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这样的“人生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此论,观点之深刻,比喻之恰当,言辞之精妙,俱为后人称赞,岱岱末学,不敢妄言人生境界,单点读书之三大境界,以供大家笑评。
一、读书:获取知识
我们读书,为何事也?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获取知识。
哲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到今,读书致知不知撑起了多少人的进步阶梯,不论是东汉王充的“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还是千年后英国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书籍一直是知识最主要的载体,而读书也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
这样的例子很多,小到个人职业工作中的专业知识,人际交往中的必备礼仪,中到公司企业的科学管理,社会活动中的法律边界,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变迁,民族历史的记忆渊源,凡此种种,一一都藏在书本的纸页上,等着人们去翻阅思考。
强如博学广涉的马克思,也曾这样感叹过读书的重要性: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读书能获取知识,这几乎为通识,此章不必多说。
就如古人的那句话一样:
二、读书:增长见识
这章是重点。
社会中知识丰富的人很多,可也未见他们获取多大的成功,何也?
无他,很多人读书,只是空有知识,而无见识。
就如《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学渣柯景腾对学霸沈佳宜的嘲讽一样:
“我们学这些数学有什么用,我敢打赌,你以后根本用不到这些书上教的东西。”
诚然如此,毕竟我们买菜算价又用不到微积分,书是死的,知识也是死的。
北大曹文轩也这样说,“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叔本华进一步向我们指出了这一点:
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知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
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知识是死的,见识是活的。
何谓见识?
即一个人明智、正确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
见识何来?
从知识中提炼而来。
怎么获取见识?
和获取知识一样,书籍也是升级见识的主要途径,不过要注意读书的方法论。
个人的读书方法论,一曰精读读精,二曰比较纵览。
一曰精读读精
现在的社会虽然浮躁,可喜的是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列出读书目标,如一周读一本书,一月读几本书,还有很多读书会,书友在一起交流督促,并以单位时间读完多少书为荣,网上关于这类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对于这种读书方法,岱岱是挺不屑一顾的。
书是人写的,人之水平有高下之分,书之水平亦有高下之分。这就好比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有些人一年读的那几百本书,如果都是些《心灵鸡汤》、《陈安之成功学》、《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类快餐书籍,就如同一地面值一元两元的钞票,而那些《道德经》、《毛泽东选集》、《韩非子》、《21世纪资本论》等,就如同面值100元甚至1000元的钞票。
而满地的1元钞票加起来,也不如一张百元大钞。
想想也是,就算有人一年读300本书,可是一年中出版的新书何止几万,需要我们一本本的读那些新书?
俗语说的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胜过满筐烂杏,名作只要一本,便超过满座杂书。
读书,要读精品,是谓“读精”。
我读书,既要“读精”,还要“精读”。
快餐书籍读起来不用脑,一天一本都能做到,而名著巨作读起来则十分需要阅读者边读边思考,所以有的人一天能一天读几十万字的《诛仙》《斗破苍穹》,却不能一天读完三千字的《道德经》。
古代也有这样类似的事情。《容斋随笔》记载,东晋年间有大学问家开讲《道德经》,名动天下,众人云集,连皇帝都惊动了,有天皇帝要起驾去现场听讲,在路上问左右,那个大学问家是怎样讲《道德经》的,左右回答说“道德经八十一章,一天讲一章”,还在路上的皇帝听到这句话后,直接宣旨起驾回宫,不去看那大学问家的讲课了。
那个皇帝的话很有意思:
“道德经微言大义,八十一章各有丰瘦,有的章节是可以一天就讲完,但有的章节几天都讲不完,那个人讲道德经却是一天讲一章,真是迂腐至极,可见是个没有水平的人,朕又何必去听呢?”
这个故事挺有意思,印象一直很深刻。
如周易玄妙异常,孔子读到韦编三绝,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如资治通鉴藏帝王之术,毛泽东读了一辈子,煌煌巨著的通鉴毛读了整整十七遍;还有被温家宝极力推崇的《沉思录》,他是直接放在床头,天天都读,读了近百遍。
可见,读书读书,不仅要读精,还要精读。
二曰比较纵览
很多人读书有一个误区。
有的人喜欢技术书籍,就专看技术书籍不看其他的人文社科类书籍;
有的人喜欢经济学,就专看经济学书籍不看其他思想文化类书籍;
有的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读诸子百家,不鸟什么马克思、培根、伏尔泰;
有的人偏爱西方文化,就只看马克思、培根、伏尔泰,不鸟什么孔子、老子、王阳明。
这实在是十分可惜。
读书,好比进食。
读书是构建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进食是构建一个强健的人体系统。
人体系统的维持需要水,需要蛋白质,需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样才能有平衡健康的人体系统。
知识体系的建成需要人文底蕴,需要科技基础,需要各种思维逻辑和认知模式,这样才能有健全稳固的知识体系。
所以要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就不能挑食,要既要吃肉,又要吃蔬菜,还要多吃水果。
所以要有健全完备的知识体系,我们就不能只读那么几类书,而是要博闻广涉,触类旁通既然要专业书籍,又要读人文社科,还要有基本的哲学基础。
岱岱自己总结的“博闻广涉,触类旁通”,是这三个方面的比较纵览。
1、不仅读专业书籍,还要读人文类书籍
2、同一领域书籍,按时间顺序从古读到今
3、读书带有全球视角,做到学贯中西
1、不仅读专业书籍,还要读人文类书籍
很多人从事技术性专业,在多读专业书籍外,还应读些人文类书籍。
比如,对于自然科学类书籍而言,严密的逻辑、明晰的推理是其长处,但社会科学的感性思维与人文体验,则相对欠缺。
这样的对比阅读,看似与专业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收获的是个人发展的均衡完善,还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如同一些国内4A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几乎都有一定的心理学造诣;如同阿里腾讯的产品设计师,很多都对哲学中的美学有过研究。
更别说IT教父乔布斯,一生喜爱东方哲学,曾经酷爱禅修,甚至考虑过出家为僧。
还有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其实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家,他不仅和大哲学家休谟是一生挚友,更在写出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后,写出了另一本哲学大作《道德情操论》。
世人对能带来财富的经济学趋之如骛,将《国富论》列为经济学的圣经,几乎人人必读,可又有几个人读过亚当斯密另一篇呕心沥血的《道德情操论》呢?
如果经济学史中所言,“我们如果不了解《道德情操论》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国富论》的经济思想。”
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则一针见血的补充道: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
所以,读书要博闻广涉,忙时看自己专业领域的书,闲时看下其他领域的书,这样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有助于专业技能的境界提升。
你看,就连我们的大大,也会读一些和政治经济不相关的书呢。
2、同一领域书籍,按时间顺序从古读到今
历史总是发展的,人类的思想也总是往前发展的,你如果大爱某一知识领域,或这一知识领域对你工作生活很重要,那就不妨在这一领域中,按时间顺序列一个书单,从古读到今,追本溯源,完全梳理下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
如中国儒学,道统千年,一脉相承。
春秋孔子的《论语》——战国孟子的《孟子》——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明朝阳明的《传习录》——明末王夫之的《船山遗书》——天朝润之的《毛泽东选集》
这里岱岱比较感兴趣的一条脉络是这样的:
“修齐治平”——“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人民服务”
孔子说,读那么多书有卵用啊,读完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于是孔子给出了儒家的人生规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于是孔子高喊:我们读书的目标,是修齐治平!
王阳明说,读那么多书有卵用啊,一个个只知道坐而论道的空谈,没有人落到实处,只见论道,没见证道。
于是王阳明高喊:我们要读书,我们更要行动!“知行合一”万岁!
王船山说,读那么多书有卵用啊,都是读死书,拉倒吧,我大明都亡了!我们不仅要学四书五经,还要学怎么管理钱粮,怎么带兵打仗,怎么兴修水利,怎么管理百姓。
于是王船山高喊:我们读书,要读出个“经世致用”!
最后毛润之说,读那么多书有卵用啊,一个个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才读书,“方向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于是毛润之高喊:我们读书,是“为人民服务”!
还有心理学的历史演进:
弗洛伊德的“意识、潜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高尔顿的“智力测验”——詹姆斯-朗格的“情绪学说”——格式塔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些时代长河中的著作,无一不是内容深厚,有时读其中一本都会让人蒙头转向,这时候就不必纠结于如何评判,因为“登泰山而小天下”,当我们用一个更大时间尺度来看待这些一脉相承的作品时,就能全面客观的认识到这些作品和观点在历史发展中的开创性和不足处。
如心理学界就有那么一句评论:“如果说弗洛伊德找到了大海波涛下的暗礁,那么荣格则找到了暗礁下面的海床”。
所以,要吃透历史,先懂得历史学发展史,要吃透经济学,就先看看经济学史,要读懂政治学,就更要读透政治学发展史。
在某一知识领域,挑几本很重要的书读,虽然能得门而入获取知识,然而有时却像进了曲折回转的故宫大殿,常常是进的去出不来,只能在故宫的宫殿里兜兜转转,无法从整体上欣赏故宫的美。
在某一知识领域,按时间顺序和学科发展历史,纵览古今名作,就像站在飞机上航拍故宫,故宫的中轴线如此清晰,节次鳞比宫殿布局更是一目了然,你能在飞机上笑看下面兜兜转转的芸芸众生。
前者只能欣赏故宫大殿里的花纹装饰,学成吃透后,也只是为宫殿再添几个柱子。
后者却能从宏观上欣赏故宫整体构造的宏伟大气,学成吃透后,能为故宫再添几栋宫殿。
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不相同,其中最关键的那几个领域也各有不同,但毫无疑问的是,关键知识领域好似宫殿的支柱,好似故宫的中轴线,其构建丝毫马虎不得,一定要追本溯源,下笨功夫,踏踏实实的做足功课。
在该领域中,按时间顺序列个重要作品的书单,一路啃完,就自然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读书带有全球视角,做到学贯中西
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
新时代下,中国的发展和外部的全球环境关系,日益密切,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也必然需要全体国民具有一定的全球视界。同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中生活工作的我们,职业发展也越来越要求我们将眼光望向国际。
21世纪,中国无法不去“睁眼看世界”,我们也无法再“闭门造车”。
所以,我们既要读老子的《道德经》,求得内心的宁静安定,也可以读读《瓦尔登湖》,感受下人类对平和淡泊的共同追求。
我们既应该从培根《新大西岛》中,感受到和孔子大同世界的光辉印证,也应该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黄金神话”找到孔子“内圣外王”的思想痕迹。
我们既应该看到王阳明的那份灵动,“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也应该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表示会心一笑。
我们既可以研究韩非子的“法术势”,研究权谋人性来为我所用,也要念念马基亚维利的“私德与公德”,注意权谋与道德的平衡线。
我们既应该读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历览中国前贤,也应该读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细数欧洲风流。
21世纪,中国无法不去“睁眼看世界”,我们也无法再“闭门造车”。
特别是在这样更高维度的文明对话中,西方相对我们中国有着巨大的先发优势,我们更需加快追赶。
毕竟,当我们古老的中国沉溺在天朝上国的幻梦时,西方人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启动了全球化的文明大碰撞。
在几百年的殖民过程中,西方人与当时的印加文明、印第安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一一接触,积累了几百年的文明观察经验,而当时的中国依然醉眼惺忪。
像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脱离了一国一族的角度,直接从文明的维度来构造历史解读未来,这一方面是作者个人的才华视角所致,另一方面,则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阐述的那样,是西方那几百年的文明观察经验使然。
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在那几百年里,从观察到接触,从征服到管理,再到碰撞融合,西方人一路血腥,最终主导了全球秩序,如今,西方世界在掌握着国际秩序的同时,还握有国际话语权和文化霸权。
像戴蒙德的《枪炮、细菌和钢铁》和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读完就感觉作者是以外星人的角度来审视人类文明发展那样,而两位作者能有这么宏达的视角,也是因为对全球治理模式的建设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西方有着百年的先发经验。
如今,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开始向文明对话和人类终结命运进行大探索。然而,中国要想重获汉唐那样的全球领导地位,就必然要求国家有着成熟的文明对话经验和高效公平的全球治理模式,但相对西方少了几百年经验积累的中国,在思想理论的准备上,还显得相对单薄。
在中国,能在宏观视角下对人类文明进行阐述的作品,不是没有,可惜不是中国的学术界,而是小众的科幻界。
是的,《三体》。
未来三十年,中国在呼唤理论大家。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读书:培养人格
这是读书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的一层境界。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曾这样写到:
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
无独有偶,西方的培根也这样写过:
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
书籍,不仅是作者知识的载体,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价值观的载体,人格的载体。
当你读书的时候,不仅在汲取作者提供的知识,同时也在和书中蕴含的情感、价值观进行强烈的碰撞。
王国维十分推崇尼采的那句话: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巴金谈写作时,也曾说过:我写作是“掏出心来”。
一本书而已,怎么就成了“用血书”呢?怎么就是“掏出心来”呢?
还是上面的那句话:
书籍,不仅是作者知识的载体,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价值观的载体,人格的载体。
如《论语》中温润君子人格褶褶生辉,如《孟子》中浩然之气充沛天地,如苏轼诗句中自由洒脱之情灵动非常,如杜甫诗句中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诗外。如《毛泽东选集》中对中华民族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如《北京折叠》中对贫富分化阶层板结的无情嘲讽。
捧着“血淋淋”的书的你,能不动容吗?
古人有言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同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书越久,就是和作者交游越久,和古人进行情感、价值观、思想的碰撞越久,这些书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取向,暗含着作者的价值判断,承载着作者的人格风采,并给你以极大的潜移默化影响。
如文天祥临死前感动无数后人的绝笔:
5、文章小结
文章有点长,但其实脉络很清晰。
第一章很简短,读书,可以获取知识。
故曰,读书第一境:
第二章读书可以增长见识。
要增长见识,有两种读书方法。
一曰精读读精:读精品书,而且书要读精。
二曰比较纵览:1、不仅读专业书籍,还要读人文类书籍;2、同一领域书籍,按时间顺序从古读到今;3、读书带有全球视角,做到学贯中西。
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还有了不凡见识,一个完备知识体系就构建完毕。
故曰,读书第二境:
第三章,读书能培养人格。
一切你读过的书籍,都将沉淀为你的人格。
故曰,读书第三境:
“知识—见识—人格”,这就是读书的三重境界
许久不见,有点想念。
文章的最后,和大家问声好。
新号第一篇,写写读书论,算岱岱附庸风雅吧。
下一篇文章,会是关于这轮货币放水的个人观点,今后正式回归,只不过以后文章的尺度,肯定是要更加把控把控了。
其实有的时候也会想,为了发最后那两篇文章,导致苦心经营大半年的公众号被永久封停,数以万计的吃瓜群众瞬间失联,这样做,你值得吗?
就为了发那两篇文章,导致这十多天一路风尘,前途未卜,这样做,你后悔吗?
如果回到那一天,想到此事的种种严重后果,你还会选择“点击发送”吗?
值得吗?
后悔吗?
岱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只知道在重归之际,写下这样一篇文章。
因为当这篇文章写到最后的时候,岱岱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