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上醒得早,躺在床上不想动,脑子乱转悠,突然蹦出来一句话: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这几句话,没来由蹦出来的。感觉似曾相识,想了半天,想起来这是毛泽东说的话。
拿着手机百度,查到这是毛泽东文集里的话,写于1963年5月。题目就叫《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收入毛泽东文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收入选集。
我印象里,在我少年求学的时候,这篇文章,是人们必须背诵的。就像所谓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越来越觉得,和毛主席的文章比起来,现在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好像是有意不让人看懂似的。
02
初三那天见一位学长,他讲的故事,这几天常常让我回味。
学长出生在山东烟台下面的一个山村。很多人以为烟台靠海。偏偏他们那个地方,在行政区划上,偏偏没有海,好像是烟台唯一的不靠海的行政区划。
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他从小和父母不亲近,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住在一个村子里,他一年到头,去父母家的次数,不超过5次。所以长大后,也和父母亲近不起来。
他在北方读完大学,到广州读研究生,然后留在了广州,创业,落地生根,也把自己的妹妹妹夫都拉带到自己身边。
这些年,父亲去世,他把母亲接过来一起生活,总觉得别扭。
母亲也觉得别扭。
他的妹夫,给他的外贸工厂做总经理,妹妹就帮着给他做家务,和他公司里的员工一样,五险一金发工资。还在花都为妹妹一家买了一套100多平的房子。户口、孩子上学,都解决了。他觉得这很正常,用别人,还不放心,自己家的妹妹,帮着自己做家务,也没亏待他们一家,挺好,挺合理。
这是他这样想的。
但他的老母亲过来,不一样了。
老母亲的看法是,你居然让你的妹妹给你做保姆,你这个做哥哥的不合格。
老太太的意思是,他在剥削他的妹妹。正确的做法是,他应该给妹妹钱,点妹妹不能为他做家务。
我的学长很困惑,说我没感觉我做错什么。可是,经过我母亲这样一挑唆、离间,搞得我妹妹也有想法,不想来我家做事了。
我当时听了想笑,笑了半天,觉得笑不出来。
学长说,他就是和母亲亲近不起来,他甚至和老太太摊牌,说没办法,我就是不能像对待我奶奶那样对待你。咱们彼此都把底线说出来,别违背彼此的底线。否则真的不好相处。
他说,我这样说出来了,我也轻松了,老太太也有红线了,大家都轻松了。否则,猜来猜去,大家都累。
03
我这几天,琢磨学长讲的故事,也在想我自己。
人的认知是和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的,和自己读的书,走得路,见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也是这样。
比如,我有一次在钱眼群里说起我小时候,家里穷,穿衣穿不上,穿鞋子穿不上。这直接影响了我,到现在,很多衣服,不穿了,舍不得处理,很多鞋子,收在箱子里,看看,不舍得舍弃。
因为它没坏,没破,所以舍不得扔。
因为我小时候,小朋友都有凉鞋,就是那种最廉价的塑料凉鞋,可是我没有。于是我坐在门框上哭着闹着要。哭了一整天,换来我父亲的一段打,他用过去解放军穿的那种黄色的球鞋,打得我全身是鞋印子,打得我钻进床底下,哭着求饶:爸爸,我再也不要了,我再也不要了。
那鞋印子,好几天后才消掉。
我曾经看过潘石屹的SOHO中国出的内刊SOHO小报,有一期,里面有一张他小时候的一张照片,他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双布鞋,露着脚趾头,没有袜子穿。那样的布鞋,我也穿过。
那都是纯手工的布鞋。搁在现在,估计值钱了,因为是纯手工。就像很多大牌奢侈品,经常宣传自己的产品是纯手工一样。
再比如,我不能接受坐人力车,就是人拉的那种车,人骑的那种也不行,觉得感情上接受不了。
因为一坐那种车,就会想起《骆驼祥子》,想起鲁迅的《一件小事》,觉得自己是在剥削人家。好好的,他是人,你也是人,凭什么让人家拉你。
再比如,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不想点外卖。因为我一看到送外卖的人,我就觉得,那个点外卖的人,太懒了,你就不能去店里吃啊,为什么要让人给你送到家门口。我也知道我这种想法不合适,可是,我骨子里,感情里,就是觉得不好接受。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小老弟来看我,我正好要去就在家附近的沃尔玛买些生活日用品,酱油啊什么的。我就邀请他和我一起去。他告诉我,他们家都是直接在网上下单,让快递员直接送家里去的。
我说那么近,为什么不自己来买,要让别人送。我觉得这不好,人懒不说,还劳动别人。
他说你付钱了啊,消费了啊,为社会就业做贡献了啊。
我说是,你说的对,可我就是感情上觉得接受不了。
04
回到开头的话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确实是实践中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别人强塞给你的。但有些人,总以为正确思想是从他的脑子里出来的。
写到这里,想起来昨天晚上临睡前读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面说朱元璋如何抓宣传教化:
洪武五年,朱元璋命全国各乡各里都在村头街尾建造两个亭子,一个叫做“申明亭”,一个叫做“旌善亭”。前者是召集大家来深入学习皇帝谕旨的地方;后者则类似今天的光荣榜,是为了表扬各村各乡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揭露各地出现的恶人恶事。“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皆书其实行,揭于其中。”目的是宣传高尚行为,批评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
为了发挥两亭的作用,朱元璋规定,每一百户人家(即每里)推选一位年高有德之人掌管其事,曰老人。老人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要把全村百姓召集到申明亭来参加学习,主要是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教民榜》,把皇帝的圣旨和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起来,深入宣传,使全里人户知法畏法,不敢犯法。
另外,老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讲说《宣谕》。朱元璋每个月都要亲自写作《宣谕》一道,提醒百姓在每个月应做的事,由顺天府发出,以达于天下每县每乡。比如六月份老百姓应缴夏税了,《宣谕》即提醒众人须“各守本分,纳粮当差”。这一制度成为大明祖制,被后代皇帝继承了下去。
今天当有重大法规政策出台时,我们在一些城市街头尚能看到流动宣传车上架着喇叭,大声宣读。殊不知这一做法的专利权也属于朱元璋。洪武三十年,朱元璋要求每村每里应该选派一名声音洪亮的老人,手里摇动一个装有木舌的铜铃,每五天一次,在五更时分,行走在乡村的街道上,大声朗诵“六谕”,即朱元璋苦心想出来的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个流动宣传员的作用是让农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启发和教育,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正如一部方志中所说:
洪武初年,皇上亲制谕俗“六谕”,令老人执木铎,于每月朔望及每日五更天将明之时,朗诵于通衢,使老百姓在夜气清明之际,忽闻此语,冷然省惕,湔洗前非,坚其善行,圣王爱人之心至无已也。
意思是说,每天五更天天还没亮时,恰是天气清明人心清醒的时候,老百姓在梦醒之际忽然听到这些教诲,自然会如当头一棒,猛然醒悟,良心发现,洗去非心,坚决向善。“六谕”的内容与今天以标语牌形式树立于每个小区的家庭美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十分相似,在流动宣传的同时,也被制作成卧碑,立于每个村口和居民区里。
朱元璋主导下的化民成俗工作,不论是纵向看中国历史,还是横向比较世界史,都是宣传教育技术的一大突破性发展。和以前历代皇帝们软弱无力的教化方式比起来,他的化民成俗工作更加突出思想性,进一步突出了经常化、制度化。这一运动在城乡各地广泛开展,并逐步深入人民群众的学习、劳动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开展得广泛、深入、扎实,无论在规模、影响和实效上都开创了人类史的先例。
据教育活动开展后各地官员们的汇报,朱皇帝的思想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往年村民酗酒、吵架、偷窃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而经过教育后,大大减少了。相反讨论如何发展生产,如何修路修桥做善事在村里蔚然成风。
各地城乡环境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道德水平。
这些汇报的真实性如何,无法考证。
历史有时候的确很好玩,因为它总给你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你走在街上,看到某些熟悉的标语口号的时候。
-
春夏秋冬作者
-
答案在风中作者
-
老倔
-
萍水相逢
-
倾城笑我刘风瑞作者
-
雪莲
-
水公寿辰作者
-
beth
-
Zhangjw作者
-
鲸鱼作者
-
走出地图®
-
任tsing℡
-
飞一般
-
HH
-
吴
-
Bank潜龙在渊
-
大江
-
初见
-
紫蝶
-
庄生梦蝶
-
Stanley C
-
水墨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