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辑思维到政事堂,为知识变现码字 | 牲产队

罗振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又是一个非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听起来像废话。

普通家庭出身的他,依靠自身努力考上华科,以非编身份进央视。

靠技术吃饭,恋爱晚,没什么钱。

这几乎贴合了绝大多数,平民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

按说,在央视,他的业务能力有目共睹。《对话》的价值摆在那里,放到现在,不用包装,已然是某一细分领域的大佬了。

可郭振玺到了二套后,在老领导的支持下,搞“项目制聘用”。说白了,就是最大限度榨取“临时工(王凯、邱启明等)”的剩余价值。

同时,一方面借助央视的品牌,服务“晋江系”。另一方面,利用央视舆论监督的令箭,行苟且之事。

看看郭在主管广告部以来的业绩,唯“gdp”论而言,绝对是为cctv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种非业务部门领导的强势,一定会压缩专业领域技术人员的空间。

大家可以数一下郭被查前后,从央视离职的著名面孔,崔永元、郎永平、柴静、邱启明、王涛,典型的“逆淘汰”之状。

而罗振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下海”的。

为什么说是“被”?

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若是逃离体制,其身后家庭带来的阻力,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郭不喜欢罗胖,罗胖自己当然知道。

后面的故事就烂大街了……

罗在毫无机会的展示会上,做了他生平最精彩的一次演讲,然后卷铺盖走人。这种看起来,略显英雄主义的离场方式,绝大多数结局,都黯淡无比。

所以,起初,他也不知道做什么。

因为,离开体制,你有可能什么都不是。

往前数,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复旦毕业的吴晓波看的最清楚: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思想独立。

当然,后来他与宗庆后闹翻,是因为经济无比独立了。

罗胖要想经济独立,除了延续其策划专长,似乎路子并不多。他跑的那几家电视台,几乎很难为他提供央视那样的舞台和资源。

直到碎片化阅读的龙头——“罗辑思维”的出现。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反对信息碎片化的。

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代,很难再给予个人足够的时间,去系统性地了解这个世界。细分领域的自媒体,是为个体充电的不多的便捷方式。

只是,控制力一般的人,容易过分相信“快乐学习”这个命题,也就是迷信学习知识可以在充满乐趣中进行。

于是,为了迎合人性,自媒体便趋向于“抖音化”了。

虽然眼下不少人数落“罗辑思维”的逻辑全无,但当初咱也是通过这个平台,知道凯文·凯利,喜欢财经,或者开始思考付费学习的,最终知道焦虑下的知识付费大多没什么卵用。

我最开始接触这个平台,最深刻的是他每天六十秒的播报,

那时,我在想,这个胖子,什么时候会放弃?

当然,现在的语音,有人说不是他每天早上录制的。但,罗胖所贩卖的高度自律,切中了“嘴炮派”们的痛点。

咱国人,虽然没有十分统一的信仰,但多数人都在寻找榜样。榜样就是力量,这句话不假。

而榜样们,天赋尚佳,加上日拱一卒勤勤勉勉,是容易熬出头的。。

相同的例子,逻辑思辨能力强如顾子明,坚持着极高频次的推文输出,已历数年。

而且二人都是在实现财务自由的前提下,死磕自己。

这到底有多难?平凡如我的朋友们不妨一试,花两个月时间,追踪某一类问题,并形成日报,看看究竟能撑多久。

惰性之下,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与自己的平凡和解。

再说回罗胖的商业模式,要论吴晓波是让自己走向了财富自由之路,那罗胖则是领着一众知识分子赚了钱。类似的事儿,做到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而为什么,罗胖现在的风评变差了?我认为,事物规律使然。

问一句,几人能在知识分子与商人的角色之间自如切换的?所以,罗更多的时候说,他是一个商人。

他要一次性榨干 papi酱的商业价值、他要卖20年以后的演讲门票……

本质上,这是营销的手段,属于商业领域的范畴。

可我们广大的知识分子,当他们的身份被切换为消费者时,容易延迟。潜意识里,即既要得到来自于高级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又要感受到商品经济时代的便利。

矛盾就此出现,而且无法调和。

读者错了吗?当然没有,对演讲的水平要求高一点,有错吗?也没有。

只是,现阶段,论财经领域的跨年演讲,罗胖几乎代表着最高水平。

这也是自媒体时代,知识变现领域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我们要看质量更高的演讲,不是打倒罗胖,而是支持更多的罗胖们崛起。

换个角度看,要想在4个小时内流畅地对中国一年内的财经林林与总总,做以总结。

然后兼具一定的趣味性,这难度,怕是……

当然,跨年演讲质量的下降也说明,“罗辑思维”在前些年的成功后,已然染上了大公司病:不接地气(官僚主义),故弄玄虚(形式主义)。

可眼下,它依旧是行业NO.1。论卖票实力,几无对手。

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由于我们每个人,所在的圈子比较固定,容易对咱国家的基本盘,认识存有偏差。

这点,不像队长我,混过科研平台,搞过管理,下过基层,进过边疆。从繁华的五道口,到偏僻的日喀则,都有经历。

所以,我思考财经或者社会问题的时候,所参考的维度,可能和部分读者不一致。

而就罗辑思维而言,我们国家还有广大的、嗷嗷待哺的新青年,他们需要罗胖那里琳琅满目的“见识”,这便是“得到app”的基本盘。

任由我们旁人如何置喙,也无用。

你去看“罗辑思维”公众号的阅读量就知道,我们的新青年,是“碎片化鸡汤知识”的刚需,这是国情,无可辩驳。

而罗刚好服务之,还能收一大笔服务费,真无所谓崇高与粗鄙。

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知识边界在哪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试错,以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那一款。

近一两年,每当有关心财经时政的朋友问,有什么合适的号可以推一下,我说,看政事堂吧。

遗憾的是,上面提到的天赋+勤奋型选手顾堂主,就昨天,他的大号在对人日保持紧逼态势之下,又凉凉了。

一路追着的朋友,很难记起,这是明公旗下阵亡的第几个公号了。

遥想知乎时代,“顾子明”三个字都成了敏感词。说句玩笑话,还是周源有远见啊。

至于各个时政社群所关心的,政事堂所犯何罪,在舆论收紧的大势下,估计连当事人都一脸懵B。

而明公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无外乎两点:一、高质量文章。二、高频次推送。

一些朋友会说,政事堂也有败笔啊,重庆那事儿,还有不久前的贸易摩擦。

不假。

但自媒体时代,敢于做时政预测的,寥寥无几,遑论准确率。

恰恰是在预测的频次与准确率上,政事堂罕逢敌手。

举个例子,经历这么多次风吹雨打封号禁言,政事堂每每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齐一大批拥趸。

说明:一、高端时政解读供给端稀缺;二、时政粉需求端旺盛;三、政事堂被认为可以稳定输出终端产品。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渴望觉醒。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付费,来系统地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则体现在读者朋友们通过“点赞+评论+点广告”的方式来表达对作者劳动的价值认可。

更进一步,还有付费阅读群与知识星球等在线服务,旨在解决人群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逻辑不对称。

何为逻辑不对称,即政事堂们通过其独到的理解、认识、分析事件的能力,为其读者建立一个通俗的表达式。

简单点说,就是翻译。

罗振宇把一年来,发生在咱国内的财经要闻,当然偏向新经济领域,揉碎后,用跨年演讲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顾子明则通过日复一日的推文,将一段时间内,他认为值得关注的时政要闻之逻辑链条,抽丝剥茧后,予以呈现。

罗胖的成功,在三点:一、抓住风口;二、转型“得到”;三、团队作战。

顾子明更多是单枪匹马,毕竟,写时政这块,换支笔,读者一定能嗅出其中不一样的味道。

最难的一点,政事堂的风格,几乎无法复制。

如明公自己所说,他行文的基本逻辑在于中国是政策市。所以,要读懂国内的经济变迁,首先要厘清其政治脉络。

难点也在此。

就像“罗辑思维”趋向“无限碎片化”一样,政事堂不得不构建巧妙的技巧,躲过平台审核,迎合官方胃口,最后才能是读者的认可。

其难度可想而知。

换言之,要藏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新读者渐渐感受不到明公往日犀利的缘故之一。

虽说公号的一时停摆,不影响“政事堂”民间时政界一哥的位置,可咱国内的读者,毕竟健忘者众。

试问下,天涯时代的大V们,能被记起的,又有几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还是希望在知识变现不易的当下,在时政大V青黄不接的当下,“政事堂”们能够多撑些时日。

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的开头写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当官方的宣传机器趋向疏远群众后,来自于民间的服务,就渐渐成为了一门学问、一门生意。

可在审查日趋严苛的风口,这门学问能做得久,这门生意要做得长,既考验时代的包容度,又考验作者的心力。

张载在《衡梁语录》里说,(做事为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能做到当然好,做不到,为知识变现码字,为稻粱谋,终归也不错。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