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为什么再也考不上清华北大? | 特色文萃

 

01

这些长着黑头发,黄色皮肤的外国人

才是你孩子的最大对手

当中国大多数父母还在为学区房、重点班、请家教而焦虑的时候,有一群外国人,轻松进入中国最好的中学。其中,一个年级有35名这样的外国人,16人考上北大,16人考上清华,3人考上人大。

这就是中国人大附中2017级国际生交出的超级成绩单。

刚听到国际生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是被中国强大吸引来的欧美小孩,或者是亚非拉那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然而当看到人大附中网站上国际生的毕业照,你就会大吃一惊。因为你看到的全部都是一堆的中国脸。

而且从这35名国际生的名字来看,全部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国小孩的名字。

这些国际生,其实大部分都是新华侨。

童年被父母送到国外,等到满足华侨生的海外居住要求后,再拿着崭新的外国护照,轻松地踏进了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是怎样的学校?在人大附中的官方网站上,校方非常自豪地写着:

“人大附中的外籍学生每年都有85%以上的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学生也考入国外一流大学。”

02

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的不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因为起跑线是家长给定的。

你的护照和你家娃的国籍,就已经落后了别人一大截。

很多中国家长移民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在“军备竞赛”中,添加一件“重量级武器”。移民那么多好处他不说,很多家长光抓住“子女免笔试上清华”这类吸引点,就足以起了想移民的心。

从2017年开始,清华就对国际生取消了笔试,采取了跟国际大学接轨的审核制。

原来华侨身份,真的有“特权”。

当然,学校对华侨生的界定是有要求的,不是你有外国护照就能算的,还需要加入外国国籍4年以上,在海外居住超过2年。(以出入境记录为准)

2017年,华侨生的专属卷子满分为750分,一本录取分数为400分。

是的你没看错,400分上清华。

2017年,华侨生和普通高考生考取清华、北大时的平均分数对比:

除了400分上清华,华侨生还可以申请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03

更大的差距是:“小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看起来,换国籍似乎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重要因素。然而并不是。换国籍只是这场竞赛中类似于“作弊”的手段,不是决定性的。

决定胜败关键的因素,是那些有能力给孩子换国籍的家长,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足以给孩子更高的起点。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论调:

“我希望可以再去塞浦路斯的别墅里度假。”

“我想再去一次美国迪士尼。”

“我想去一次非洲看狮子。”

“我想去爱琴海,去看帕特农神庙”。

……

总之,人和人之间的阶级,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只要一说到孩子的事上,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差距,这就是阶层。

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现在,这样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了,所以,奇迹之后,再无奇迹。

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北京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那些状元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实际结果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让人快乐起来。

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了,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

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

其他人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我再补充三点:

1: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

2: 有一些人热衷于用开国领导人举例。的确,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开国领导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没上过名校,但是考虑到当时中国识字率之低,文盲数量之庞大,战乱、饥荒之频繁,而他们能在学校念书,并且在念书的时候能够接触到各种政治思想,这说明: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确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他们的起跑线真的领先绝大多数人太多了。

同理,那些认为科举给了寒门弟子机会造就了社会公平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古代农耕社会下,能读书接受教育参加科举的人,普遍来自士绅阶层,他们的家庭条件比绝大多数人优越太多了。所谓的寒门弟子,也是和皇亲国戚相比的。把科举理解为现在交百十块钱就能参加的高考,实在是太不了解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了。

3: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是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

我的父亲当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为什么?

WG

WG的确伤害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知识分子,不得已劳动改造,但是颇为黑色幽默的是,这又让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误打误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亲。

在那个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政治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

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以陕西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边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西安交大就谢天谢地了。

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

而现在,这样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了,所以,奇迹之后,再无奇迹。


精选留言
  • 2
    山东四线小县城,历史老师是北大毕业的,成分不好,回了老家。物理老师是华东师范毕业的,现在我们班当年的学渣又回到母校当老师,我倒吸一口凉气,他自己明白了么?还有我学音乐的妹妹,教起了语文,我还记得她抱怨,考音乐老师为什么会有“大乔小乔是哪部名著里的人物”这么偏的题?自己的妹妹,绝对不黑!
    1
    作者
    唉,这就是现实
  • 1
    老师真的很重要。 亲身经历: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是普通班,物理成绩全年级倒数,后来我们物理老师病休有一个多月没来,就找的重点班的物理老师也是他们班主任来给我们代课。然后那个月的月考我们班物理就变成了全年级第一” 两个老师讲课风格和对知识的理解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代课老师好太多了。当然,我们班物理有且仅有那一个月是第一,再然后我们物理老师回来了,所以就又垫底了。
  • 1
    逻辑缜密,说服力强。赞呢
  • 1
    更扎心的是,即便这些孩子家长没给他安排清华,他们照样碾压我们,只不过进了清华,还能灭了几个寒窗苦读的穷人家孩子,让他们下降一格两格入学。大城市教育资源也是垄断的,别以为来了大城市就有好教育,不上重点,不给老师大礼都没戏。
  • 1
    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小县城的学子们除了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别无他法。
    作者
    努力,奋斗吧
  • 可汗学院。好在信息化互联网社会可以弥补一下。另外目前教育是选拔教育不是生存教育。完全可以不按选拔教育的规则,这样选拔教育出来的很多也是打工者,区别就是进不进体制内。
  • 我也是乡镇出来的,也经历了这些不公,感叹过了,哀伤过了之后,还是努力向前看吧
  •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 可悲可叹不如一句开心就好。。。不然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