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死亡恐惧,在《金瓶梅》里说得最透彻 | 刘晓蕾

《金瓶梅》第五十九回,官哥死了。

他是李瓶儿生的,西门庆在世时唯一的儿子。满月那天,穿着大红毛衫,唇红齿白甚是富态,应伯爵奉承:“相貌端正,天生的就是个戴纱帽胚胞儿!”但官哥只活了一岁零两个月,还没学会说话。

官哥死得蹊跷。这孩子天生胆小,家里却偏偏酒场不断,异常喧闹,常被吓得屏住气往大人怀里钻。还有不怀好意的潘金莲,不是把他举得高高的,就是把他独自留在花园里受惊吓。她还养了一只雪白的狮子猫,每日以红帕包生肉,教其扑抢。这天,官哥穿着小红袄,躺在炕上,雪狮子猛扑上去:“(官哥)呱的一声,倒咽了一口气,就不言语了,手脚俱风搐起来……搐的两只眼直往上吊,通不见黑眼珠儿,口中白沫流出,咿咿犹如小鸡叫,手足皆动。”

吴月娘和李瓶儿赶紧请刘婆子来,炙了几针:“内里抽搐的肠胃儿皆动,屎尿皆出,大便屙出五花颜色,眼目忽睁忽闭,终朝只是昏沉不省。”小儿科医生再来,说救不得了。苦捱了几天,官哥在李瓶儿的怀里一口口搐气,断气身亡。

在中国传统文学里,孩子一向只是道具,不算人。李逵一刀把小衙内跺为两截,杀死一个孩子如踩死一只小鸡仔。兰陵笑笑生却写:官哥的小尸首,连着枕席和被褥被抬出去,他的妈妈哭哑了:别慌着抬啊,他身上还热着!这人间哀痛,竟如此之重!

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彼时,西门庆刚设宴招待蔡、宋二御史,权势熏天;在永福寺巧遇梵僧,得了秘制春药,如虎添翼……极热烈时,官哥却死了。张竹坡说《金瓶梅》一书“热中冷,冷中热。”冰与火,生与死,繁华与衰败,参差互嵌,就是人生了。

官哥将死时,西门庆不忍看,坐在外间椅子上叹气。他不知道,还有更大的悲哀要来。

且看金莲,官哥一死,她是最开心的。李瓶儿本就伤心过度,受此暗气旧病复发,经水淋漓不止。吃了任医官的药,却无济于事。今年元宵节,占卜婆子说李瓶儿:“你尽好匹红罗,只可惜尺头短了些。”意思是你哪儿都好,就是命不长。还叮嘱她:你老人家今年有血光之灾,七八月份不见哭声才好。

官哥刚好死在八月。这是书中第二次算命,第一次是29回“吴神仙冰鉴定终身”。西门庆最关心当下,神仙说:虽有小烦恼,也没什么,“都被将要来的喜气神临门冲散了”。果然,紧接着西门庆生子,又当了副提刑,他满心欢喜以为神算。可吴神仙还说他:八字内不宜阴水过多。不出六六之年,主有呕血流脓之灾,骨瘦形衰之病。他却忘得干干净净,只相信好的,这就是人性吧。

算命是剧透,也是想点醒梦中人。后来曹公学了去,《红楼梦》不仅开篇写了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5回又安排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曲演红楼梦,提前预告结局……这就是命运。然而,作者知道,我们知道,唯有书中人不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节占卜时,潘金莲却拒绝了:“我是不卜他……随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沟里就是棺材”。她是恶魔派,不怕阴司报应,决意要在现世承担自己的命运。

但李瓶儿不一样。生下官哥后,母子俩体弱多病,她拼命舍钱求保佑,还掏出一对重41两5钱的银狮子,让薛姑子念《佛顶心陀罗经》。连玉楼都看不下去,金莲更阴阳怪气:这有钱的姐姐,不赚她的钱才是傻子!官哥还是死了,她又总梦见前夫花子虚抱着官哥,招她前去,她还舍不得西门庆。

她的内心有恐惧,也有贪恋。

李瓶儿的身体越来越差。但没人真想到她真的会死,所有人都忙着生——西门庆的缎子铺新开张,众人吃酒听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常峙节送来酿螃蟹,西门庆和应伯爵们边吃边赏菊花,喝喷鼻香的菊花酒;西门庆刚挂上妓女郑爱月,向应伯爵夸耀其风月可人;应伯爵忙着介绍黄四向西门庆借贷;王六儿和韩道国忙着讨好西门庆;吴月娘一心求子……。

金瓶梅插图里的缎铺

官哥死后,潘金莲最得意:贼淫妇!你也有今天!你“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椅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老鸨子死了粉头——没指望了!”没错,她是黄金圣斗士,还是歇后语女王。

人人都这么忙碌,此生长,死还远。郑爱月对西门庆说:“日子多如柳叶呢。”这话李瓶儿以前也说过。她才27岁,一个温柔的白富美,西门庆又对她宠爱有加,这样的人,怎么会死呢?

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写伊凡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快要死了,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他曾学过一种三段论:“盖尤斯是人,凡人都要死,所以盖尤斯也要死。”但他始终认为盖尤斯是盖尤斯,他是他,他是不该死的。

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

是啊,活得好好的,谁会想到死呢?

没人看见李瓶儿已病入膏肓。重阳节,西门家大摆筵席。李瓶儿勉强带病赴宴,“恰似风儿刮倒的一般”。众人只顾催促她点曲子,催的她急了,点了个《紫陌红尘》。绣像本删掉了很多曲词,词话本都保留了:“触目繁华如铺锦,料应是春负我,我非是辜负了春。为着我心上人,对景越添愁闷……榴如火,簇红巾,有焰无烟烧碎我心……梧叶儿飘,金风懂,渐渐害相思,落入深深井。”张竹坡提醒我们:瓶儿“落入深深井”,这是快死了。

前天晚上,西门庆从情人王六儿处来到李瓶儿房里,她身体不适,劝西门庆去别人房里。以前她怕潘金莲,总撺掇西门庆去找她。这次不说了,她终于领教了金莲的可怕。西门庆偏说:我往潘六儿屋里去。她微笑着:你去罢。西门庆去了,她坐在炕上,拿着药,扑簌簌掉下泪来。

她爱的男人,情感如此粗陋,看不见她的眼泪。

她坐在酒席上,一声不吭,这些繁华热闹,似乎离她很远。吴月娘执意让她喝酒,她不敢推辞,结果坐净桶时血流如注,一阵眩晕栽倒在地。任医官来了:老夫人脉细比以前沉重,若稍止则可有望,不然难为矣。瓶儿吃了药,血越发不止,西门庆这才慌了神。胡太医来了,何老人来了,都不行。病急乱投医,还来了一个江湖骗子赵捣鬼。很快,李瓶儿连大小便都下不了炕,只在褥子上铺垫草纸,熏香驱臭。身体瘦如黄叶,胳膊细如银条,西门庆守着瓶儿,只是哭泣,痴心盼望她能好起来。而李瓶儿,一闭眼就看见花子虚来索命,她知道自己快死了。

中国的传统文学里,写死,或英雄穷途,慷慨阔大;或重如泰山,留取丹心,都气度凛然,不忧亦不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奥雷连诺上校微笑着说:“不用担心……死亡比想象的困难得多。”因为他相信自己死期已预先注定,这让他获得了一种“神秘的免疫力”:在预定的期限之前可以不死。

《百年孤独》

死亡一旦成了文学事件,似乎就不那么可怕了。

在兰陵笑笑生的笔下,死又是怎样的?

王姑子挎着粳米和乳饼来看她。瓶儿说:王师父好久不见,你也不来看看我?王姑子絮絮叨叨地说自己很忙,又大骂薛姑子独吞念经钱,只顾催瓶儿:这么好的粥,你这么不吃?瓶儿无奈地说:“也得我吃的下去才是!”她让王姑子多呆几天陪自己:等我死了,还请你多念《血盆经忏》,忏我罪业。

王姑子薛姑子虽身在佛门,却很会拿佛祖做生意,擅长骗钱。西门庆第一次见薛姑子,还骂:这贼胖秃淫妇!把陈参政家的小姐吊在地藏庵和一小伙通奸,被我打了,怎的还不还俗?吴月娘嫌他毁僧谤佛:“你还不知,她好不有道行。”所谓道行,就是帮她怀孕的偏方。这就是民间信仰,一心想的是生子发财,现世富贵。但生死关头,却毫无帮助。

有宗教信仰的人,把死看作过渡或接引,能相对安然地接受。但《金瓶梅》的世界,是无神的世界。唯一可能带来温暖或救赎的世俗伦理——亲情友情爱情,也被拆解得七零八落,只剩下金钱、权力和性,满地狼藉。鲁迅先生写祥林嫂临死前问:“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李瓶儿问不出,也无人可问,她的恐惧和惶惑无处安放,王姑子是她能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

冯妈妈来了,开口便诉苦:成日往庙里修法,从早忙到黑,偏有那些张和尚、李和尚……李瓶儿微笑:这妈妈子,单管只撒风(胡说)。西门庆问她,她又说自己忙着腌菜。这当然是谎言,因为我们知道,她忙着当王六儿和西门庆的牵头呢。

至于干女儿吴银儿,一直没来。李瓶儿记挂她,留给她些衣服和首饰,后来,吴月娘把东西交给吴银儿,她才哭得泪如雨点。

每个人都那么自私、短视,沉溺于一己得失,看不见别人的痛苦。《伊凡·伊里奇之死》里的伊凡病重之际,虽有妻子、儿女和朋友,但他“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在死亡的边缘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也没有一个人可怜他”。

死法不一样,孤独却是一样的。

这个灰扑扑的世界,却让李瓶儿无比留恋。她抱着西门庆哭泣,万分不舍。她是最爱西门庆的那一个,满怀深情:“你就是医奴的药一般,一经你手,教奴没日没夜只是想你。”其实论起来,西门庆也是她致病的根源。医生何老人说她:“乃是精冲了血管起,然后着了气恼,气与血相搏,则血如崩。”

那是第50回,西门庆得了胡僧药,先跟王六儿试,又来找李瓶儿。她的月经来了,西门庆却不停央求,她只好同意:“我到明日死了,你也只寻我!”经过此事,她“坐净桶时,常有些血水淋得慌。”台湾的侯文咏分析,“精冲血管”,是月经期间同房导致了妇科炎症。

但李瓶儿依然舍不得他。《金瓶梅》的世界里,都是欲望男女,贪嗔痴一个不少——西门庆色欲无边,恨不得占尽天下女人;潘金莲满怀嗔恨,愤怒之火熊熊燃烧,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李瓶儿则占了一个“痴”字。她抱着西门庆哭:哥哥,本指望跟你多过几年,如今却抛闪了你。和你重逢,怕在鬼门关了!

《金瓶梅》插图

再看西门庆,这个“恶人”也哭得肝肠寸断。他央求道士搭救,道士无力回天,告诫他今晚不要去病人房里,恐祸及他。西门庆坐在书房内,心中哀恸:宁可我死了也罢,要跟她说几句话。见了瓶儿,二人抱头痛哭,他哭道:“我西门庆那世里绝缘短命,今世里与你做夫妻不到头。疼杀我也,天杀我也!”

你当然可以说李瓶儿不是好人,她对两任前夫太薄情,西门庆也不是好人,偷情贪贿泡女人。但是,在兰陵笑笑生的笔下,只有人,被欲望折磨的凡人,灰溜溜、油腻腻,没有好坏善恶。他们的爱与痛,也是真的。

西门庆是成功人士——有钱有势,当朝蔡太师是他干爹,没他搞不定的女人。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儿子和女人先后死去,无能为力。

对于死,他们实在毫无准备。

中国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死太虚妄,还是关心如何活着吧;道家追求超脱,却鼓吹“养生保身”、“长生不老”,非常怕死。庄子的“鼓盆而歌”、“视死如归”,不是回应死亡,而是行为艺术——以审美的方式,绕开了死;民间更处处是忌讳,避免提到“死”,连谐音都不行。《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火烧阎王府,勾销生死簿。

美猴王勾销生死簿

如果一定要谈到死,关心的也是怎么死,从不关注死本身。

“死”要么缺席,要么被遮蔽——繁衍子孙,传承基因,战胜死亡;留名青史,永垂不朽;葬礼齐备,送走死亡……诸如“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不过是应对死亡的小机智。类似的机智不少,比如有人说不该去想这件事,因为如果我还活着,死亡当然不存在;如果死亡已经在那里,那我当然不会在那里担心了!何必庸人自扰。古希腊的芝诺干脆就说:“死就死了,那又怎样?”

然而,人终有一死,我们无从躲避。更可怕的是,没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而且,“死亡终究是最孤独的人类体验”,无人可替代。

重阳节后几天,李瓶儿把王姑子、冯妈妈和丫鬟们叫到床前。先给王姑子五两银子,让她给自己念经;又给丫鬟迎春、绣春和奶妈如意儿、冯妈妈,各送了礼物;吴月娘等人也过来说话;她抱着西门庆悲哭:我的哥哥,我死了,没人再苦口劝你,你以后一定少出去吃酒,早点来家,你家事大又孤身无靠,凡事要斟酌。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潸然泪下。在生死问题上,《金瓶梅》其实非常严肃,非常深邃。

死到底是什么?李瓶儿的眼泪、细语和眷恋,告诉我们:死就是将要被全世界抛弃的绝望。自己一点点死去,眼前的世界依旧喧闹,却跟自己无关了,好像自己从没活过一样。

是的,被所有人遗忘,比死本身还可怕。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死去的亡灵,最怕被亲人遗忘,因为一旦被遗忘,就永远消失了,再也不能在亡灵节那天跟亲人“团聚”。李瓶儿留下礼物,留下话,希望这个世界还记得她,证明她曾经来过。


《寻梦环游记》的电影剧照

当天夜里,她让迎春扶她躺下:几更天了?如意儿说:鸡还没叫,四更天了。然后大家朦胧睡去,迎春梦见李瓶儿下炕来,推了自己一下:“你们看家,我去也。”迎春惊醒,灯已熄灭,李瓶儿面朝里躺在那里,已经没气了。

曹公写晴雯之死,忍不住借鉴了这个情节:宝玉朦胧中,看见晴雯从外头走来,仍是往日形景,进来笑向宝玉道:“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晴雯死后,宝玉相信晴雯作了芙蓉花神,为她写了《芙蓉女儿诔》——这里有宝玉的忏悔,有曹公的忏悔,对这样的女儿,这个世界是有罪的。

《金瓶梅》的世界里,没有宝玉,没有忏悔,只有盲目的生,盲目的死。

西门庆哭得一跳三尺高,不吃不喝,只守着灵哭泣。应伯爵劝他:哥,你偌大家业,又做官,家里还有这许多嫂子,都要靠你,你心疼,把葬礼搞得隆重又体面,就可以了!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西门庆听了,茅塞顿开,开始吃饭。

葬礼非常隆重,堪称壮丽豪奢。连棺椁都是名贵木材“桃花洞”,花了320两银子。和尚尼姑道士都来,水陆道场,小优唱戏,亲朋喝酒,许多裁缝赶着做围幕、帐子、桌围、入殓衣饰以及各式孝裙,又有画师给瓶儿画像。各路人马流水般吊唁,灵堂上哭声震天……闹了近一个月。

我们当然看见了西门庆的眼泪,也看见他端出酒来,不让众人走:只拣热闹的唱。只要热闹。他要这热闹铺天盖地,压过爱人死亡带来的空虚与寂寞。

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逻辑,从不曾在死亡面前,凝神驻足。一个西方人说:(中国人)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死;死亡到来,却撕心裂肺地哭,好像从没活过。

死亡终究是头等大事。卢梭说:意识到死亡及对死亡产生恐惧,是人类脱离动物的一个标志。换言之,只有人类才会对死亡这件事费尽心思。

宝玉听黛玉吟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禁恸倒在山坡之上。他们迎面遇到了死亡,这神秘又强悍的黑暗之物,能让一切化为乌有。“天尽处何处有香丘?”其实是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齐泽克所说的“真实眼泪的惊骇”,即在日常感受力最充盈时,便是哲学的最佳时刻,这也是伍尔夫所说的“存在时刻”。

因此,黛玉葬花,宝玉恸倒,是中国文学里最闪亮的时刻。“未曾深夜痛哭过的,不足以语人生”,因为对死的深刻感知,宝黛走出“蒙昧”,觉悟了——既然人终有一死,不如勇敢地“向死而生”,活出更丰富更鲜烈的人生。是的,只有拥有充沛的人生,才算真正活过,才不会怕死。

黛玉葬花

维特根斯坦临终前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司汤达的墓志铭是:米兰人阿里戈·贝尔长眠于此,他活过、爱过、写过。我相信,当一切都已成空,宝黛也将了无遗憾,因为他们爱过,看见过美和自由。

古罗马作家塞涅卡说:“一个人没有死的意志就没有生的意志。”是的,认识死,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是“不知死,焉知生”,而非“不知生,焉知死”。《红楼梦》里处处是觉悟,而《金瓶梅》里的人,被欲望蒙住了眼睛,看不见死,也看不见生。

西门庆坚持在李瓶儿房里吃饭,摆上她的碗筷,举起筷子说:你请些饭儿。丫鬟养娘忍不住掩泪而哭。晚间,西门庆独眠,却把奶妈如意儿拉上了床,床对面就是瓶儿的画像,她笑盈盈地看着他们。书房赏雪,李瓶儿梦诉幽情,他从梦中哭醒,潘金莲一来,他又开始拉她品箫。

西门庆终究属于《金瓶梅》。他的痛苦和思念,当然是真的。他老梦见她,听曲子也想她,眼酸落泪,但他还是搂着如意儿说:我搂着你,就像搂着你娘一样。

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

大家继续打牌吃酒,好像死亡从未发生,只是多了点闲气和谈资。葬礼刚开始,吴月娘和潘金莲见西门庆哭,就醋意大发;连一向淡泊的孟玉楼也埋怨西门庆,嫌他厚此薄彼;吴月娘则一把锁了李瓶儿的箱笼,藏好钥匙。瓶儿耀眼的财富,包括一百颗西洋珠子,终于成了她的;还有潘金莲,穿上了李瓶儿的皮袄,甚是摇摆。

李瓶儿刚死,西门庆哭着说:“平时我又没曾亏欠了人,天何今日夺吾所爱之甚也!”在死亡面前,他一脸茫然,不能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生活。他继续马不停蹄地找女人,林太太,贲四嫂,来爵媳妇,又对王三官娘子和何千户娘子蓝氏垂涎不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几乎是末路狂奔,饥不择食。最后被潘金莲灌多了春药,捱了几天,“相火烧身,变出风来,声若牛吼一般,喘息了半夜,挨到巳牌时分,呜呼哀哉断气身亡”。时年三十三岁。这是另一个故事,一个欲望以及欲望边界的故事。

很多人都说《金瓶梅》是本小黄书,也有人说这本书不过是西门庆家的“账簿”,都是他和女人的故事。说这话的人,却不知道,这本书在琐细的日常生活之外,有多少烟波浩荡。

兰陵笑笑生是何等肚肠!竟能于遮天蔽日的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之外,杀出一条血路,写尽凡人的生死与罪孽;又是何等慈悲!让我们看见死,看见深渊,从而生出由衷的敬畏。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写有《腐尸》,这是首情诗,但通篇都在描写一具腐烂的尸体。艺术家罗丹说:“我终于理解了波德莱尔的这首《腐尸》,波德莱尔从腐尸中发现了存在者。”同样,死亡是另一个智慧的入口,能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感知,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在这个意义上,《金瓶梅》是一部佛经——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

原标题:从《金瓶梅》里,看见死亡


精选留言
  • 55
    写的好。到处是跟风和跟热点。沉浸式阅读与写作,稀缺。
  • 49
    楼上不想看的别关注了不就完了?免费还提要求自己写呗您?
  • 38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也,君子也;生欢喜心也,小人也;生效法心也,乃禽兽耳。
  • 36
    那个funny的网友认为作者老是写死亡的题目太烦了,但这恰恰印证了作者所引用的那句话——“(中国人)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死;死亡到来,却撕心裂肺地哭,好像从没活过。”人越是避讳死亡,就越无法面对死亡;越是认识死亡,才越珍惜现有生命的可贵,越能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天[NO]
  • 29
    《金瓶梅》的背景设置在靖康之变前,实在是一幅末世图录。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从人间至尊的赵官家,到权势熏天的蔡京,从一切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必将统统填沟壑、膏锋锷。书中人则浑然不觉,以动物本能在贪欲之海拼命挣扎,然而每个人都有注定的宿命,无一能脱。 《金瓶梅》世界当然是有神或者说宿命的,那就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西门庆在死亡的一瞬转世成自己的儿子出生,又在成年后因应吴月娘的承诺出家赎罪,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因为昧于因果。 以笑笑生观之,若能通达因果,死亡又有什么可怕呢?
  • 29
    这篇写得真好,唯独最后一句。。。落了下风。呵呵
  • 28
    深厚的文学根底
  • 26
    封建残留文化差不多只剩下春节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对父权制度的保护。。是对妇女和孩子的摧残 他们说农村才有年味,差不多都是牺牲妇女所制造出来,不信你看看农村的春节哪个不是女人忙上忙下男人喝酒吹牛打牌。。。
  • 22
    满月里就能唇红齿白?
  • 21
    写的很好,理解了向死而生是什么意思
  • 19
    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吧 人们总是口不对心 嘴上说:“没有真正的终结 所谓的终结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 或者说这是一种期望吧 迷恋着庄周梦蝶 实际上 是因为怕才这么说吧
  • 15
    关于李瓶儿,我总觉得作为一个能惊动梁中书的正妻亲自出面对付,一个让花太监千万般不舍的女人,应该是不止有美貌,她的智慧和才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不能理解她在和潘金莲的交锋中为啥总是智商情商双双不在线
  • 15
    作者好会写!认识也很深刻
  • 14
    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金瓶梅看来也能养活了不少人。书里一两句话,一两个场景就用写出这么些观点。你说他们老这样刨祖坟不对吧,他们说自由意识的可贵。你叫好吧,总觉得多些真的很无用。“大家”应该多刊发一些更有精神内核的文字,才称得起这个名字。
  • 13
    三楼是不是怕死 还是见不得人间至乐 不喜欢看就别看
  • 12
    评论区怎么了
  • 12
    冰与火,生与死,繁华与衰败,参差互嵌,就是人生了。
  • 11
    不忍看这几章节
  • 10
    里面有几个评论真有意思,说什么这些人就代表普通人吗?想问一下,你们又代表了谁?作者不过是取书一片段来写自己的感悟,在你们眼里就像作者参透了你们的人生轨迹似的,而你们又想自我蹦哒,你们的人生不是这样的,是这个意思吧?读书本来就各有各的趣味,各有各的感想,你可能喜欢读卢梭读孟德斯鸠读曹雪芹读苏格拉底,我就喜欢读金瓶梅我就喜欢读鲁迅你又能咋滴?我怀疑你们这些人也不读书,唯一就学会上纲上线。
  • 10
    哪里买得到全本。
  • 9
    “潘驴邓小闲”,即“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驴儿大的阳具,第三件,似邓通有钱,第四件,小,就要绵里针忍耐,第五件,要有闲工夫。”太粗俗,太赤裸。也太现实,太直白。即便到如今,有哪个女孩,逃得过这五个字呢?
  • 8
    正确的标题应该是《全世界酒色之徒的死亡恐惧,在金瓶梅里说得最透彻》
  • 7
    说句实话,眼见的人生浑浑沌沌的,觉得我们活得不像个人,然而几张票子,一顿大餐就可以驱使我们又像狗一样摇着尾巴快活起来。人之为人,能够夜半清醒地面对自己的时刻不多。如有,这样的时刻,虽痛哭,应欢笑。
  • 7
    贪嗔痴慢疑是鹤顶红,怨恨恼怒烦是断肠草。
  • 7
    觉得作者写的很好,有了很多感悟。
  • 7
    还最透彻?搞笑。聂政是不是中国人?项羽是不是中国人?谭嗣同是不是中国人?《金瓶梅》里那几个人物能代表中国人?聂政不过就是个屠狗之辈而已,不是中国普通人?
  • 6
    看破生死才能看淡红尘浮事。
  • 6
    内容撑不起这个标题。
  • 6
    写的很好
  • 5
    未知死,焉知生?智慧生存,艺术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是我们内心日益强大,坦然面对生死的利器。
  • 5
    荡气回肠
  • 4
    巧了,在读《非理性的人》。摘一段分享:一个幸福的人,有家庭,有财富,有声望,有充沛的体力和智力。然而他突然地意识到死的可能性,像就在脚下的一个深渊似的正张开大口。由于他精力无限,是生活的主人,这种启示就更其可怖。说这样一个深渊竟要出现,这对他似乎是荒谬的和非理性的。他详尽叙述了他如何打算审度一下自己,运用哲学和科学去思考、寻求对这个荒唐的露齿而笑的“精灵”的某种答案。但是,理性对死亡这个难题却拿不出任何答案:解决办法总是一样的,一如在0=0这个恒等式里。圣贤们的智慧都只告诉我们,面对死亡,生是无意义的,而且还是一种恶;但同时,对这些圣贤思想一无所知的亿万普通人却不断地生活下去,生儿育女,使人种永存。托尔斯泰说,生活的意义,如果有的话,就必须在这些普通的灵魂里面去寻找,而不是到这人种里的大智者里面去寻找。无论有什么样的终极意义,它总是生命的而非理性的。一介农夫正由于其无知而比博学的圣彼得堡的专家学者更加明智。
  • 4
    看过删减版的,别人惊道:你竟然看这个书。我一脸茫然,没觉得有什么,只觉得很好看啊,十几岁的年纪,有书就看,直到现在,依然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菩提眼里有佛祖。
  • 3
    《金瓶梅》就是一部佛经,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写得真好!
  • 3
    老师写的真好?感谢分享
  • 3
    红楼梦里的贾琏很像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了,尤二姐之死类似李瓶儿最终的结局。想看看。
  • 3
    错错错,道家是“贵生”的,只有佛家才求解脱好吧
  • 3
    剁为两截
  • 2
    只看到《金瓶梅》里面的“淫”的人,就如同书中的西门庆、潘金莲一样,只关心“泼天富贵”和无穷的欲望,麻木贪婪,却惟独忽视了生死,尤其是不知何时到来但终会到来的——死亡。
  • 2
    其实兰陵笑笑生没那么神奇,说白了就是明朝的“王朔”(参照王朔:“呸,都不是东西,我也不是东西”),只不过是比王朔“怂”很多。不过怂点也不能怪他,因为在明朝“胡怼”那是真的要被杀头的。王朔很幸运……
  • 2
    觉得最后一句说得很好啊,悲悯
  • 2
    《金瓶梅》的确是一本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其现实背景放置眼前,放眼身边的人和事,简直就是写真,在如今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唯钱是论,普通百姓的生活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多少人事关系的纠缠不清、相互之间的嗔恨、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的丑陋,都描写得入木三分,无愧名著。
  • 2
    凝炼
  • 2
    想去旁听刘晓蕾老师的课,一定如沐春风。
  • 2
    《金瓶梅》无论多么重要,美学层次低于《红楼梦》很多。都是纵欲赶死的男女。互相又纵欲祸害,没有一丝的温情,情趣,礼数。好比《红楼梦》中晴雯斯扇后,宝玉醉酒左边上:你如今脾气越发大了...。就是个温情的家。《金瓶梅》里只有欲与及时行乐。
  • 2
    才看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把很多东西臆想化了。觉得金瓶梅就是写欲望,写性的。其实它才是真正的生活,甚至于生活比这里面还加历。面对生活才是我们的常态。
  • 2
    置顶的评论优越感这么强,你是在说你自己么,乌烟瘴气说的就是你这种人
  • 2
    我大概也是被欲望蒙住了眼,看不见死,也看不见生。
  • 2
    這書得上哪兒買去?
  • 2
    啥叫哭得一蹦三尺高?不能体会。
  • 1
    王家卫说:人这一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 1
    超爱看刘老师写金瓶梅!!很透彻!!
  • 1
    人终有一死,我们无从躲避。更可怕的是,没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而且,“死亡终究是最孤独的人类体验”,无人可替代。——写的太好了。
  • 1
    这次力挺mozart,反对刘老师! 中国人有中国人对死亡的独特态度,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职业身份的人都不一样,岂是能大而概之一言以蔽的。至今也不迷信亚伯拉罕三大一神教那套末日审判灵魂救赎的把戏,上古时代“视死如视生”地追求来世,留下了丰富的墓葬遗产;中古时代“死生亦大矣”,同样追求生命价值和终极意义拷问,广陵散至今不绝;明清以降市民社会,虽没能改变自古以来“爱生恶死”的传统,但并不缺乏坦然面对的“死去元知万事空”的认知。或者说,距今不足三百年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也只不过是人类思想史发展上的一个特例。欧美宗教文化圈的“保守势力”范围也很大,天主教一样追求现世快乐恐惧死亡,墨西哥亡灵狂欢其实和印地安人信仰关系更大。
  • 1
    我尽然从小到大都认为金瓶梅是禁书,所以我一直都很乖,不越雷池,哈哈所以恐惧与死亡,都不担心。
  • 1
    不大理解作者的逻辑。所谓“认识死亡”是要做什么工作呢,去体验goth? 我总结一下,这片文章大概想告诉我们国人:活着的时候别太跳,形式上对死亡的拒斥不能让你永生。学习西方大哲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活着才有意义。 我大概是这么做的,但是国年回家开车打屁开“行车不规范,一车四命”的玩笑被朋友喷了个狗血淋头。
  • 1
    人性是如此薄凉 儿子带父亲去旅游 父亲车祸后植物人状态四个月后去世……尸骨未寒 儿子把几十万赔偿款都死死扣在自己名下 大言不惭地说他是孝子 不知他母亲心里怎么想 连骨带血地吞下他父亲破碎的躯体
  • 1
    写得好,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佩服
  • 1
    比起动辄上纲上线的批判,这是真正的品读,国人需要。只有认同了人性的复杂和精微,对人对己才会有真正的尊重和悲悯。
  • 1
    关键是大陆都买不到这本书吧!
  • 1
    《金瓶梅》这样伟大的作品值得被一再解读!期待继续看到刘晓蕾老师的作品。
  • 写的太好了。
  • 不错啊。但这句"道家追求超脱,却鼓吹“养生保身”、“长生不老”,非常怕死"可能有点问题,没有把"道家"和"道教"分清楚吧。
  • 我们对死亡最缺的,是告别。西方葬礼有告别的部分,而且我觉得那是葬礼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葬礼就如文中所说,用热闹,用活的欲望,来挤走悲伤,不允许人悲伤。也挤走对死亡的恐惧。悲伤,恐惧,和死亡一样,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不好的东西。
  • 就是引用的太多了 显得墨迹
  • 刘老师感悟深刻,文笔动人,看之欲罢不能!其实老师也明白,生死岂是一两篇文章、一两本书能理清的?多少是在这大年下,在这看似如火炙水沸的生活下,给我们大家提个醒,世道终归艰辛,人心终归薄凉,互相取暖抑或各自两宽罢
  • 作者写得好。喜欢
  • 这篇写得真好
  • 看得透,写的好!
  • 就是个金瓶梅解读,拉杂引马尔克斯,吴尔夫,古希腊,又透出一副中学生作文的杂驳相,看上去丰富,其实全无逻辑理数,算是余秋雨散文一路吧
  • 想要不怕死 须得先死上一回 死过了便无死可怕 只觉得余生皆是馈赠
  • 觉得《金瓶梅》美学层次低于《红楼梦》的、大陆买不到的,难道都是新华书店买的简体洁版和绣像版? 不说名校馆藏,当当云盘孔夫子会吧!
  • 写得好,看哭了
  • 生老病死本就是苦,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盛极而衰之后的生老病死更是让人看透了人生起落,分外悲苦凄凉。从这个意义上,金瓶梅、红楼梦以及一切类似的小说都是如此。与其说是小说说得透彻,还不如说是读者个人体会得深刻。
  • 无论富贵荣华,还是一贫如冼,人最终都将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逝。
  • 感觉就是名人名言的堆砌. 逻辑跳跃不清.
  • 写得挺好看啊
  • 反过来说,明末的市民社会溃败,中国向资本主义转型的不成功,又何尝不是实用主义至上过于热爱现世生活,中国人不仅不盲目生不盲目死,恰恰是过于清醒计较过于功利市俗。尼德兰共和国“退回”荷兰王国,英格兰新贵族和市民代表合作,妥协不仅仅是政治的精髓,也是转型成功的关键。反之极端化的法国大革命,看似与传统切割得清楚,也丧失了凝聚共识的可能,只剩下你死我活的人头滚滚。《金瓶梅》与其说透彻,不如说是热闹中尽显凄凉的末世哀歌,佛经中的“求不得”也。《情僧录》中的木石前盟有缘宝黛今生无份,摧心肝的是“人世间又一场空忙”,最终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又何尝不是一种笑对死亡!
  • 不愧是文学博士,工科的我被感动了。平时基本不看多愁善感的文字。评论区里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不过所谓文无第一,我觉得不伤及本文的细腻情感渲染。
  • 真的是真好呀!中国人的确怕死,非得留下点什么才不枉此生。
  • 写得极好,透彻生动。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