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光明,富贵快乐 | 瞎爷

01

我的印象里,每年的3月底4月初这段日子,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总会有一丝死亡的气息在空气中、文字中弥漫,有两个去世很多年的人的名字,开始在人们的心里被唤醒。

因为对这两个死去的人的纪念,人们重新获得力量,获得信念,他们的名字,就像一个符号,或者说每一年轮回过程中的地标,不容错过。

世界像一列呼啸而过的列车,总是在某个时刻停一下,拉一下汽笛,给某个曾经留在过去的人,献一束鲜花。

这两个名字,一个叫海子,一个叫王小波。

3月24日,是海子的生日,3月26日,是海子的祭日。今年,是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第30个年头。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的5月13日,去世于1997年的4月11日。距今也是22年了。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古人把清明节定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去荒郊野外怀念故世的人,一定有它的道理。后来渐渐明白,在过去,春天其实是最难熬的,因为青黄不接,很多人的人饿死,很多的人瘐毙在寻找食物的路上。

这就像后世的人生,愈是愚昧麻木的人,愈能坚韧地活着,反倒是那些敏感、聪明、智慧的生命,因为他们的敏感、聪明、智慧,而变得愈加脆弱。因为他们不能容忍生命里思想和灵魂的饥饿,不能容忍那种愚昧麻木,不能承受那种看似无望的黑暗笼罩的生活。

02

昨天,刘原的这篇《1989,一个叫海子的人决定去死》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刷屏。

他写到:

30年前的春天,一个叫海子的人决定去死。

这对一个安徽农村的贫困家庭是灭顶之灾。能供读出一个考上北大、在北京工作的孩子,这得祖坟冒出好大的黑烟才行。有谁能想象,一个15岁的娃儿1979年去了北京,1989年却变成了两截。

海子的母亲当时已经糊涂了,她来到北京,见到老师同学就下跪。

但当时的海子,尚无后世的盛名。一些朋友张罗了寒碜的追思会,但是,一粒微茫火星的泯灭,又有几个人会关心呢。随后的巨大喧嚣,让海子的血被迅速淡忘,一个天翻地覆的世道,没有人注意到蝼蚁的存亡。

多年以后,海子却还魂了。在德令哈,办起了诗歌节和纪念馆;在海子故乡,他的墓地成了文青膜拜的圣地。

诗是什么?诗歌有意义么?

从前,当大地寂静,残阳西坠,诗歌是我们前途的星光,是暗夜的咒语。但如今,物欲和邪念战胜了一切,人们淡忘了诗歌,人们不再需要诗歌。

海子死去。那些正直的脊梁死去。

于是,这20多年来,我所能记得的诗歌只有一首,来自旷古烁今的山东诗人王兆山:“纵做鬼\也幸福\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我还认识一位诗人,他早年也是热血而坎坷的,后来却在名利场中浮沉,染了恶名。他对我挺热忱,而我只是礼节式的淡漠——我对大义和私谊终究是有分寸的。有一日,微信上却传来了他亡故的消息,我静静地想了很久。这是我的朋友圈第一个去世的人。

一位与他同乡、同为前诗人、同为前狱友的兄长得知他的死讯后,对我感慨地说:人呵,在这世间奔波劳碌一生,究竟图个啥呢。

海子死于25岁,挺好的。那枚沧桑的怀表,停摆于80年代最后的霞光中,不必浸入后世的污浊。

这浑水般的岁月,他会更受不了的。他心中的姐姐都死了,他心中的众神都死了,千年的月光打在崩塌的宫殿上,大地上只剩不知廉耻的我们在敷衍地傻笑。

1989,一个叫海子的人决定去死。

2019,无数叫蝼蚁的我们决定不去死。我们走过镉化的大地,走过飘满重金属的河流,仰望着重霾的天空,站在即将被征收的荒原,露出了明哲保身的笑容。

那么,今天55岁的你、永远25岁的你,生日快乐。海子,我们都知道你曾经有多凄凉,我们也知道天上的你晓得我们活在尘世里有多凄凉。彼此珍重。

坦率地说,如果倒退20年或者30年,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也会热血沸腾。但在今天,我读这样的文字,却常常觉得有点漠然。

就像鲁迅当年写的《纪念刘和珍君》或者《为了忘却的纪念》里的那种漠然:绯红的鲜血,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黯淡......

他说: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当很多人讥笑房地产开发商拿着海子的那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广告大赚其钱的时候,我知道,我是那其中的一员。

这个世界变得金钱势利,是从我这样的人开始的。

很多人都是在现实中面对某种无奈低头之后,才开始另一个阶段的成长的。

还有一点就是,我总觉得,在现实生活里,诗人是可怕的物种。就像有人说的,你尽可以把诗人的诗集放在你装修得很高雅的书房里,但你不能让诗人住在你的楼上阁楼里。诗集里的诗人是你仰慕的诗人,住在你楼上的诗人是疯子。

我愿意读诗,感受那种灵魂在高处的清高洁白,但我还是喜欢在尘世里生活,就像苏轼,而不是李贺,当然也不是海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喜欢在尘世,但不是做一头在泥淖里打滚的猪,而是做一头特立独行的猪。

03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小波似乎更值得我们效法,或者说,王小波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一些,尽管他的境界是我们一般人很难达到的。

2009年3月22日我写在豆瓣上的这篇《爱你就像爱生命》,是我在豆瓣上被点赞、转载、收藏最多的一篇文字。

爱你就像爱生命

1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猝死于家中打开的电脑旁,病因是突发心脏病。转眼四月份快到了,他去世快12年了。

我不是他门下的走狗,也没有系统读过他的书,只断断续续地零散地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买过他的两本书,一个是《我的精神家园》,一个是《爱你就像爱生命》。

在我写的东西里面,有时候会引用他的一些话,比如他爱引用的那句罗素的话,参差多态,乃世界本源。

所谓的特立独行,所谓的宽容,所谓的消解偶像,其实都是一种比较自由主义的精神和生活态度。这种东西,可能是一种骨子里的东西。

写到这里,想起筱敏说过的一句话,人和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一种是以被豢养为荣耀的,一种是以追求独立自由为高傲的。原话记不清了,大概的意思应该是这样。而王小波,显然应该是后者。

记不清是去年还是前年,南方周末发过一篇文章,是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写的回忆他的文章,整整一版,印象很深,我百度了一下,竟然还是能找到:

岁月如流,转眼已是10年。今日之日,有了许多喜爱小波作品的人,他可谓知音满天下了。在岁月之流中,他激起了一朵不可忽视的浪花,人生如此,复有何恨。 

细想起来,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他的作品呢?他的东西不太驯顺,不易得到身居要津人物的提倡,又包含一些率性而为、啸遨自娱的成分,所以也不大好懂,难以成为大众茶余酒后点评狎玩的余兴节目。我猜,人们喜欢他,是因为他的那种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他就像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可以进入世界的另一层面。

在解释小波何以会有他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时,我想说的,就是他在生活中一直在走着一条特别的道路,一直在探索着精神上可能的存在方式,寻找着自己的适当位置,用他的话说,就是精神家园。从小时起,一有功夫,他就在呆呆地想着什么,默默地编织结聚自己的趣味核心。这样的心理素质,带有极大的先天成分,虽是后天造成,却是先天注定。事实上,在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扭曲理性、压抑天性、单调贫乏的泛政治化时代,在那个8亿人看8个戏的艺术沙漠里,能产生小波这样的人物,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波的精神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家族传承,这种家族传承似乎更多地表现在遗传素质的传递上。我们知道,在某些家族里,一些遗传素质会在一代代人身上不断表现出来。这种遗传可能来自父系,也可能来自母系。

………….

…………..

秋天的时候,我们又在这条路上走过。两旁高大的白杨夹道,空中落叶飘坠,脚下是厚厚的一层。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粘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意思,好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铰接,用二者之间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光阴荏苒,在日常琐事的卵石沙砾中,是清澈的潺盢流水,而美好的意象,像水面上的闪光,渐渐远去。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味。品味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它与学问的关系不大。有的人学富五车,品味只是初等。有的人目不识丁,却具有一种灵觉,能与高品味的东西发生共鸣。无论如何,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品味差别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味。他的东西,虽然有时语涉男女之事,但品味高绝,绝非皮肉滥淫之蠢物(曹雪芹语)眼中的色情描写。

事实上,男女之事,是一件上天赋予人类的恩物,挟带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好而强烈的感受。如果用纯净的心态去看它,它就是纯洁的,因为它像风生云起,水流花开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

小波作品的价值,从一个方面来说,在于他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高尚品味,一股尘世中的清纯之气。这些东西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惟有缘者得之。而有缘人再传有缘人,这一团精神能量也许就此传递下去,不致泯灭。

2

昨天晚上,和朋友一起吃饭,说起感情的事,她感慨,现在的男女,要有真实的为了爱情的感情,实在应该珍惜。

现在的问题是,人人都在寻找真爱,纯粹的人,但人人都不纯粹。

我常常想,爱情其实是爱一面镜子,你爱一个人,其实是爱你自己,爱镜子里的你自己。好像是古希腊神话里说,人本来是男女一体的,八足爬行,宙斯怕人变得比神聪明,就把人劈开,变成男女,所以,人来到世上,就寻找另一半。

灵魂的事情,是多复杂的事情啊。

不久前,有朋友在博客里谈自己的感情,对自己以前爱过的人,说了一些反面的话。也许,这些话,确实是事实。但我看了,还是觉得有点无谓。

我想说的是,何必呢?

两个人,茫茫人海里,陡然相遇,电光火石的一刹那,能互相认同,决定牵手,决定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对方,多难得,多不容易。等到感觉不合适,分手,何必说那些不好的话呢?

错了,对了,都是两个人的事情,现在全是不好了,那开始的好呢?

我知道,很多人的转载,是因为里面引用的那段王小平的文字。

在我,在10年前,把文字的落脚放在了对男女关系的解读上,就可以看出我文字的格局。

04

好像是前几年,有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设想王小波如果活到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如果王小波活到今天”,有无数篇同题的文章。

比如,有人这样写到:

如果他想的话,“付费问答”肯定可以一做。他经历之丰富,思维体系之宏大,网友可以有很多层面的问题可问:怎样优雅的撩妹?怎样知道一个女孩子是否适合自己?爱情是什么?如何看待自由?有没有绝对的自由?出国了会不会换取到自由?

他先可以轻松成为知乎大号,然后从知识分享轻松拓展到付费专栏。199/年的价格,真心有大批的网友会参与:毕竟像他这样逻辑清晰,知识储备丰富,还能做到无比有趣的人,实在是太少啦。

他也可以去做小说连载,肯定有很多人在排着队等他的更新。假如出书,卖出百万册应该毫无问题。只是他的小说能否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我不太能够肯定。毕竟他的小说意象太过个人化和反传统,转换成电影还是有些问题,能不能过审甚至都有些困难。

王小波生前的时候,实在是不怎么有钱。当母亲生病,没有钱照料的时候,还需要去借钱度日。虽然我可以肯定,他并不是一个看重钱的人,但是谁又不愿意正当的拥有它呢。

王小波在《茫茫黑夜漫游》中也曾经写希望过大把赚钱的生活,错过了就觉得自己像个棒槌。我觉得这也应该是他的真心想法。关键不是他是否爱钱。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必然是自己的价值未被承认的时候。那么就不仅是没钱的问题,而是对自己价值的怀疑了。

巨大价值却无法被别人承认而变现,这样的时代实在是一个悲哀的时代。

就像有人说的:我们的物质世界进步、丰富多了,但精神世界依旧甚至更加平庸、乏味。

“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王小波的这些句子,不幸今天差不多已成为事实。

比如,这几天网络上对一个流浪者的追捧。

05

我很讨厌一些人把王小波、海子立为世俗的对立面,并且试图以此来对抗世俗。

海子我不敢说,但我至少觉得可以说,王小波在精神的世界自由遨游的时候,其实是很世俗的。

这就像真实的鲁迅和真实的苏东坡。

他们好吃,好下馆子,喜欢文艺女青年,好讲黄段子,好斗,好戏弄人,他们沉迷在尘世的快乐里。

但他们的超出常人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能感受尘世的世俗的快乐,还能有出世的思想和境界,所以他们能用自己的出世,用自己的有趣,抵御了时间的流逝,抵御了尘世的无趣。

所以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们永远都活在思想者的心里。

他们沉迷,他们更清醒。他们也功力,但不势利。他们需要优越的物质生活,因为只有好的生活,才能有更产生高贵的思想。

反之,只有不正常的社会,才会反功利。

06

博尔赫斯在《诗艺》里这样写到:

眼望岁月与流水汇成的长河

回想时间是另一条河,

要知道我们就像河流一去不复返

一张张脸孔水一样掠过。

要觉察到清醒是另一场梦

梦见自己并未做梦,而死亡

使我们的肉体充满恐惧,不过是那

被称为睡梦的夜夜归来的死亡。

要看到在日子或年份里有着

人类的往日与岁月的一个象征,

要把岁月的侮辱改造成

一曲音乐,一声细语和一个象征。

要在死亡中看到梦境,在日落中

看到痛苦的黄金,这就是诗

它不朽又贫穷,诗歌

循环往复,就像那黎明和日落。

有的时候,在暮色里一张脸

从镜子的深处向我们凝望;

艺术应当像那面镜子

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

人们说尤利西斯厌倦了奇迹

当他望见了葱郁而质朴的伊撒加

曾因幸福而哭泣。艺术就是伊撒加

属于绿色的永恒,而非奇迹。

它也像河水一样长流不息

逝去而又留存,是同一位反复无常的

赫拉克利特的镜子,它是自己

又是别的,像河水一样长流不息。


精选留言
  • 1
    很多知识是王小波教的。 就是没有在树林里学习过
    作者
    哈哈哈哈
  • 1
    在亳州等您
  • 过往之,可想可念不可及。
  • 他的另一半,就是李银河。如果两人合体,两个脑袋4个手8个脚,估计神就是害怕这样的人,真的是了不得啊!
  • 张老师好,都日出三杆了,才发文章,不过好饭不怕晚
  • 这就像后世的人生,愈是愚昧麻木的人,愈能坚韧地活着,反倒是那些敏感、聪明、智慧的生命,因为他们的敏感、聪明、智慧,而变得愈加脆弱。因为他们不能容忍生命里思想和灵魂的饥饿,不能容忍那种愚昧麻木,不能承受那种看似无望的黑暗笼罩的生活。
  • 总觉得王小波的长篇隐喻太多,有点难懂。中短篇是很好看的,而且可以孜孜不倦的看
  • 忙Day,先生笔耕不辍如果说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各种负重前行,我宁愿选择腰缠万贯!
  • 在认知里,能达到如标题水准的文人不多,晏殊算一位。 漫漫长途,好好去爱与被爱,好好生活。
  • 先生好~初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幽默,再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阅历。不管是“海子”还是“王小波”祈愿天堂里的他们过上自己的幸福生活
  • 今天的文字岁晚,却很有深度,瞎爷辛苦了。
  • 心情挺沉重,也很压抑。
  • 所以,我不但要文艺,也要有钱。 你也如是……
  • 我看我的朋友⭕里有个人也关注了瞎爷,怎么才能知道他(她)是谁呢
  • 小时读王小波,总有一种羞羞的感觉
  • 早上去干啥了
    作者
    你觉得呢?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