在讨论,当他们结束工作回到家之后,自己还能活几年,这就是他们在休息时闲谈的话题。

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崇高的任务。

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死了之后,留下来的家人不知如何是好,但他们更关心的问题却大多是:苏联到底会不会胜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最强的国家?哪个国家的飞机更强?国家的命运将会如何?……

即便是到了那种时刻,他们关心的都还是这一类问题。这大概就是他们被训练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才是他们该关心的问题,远比他们自己的生命,远比他们留下来的孩子,要重要得多。

所以,当他们看见现场有些机器人因为过度的辐射而操作失灵,他们甚至愿意用自己的躯体,去完成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而且他们是心甘情愿的。

据统计,总共有超过五十万人参与了切尔诺贝利的清理工作。其中大多数为军人,也有矿工、建筑工人以及各行业专业人士。

实际上,当时是有相关法令规定:如果有士兵受到的辐射超过25伦琴,他的长官就会因为这类事件去坐牢。

但是,从来没有士兵会受到超过25伦琴的辐射。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上报过。

哪怕当时实际的测量值早已爆表,一个军人死了,他的挂牌上也只会写「受到的辐射剂量是7贝克』,而实际上是600贝克。

这一切,就是为了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不让社会心慌意乱。因为这种时候,说不定会给美国一个可乘之机,危害他们的国家安全。

也因此,很多被要求配合讯息隐瞒的人,其实都是心甘情愿的。

4.

消息被不断封锁,

谣言开始蔓延

那时还是前互联网时代,苏联的老百姓如果想要了解什么是核电站,什么核辐射,如何处理核辐射,大家只能去图书馆查资料。

可是很奇怪,事故发生几天之后,苏联当地公共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核辐射、广岛、核爆、X射线的书全都消失了,书店里也再也找不到这些书籍,而官员们的说法依然是「为了避免在民众中制造恐慌」。

为了稳定民心,他们鼓励那些第一次搬离老家避难的居民们,在不远处的辐射云下露营,在河边游泳晒太阳,让军队从早已无人的小镇中清理出一栋房子拍摄婚礼,如此种种,都被拍成影像传至全国各地,甚至给外国人观看。

当时有很多专家接受采访,告诉苏联的民众如何防止辐射,他们给出的建议是:不用怕,饭前洗手就可以了。

灾难发生之后,普里皮亚季本来储备了大量的浓缩碘,因为这到底是个核电站城市。浓缩碘是可以稍微中和辐射的,他们本应马上将浓缩碘投入水源,供给全城民众防辐射,但是居然没有人这么做。

因为,他们还没有接到上级的命令,这是战略物资,不敢乱用。

苏联中央从莫斯科安排向当地空投了一些防毒面具,但是到了当地也没有分发下去。理由同样是为了「稳定人心」,害怕分发面具会让人恐慌。

所以苏联从上到下,对外统一口径永远都是:情况已经被控制住了,大家不要担心。

比较警觉的人,当然会想尽办法要得到最真实的消息。有一个人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说:

所有人都记得……上面的某些部门做出某些决定,起草秘密指示,直升机飞上天空,大量军事车辆沿路行进,下面的人提心吊胆地等待消息,活在小道消息中,但是所有人对重要的事都三缄其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找不到词汇表达全新的情感,也找不到情感对应全新的词汇,我们不善于表达,但逐渐沉浸于新思想的氛围中。

……到这里来的人说:到处都在打仗,苏联解体了,我们要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了,沙皇要回来了,这是真的吗?

这就是当消息封锁之后,真正的谣言才会开始不断蔓延。

另一个人则说:

中央委员会来人了。他们的路线:乘车从宾馆出来,到州党委会,再乘车回去。他们靠阅读当地的报纸来了解情况。他们的旅行包里装满了从明斯克带来的三明治,用烧开的矿泉水泡茶喝——矿泉水当然也是他们自己带来的,这是宾馆的服务员告诉我的。

人们不会再相信报纸、电视和广播了,人们从这些官员的行为中找到了信息,这是最可靠的信息。——可孩子该怎么办?我想抱着孩子跑得远远的。但是我不能走。

还有一个地方报纸的记者写到,

辐射剂量检测仪卖了一个月就不见了。这是不能写出来的。辐射量有多少,下降了多少,也是不能写出来的。更不能写出来的是村子里只剩下了一些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走了。

……我写了这里的情况……然而,编辑部主任毫不留情地画上红线:「你别忘了,我们有敌人。我们还有很多敌人,就在大海的那一边。」所以,我们只能写好的,不能写坏的。也不能有不可理解的。

5.

人类只拯救了自己,

出卖了其他动物

由于周边再也没有可靠的官方消息,除了像我刚才描述的那些有办法接近消息中心的人之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得到真相?那就是看看大自然。

当地就有农民发现,院子里面有窒息的田鼠,是谁把他们闷死的呢? 他们又彼此问——

有没有看到金龟子飞?

没有金龟子,就连小虫都看不到。

有蚯蚓吗?

也没有。

后来他们才懂得,这是第一个征兆——没有金龟子和蚯蚓的地方就是辐射强烈的地方,来不及跑或者跑不出去的动物留在这个地方,就注定都要被当成污染物清除。

所以古老的乡村和放射物质掩埋处,就成了动物的墓地。

人类只拯救了自己,却出卖了其他动物。

有一个见证人说,人走了之后,好多个分队的士兵和猎手开进村庄,射杀了所有的动物……有狗扑向有人声的地方,因为太久没见过人了,显得非常开心;还有猫、马,它们什么都不明白,它们毫无过错;无论走兽还是飞禽,它们都默默死去,这就更加可怕。

动物无助地嘶叫,各种声音的嘶叫……

但可能你也听说了,今天的切尔诺贝利周边,动物们又回来了。

当人类彻底离开这片土地,让它成为一片废墟之后,自然迅速接管了这个地方。很多公寓、住宅、楼道都长满了植物。一些原来的建筑物,学校、医院,甚至变成了一片丛林,大量的动物又回去了。

虽然有人发现,有一些动物产生了基因变异,但无论如何,这里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动物的天堂。

这让我想起来另一本很重要的著作,也是受到《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书影响的一部漫画——即法国漫画大使艾玛纽埃尔·勒巴热(Emmanuel Lepage)的《切尔诺贝利之春》。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当时恰恰因为看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书,非常想去看看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样。

在他想象里,这个地方应该是阴暗、灰冷、荒凉至极的一个地方。他觉得也许他能够用画笔去捕捉这样一个世界。

但事实上,他当时其实已经对漫画丧失了信心,因为这位了不起的漫画家不幸患上了一种书写的痉挛症,或者说,手瘫了。

他就带着这种对自己职业和人生的绝望感,去了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方。

没想到到了那里之后,他发现浑然不是那么回事——这整个地方简直如同一个乌托邦,长满了草木,五彩的丛林,各种各样的鲜花、水果、动物。

原来人类只是离开了30年,这个即便今天走进去,辐射测量器还会不断嘶嘶鸣叫的地方,自然已经是这样的风貌,甚至可以用「妖美」来形容。

艾玛纽埃尔的手忽然之间又能画了,他要画下他看到的景象,他还看到这个地方居然有人冒险回来住下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

最后,他呈现了一部极为奇异的漫画,一个建立在死亡废墟之上的乌托邦故事,关于一个本来对自己的生命已经绝望的人,要为自己找到救赎,却就在这么一个能够毁灭很多生命的危险地带,他找到了自己的新生。

今天的切尔诺贝利,不仅是一个有人生活的地方,甚至奇异地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各种各样的旅行套餐,让大众去参观这场历史上最大的灾难现场,以及它留下的废墟——这是一种灾难旅游。

但是,当初留下的那些伤痕,真的已经完全愈合了吗?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那里出来的人和物会被安上「不值钱」的标签,甚至会受到歧视,直到现在很多人也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否则他们都会选择远远躲开。

又或者,如果你是当年经历事故的孩子,他们倒是很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来自切尔诺贝利,特别是对着欧洲人,因为这样就能获得他们的怜悯,可能带着孩子去欧洲先进的医院进行医治,或者送上很多好吃的糖果,最后再把他们送回苏联去。

切尔诺贝利,在我们的文明中,留下了这样一个奇异的断点,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它其实是一面扭曲的镜子——在里面,我们多少都能看见自己。


精选留言
  • 403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非是我们会把谎言误认为真相,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听多了谎言,便不能分辨出真相。联想到我们自己的经历,好像太能体会这段话了。
  • 301
    看剧的时候几度梗咽、几度暂停。 最可怕的不是事件的发生,而是所谓高层的解决方法。 其实,每个国家都一样。
  • 138
    这种事儿在以某利益高于一切的集权制度下时有发生,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永远是掩盖,他们总是试图用无耻和荒谬的欺骗手段去解决问题,结果埋葬了无数的生命,而生命在所谓的最高利益面前不值一提。这些人是恶魔,用世界最恶毒的刑法死一万次都不足惜。我反复看了第一集开始的录音对话,其实不止切尔诺贝利,历史充满了谎言。
  • 99
    灾难面前,生命如此渺小,珍惜当下。 比核泄漏更可怕的是人类的谎言。
  • 94
    同一个故事,有人看到欺骗,有人看到无畏,有人看到牺牲,有人看到命运,有人看到卑鄙,有人看到伟大。人类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投影。。。切尔诺贝利不会关心,至今伫立的石棺不会关心,仍在深处流淌的核燃料残渣不会关心,地球更不会关心。人类和其它千千万万出现过又消失了的生物一样,终究只会一闪而过。
  • 76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真正体会了什么叫毛骨悚然。我感觉到核辐射穿透了我的显示屏,在我的背后有无数的谎言把我死死按在电脑前,动不了。我想核辐射是可以伤害灵魂的吧。
  • 64
    顺带推荐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
  • 57
    多年前的三人行节目就讨论过这个事件,我都记得文涛的表情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 真正的危险是 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 会再无法分辨出真相 到时我们要怎么办 只能抛弃追寻真相的希望 而满足于编造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 我们不关心英雄是谁 只想知道 该责怪谁 切尔诺贝利
  • 49
    其实那些所有参与拯救切尔诺贝利的“cleaner”,消防员,军人,科学家,矿工,医生......值得歌颂,没有他们的挺身而出,辐射扩散更难以估量!
  • 37
    可怕的真的不是灾难,是人类,以及一切自以为是生物
  • 31
    “会过去,被忘记,包括我” 一声长叹,只愿教训真的可以被记住。
  • 26
    追了两集,看的时候就在想道长可能会在在八分里面谈谈 我是多么优秀
  • 17
    以前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不知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压抑,几乎快读不下去了,谁知道看到这部剧,更让人觉得心痛。ps,觉得《我不知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这个译名不太好
    20
    作者
    貌似是同一本书……
  • 16
    最后一段好有深度啊
  • 14
    人类为了拯救自己,牺牲了其它动物,他们听到人声,激动的奔向人类,却遭受了射杀。人的自私,其它动物是否也如此,还是大自然也自私。还是,可悲的只有自私的人类。
  • 13
    “看吧,真相大白的世界一定是人人苦痛的”
  • 13
    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面扭曲镜子里面看到的自己希望永远不要“出现”!
  • 13
    “我以为最可怕的事情——战争——已经过去,我以为我安全了。但是去切尔诺贝利很多次之后,我发现自己有多无能为力。所有的事物开始瓦解,我的过去再也不能保护我,我找不到答案。以前有,现在没有了。是未来在摧毁我,不是过去。”
  • 13
    我看了两集,至今都被它的恐怖影响得心情不好(玻璃心勿看)
  • 12
    这才是真正的鬼城,如今的切尔诺贝利里面的放射性物质依旧存在……
  • 12
    人类造成的满目疮痍,最终会被大自然所抹平。这是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 11
    自从看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之后,只要看到切尔诺贝利这几个字都会关注,那触目惊心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对于现在到禁区旅游的人,我都感到好奇,这是什么力量促使冒这险……
  • 10
    这本买了,真的是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太难受了,是人类对自己犯下的罪行。
  • 9
    昨天晚上看了第一集的前24min然后关掉了,可能是我还没准备好去见识和了解这么一个惨烈的历史事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打开,我只知道现在我一想起来就有种呕吐的感觉估计是被里面实验员的反应吓到了...
  • 9
    看到一半暂停,身临其境的压抑和恐怖感蔓延全身;特别是在配乐的烘托之下。历史真相的背景让人无法抗拒这种恐怖感。摘下耳机后继续看完,连续几天脑海里都有画面。
  • 8
    总隐隐感觉道长的启发很辛苦……
  • 8
    第一次了解到切尔诺贝利成为动植物天堂是因为270和梁红夫妻的探险,很感激能有这样的人能带我们去看看那段悲情的历史
  • 6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对现实生活的反照,让人深思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33年,对这件事的关注度并不高,很多时候,真相和事实虽然残酷,但是总比虚假的粉饰要让人容易接受得多。
  • 4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而人也
  • 2
    最终受苦的是最底层的老百姓,没有能力喝干净的水,吃干净的菜,呼吸干净的空气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切尔诺贝利,被迫沉默的悲鸣 | 梁文道》有一个想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