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华为,“消费”苹果:中美制造业的冰与火之歌 | 404厂

 

2019年3月伊始,华为又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

几乎就在太平洋对岸的一系列司法争议再掀波澜的同时,2019年2月底,华为推出了它的新产品“Mate X”,兼容5G网络、量产折叠屏技术。能够“折叠”的华为在科技上的突破在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华强制转让技术诉讼中,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身处一只脚已经踏入“5G时代”的2019年,作为昔日智能手机领头羊的苹果,在这段时间却是“默默无闻”:虽然有股神巴菲特的加持,但面对涨跌互现的股价,苹果不得不降低了多款iPhone的售价——苹果最终还是没有躲过被资本“消费”的命运。

华为和苹果的“自我奋斗”,实际上离不开中美两国“历史行程”的大环境。任何高端技术的量产,都离不开所在国培育这些企业的制造业土壤。

2019年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中国制造业税率将由16%降至13%——中国制造业的“又一春”就要到来了吗?而发达多年的美国,在特朗普上台之后,一改往届政府对于制造业的漠视态度,开始用积极的姿态将制造业迎回美国。

制造业,这个一度被批评之声包围的行业,如今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以及特朗普的改弦易辙,从饱受争议到炙手可热,不由得让人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本文将从华为和苹果这两家公司命运的跌宕起伏,管窥制造业变迁为中美两国谱写的“冰与火之歌”。文章将分为5个部分:

 

01 “折叠”华为

02 “消费”苹果

03 “十年”80后

04 “锈带”美利坚

05 “抉择”路在何方

01

“折叠”华为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连接未来’。”

当地时间2月24日下午,华为新品发布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如期举行。“世界最快的折叠5G手机”Mate X无疑是这场发布会的主角。

“华为Mate X将会为大家带来设计的未来、技术的未来。”

在巴塞罗那灿烂的阳光下,手里拿着Mate X的华为董事余承东被中外媒体团团围住。

▲发布会上,余承东正在展示Mate X

如果说100多个原件组成的“折叠屏”不过是增加了屏幕大小和提升用户体验的“花活儿”,那么,支持未来的5G独立组网,兼容现行的5G、4G非独立组网,则无疑是真正开启新时代的“重磅炸弹”。

“我们将发展出5G网络的全部潜力。”在介绍另一款产品“5G CPE Pro”的时候,余承东这样说道。

1966年,全球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在挪威问世,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从只能用模拟信号进行语音传输的1G时代,到用数字信号进行电话、短信和简单的邮件、软件进行传输的2G时代,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然而从2G到3G的跨越,却用了仅仅数年的时间。

按照这个速率,5G时代“一统天下”的日子,恐怕也为时不远了。

在这个背景之下,作为3G、4G时代智能手机标杆,“老大哥”苹果的脚步明显有些缓慢了:苹果的芯片供应商英特尔表示,与苹果有关的5G芯片可能要等到2020年才能应用。

曾经的行业领头羊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被竞相模仿的对象,而原来被视为“山寨”的追随者,现如今却已实现了在技术上的“弯道超车”。

二百多年前,历史评论家赵翼有诗叹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如今,网络世界的“弄潮儿”们更新迭代的速度,已经压缩到了数年。

“历史的行程”不断加快脚步,一路高歌猛进,旧时代在不断地向后退却。

尽管每天的太阳都是全新的,但很多人仍然在怀念属于乔布斯的苹果“旧时代”。

 

02

“消费”苹果

 

“我们每一天都在想他。”

——蒂姆•库克纪念乔布斯诞辰64年的推文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惊喜。

在“前iPhone时代”,乔布斯拿在手里的产品足以惊艳整个世界。

iPod及其附带的iTunes应用,彻底改变了音乐唱片的行业形态,MP3与MP4几乎一夜之间走进了历史。

当乔布斯从一个牛皮纸信封中掏出MacBook Air的时候,观众无不惊呼苹果居然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做得像“空气”(Air)一样。

▲乔布斯从纸袋中取出MacBook Air

在智能手机方面,苹果的成功更是划时代的。乔布斯拿着iPhone敲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大门,从此以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可以说苹果培育了一个产业。那个时候,只有两种智能手机:iPhone以及众多不是iPhone的安卓手机。苹果的死忠粉,会彻夜排队只为了可以第一时间抢到新款iPhone。

然而投资人并不喜欢乔布斯。

在同事眼中,乔布斯几乎是一个独断专行的“暴君”。为了追求产品在细节上的无懈可击,乔布斯不惜投入大量研发经费,这无疑会让苹果的财务报表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乔布斯时代,在不断给技术世界带来惊喜的同时,苹果股价却并没有像后来那样优秀。

尽管作为乔布斯的继任者,库克从上位以来,外界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批评。从产品定价到设计理念,再到营销方式,这位“接班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被拿出来与乔布斯比较,而比较的结果,也往往是对后者过早去世的惋惜。

平心而论,像“苹果”这样一个大企业,守成的确不易。作为乔布斯“钦定”的当家人,库克实际上是称职的。

在库克的时代,虽然一直有批评苹果在技术创新上“不思进取”,但是苹果的市值一度达到万亿美元大关,给了投资者实实在在的回报。美股持续数年的牛市行情,与苹果股价的坚挺有着莫大的关系——毕竟作为美国最重要的股票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成分股,苹果的股价每变化1美元,道指就会同方向变化6.68点。

在乔布斯和库克的“道路选择”之外,更重要的是资本浪潮下的“大环境与小气候”。

与我国居民喜欢存钱和买房不同的是,美国人的财富主要沉淀在股市当中。目前美国推行的“401k”养老金计划,使得许多为美国居民打理养老金的基金,将资金投入了美国股市,尤其是其中像苹果这样的“白马股”。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哪怕是代表“锈带”工人利益的川普总统也会将美国股市的繁荣拿来作为自己的政绩。

资本主义的理性总是冷冰冰的,投资者资本的增值,是他们要追求的唯一目标,至于增值的手段,反而要屈居次位。或许“完美至上”的工匠乔布斯可以凭借着一己之力,抵御来自资本的“侵蚀”;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库克,考虑更多则是如何给股东创造利润。

从“匠人”到“商人”,这或许是资本主义逻辑之下,绝大多数企业不得不走的道路。

3G和4G时代,乔布斯给苹果留下的家底儿太厚了,当然这一切的背后是大量的研发投入。iOS系统的独占,一方面培养了很好的用户粘性,苹果不需要像其他安卓厂商那样跟“友商”挣得头破血流;然而另一方面,优秀的用户粘性也给了库克时代的苹果“坐吃山空”的理由。在逐利的资本眼中,既然可以坐地涨价,为什么还要将真金白银投入到风险极大的创新研发当中呢?

▲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苹果的研发投入大量减少(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苹果的“不思进取”,是由于曾经给它的创新力量“供血”的华尔街资本,希望它换一种更容易“来钱”的运营套路。

2018年三季度,股神巴菲特加仓苹果。按理来说,股神看好对于苹果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但其实未必是这样:巴菲特以投资的牛股大多是消费品,例如可口可乐、亨氏这种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司。实际上,股神更多地是在用一种消费品的眼光来看待苹果的产品,而没有它们当作是科技产品。这个逻辑也不难理解,毕竟苹果每年都会召开新品发布会,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服务(例如iCloud)使得苹果的现金流模式愈发像消费品企业一样。

▲股神巴菲特在2018年三季度加仓苹果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股神的入场,似乎正在宣告苹果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正在走向终结——被资本“缔造”的苹果最终被资本“消费”了。

 

03

“十年”80后

从华为史上第一条智能手机“华为U8220”仅有3.5英寸的触摸屏,到如今折叠屏展开之后有8英寸Mate X,这家中国企业只用了十年时间。

十年时间,华为的手机业务从模仿和山寨,到如今壮大到拥有发布领先产品的能力,世界为之瞩目。

十年时间,“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四家企业构成的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到如今脱颖而出的华为已经有实力与国际同行争奇斗艳。

十年时间,从在产业链下游被动地接受海外制定的标准,到如今可以扬帆启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的“华为们”一路猛进高歌:

“啊,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

挺胸膛,笑扬眉,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婴儿潮”。正是这些沐浴在改革开放春光中,带着独生子女烙印,被认为是“跨掉的一代”的“80后”,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华为崛起之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改革开放的上半场,中国靠着80后父辈们依靠以低附加值的“人口红利”,用衬衫、袜子和玩具,换来了共和国制造业的基础。“人口红利”的世代老去了,他们就像鲁迅笔下的“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那一代人的共识:哪怕是自己再省吃俭用,也要保证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资。

作为全国范围内第一批独生子女群体,加上身处婴儿潮中来自同辈的竞争压力,80后被家庭给予了“出人头地”的期望。80后的父辈们多是农民和工人,在他们眼中,努力学习最后成为工程师、公务员这样的都市白领才是正经的出路。许多培养熟练工人的职业学校,在家长们眼中那里只是差生们的“收容站”,唯有上高中,再考上大学才是正经出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80后的成长轨迹中,理工科教育成了“刚需”。在80后对高中的记忆中,理科班才是大部分尖子生的归宿;文科班除了少数有志于文史哲研究学习的同学,大部分学生在同龄人心目中,通常是学不好数理化的那批人。

虽然这种学科之间的偏见是极为片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人才供给上的结构性不均衡,给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工程师红利”

所谓“工程师红利”,是随着大量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而衰退,同时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具有工程师背景的中高端创新人才在劳动者供给当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的现象。

中国每年作为工程师“预备役”的大学理工科的毕业生数量超过300万, 是美国的5倍;而中国的工程师薪资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工程师红利”无疑是“人口红利”的供给侧改革版,依靠“工程师红利”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抵消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劳动力数量减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的成就,便是在国内建立起全覆盖的工业体系,而工业体系先后依靠着“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不断地升级着自身的制造水平。

华为的这十年,当然离不开任正非的自我奋斗,离不开余承东的自我奋斗,更离不开千千万万在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又不辞劳苦的华为工程师们的自我奋斗。一个“自我奋斗”,两个“自我奋斗”,千千万万个“自我奋斗”汇集在一起就是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历史的行程”。

 

04

“锈带”美利坚

 

“把制造业请回来!”

特朗普“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举措的对象并不仅仅是高端制造业,而是对于制造业照单全收,哪怕是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电解铝也不例外。

▲特朗普: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美国这是怎么了?坐在世界分工的顶端“坐享其成”难道不好吗?

有观点认为,在上世纪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是最大的赢家。这种观点固然有可取之处,毕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依靠自身的“人口红利”,以一种“贱卖”劳动力和资源的方式,积累了宝贵的发展基础。

全球化浪潮中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和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建立,便是在资本的套利法则下慢慢实现的。简言之,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人力成本方面自然无法与中国竞争,因此美国的产业资本将美国“掏空”进入中国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016年底,在美国投资建厂的“玻璃大王”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后来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其投资工厂的生产力“没有我们在中国的工厂高,有些工人是在消磨时间。”

在美国制造业萎缩的同时,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份额开始迅速膨胀,目前美国第三产业的比例已超过70%,留给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的空间不足20%。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实只是听起来很美好。在第三产业中,只有金融、IT等少数高端行业才能提高生产力,但这类行业有着极高的从业门槛,更多的第三产业从业者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他们会是最早被替代的那一批人。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另一个后果便是贫富分化。有别于过往思维当中对于美国社会主体为中产阶级的认知,目前美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便是全球化带来的中产阶级贫困化。美国曾经的中产阶级,很多都是制造业繁荣之下意气风发的产业工人。他们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被产业资本所抛弃的人,现在他们生活的地方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锈带(rust belt)。

▲如今的锈带,曾是美国制造业的中心

不难想象,昔日对“美国梦”坚信不疑,而如今身陷窘境的产业工人,当他们面对那些衣着考究的华尔街精英的纸醉金迷以及加州硅谷阳光下计算机“极客”(geek)的安逸闲适,会在心中产生何种巨大的落差。

或许曾经的美国制造业帮助苹果叩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大门;但事到如今,“消费”苹果的,终究不是被遗忘的锈带工人。

 

05

“抉择”路在何方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这恐怕是连没有正式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人,在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张口就来的论述。

代表市场力量的股市,虽然是各类公司进行融资的广阔舞台,但这种便利的背后,往往是向资本的妥协。与之相比,作为非上市公司的华为则“自由”得多,任正非可以放心大胆地指挥着华为年轻的工程师们把心思扑在产品研发上,而不必为要向股东们交上一份漂亮的财报而绞尽脑汁。在前段时间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任正非表示,由于自己的女儿不懂技术,她“永远也不可能接班”。恐怕老任头的决定,或许也是担心会计部出身的“下一代”会把华为带上资本挤占技术的老路。

市场虽然是配置资源的高效手段,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作为重要市场要素的资本,关心的问题只是如何能最大化的增值。至于不关心生活品质和共同命运,都不是资本寻求增置过程中关心的事情。

既是弹药,也是毒药——这就是资本。

资本既不需要丑化,也不需要神化。而真正需要敬畏的,永远是“历史的行程”。

从古至今,历史大潮总是由无数个人的浪花组成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自我奋斗”、快乐与悲伤、自信与迷茫,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历史的行程”。

当年的婴儿潮、“工程师红利”带来了如今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跃升;而曾经借助发达资本市场成就苹果的“资本主义精神”也正一天天消耗着这家伟大企业的创造力。

“试看今日之宇内,竟是谁家之天下?”站在5G时代门前的制造业,会拉开一轮新的“产业战争”的帷幕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当代人的我们,身在制造业回流的大潮之中,我们的抉择又会怎样影响后人,后人又会怎样评价我们?

最后,用二月河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算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回答:

“第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做出过贡献;第二,在发展当时的生产力,调整当时的生产关系,改善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几个方面,是否做出过贡献;第三,凡是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发明创造这些方面做出贡献的就予以歌颂,反之就予以鞭笞。”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