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故事,你会相信世上真有佳偶天成 | 阿舒

阿舒说:

去年情人节,我写了王世襄先生的爱情故事:世间最美好的爱情,都写在王世襄和袁荃猷的脸上

写那篇故事的时候,我就暗自想,明年的情人节,一定要写这个故事。

有段时间,我痴迷京戏。吃饭走路,全是《春闺梦》《捉放曹》《洪洋洞》。一有空就看戏调嗓子,结交的朋友全是戏迷。连闲空时聊天吹牛都是这风格的:

“等你结婚,我们唱《狮吼记·跪池》,送上最诚挚的祝福——让你的老公像陈季常一样惧怕你。” “那还是杜月笙风光,以后我发达了给我家修个祠堂,把全国名角儿请来弄个粉戏大联欢。”

……凡此种种,纯属白日做梦,一说出口,就遭到朋友们的吐槽。

但有一个愿望,已经忘了是谁最先提起了,反正一说出来,大家都大为击节,深以为然——

“如果找到一个也爱唱戏的爱人,结婚时唱一回《得意缘》。”

《得意缘》说的是书生卢昆杰娶了活泼可爱的云鸾,却在无意中得知岳丈全家都是强盗,吓得想要逃跑。云鸾最终选择爱情随丈夫一起下山。这出戏的唱很少,几乎全是对话,两个人在舞台上还可以加词儿,我曾经听过荀慧生和叶盛兰的版本,荀慧生曾经唱过梆子,叶盛兰现抓词儿说“还是你去说,你那小嘴跟梆子似的。”荀慧生一点不含糊,没多久来了一句“哟,我还以为你没看见呢”(嘲讽叶盛兰是近视眼)。提议唱《得意缘》,并不全因为这出戏活泼热闹,更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仰慕也唱过这出戏的朱家溍先生和怹的夫人赵仲巽

▲  1972年朱先生和夫人赵仲巽,在湖北丹江红旗区干校自家窗前

1982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写了一篇题为《咸福宫的使用》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证明咸福宫并非大家从前认为的“嫔妃居住之所”,而是清朝中后期皇帝守孝居住之所。在写这篇文章时,朱家溍先生有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

同道堂原存物品中,有一紫檀匣,匣内有咸丰元年、三年、七年等不同年月的朱批奏折,都是当时“留中不发”之件。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左都御史朱凤标参劾琦善的奏折,事由是列举琦善的罪恶,建议不应再起用。还有朱凤标、许乃普等主 战派,为抵抗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时列举各项切实可行之办法。这些意见都未被采纳。

弹劾琦善的朱凤标,是朱先生的曾祖父。在无意中,朱先生见到了他的祖先一辈子求而不得的答案。

▲朱先生探访萧山朱凤标故居,抚摸旧宅门墙,感慨万千。

萧山朱家,是朱熹的后代。从朱凤标力主对外用兵之后,朱家的子孙们似乎就失去了皇帝的欢心,但他们依旧勤勤恳恳做官,欢欢喜喜做学问。

▲  朱文钧先生在英国留学时的照片

朱家溍的父亲朱文钧先生在光绪三十一年留学英法,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正为前一年清政府拖延立宪的决定而大失所望,清王朝失去了一个可以转型的机会。那道拖延的懿旨,草拟人叫荣庆,清末军机大臣。

赵仲巽是荣庆的孙女。

▲  看到这张照片,我只想说,谁说直男拍照没审美,你们看看这是怎样的直男!
赵小姐有先天性的心脏病,最严重的一次,家里人都觉得活不了了,就让保姆把赵小姐抱到马号。保姆老王妈不忍心,在马号守了仲巽三日,竟然醒了,老王妈赶紧给喂米汤,这才活了过来。赵小姐的母亲给老王妈打了一对金镯子,说“说这孩子一条命是你捡的,以后这是你的闺女。”因为这个原因,赵小姐的童年非常幸福,她获得母亲的特批,放风筝划船爬山,样样精通。除了宠爱她的母亲,还有更宠爱她的“五老爷”——五老爷是外祖父终身未嫁的妹妹。五老爷擅长种葫芦,有次种出一个三分长的小葫芦“草里金”,五老爷用心爱护,终于成形。对赵小姐说:“可惜配不上对,要再有一个一般大的,给妞镶一对耳坠子多好。”赵小姐出了个主意,借用东坡的诗“野饮花问百物无,枝头惟挂一葫芦”,“叫玉作坊用碧玉给琢一根竹杖形的戳枝,叫三阳金店用足赤打一个绦带结子把葫芦镶上,岂不是一件有诗意的首饰。”五老爷照办,并把这玉钗送给了外孙女赵仲巽。这件玉钗后来在文革中被抄没了。

朱先生和赵小姐是世家的情谊,没结婚之前两个人就认识了,她唤他朱四哥,他呼之以“二妹”。两人的婚事是上一辈的老人介绍的,但并不算盲婚哑嫁。在决定结婚之前,赵小姐去看了一场堂会。

▲  仲巽旗装照,自有一番气度。

那是1934年,这一年,朱家溍20岁。陆宗达的祖母八十寿诞。韩世昌、陶显庭、侯益隆等在福寿堂饭庄唱堂会戏。这也是朱家溍首次登台,演了三出:《邯郸梦》《扫花》中的吕洞宾,《芦花荡》中的周瑜,为谭其骧的《闻铃》配演陈元礼。

▲  青年时代的朱先生,是我喜欢的样子。
朱家溍却不知道,他演的这三出戏如同月老的红绳,拴住了自己一辈子的姻缘。 观众席上,赵小姐的嫂嫂陪着赵小姐看戏。一到朱家溍出来,嫂嫂就问:“你觉得朱四的戏怎么样?”

赵小姐回答:“朱四的《扫花》演得真好,《闻铃》的陈元礼也不错,有点杨派武生的意思,《芦花荡》的周瑜不怎么样。还是吕洞宾的扮相最漂亮,总而言之是戴黑胡子比不戴更好。”

赵小姐也不知道,便是这几句话,定了她的终生。

▲  1941年,朱先生辅仁大学毕业照。

这段“戏评”很快传到了“朱四”本人耳朵里,他大为惊喜赵小姐的点评如此精道,亲友之间见面,总拿“戴黑胡子比不戴更好”开朱家溍的玩笑,但他并不生气,且颇为得意。很多年之后,朱先生仍旧对这场堂会记忆犹新:

没有多大时间她说的话就已经传到我耳朵里,大概对于我们后来的结婚有些促进作用,因此我也对于这场堂会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二年我们结婚了。从此听戏的时候,我们也是伴侣。

——《中国文博名家画传·朱家溍》

结婚之后,朱家溍的十姨妈生日唱堂会,家里不少亲戚都加入演出,小两口演了一出《得意缘》,在后台,朱家溍给妻子拍了不少照片,女儿朱传荣说:“可以想见,父亲真是得意呢。”

▲  这张便是得意的朱先生在朱夫人扮《得意缘》时拍下的照片。

结了婚,就不能做娇小姐了。仲巽成了朱夫人,她成了一家子的女主人,操持家务。偶尔的,她仍有一些做小姐时的天真烂漫。在北平时,朱夫人曾带着孩子们上房放风筝(北平的屋檐是可以放风筝的!),结果公公回家,大儿子眼尖,先“飞快地下了房,还把梯子挪开”。等到仲巽发现,已经下不了房,索性坦然地站在房上叫了公公,幸好,留过洋的公公并不是封建家长,不仅没生气,还觉得“挺有意思”。

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里,这个小时候差点活不了的蒙古贵小姐,跟着丈夫从沦陷的北平一路到重庆,搭顺风车时,司机因为疲劳驾驶把车开下了山,幸而落在江边软沙滩里,才幸免于难。

路况差的时候不能通车,人跟着人力架子车一起走。她告诉女儿,“如果太阳出来上路,日落之前住宿,一天走六十里。如果天未明就走,走到天黑再住,差不多可以走一百里。”一路没有掉队,全凭仲巽少年时代爱爬山练出的脚力。

到了重庆,朱家溍周末才能回家,仲巽负责所有的家务活。屋里进了蛇,她见之大惊,飞跑去叫人,渐渐也学会“用根竹竿挑到远处去就是了”。警报一响,她能最短时间内收拾好一切,带着孩子的必需品钻防空洞。

▲朱先生摄影作品《春日》

周末,朱家三兄弟回家吃饭,仲巽负责做饭。猪肉价贵,就买来猪肺,用清水多次灌入,以手击打,排出血水,加了杏仁川贝,做一道银肺汤。他们的生活充满艰辛,但并不少情趣:

过年时候,山上到处有梅树,折一大枝在草屋里,油灯把梅花的影子照在蚊帐上,一幅天然墨梅。——朱传荣 《父亲的声音》

▲朱先生拍摄的书桌小景,是真正文人清供。


1951年11月,故宫博物院停止工作,进入全院学习阶段,“三反运动”开始。朱家溍因为在重庆期间曾经加入国民党的经历,在运动中被列为重点对象。有关朱先生“三反”中的遭遇,我曾经听刘曾复先生和吴小如先生讲过,但奇怪的是,两位老先生最爱讲的两段,却并不悲伤,像是动荡中的传奇。

第一段是朱先生被捕,我来引用一下王世襄先生的描述:

季黄此时问我:“你从东岳庙回家后,是怎样被抓送公安局看守所的?”我说:“回家后两天,派出所通知前往问话,进门早有两人等候,把我铐上手铐,雇了三辆三轮,押送前门内路东朱红大门的公安局。”季黄兄大笑道:“抓送我的规格可比抓送你大得多了。”这时四嫂等都笑了,知道将有精彩表演可看了。

季黄接着说:“拘捕我可是二三十人编了队,开了三辆吉普来的。特工人员从炒豆胡同大门进入,每进一道门就留两个人把守。越过两层院子,进入中院,正房和两厢房顶上早有人持枪守候。”这时我插话:“看这个阵势,知道的是拘捕朱家溍,不知道的以为是准备拍摄捉拿飞贼燕子李三的电视剧呢。”一下子又引起一阵笑声。

季黄说:“那天傍晚,我刚洗完澡,坐在床上,尚未穿好衣服,两脚也未伸入鞋中。忽听见院中有人声,破门冲进两人,立刻把我铐上手铐,并叫我跟他们走。我因两手不能下伸,提不了鞋,忽然想起林冲在某出戏中(戏名可惜我忘记了)的两个动作,可以采用。我立在床前,像踢毽子似的,先抬右腿,以鞋帮就手,伸指把鞋提上。再抬左腿,重复上述动作,把左脚的鞋提上。”做两个动作时,口中发出“答、答”两声,是用舌抵上膛绷出来的,代替文场的家伙点,缺了似乎就不够味儿。”两个动作做完后,季黄问大家:“你看帅不帅?边式(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身段漂亮,动作干净利落。)不边式?”一时大家笑得前俯后仰,说不出话来。

朱先生和王世襄一起先被关在白云观,后来移送到东岳庙,之后又进看守所。拘留时的编号,王世襄是38,朱家溍是56。关押中的审查重点是贪污,要交代从故宫偷了什么。朱家溍说自己没偷,结果被定性为“拒不交代”。有一位古物馆的冯华先生曾经给美国收藏家福开森编过收藏目录,为了过关,就写了一份名单,说让福开森带到美国去了。结果没通过,理由是嫌弃名头太小。冯先生被逼无奈,加上唐宋元明清的,不仅故宫藏的,凡是知道的都写上,俨然“一部中国美术史”。
▲  朱家溍先生和王世襄先生在故宫倦勤斋室内装修论证会上
1954年4月1日,朱家溍被释放回家,到家已是半夜。下面的这个故事,我已经听了无数遍,但还是决定引用朱传荣阿姨在《父亲的声音》里的讲述,再还原一下这个精彩不过的场景:

父亲下车按门铃,就是母亲来开门,隔着门问了一声,谁呀。父亲说,我,我回来了。母亲却突然用戏里念白的口气说了一句——你要后退一步。

《武家坡》中,薛平贵一路追赶王宝钏来到寒窑之外,叫门,说,是你的丈夫回来了。王宝钏说,即是儿夫回来,你要退后一步。这话的意思是,退一步,可以隔着门缝看清楚来人。

父亲也就接了薛平贵的对白:

——哦,退一步。

——再退后一步。

——再退一步。

——再要退后一步!

第三次之后,

——哎呀,无有路了啊!

母亲在门洞里说了最后一句,这一句更响亮一点:

——有路,你还不回来呢。

这才开开门,给了车钱。

好几十年之后,父亲每提起这一晚,都对母亲开门时候的玩笑佩服得不得了,一句话,你娘,伟大。就那时候,还开呢。(这个“开”是开心,开玩笑,开涮的简略语,综合了三者,似乎又高于三者。)

“三反”不过是一个开始,不久,朱家溍又带着夫人仲巽和小女儿传荣下放到“五七干校”。在那里,65岁的朱先生要一天给厨房挑二十多担水,打满 12 个水缸。还要去咸宁火车站卸煤,去嘉鱼潘家湾运砖,有时候还要拉着板车去县里拖大缸咸菜,来回几十里路,朱先生觉得这是“锻炼身体”。朱家养了一条无名的草狗,全家人都很喜欢它。据说,平时家里来人,如果态度和善,小狗就不声不响;若来的是造反派,气势汹汹上来就“朱家开会去”,它就会“嗖”地一下猛扑过去,来人吓坏,躲得老远, 连声说:“请你快点去, 我就不过来了。”

文革期间,朱先生的戏瘾依旧很大,他唱了一回《沙家浜》里的郭建光,洋洋得意和朋友们说:“我这几个亮相,还是杨(小楼)派的!”

无论到什么时候,他都这样乐观豁达,一如他著名的大嗓门,如洪钟大吕。

▲  朱先生演出《宁武关》

去过朱先生家里的人,都会对墙上那幅“蜗居”记忆犹新。这两个字来自启功先生。住在“蜗居”里的朱先生,却为国家捐献了价值过亿的文物。

1953 年,母亲的要求,朱家四兄弟把家传的700余种碑帖无偿捐赠给了文物局。

▲  旧宅中书房旧照。1976年,朱氏兄弟将家藏数万册善本古籍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976年,由朱家溍提议,经过两位哥哥同意,将家藏家具和多种古器物无偿捐赠给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其中包括黄花梨、紫檀、楠木等大型多宝槅、条案、几案、宝座及床等各类一级文物。然而,这批文物没有得到当时相关人员的重视和保护,很多家具被毁坏,王世襄先生专门撰文表示了痛惜。后来,故宫工作人员修复了部分捐赠家具,邀请朱先生去看一看,朱先生答应了,然而没有去。再问的时候,他说:

“我就不去了,看了难过。”

一说起故宫捐宝人,大家容易想到的名字是张伯驹,朱先生和张伯驹第一次碰面,是在琉璃厂的古董店里。尽管掌柜两边传话,两个翩翩公子都有些傲娇,始终没有过多的交流。

直到解放后,朱先生演了一回《长坂坡》的赵云,演出结束,远远看见张伯驹先生走过来,握住他的手,兴奋地说:“真正杨(小楼)派的《长坂坡》!”

▲  这是朱先生在北京昆曲研习社唱《单刀会》,配鲁肃的是张卫东先生。我无论看多少次,最终都在那句“君侯不老,鲁肃苍了”“彼此皆然”立刻鼻酸。

张伯驹先生和朱先生这一辈人,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战流离、内战动荡(张先生还经历了跟军阀抢老婆),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在任何时候,面对钱财和诠释,他们总是风轻云淡。这种风轻云淡,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正如朱传荣阿姨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家从来都认为自己只是文物的保管者,从来没有认为是私有财产,父亲把它们捐出去,我们没有任何意见。”

▲  1985年,朱家溍(右一)和夫人赵仲巽(中),三哥朱家源(左一)在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庆祝酒会上。

而他们的夫人,也像极了古代仕女图中的女子,娴静,却又不失性格。我们那位提议唱《得意缘》的朋友,每次都要感叹,要找个这么得意的媳妇儿太难了——我知道他的标准,当然,这世界上有几个赵仲巽呢?

1993年1月9日,朱先生正在香港办事,忽然仲巽因肺心病昏迷抢救的电话,紧赶慢赶,赶上最后一班飞机回到北京,朱先生看到的是“插着各种管子,口中有呼吸机”的夫人。

仲巽不能讲话,拿笔在纸上写着,朱先生看着,泪已经滚下来。

纸上只有三个字:“不要急”。

五十天之后,仲巽走了,捐出几亿文物的朱先生为了给夫人看病办后事,欠了4万多元的债。他写了一首不算悼亡的悼亡诗,都是日常,瓶子里的花朵,盆景上的假山石,读书唱戏鉴古,他的生活里已经充满了妻子的影子:

登台粉墨悲欢意,

恍似神游伴玉颜。

很久之后,他对小女儿说:“我们想共同庆祝结婚六十年,本是可以指望的,没想到她竟自去了。”2003年,有记者到朱先生家采访,临走时打算给朱先生拍张照,朱先生忽然叫停。

他回身走到墙上那张“泰岱晴岚”照片前,这是朱先生85岁登泰山拍摄的作品。在这幅摄影作品下方,端立着一方精致的小画框,内有仲巽的小照——就是下面这张。

▲  我始终最爱这张仲巽照片,临水照花人是也。

朱先生在相框上摆了两朵红绢花,然后转过身来说:

“照吧。”

 END
 

精选留言
  • 153
    当时只道是寻常
  • 93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总是会有从容不迫的淡定。敬佩。
  • 86
    竟然看哭了
  • 82
    真想一辈子只谈一次恋爱,然后这样过一辈子,管他山河破碎文明存亡,有这样一个人就够了。
  • 62
    有人说“美人在骨不在皮” 且很多人也这样以为说。 要我说,这话只对了一半的一半。 就拿摄影来说 拍一个天生骨架很好的人,不难,尤其是远远的拍。出来的效果都不会太差。好比T台上的衣架子们。 最适合TM的也就是做衣架了。 然,拍一个人的‘韵’就不是‘难和易’的问题了。是有无‘爱’的问题了。 有了‘爱’ ,你自会懂得TA的 ‘韵’ 在哪儿;你自会找得到TA的‘神’在哪儿....你才能精准的捕捉到TA的 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的最美的那一瞬~ 好比文中 男主人为女主人所拍的照片。 其韵其神 可以说都“捉”准了♥️
  • 62
    平生相见即眉开
  • 53
    所以啊,真正的贵族是学不来的,因为真正的贵族不是在高处时的讲究和浮华,而是在低到尘埃时的豁达和淡定。
  • 43
    这种狗粮吃多了 更找不到对象了
  • 38
    在任何时候,面对钱财和诠释,他们总是风轻云淡。权势,是权势。
  • 37
    真是名人雅士高风亮节
  • 34
    所谓恩爱,还真不是寻常夫妻因一纸婚书而约束在一起的责任式的爱,应该是真正旗鼓相当的爱情,是彼此的珍重欣赏,衍生出的深深眷恋和情意吧
  • 25
    想起张伯驹与潘素的故事:他成全了她锦心绣口、不染尘埃的慧根,她成全了他超逸脱俗、宠辱不惊的器宇。成全是爱的灵魂,他们一样如此。
  • 24
    有一位古物馆的冯华先生曾经给美国收藏家福开森编过收藏目录,为了过关,就写了一份名单,说让福开森带到美国去了。结果没通过,理由是嫌弃名头太小。冯先生被逼无奈,加上唐宋元明清的,不仅故宫藏的,凡是知道的都写上,俨然“一部中国美术史”。
  • 23
    看罢已是热泪盈眶
  • 22
    看哭了,这种爱情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啊。
  • 21
    这些得体的作派 脑海里过电一般想起这些体面的人 刘家有位九姑娘 1940年代 提了装满金条的藤条箱子 穿着旗袍和玻璃丝祙 踏足十里洋场 瘦高的身形在百乐门非常亮眼 夜夜笙歌 还被小开偷了劳力土金表 九姑娘挤身外滩社交圈 长袖善舞 还搬进梅兰芳的公馆 正南其北成了梅派票友 1980年代我眼里的九婆婆 是街道作坊的劳动力 挂着蓝色围腰袖套 下班后她给我们做好吃的熏鱼 她眉骨凸起眉毛弯弯 眼睛焦黄里透着晶亮 (九爷爷姓金,是位工程师。举案齐眉,就是九婆婆九爷爷的生活状态)
  • 17
    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过去日子虽苦,文化人有风骨,人有趣,苦中作乐,令人破涕为笑。
    4
    作者
    谢谢孔老师鼓励
  • 14
    最后那张小照真的是太好看了~~~
  • 12
    谁说直男没有审美,照片里的女子是真的美啊,心里满满的爱,都要溢出来了
  • 11
    光阴如骏马加鞭 日月如落花流水 去得好疾也
    7
    作者
    果然去得疾也
  • 10
    情人节的礼物?
  • 9
    春节期间遇到三十年多前同校同届当时并不认识的初中校友,京剧世家的校友建议我从昆曲入门学习听戏,我对水袖柔婉昆腔曼妙的昆曲如高山仰止般自觉造诣浅从不敢涉足。听朱先生文尾的昆曲视频,竟浩气荡然,君临天下般坚若磐石。改变我对昆曲才子佳人唯美凄然的印象。李舒写民国的人和事,追溯美食的前缘旧事都是美极了。好东西在她笔下,都已如落花流水皆去也。
  • 8
    明月可曾照两乡,老先生们的时代结束了,可我愿意一辈子都活在怹们的影子里。
  • 6
    黄金万两抵不过可心合意的知心爱人。婚姻终究过得还是心、人、爱、情。夫妻恩爱,是恩与爱相互羁绊。 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说起来容易。 没有相知何来相爱又如何相伴还需终生呢?
  • 6
    也从克制的文字里一览老先生一生风轻云淡,瞬间就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或许落泪的人都有缺憾吧!
  • 6
    民国多传奇,看完还得克制下,不能哭,毕竟在办公室呢
  • 5
    恁看那风起玉尘砂,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 5
    真正的贵族从来认为自己只是文物的保管者,他们视金钱财物为粪土。
  • 4
    导师曾托我给朱传荣女士送过报纸,她人好极了。朱先生是真的相门清贵,大户人家。
  • 4
    故宫博物馆的官网上,有个“景仁榜”的专题,取景仁宫的景仰仁德之意,上面有所有为故宫捐赠做出贡献的先贤。
  • 4
    哈哈,嘴跟梆子似的,这都是老北京话。老舍《离婚》里有这个,张大哥说二妹妹:“没出嫁的时候,真是个没嘴的葫芦,一句整话也说不出来。看现在,小梆子似的。”
  • 4
    我也愿意一辈子都活在他们的影子里,活在旧时光里
  • 3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3
    看着看着眼睛一酸,泪已滑落。人世间真美好的情爱,都是经得起岁月的蹉磨。
  • 3
    他心这个字太用心了
  • 3
    看到前面在笑,看到后面在哭。
  • 3
    每每读到那一辈老先生的经历,总有一种不诉而诉的悲愤静水流深
  • 3
    朱先生杨派武生扮相真有虎贲中郎将之风。 睹书空忆泼茶时
  • 3
    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章,我也愿意活在他们的影子里。
  • 3
    最后那张赵夫人的照片,据说当年就市值不菲
  • 3
    结婚唱跪池可还了得
  • 3
    这篇和英若诚先生口述的水流云在对照着看,才能明白为何有些人可以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 2
    看到最后,鼻子酸酸的,两位翩翩公子的握手,爱妻的离世,真是世间多情,真爱无敌!
  • 2
    “从朱凤标力主对外用兵之后,朱家的子孙们似乎就失去了皇帝的欢心”——皇帝是对的。子孙们觉得自己祖先的建议是切实可行的,那是一份孝心。但也仅仅只是一份孝心。
  • 2
    得妻如此,是该得意
  • 2
    爱的格太高,情又很重,高的仰望,重的落地亲切。喜欢
  • 2
    好喜欢这个故事!好羡慕这一对!
  • 2
    我的乡贤!高山仰止
  • 2
    仔细看封面,完全是夫妻相啊
  • 2
    很好的爱情电影啊~
  • 2
    又返回去看照片的时候发现,朱文钧先生,如果头发多点,再稍微瘦点,也是一个帅哥啊,眼睛鼻子嘴巴,形状都好看
  • 2
    哈哈哈哈哈哈,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有这个打算,我就琢磨着婚礼唱跪池,多可爱呀
  • 2
    下单买了,克制的文字尤为难得
  • 2
    看完已泪目…真真是佳偶天成!
  • 2
    确实是“戴黑胡子比不戴更好”。不羡鸳鸯只羡他们!
  • 2
    现世安生又便宜,所以执子之手易,与子携老难。
  • 1
    愿你十八所爱,是你八十所伴。
  • 1
    这本书,我会寻来看的。这样的人,以后不会有了;这样的佳偶,以后不会有了。。真的羡慕他们
  • 1
    情人节这天点开,无比感动也无比感受。
  • 1
    骨子里的浪漫
  • 1
    第六个自己过的情人节看哭了,但仍愿相信世界有这般美好的爱情j
  • 1
    赵女士头大胸小 和我一样呢 看完对找到合意的对象这事又增加了点信心
  • 1
    山河小岁月中的《得意缘》,反复读了几遍。山河虽波澜,岁月依静好,得意,缘之不易。
  • 1
    在房间里边走也看,这有趣的可人儿呀笑得我肚子痛,边走边笑,边笑边看,从一楼至二楼,无声泪下,浑然不觉。案头水仙一枝默然相看。
  • 我是吃货无疑了 看完文章 对银肺汤映像深刻
    1
    作者
    舍下也有这味小菜
  • 1
    现实生活里看过太多的狗血鸡毛,你的故事里相濡以沫岁月静好,太让人羡慕和悲伤。
  • 1
    势均力敌的爱情最美丽
  • 1
    单身狗在地铁上看哭了。。
  • 結尾處鼻酸⋯⋯
  • “从此听戏的时候,我们也是伴侣” “你娘,伟大。这个时候,还开” “不要急”…… 感人至深
  • 刚开始看故宫退食录,就看到这篇文章
    作者
    故宫退食录很好
  • 这张照片让人泪流满面…… 艰难时势中,俩人的神态气质有一种难以掩饰的优雅与高贵:从容、勇敢、蔑视、心心相印……这就是文化,让人心仪、鼓舞、百感交集…
  • 不要急,是让存世的爱侣要继续悠闲舒心活着吧?
  • 看到这篇朱四爷、朱先生伉俪的文章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应有这出《单刀会》。以前在微博上看到过 ,果然娓娓道来间 配了这一出。太有灵犀啦。“这是朱先生在北京昆曲研习社唱《单刀会》,配鲁肃的是张卫东先生。”唱和之間 ,有給sou爐子、添煤的 ;有朱先生身邊女先生(微博上有注解 原谅忘记名字了)伏案研讀 間或加一句念白。连我都看了好几遍。「君侯不老,魯肅蒼了」「彼此皆然」哎!
  • 朱先生可真是有情有义真君子
  • 原来有那么多人婚礼都要唱《跪池》啊。我们是真的还认真讨论过的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