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围城 | 牲产队

今天,带大家看一场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片开始,当《星条旗之歌》奏响时,主角泪如雨下,不可抑制。

于中国观众而言,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是吧。林恩应该是激动的,慷慨的,郑大世一般的,满含革命热情的。

然而,这样就不李安了。真实的镜头下,故事里,林恩是这样的。

还有久久不能释怀,毁容姐姐的不幸:

以及,自己如噩梦般的经历与命运:

林恩不是个大英雄吗?当然啦!可,可观众明明遇到了一个“假英雄”。

这个英雄,不够美利坚,不够好莱坞。甚至,与政治正确格格不入。

但他,是真实的。

1.集体的荣誉

故事开始,林恩在伊拉克战场,救下了军士“蘑菇”(范·迪塞尔演),并被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因此,林恩与其所在的B班,一举成名。

为此,英雄回国,自然是要接受民众的膜拜的。譬如,拥趸准备了鲜花,记者准备了台词,商人准备了赞助,家人准备了大餐。即使:

但谁都明白:

祖国需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为了集体荣誉,自当义不容辞。

2.个人的噩梦

战场归来,林恩时常头疼,并且,已患上了严重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媒体口中B班及他个人最荣耀的一天,却是自己和战友挥之不去的梦魇。

深处“反恐一线”,面对自杀袭击,或者可以嗅到的仇恨,林恩深感迷茫。(拍摄地为约旦)

当战友向贫苦的伊拉克儿童购买CD时,遭到了老司机军士“蘑菇”的阻拦,反恐一线,必当兢兢战战,如履薄冰。

正应了那句话——一不小心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东的反恐形势,可见一斑。

即便,战友购买CD的初衷让人那样难以拒绝。

但也得记住老司机的忠告:

回到记者招待会,当有记者问到。

像不像一场排练,鬼都知道,在中东反恐一线,每个人都命悬一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抑郁症患者,成为PTSD,成为明天的“蘑菇”。

可被安排好了的回答,是必须的“背书”,为谁?民主党?鹰派?石油商?军火商?华尔街?

亦或是,集体荣誉。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林恩与战友深夜闯入民宅,发现了一名潜在的恐怖分子,证据是搜出的一把枪和一张入伍证,以及一本粘贴有前领导人侯赛因·萨达姆的笔记。

他是恐怖分子吗?

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至少不是最坏的方案。

所以,军人们只能按照战争的方式行事。

即使,嫌疑人的家人苦心辩解,也无济于事。

结局当然是,把仇恨的种子种在了,伊拉克下一代的心中。

而这一幕,刻在了林恩的心中,难以释怀。甚至,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为了拍摄这段,特地去约旦访问难民,他了解到的情况其实比电影中呈现的要严重的多。

这一切,又是谁的错呢?

3.自我否定

没有人能代替你经历。

归国后,与家人的首次聚餐。他的家庭,如同现今的美国社会,割裂而分化。

父母与嫂子,拥护政府的决策,理解儿子的行为,并为之自豪。

而林恩最爱的姐姐,不以为然。

对啊,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之初,小布什信誓旦旦喊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呢?

当然,政治家可以辩解,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伊拉克输入民主,就像他们对菲律宾等国做的那样。

However!!!

战地归来的林恩,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知道,美国主导的反恐,恐怖分子是,越反越多。

不过,他唯一能选择的是,沉默。

最终,这场家庭聚会以母亲的发飙草草收场。

与割裂的家庭相呼应的,是媒体的态度。伊拉克战争,在一部分精英眼中,同样是出师无名的。

当有记者提问:我们是否为那边做出了改变。

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为中东带去的是灾难,你们这群大兵还在这充什么大尾巴狼,好意思么!!!

尴尬了,这TM就尴尬了!

因为,大兵们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为当地带去了什么。可当兵吃饷,为国征战,无可厚非。至于打谁拉谁,岂是他们能决定的。

面对挑衅,班长接过了麦克,学习政治家的口吻说到。

这当然不能使政见不同者满意,于是李安又精心安排了这样一幕。

一位美国商人耐心的向大兵们介绍其公司的技术,他希望此技术能够减少美国对石油的依赖,最终使国家的士兵得以远离非正义战争。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班长看不惯了,老练地回答到:

简言之,我们才不关心战争的正义性呢!我们只在乎存在感,在乎是否被美利坚所需要,哪怕这一切需要通过莫须有的杀戮来体现,那又如何呢?如果,大众连这一点都要从我们身上剥夺走,使我们变成可有可无的道具,我们绝不会接受。

即便我知道你说的是真相,可又如何呢?

对不起,聊天结束。

4.英雄Or Low逼

在“真命天女”的歌舞声中,B班战士成为了真正的演员,一个被娱乐化的符号。

这年头,身为军人,连干干净净的准备战事,不为其它干扰,都做不到,该是何等的悲哀!

戏演得越热闹,人心越凄凉。

相比之下,拔草捡树枝之流,要温和的多了吧。

嘈杂的记者会上,当有记者终于开始了人文关怀时。

这种笑话,只有真正体会过强烈孤独的人才能感受到,异乡的战场,无人的荒原,死寂的潜艇,绝望的丛林。

此种戏谑,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难道应该回答,空余时间,我们都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写日记,补记录,造材料,这样才好?

抱歉,你们需要的英雄,不是我这款的。

偶尔,人们也时常纳闷,他们需要的英雄,是战场上的,还是舞台上的。但人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驾着七彩祥云降临的家伙,一定不能和他们一样似的。

当表演结束时,民众的态度转变之快,让“英雄们”始料未及。是啊,表演结束了,道具也该清场了。

甚至,这种驱赶在舞台上便已开始。

5.无奈的宿命

面对互相吸引的女孩,林恩强烈的想一述衷肠,好好的说说自己,说说那个“英雄”面罩下的个体。

没想到,这句话结结实实吓坏了偶像情节附体的女孩。

好吧,谈到这里,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随便编个理由,给对方一个台阶吧。

原来,真实的自己,除了姐姐,并无人关心。

再想想战友Mango的好友,林恩恰恰是感同身受,离开部队,该如何适应已不再熟悉的社会呢?

回忆入伍的初衷,殴打姐姐的人渣前男友,砸坏他的车,自己也是无奈之下,而选择了部队。

李安在一段采访中说到:现在美国的职业军人,都是在“好铁不打钉”的情况下,因为奇奇怪怪的理由参战的。所以,这个阶层的人和社会是脱节的。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真TM讽刺。

因此,出身卑微的他们,一旦适应部队,便意味着很难能再次真正的回归民间生活了。

不是他们不愿意,是他们不能。

更为讽刺的是,Mango的好友,因生活所迫,也寄希望于参军改善一团糟的现状。

至于理想,太贵,普通人连活下来都已经耗尽全力了。

所以,在姐姐的强烈阻挠下,明知自己身患疾病,林恩依然选择了回归部队。

不太令人满意的归宿,好歹是个归宿。

原谅我的懦弱,SiSter凯。

这是命运的无奈。

而当命运赐予你自由时,你是否敢要?

看到这,不能控制自己的,一定是围城中的,那部分人。

全剧终。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