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火灾,可能没你想的那么惨 | 林伯虎

00:59起词汇讲解 | 08:35起只听点评 | 17:17起原文朗读
 怕太长你不听 
"Notre-Dame"到底意味着什么?

▸火灾过程如何?巴黎圣母院“毁于一旦”了吗?

▸如何看待将圆明园与圣母院联系?

▸透过火灾,我们应如何看待文化遗产(和心爱之物)?

Notre-Dame Cathedral in Paris Catches Fire
Notre-Dame cathedral, the symbol of the beauty and history of Paris, was scarred by an extensive fire on Monday evening that caused its delicate spire to collapse, bruised the Parisian skies with smoke and further disheartened a city already back on its heels after weeks of violent protests.
来源 纽约时报
昨早醒来,世界被烧得只剩下巴黎。熊熊火焰,灼烧的不仅是八百年教堂的尖塔,更是法国人心中的高地。

有朋友给我发微信:800年文明毁于一旦,太可惜。

还有人传来微博上的留言截屏,看火烧别家的瑰宝,如何告慰键盘侠们的内心。

但,看了各路严肃媒体的报道,也请教了专业人士意见,我倒是感到:

一味的情感宣泄太容易,而我们离需要的真相和真诚,尚有距离。

这场火灾的真实情况,还有火光折射出的民族阴影和文物观念,可能更值一提。

1

这部分先说英语,只看中文干货的你可以刷掉这屏。今天音频选取的《纽约时报》标题,竟只用了最简单的词汇和句法,来描述这场历史意义的火灾:

巴黎圣母院着火了。

仿佛学了我们这边的看新闻习惯:话越少,事越大。但重点不止是句式简单。

catches fire,初中词汇不说,语法都只用一般现在时。

这背后的用意,我在音频里做了解释:

不用现在进行时,是因为火灾已经结束,没必要强调“正在烧”。

但既然都结束了,过去的事情为什么不用过去时态?

其实,过去时不是不行,只因为这种才发生的新闻,用一般现在时更能凸显“刚刚发生”,亦或事件后续仍在进行。

另外,今天音频里摘讲的文字,最凄美的表达,是动词:

说大火给圣母院留下伤痕(scar),浓烟让巴黎的天空淤青阵阵(bruise),更令这座近来暴力抗议本就不断的城市心灰意冷(dishearten)。讲真,难得看到新闻报道里把词汇如此这般烂漫的活用。仿佛将圣母院和巴黎写作一位受伤的至亲之人。

目睹巴黎之伤,连本该客观的写作者,也动容。

2

接下来,说真相。看朋友圈里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这场火灾造成的后果有多可怕,巴黎圣母院是不是“毁于一旦”?

起初,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的内心也是凉凉的。

但看完更多资料后,我觉得倒是先别急:要了解巴黎圣母院的损毁程度,两件事要搞清楚:

第一,这栋房子的基本结构。第二,起火位置。

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流经的一个小岛上。离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都不远。
整个建筑大致算是一个长方形盒子,看起来甚至像一辆集装箱货车
车头就是圣母院的正门(立面),也就是上图里那两栋四四方方的塔楼。

后面是整个建筑的主体结构——像十字架一样的正厅(Nave)。

注意正厅外面:一排排鳞次栉比、像鱼骨架一般的支撑墙,专业的说法叫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

多介绍一句:这可是巴黎圣母院在建筑学上的一大创举——毕竟800年前盖房子,就怕楼一高墙就hold不住,偏偏哥特式教堂又总喜欢越高越好(离上帝更近),所以建筑师机智的很,在主厅墙外搞了这么多扶墙。而巴黎圣母院最高挑的位置——正厅十字交汇处的尖塔——是这次火灾的焦点。

从这个位置说起,我们就可以搞清整个火灾的过程:

首先,这场火灾发生在当地时间周一晚6点半,刚刚闭门谢客,就有目击者声称,在刚刚那处尖塔的位置冒出了浓烟。

根据《纽约时报》的梳理,起火地点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尖塔下方的一个阁楼(attic)。但诡异的是这个阁楼通常不对外开放,这次火却很有可能最早就从这里开始。

火势沿着阁楼向上,直接引燃了高度90多米的尖塔。在被燃烧一个多小时过后,尖塔倾覆。
上面这画面,让很多人看着揪心。但事实上,从点燃的那一刻开始,尖塔的命运已然注定。

别以为这个黑乎乎的家伙看着坚实,但它其实是木质结构,看着一身金属黑只是因为外面包了一层铅皮。

所以,一旦着火(而且就还位于着火点正上方),它基本上是救不回来了。

再一个就是屋顶:整个十字架正厅上方的屋顶基本上被大火完全烧没了(官方的口径说是烧毁了2/3)。
所以这次火灾,5个小时的过火过程基本如下:阁楼→尖塔→屋顶。
而从外观上能看得见的损失:一个尖塔,外加大部分屋顶。

3

那么说完过程,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这次火灾到底有没有毁掉圣母院?结合多家报道和请教的一些专业人士,结论概括起来三个字——就还好。

这个说法跟我看到的一些国内媒体有出入,似乎不够悲怆。

但这话有依据。

首先,教堂本身的主体结构(就是我们说的这辆集装箱货车它的车头和车身)都没坏。特别是车身结构保存完整(主要就是集装箱的盖子烧没了)。所以这个教堂的基本面还在。

第二,圣母院这段时间正大兴土木搞整修,所以一些重要的艺术品,比如原本安插在尖塔边上的十二信使铜像早已被移出圣母院。

另外,英勇的消防员也立功了:他们从火灾现场抢出一些很重要的文物,比如路易九世——这是13世纪的人——他穿的一个亚麻制成的长袍。
我请教的一位专业人士还透露,从建筑学角度,这次被火烧掉的尖塔对于哥特式建筑来讲可能是一种多余的结构。意思是:抛去美学意义不讲,单论建筑的结构需求,没有这样的尖塔也说得过去。

而且不像大家都在感慨的856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像这次烧掉的尖塔其实是19世纪才重建的——价值固然有,但烧掉一个200年的东西和一个800年的,心疼程度还是不同。

当然这次火灾,最让各界揪心的是圣母院里那些漂亮的彩绘玻璃,尤其是著名的玫瑰花窗

录音频时,关于这个玫瑰花窗是否受到损毁,我还没有看到确切消息。但好消息是:我昨晚从《纽约时报》刷到的最新说法——

花窗完好,不过需要接受更进一步检查。

另外关于这起火灾的起因,尽管现在有说法传出,是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引燃,但至少目前我所看到各家严肃媒体的说法依然是:原因未明
我想,在这些既关键又需要实锤的问题上,与其无根据地揣测,不如耐心地交给时间。

4

另外,借由这次巴黎圣母院起火,大家关注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还有它带来的各界反应。尤其是在中国网络上,对这起事件各方观点明显对立。

有人为全人类文化遗产感到惋惜;也有人高举民族大旗,感觉是为当年的圆明园出了口恶气。

我想,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场争辩本就不该存在。

但可惜这场争辩往往是在非理性的狂热中进行。所以多说无益。

简单两句话:

第一,圆明园与圣母院,两场火灾本就是各自独立的事情。

第二,有句简单的英文谚语: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

照字面翻译就是,就算人家之前做错了,但你现在用另一种错误做法来回应,两个错加一起也不能够让整件事情变得正确。

你如果嫌我啰嗦,还有更直白的一种译法: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是幼儿园孩子都懂的道理。

可惜,很多成年人不讲理。

5

最后一个问题:看到这样的千年遗产“毁于一旦”,除了揪心,我们还该怎么办?是该多加小心,是要加强保护。

相信你跟我的想法类似。

直到我请教的专业人士给我提出的一个有启发的新观点:

她说,作为一个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士,她是一个理性人。

她意识到,像巴黎圣母院也好,或者我们眼前所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管你对它们保护得有多好,这些东西也终将会从世界上消失。

尤其像这种木质结构、木质建筑,即便我们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为错误,但由于自然原因,这些遗产也终将从我们视线中消失。

作为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士,他们就好像医生一样,会尽可能延缓一个病人的生命,但是从观念上,我们应当摒弃那种幻觉——就是这些文化遗产可以永久地保留下来。

就好像人终有一死。

但向死而生,没什么不好。

顺着这位受访者的观点想去,我倒是觉得:

知道这些宝贝终将离我们而去,或许能反过来,让我们对ta们“在世”的日子倍加珍惜。

而所谓“珍惜”,除了斥巨资去延缓这些遗产的生命,我们或许可以更多投入在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这些遗产,把他们的价值发掘出来、传播出去。

这种传播为主、而非一味保护的文物管理新思路,正成为越来越多文物保护者的共识。

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与其你把一个文物暗无天日地锁在地下,不如把它拿出来让更多人欣赏。

而且不仅仅是摆在展厅里,更要能挖掘出宝藏背后的故事,再用各种声光电手段和视音频方式,把ta们的价值和意义传播出去。

“趁”ta在世期间,争取更多世人的关注。

我想从这个意义讲,或许是这场巴黎圣母院火灾能够给到的更大启示:

对于值得珍惜的东西,大到国家遗产,小到你喜欢的一个人、想做的一件事,别等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失去才追悔莫及——不如趁现在,该看就去看,该争取就争取。

既然这世间万物终将逝去,何不趁左右相伴时倍加珍惜。

两个词:珍惜,趁早。

感谢琳琳接受我的采访,还有更多小伙伴提供各路专业素材,恕不能一一致谢。

微词卡
scar [skɑː(r)] n.伤疤;伤痕;瘢痕; v. 在…上结疤;

delicate 

[ˈdelɪkət]  adj. 易损的;易碎的;脆弱的;

dishearten 

[dɪsˈhɑːtn] v.使沮丧;使失去信心;使灰心

One Word, One World
今日重点词:
delicate 
 - END -

精选留言
  • 61
    什么叫冤冤相报何时了,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烧的!巴黎圣母院是中国人烧的吗?谁报了?也没有人争论什么,只是现在法国政府向全世界募资修建巴黎圣母院前,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先还了抢我们的珍宝,我们再捐款,毕竟知错就改小孩子都知道,可是法国,英国一百多年了都没出个明白的成年人!
  • 53
    5年前去过巴黎,圣母院是我的最爱,昨天看到新闻,真的觉得挺难受的,万幸损毁情况没有那么严重不过修复工作也会是一项比较浩大的工程吧,与事件本身带给我的遗憾相比,更让我难过的是网上对于这个事的过分曲解。一条圆明园的因果报应论调,让我发现了朋友圈里与我三观不合的人。也让我意识到缺乏同理心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狭隘的思想带给人们更多的偏见与仇恨。而消除狭隘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执着于眼前的鸡毛蒜皮。视野越窄、越自私,抱怨越多,越狭隘偏执,越容易被煽动。因此开阔视野,不断促使自己增加更多理性的思考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就这点来看,我再一次坚定的认为,学语言实际是学文化,练思维,启心智。因此感谢虎哥带我们学英语看世界帮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客观,同时也更有同理心。(我这算不算硬核推广?我要上墙[破涕为)笑]
  • 39
    我想到得是故宫,作为大型木制建筑群,更需要考虑消防问题,每天这么多的游客参观,不是每个游客都能自觉的不吸烟。那怎么疏散游客,怎么进消防人员等等问题,希望新上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在继续发掘故宫的美的同时,居安思危。 By the way,今年一定去看故宫!
  • 27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要求太高,对别人要求太低!自己被欺负了还总给欺负自己的人找理由!
  • 19
    关于从巴黎圣母院想到圆明园的看法,相信除了民粹和鼓励民粹的人,都高度赞同虎哥该文中的观点,因为这是已与世界文明轨的文明人的价值观。虎哥观点如下: 第一,圆明园与圣母院,两场火灾本就是各自独立的事情。 第二,有句简单的英文谚语: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 照字面翻译就是,就算人家之前做错了,但你现在用另一种错误做法来回应,两个错加一起也不能够让整件事情变得正确。 你如果嫌我啰嗦,还有更直白的一种译法: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是幼儿园孩子都懂的道理。 可惜,很多成年人不讲理。
  • 16
    我们的词汇卡能不能还是放在原文后面呢?对照句子后面看比较方便,每次都拉到文章最后真的是。。。
  • 14
    也不赞成网上的冷嘲热讽,但这句“冤冤相报何时了”说的也太轻巧!
  • 12
    “不如趁现在,该看就去看,该争取就争取。”追星就是这个道理!!说不定哪天你喜欢的人就糊了……行乐须及春啊!
    3
    作者
    哈哈哈,我怎么就被戳中了笑点
  • 12
    既然如此,可还有人记得几天前被掰断手指的兵马俑?可有人哭天抢地?自贱者人贱之!你觉得人家狭隘,人家还觉得你圣母呢,你又能高尚到哪里去?
  • 10
    近几年小粉红越发活跃了,然而就这件事引战圆明园的人,请恕我直言,就是脑残。我可以不人身攻击,但是改变不了这些人是脑残的事实。圆明园被烧的时候,是满清皇家私产,老百姓进得去看一眼吗?老有人举例子说有人祖上烧了你爷爷的房子,可真行,把奴隶主叫做爷爷。巴黎圣母院可是所有人可以免费参观的,不是你家的宝贝?更何况,圆明园损毁除了烧了一部分,当时周边的老百姓也趁火打劫呢,wg还毁了一部分呢,照我看来那群打劫的贱民都比现在心疼圆明园的人有头脑一万倍,至少人家知道什么是产权,知道什么符合自己的利益。奴隶为奴隶主心疼,也是不怪被一茬茬割韭菜了,不骗你白不骗。老当被洗脑灌输的东西是事实存在,我说醒醒吧大兄弟。当然,也有可能他们祖上是满清爱新觉罗氏,那么是在下失敬了。奴才该死,王爷饶命啊。
  • 8
    因为英法联军把圆明园烧了所以巴黎圣母院被烧了活该,因为美国和我们意识形态对立所以911该遭,因为日本侵略过我们所以日系车就该砸,这个就是这些人的逻辑。和平年代的搅屎棍是他们,战争年代的软脚虾也是他们。
  • 7
    昨天铺天盖地蹭热点的文章,无论出于哪种情感写的,一看题目,就没有打开的欲望。唯独这篇,客观理智。转发。
  • 6
    我就是看中文干货的那个之一,看到不一样的巴黎圣母院火灾解读。圆明园是烧剩残墙基本看不到原貌,澳门的大三巴也有一面墙留念,巴黎圣母院比它们好多了,整体建筑物还在,没那么惨。
  • 6
    有想去的地方立刻就去,有想做的事就抓紧时间去做吧,不然不是你没了就是它没了。
  • 6
    结尾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5
    故宫单琪翔院长就做得很好!你的建议在中国已经有人先行,愿巴黎圣母院早日恢复昔日风采!
  • 5
    “教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煞有介事,庄严肃穆,昔在、今在、永在的样子,其实都是毁灭前的景观。我是怀着悲伤的眼光,看着不知悲伤的事物。” 可 Spira, Spera. 只要风还在吹,就还有希望。(此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炼金术士 Claude Frollo 的炼金房的风箱上刻有之铭言。)
  • 5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his own opinion, but not to his own facts. Nowadays with the instant convenience of the net we tend to pour our emotion and opinions without knowing the whole truth. Thank you for presenting us with what is always there but we too often ignore.
  • 4
    珍惜已拥有的。
  • 4
    一个事件投射出很多问题和心态…… 还原事件本身的样子,回归朴实,愿人心平和理性!
  • 4
    对于值得珍惜的东西,大到国家遗产,小到你喜欢的一个人、想做的一件事,别等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失去才追悔莫及——不如趁现在,该看就去看,该争取就争取。 谢谢虎哥的解读和观点!你总是对我们有启迪!
  • 4
    与其你把一个文物暗无天日地锁在地下,不如把它拿出来让更多人欣赏。所以,《国家宝藏》必须得强推一下:)
  • 3
    吃瓜群众众说纷纭 这是每个人的自由的权利 这东西着火又不是中国人好的 啥叫错的方式对错的方式?莫名其妙。差评!
  • 3
    嗯,其实,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里那俩话痨说的,也没有啥错,以长远来看,真的会消失。珍惜
  • 3
    所以我超级喜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一期不落的看完了!每到一个城市首先想去博物馆,去欣赏那些国宝。
  • 2
    前面介绍火灾后况还可以,到后面尽瞎BB,怎么扯上圆明园了,还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圣母院中国人烧的吗?
  • 2
    拍手叫好幸灾乐祸的事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世界教科文组织为何定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共同文化遗存。如果按这种脑残民族主义者的鬼逻辑,蒙古还西征打过欧洲,是不是我们发生什么不幸,欧洲人就要拍手称快呢?!历史不能忘记,这是我们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们强大起来的动力,但不是我们仇视其他文明的理由。 --以上来自我一位教历史的老师小伙伴,思路清晰
  • 2
    昨天早上一朋友告诉我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我的第一反应是,呀,我还没去过它就被烧了?然后这朋友就开始抱怨,中国人这么关心别人的事情做什么(朋友圈刷屏的),法国当年也对中国做了很多坏事balabala我就一脸懵逼在想,你把这两件事扯一块干嘛?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着实可恶,大胆的骂,但是骂的是这件事;巴黎圣母院因大火损毁,物伤其类,就事论事。不论什么民族血统,有错必纠,有善必扬,这才是美丽全球村的愿景。最喜欢就是虎哥这么理性深刻说新闻的这个调调
  • 2
    把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联系起来,说真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但对于这个事情感到非常悲伤也有点过,这个世界上比这个值得悲伤的事情多了去了,这个世界上很多地方还有战争饥饿,还有不断有物种在灭绝,和这些比我觉得这个没那么悲伤,惋惜和遗憾到是存在,提醒我们注意保护那些类似的东西,同时也珍惜眼前的一切
  • 2
    Lossing is not huge! Don’t worry too.
  • 2
    昨天早晨看到新闻,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呵呵,这么早的新闻,虎哥来不及写微文了吧 今天如期推送了这篇观点,令人振奋,个人表示对巴黎圣母院的结果也是三个字:也还好。原因出奇的一致:大修期间,重要文物已保存,另一个就是从建筑和历史文化角度来说,巴黎圣母院并不算一枝独秀,小说给它带来了额外的盛名。
  • 2
    文明是世界的,没有国界,损失尽量少为好。
  • 2
    ^3^ cathedral当中的e发字母本身音。
  • 2
    同样的新闻,虎哥总能说点不一样的内容,受教了。珍惜,是我们一直说却很难做到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自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 2
    cathedral这个词发音有误哦~
  • 2
    对于文末问题,我只能说我其实并没有想到,这不代表我不曾对圆明园感到痛惜,只是我觉得,一个是战争年代,一个是和平年代,一个是人为,一个自然,性质不同,不必强扯,对了,还是更喜欢虎哥的two wrong things doesn't make a right.
  • 2
    虎哥关于保护和利用的观点让我想起故宫博物院这几年的巨变,真的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希望更多的博物馆加入这个行列。
  • 2
    昨天看到朋友圈有不同小伙伴写的两句话。“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废墟上总会有新的文明”
  • 2
    为文章点赞也是需要勇气的
    作者
    嗯嗯,一首梁静茹送给你
  • 1
    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趁都还在
  • 1
    热点新闻,只看虎哥。
  • 1
    确实如此
  • 1
    虎哥最近还招人吗
  • 1
    虎哥的讲解总是这么深得我心!有逻辑有情感,既能上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也能化作一碗鸡汤,让我心有戚戚焉。
  • 1
    虎哥连夜发稿,辛苦了
  • 1
    今天的晨读内容是有史以来最喜欢的一篇!喜欢虎哥的观点,既然这世间万物终将逝去,何不趁左右相伴时倍加珍惜。努力努力努力!!!不负岁月,不负自己!
  • 1
    写地无敌得好。
  • 1
    昨天就猜到今天会讲巴黎圣母院的...
  • 1
    同感。且活且行且看且珍惜。
  • 一如既往的听虎哥的英语新闻,确在最后不禁热泪盈眶…一是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损毁,感到心痛和惋惜,尽管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些文物和遗产就像人类一样终将逝去… 二是想到自身,没有坚持本该坚持的努力,也应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珍惜 趁早! PS:从去年开始坚持听虎哥的英语新闻,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留言,为虎哥每一节课程的客观和实诚,为虎哥给我们所传递的知识和思想!由衷的感谢和支持!
  • 三观正。一直为置顶的公众号
  • 二十年前去过巴黎两次,年轻的我看着没有一块商业广告牌的街道,精美的博物馆,沿街的内敛的名牌店,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馆,还特意去了一家理发店让法国大叔打理了一次发型……第一次体会到欧式的“优雅与绵长”。 不知道多久之前,我再不想去巴黎了—它是混乱无政府主义的代名词,是懒惰自私的典型。 这把火迟早会燃烧,醒醒吧,巴黎人(法国人),娇纵的年代一去不返,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都无力保护,你们还能靠什么。
  • 没事就好[坏笑,现在想想,还是中国故宫、布达拉宫的驻地消防队精锐啊!?
  • 通透!
  • 虎哥的观点依然如此理信、令人折服。正如《权游》中几乎没人是主角因为在历史长河中人人都是过客客,世上的一切都终将化为尘土。何不趁TA存在的时候多多珍惜?!!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 当下倍觉惋惜,但后世看来昨天的一把火也只是给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添上轻描淡写的一笔,或许更丰富悲情。下一次我们踏进圣母院也会想起昨天的铺天盖地~?哥老师的文章热乎乎
  • 每次都被虎哥的评论感服!
  • 除了开云集团的1E欧,听说已经筹集到很多钱了,足够修了?
  • 珍惜!趁早!
  • 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喜欢虎哥的原因!冷静理智客观
  • 描写非常专业,谢谢
  • 林老师 辛苦啦 这期讲解学到很多 谢谢
  • 对于虎哥的讲解,真是直击我心,既不失对历史遗迹的disheartened, 也不失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崇敬,巴黎圣母院的损失固然scared,但就像人一样,会老,也会离开……
  • 看到有个新闻标题Paris Holy Mother's Cottage was burned.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