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下半场丨从农民到市民,看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四) | 岱岱

上一篇文章的结尾,岱岱用了五个呵呵。

我们从国家决策层角度出发,用权威人士对城市化的战略预期值做标准,以此为这轮城市化做一个全面的“绩效评价”。

问:这轮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了吗?

答:呵呵。

问:这轮城市化扩大内需了吗?

答:呵呵。

问:这轮城市化推动产业升级了吗?

答:呵呵

问:这轮城市化促进规模化治理和集约型发展了吗?

答:呵呵

问:这轮城市化解决地方财政问题了吗?

答:呵呵哒。

的确,中国这轮以土地财政为核心驱动力的城市化进程,是有喜有忧,有功有过,只能说完成了阶段性目标,还未达成战略性目标。

因此,城市化的下半场,应该转换模式,中国楼市的下半场,急需进行改革,中国未来的下半场,依然路在脚下。

对面中国下半场的预判,有些国人持乐观态度,认为当下以及短期中,困难和挫折是有的,但未来是光明的,中国最终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有些国人持悲观态度,认为“人在做、天在看”,“危机从来都是对不合理制度的不合理的合理化”,未来可能有场崩盘的危机等着中国,因为“残暴的欢愉,总将迎来残暴的结局”。

对此,大家的态度可参考上篇文章最后的投票:眼下,的确艰难……这几个月的网络舆情,从有蔓延趋势的消费降级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胀到来,到叫兽砖家叫嚷的“云绿帽”,到七分天灾三分人祸的寿光洪灾,再从无良资本的房租上涨到滴血资本的滴滴顺风车受害者,这几个月,网上铺面而来的都是坏消息和负能量,国事艰难,世情艰难,以至于很多人对中国未来失去了信心。

简单的说,当下的国际局势,与其说是博弈,不如说是比烂。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一个字:

好的,回到城市化的问题上,让我们从国家角度出发,在旧模式无以为继的情况下,看一下城市化的下半场将如何进行。

 


一、城市化下半场解决三农问题

 

要想让城市化真正成为“解决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得看三个地方的改革成败。

1、重庆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

 

如果说当年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国人瞩目,那么现在的重庆则是城乡改革的试验田,高层瞩目。

重庆虽然是直辖市,但很特殊,境内大部分都是农村,以至于被体制内调侃成“中国最大农村直辖市”,正是因为这一特殊情况,重庆成为中央进行城乡改革的首选之地。

当年的孙有才同学,之所以能成功调任重庆一把手,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孙同学曾担任过农业部部长一职,对三农问题很有经验,十分契合“最大农村直辖市”的重庆,而孙到任后也十分清楚自己的“比较优势”,一个劲的在三农问题上发力。

(可以说,重庆城乡改革的脚步,始于薄,盛于孙)

地票制度是孙和黄的创造发明,有些可取之处,所以没有人亡政息

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变成符合栽种农作物要求的耕地,经由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腾出建设用地指标,由市国土房管部门发给等量面积建设用地指标凭证,这个凭证就称为“地票”。“地票交易”是在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的一级市场地票拍卖。

简而言之,就是将低效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作用地后,“转移”为城镇的建设用地,在盘活农村土地的同时,又守住了耕地红利,增加了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统筹了城乡发展。

怪不得黄奇帆认为:地票“就是房产商的钱直接到了农民手里”,是“剥夺了房产商发横财的机会”——《重庆市长黄奇帆:通过释放改革红利 推进城镇化》

一言以蔽之,重庆地票制度是农民转户进城需要花费巨大成本,政府不愿主要承担也没有能力主要承担,于是使用了“巧方法”向市场主体转嫁,通过地票提高开发商用地成本,以此反哺农村,给农民以创收的机会。

(估计黄奇帆又在卖力的兜售地票制度了……)

重庆关于城乡改革的发力,远不止地票:

2007年,重庆获批成为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年间,重庆的大胆尝试引发无数议论,“地票”、城乡土地资源流转、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双轨制”住房及公租房规划……

具体政策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百度下黄奇帆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以及实践结果。

特别是,国家明确提出的“3个一亿人”计划,重庆的担子更重:

第三个一个亿是: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比较弱的地区,新增加一亿的城市居民。

重庆是中西部的棋眼,这个棋眼能盘活,西部的城市化下半场,就打开了局面。

重庆的城乡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具有先验性,其成败意义重大,城市化下半场能否解决三农问题,得多看看重庆。

 

2、加快五省城市化和工业化

 

除了看重庆、雄安,还要看这几个省份。

哪几个省?

国务院告诉我们:当然是农民工兄弟最多的省了。

2014年6月18日,中国总理李在英国智库发表主题演讲,阐述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时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逐步解决现存的3亿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是我们当务之急!”

第一个一个亿是:现有的农民工当中,一亿农民工就地市民化。

为什么国家要重点提出“一亿农民工”呢?

农民城市化的转折点,是2003年中国实施新修订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法》,该法宣布农村人口不在分地。

这在是一个很大胆的举措,一个很意义深远的举措。如温铁军所言,中国农民工本质上不是无产阶级或者工人阶级,在农村有土地的农民工更属于小有产者家庭剩余劳动力。

农名工之所以能在20年间维持这么低价劳动力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农民在村里还有块地。

中国城市化的下半场,就恰逢03年取消农村分地后的传导效应生效,影响十分深远:

1、农村人口不再分地,直接导致了03年以后的新生代农民群体,将从流动性打工转变为固定性打工,包括90后二代农民工群体在内,他们定居城市的意愿和需求将更加强烈,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2、03年以后的农民工群体,将正式演变成经典理论意义上的城市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将逐渐走上中国历史的舞台,将对中国政治形态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3、大约2020年前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将不再作为三农问题而存在,而是渐渐成为阶级问题,这一根本属性的转变将迫使国家更加正视这一问题,他们的就业和安居问题将对国家提出很高的挑战。

一言以蔽之,国家现在天天喊人去返乡创业,实际上,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民生问题。

(荡开一笔,据几年前的数据统计,在中国陆军中,农村兵约占70%-75%左右,空军空军因为学历要求高,农村兵较少,平均来看军队中农村户口的一直保持在70%左右,农村一直是军队兵源的重要来源地,退伍军人中农村人一直是主力军。

03年后农村不再分地,三农问题的本质将演化成阶级问题,国家是很不愿看到退伍军人参与其中的。)

对此,“一亿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政策,就成了未雨绸缪的重中之重。

而国家的决策层一直表示,“以县域城镇化为重点让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是最高效快捷的途径。

所以,为稳定三农,为对即将到来的情况未雨绸缪,未来这几个农民工兄弟多的省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受到中央重点照顾:

1、河南省 农民工总数约2670万人,主要的务工地区:北京、山东、苏南。

2、安徽省 农民工总数约2024万人,主要的务工地区:上海、苏南、浙江。

3、湖南省 农民工总数约1879万人,主要的务工地区:广东、浙江。

4、江西省 农民工总数约1874万人,主要的务工地区:广东、浙江、上海。

5、四川省 农民工总数约1679万人,主要的务工地区:广东、浙江。

但岱岱并不是说这几个城市省会的房价就有坚实基础,毕竟能作为消化农民工主体的,不是省会,而是城镇,“县域城镇化为重点”。

2020年前,要有一亿农民就地市民化,目前已经达成了多少还没有具体数据,但预期成本我们是知道的:

棚改一亿人,国家花了6万亿,这一亿农民工的城市化还要花13万亿,钱从哪里来?

所以,那些呼吁国家“减税”的企业界人士,都洗洗睡吧。

刘:减税?当然要减啊,怎么可能不减?

吃瓜群众:好啊,鼓掌鼓掌,请问怎么减呢?

刘:我们结构性减税。

吃瓜群众:什么叫“结构性减税”呢?

刘:有减有增,结构调整。

吃瓜群众:可以通俗一点讲吗?

刘:结构减税,越减越多。

吃瓜群众:

——旧文《美国减税,我们到底跟不跟?》

 

农业哺育了工业半个世纪,农村哺育了城市半个世纪,国家如今进行调整,从精准扶贫到新型城镇化再到乡村振兴和基层扫黑除恶,国家让工业哺育农业,让城市哺育农村,的确,是正确的政策调整。

蛋疼的是,经济好的时候不用力搞,经济不好时候赶着搞。

 

3、东南的特色小镇

 

除了看重庆、雄安,还要看东南。

看东南的特色小镇:

中国特色小镇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特色小镇本质上,是江浙地区发达的城镇经济与悠久历史的产物,如刘鹤所言能推动新型城镇化,但目前地方政府鱼目混珠的很多,实质成果还有待观察。

总结下,中国城市化的下半场恰逢03年取消农村分地后的传导效应生效,要想达成既定目标,国家就必然要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并在这重庆、东南和五省持续发力,就近就地推进新生代农名工群体的城镇化,这是国家政策的发力点,是这轮基建的酝酿处,也是未来风云的发源处。

一言以蔽之,国家现在天天喊人返乡创业,实际上,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民生问题。

因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已经不是三农问题,而是阶级问题……

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下的城镇化,大有文章。


 

一、城市化下半场扩大内需

 

话说当年国家搞房地产政策的出发点,恰恰是为了扩大内需。

93到96年间,中国经济发展过热,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1瑞当年彩电、电冰箱


汽车的生产能力都闲置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老百姓大都买上了新三大件,因为没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达投资渠道,百姓手里的钱都存在银行,国家呈现高储蓄低消费态势,中国一时内需不足,影响到了经济运行。

对此,有人前瞻性的提出“住房建设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那时候就有人说,居民该买的东西都买完了,排浪式消费已经基本结束了,那时不知道内需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候,我们率先提出住房建设是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彼时中国还是福利分房制度,为推动房地产发展,1998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该通知正式开启了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结束了福利分房制度。还提出的各项政策包括提薪降息鼓励消费、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开展住房抵押贷款、放开住房二级市场、支持住房企业发展等核心内容,将我国住房建设与分配推向商品化与市场化。

当时提出这个战略建议的人,叫孟晓苏,后来被业内誉为“中国地产之父”。

地产之父大概也没想到,不过20年,房地产就由促进内需变成了遏制内需。

城市化推高的房价将居民的六个钱包都掏空了,高企的居民杠杆率又将未来的钱包掏空了,这时候的城市化,能扩大内需?

2010-2017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从16%下降到7.7%,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由33%大幅上升至49%。

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三架马车,一是投资,二是内需,三是出口,而扩大内需也有三驾马车,那就是消费升级、扩大进口和积极财政政策。

先说消费升级。

实际上,贫富分化严重和经济增速降缓的中国,是“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拼多多的流行,表明占大多数的中下层国人的消费降级(在中产阶级也不敢消费了),而前几年宣传“消费升级”口号的背后,指的是上层社会的高净值人士。

而有钱人总是少数,其对内需的推动力无法和中下层国人比较,所以综合来看,中国整体上是在消费降级。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不愿意国内有钱人过多,因为有钱人消费拉动内需有限,而且有钱人总是比没钱人更有逃税避税的办法途径。)

国人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下,本质上还是想愉悦的买买买,只不过囊中羞涩,于是只能走“轻奢路线”,20多块一杯的奶茶,几十一张的电影票,女生几百一支的口红,男生几百的lol英雄皮肤,都买的不亦乐乎。

所以,消费降级目前来说,只是暂时的,社会这些年对国人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洗脑,是十分有效的,目前国人还只是人为地压抑自身的消费欲望,并没有真的说养成节俭持家的社会风气,所以只要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中国的消费降级就会立刻顺势变为消费升级。

但是,如果这轮经济萧条持续五年甚至更久,那么年轻一代的低水平消费行为就将习惯化和日常化,在这代人进入成家立业和中年期后社会和传媒鼓吹的消费主义将烟消云散,中国就会真的形成节俭持家的社会风气,而相比上一代人财富积累下的“高储、蓄低消费”,年轻一代的积蓄较低,却信用透支债务较高。

也就是说,如果“L型”经济走势持续很久,那中国未来将很可能成为“低储蓄低消费”社会,一旦“低储蓄低消费”的困局形成, 政府想再次唤醒人们的消费欲望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就是西天万里遥了……

想用消费升级扩大内需,还是得靠经济基本面的提升和国家减税的让步,但看局势,这两方面都很难做到。

放眼全球,西方国家都在减税减负,唯独中国税是越减越多,很多人期望国家转变方式,但太难实现。

去年G20会议上,通过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加强国际税收政策的协调。

中国主场上,老大拍胸脯地说:干了这杯酒,大伙别乱搞减税啊。

…………

而随着美国减税的尘埃落定,杭州西湖畔G20的一纸协定,彻底化为乌有……

——旧文《美国减税,我们到底跟不跟?

所以,岱岱说:

大规模减税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房地产税又要继续发力,就是先给大家尝尝所得税减负的小甜头,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暂且无望,我们且看积极财政政策。

所谓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很简单,就两个方面:

上联:财政少收税,直接增加国人money,国人多消费。

下联:财政多花钱,间接提高国人money,国人多消费

横批:与民同乐

财政部很厉害,一直说财政政策很积极,结果年中一看报表,上半年财政收入10万亿,税收9万亿,同比增速分别为10.6%和14.4%,远远跑赢了6.8%的GDP增速,更让人无语的是,赤字率从去年预算的3%降到2.6%,竟然下降了0.4个百分点。

怎么总结财政部上半年工作?

上联:财政多收税,直接减少国人money,国人少消费。

下联:财政少花钱,间接减少国人money,国人少消费

横批:无FUCK可说

于是我们看了年中会前财政部和央行的那场撕逼,于是我们看到年中会后,政策表述终于变成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积极”。

放水将至,然而,比较可惜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的效果,见效慢且效果小,特别是这轮重点是基建建设。

消费升级和积极财政政策看完后,我们就只剩下扩大进口了。

近期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陆续出台,比如5月1日起,我国取消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项药品进口关税,同时鼓励创新药进口。

此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透露,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扩大进口的有关政策措施,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总体税率水平,降低汽车和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

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民众踊跃消费,这的确是目前见效比较快的路子。

比如这两个月,一向热火朝天的中国汽车销售跌入冰点,

因为大家都捂着钱,等买关税降低后的进口车。

受关税影响,消费者预期进口车价格将会下降,持币待购现象显现,导致2018年6月进口车销售6.3万辆,同比下滑21.2%。

而这一轮,国家除了降低汽车关税,还有部分日用消费品和药品的关税。

扩大进口,是目前唯一能在短期内见效的扩大内需举措,毕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且,也迎合了中国一直坚定拥护全球化路线的正面形象。

可以说,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消费升级、扩大进口、积极财政政策,都需要以中央为主体进行细致的政策调整,路途较漫长,而城市化扩大内需的意义在当下已经较难显现。

毕竟,在中央锁死楼市流动性后,中国楼市已是 " 纸面财富 " 很难变现,无法再有效拉动内需。

另外,砖家叫兽媚上欺下的建议主张,的确是够恶心的:

(ps:虽然专家这三个领域最终还是会不同程度上的成为“三驾马车”,在倒逼机制下,不仅海外教育,跨境医疗、和海外保险以及海外养老将成为足金的小众市场。

至于当下城市化进程唯一能拉动内需的作为,是某人说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一言以蔽之,房价不要再上涨,拉动内需才有望。


三、城市化下半场推动产业升级和规模化治理

 

对于这方面,权威人士的旗帜一直是鲜明的:

我到现在都认为,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的难题,是有可能通过信息化方式解决。

这个至高点始终是正确的,要走的路还很长。

——刘鹤  (曾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正是权威人士的极力主张,国家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战略。

“数字中国”这个概念,太过于广泛了,具体行业是什么呢?

产业升级的下半场,是信息产业,城市规模化治理的下半场,是智慧城市。

前者已众所周知,后者还初露锋芒。

我们要知道,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也分上下半场。

西欧国家上半场的城市化是自发性的不规划城市化,当时西欧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也矛盾重重。如伦敦虽然是当时的世界中心,从1760年产业革命就开始了城市化,但城市脏乱丑,并出现贫民窟,治安一片混乱,基础设施不科学完善,导致弊端丛生。

伦敦大量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伦敦当时有多不宜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

 “在伦敦,拥有万人以上的贫民窟约有20个,那里的悲惨景象是英国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见的,就说是地狱生活,也不算过分。”

因为伦敦工厂的废弃污染,还导致了严重的雾霾空,伦敦当时又被人称为“雾都”,时人写了一本小说,名字就叫《雾都孤儿》。

1888年的伦敦,就发生了史上著名的开膛手杰克,这个杀人狂连续于伦敦东区的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多名女性,并多次写信挑衅警方,但伦敦警方尽全力未无法破案,此事遂成传奇,后来,开膛手杰克成了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

1888年开膛手连续杀人的地方,就是当年伦敦治安奇差的贫民窟。

后来,一二战爆发,大部分西欧城市在战争中被炮火夷为废墟,但有得也有失,二战后西欧的城市化从头开始,虽然艰难,但吸取了战前无规划城市弊端的教训,战后科学规划,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合理划分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下大力气清理重建城市的贫民窟,并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至此,西欧走上了一条“紧凑型城市化”的可持续道路。

(紧凑型)

这就是西欧城市化的下半场。

西欧的城市化绵延两百余年,以一战、二战为界,分为上半场下半场。

中国城市化狂飙猛进已40年,将以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为界限,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

是的,中国目前城市化的上半场,还是以土地财政为驱动力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没有兼顾好市民的便利出行和高效生活,导致各地靡费种种社会治理成本,而城市化的历史,就是一部政府治理能力与市民群体文明共同进步的历史。

于是,在信息时代国家提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和以房地产税为核心的“房地产长效机制”,应运而生。

这是之前提过的智慧城市: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上的应用,仅仅是它的次要方面,能让大数据真正发挥恐怖力量的,不是企业商家,而是国家政府。

数据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生产要素,与农业时代的土地,工业时代的电力和机器并列,大数据成为信息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竞争力。

从商业层面看,大数据技术主要是应用于用户描模和挖掘用户价值,从国家层面出发,大数据已成为国家推进现代化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大数据如此之能,怪不得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诺贝尔奖获得者Coase这么说道:

“如果你拷问数据到一定程度,它会坦白一切。”

今天的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这样的:

 

明天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这样的:

 

是的,我们中国今天被誉为“基建狂魔”,而在明天,拥有发达的大数据技术的国家,才能被称为“基建狂魔”,因为:

大数据应用的最大客户,不是商家,而是政府。而我们随便用关键词一搜,就可以看到,北到内蒙,南到海南,西到西安,东到澳门,马云的阿里云、智慧城市等大数据技术在中国处处落地,四面开花,已从各个地域各个方面嵌入了中国社会的运行。

——旧文《马云之野望2

我们看看智慧城市在需求的表现:

截至目前,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大约500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国已逐步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试验薄”,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亟需一整套全面、体系化、有高度、可靠的方法论和解决方案,助力打造满足国家、社会、民生需求的中国智慧城市“标杆”。

这是智慧城市在供给侧的表现:

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呈现出“PATH”四大巨头引领的局面,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中国平安(P)、阿里(A)、腾讯(T)、华为(H)引领的建设路径。

5月18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7财年(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财报。其中,阿里云营收规模达到66.6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增长121%,连续两年实现三位数增长。

当然,黄奇帆更务实点,他补充指出:

不按照城市规划现代化要求的基本条件来进行改造,一步到位地就去想智慧化,是空中楼阁。

智慧城市是现代新型城镇化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一件事,不可能去改变一个乱糟糟的基础设施。

如今的分工,很清晰:

中央搞房地产长效机制

地方搞智慧城市

央地合力,开启中国城市化的下半场。


四、城市化下半场解决地方财政问题

 

之前写了两篇房产税的文章,关于如何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特别是如今的地方债问题,中央的方法,大家都懂的。

是的房地产税。

简单的说,房地产税推出的主要目的:

税负的标准:

推出的方式:

如果说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大数据技术,那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核心,就是房地产税。

(一个房地产长效机制,一个结构性去杠杆,恭喜山中宰相黄奇帆……)

另外要特意再提的一点就是,目前秘密酝酿的房产税,人云亦云的信息很多,但只有一条是高层明确的,那就是房产税是地方税。

但岱岱可以负责任的说,房产税短期内是地税,中期内也会是地税,但长期看,绝对会转变为中央收入的国税。

当年个人税是如何从地税变为国税的,现在营业税又是怎么改为增值税的,未来房地产税也就会如何地变为国税……

这,就是下棋……

另外,大家最近痛恨的房租上涨现象,估计不会因房产税的到来而得到多少改观,中介资本玩套路会被严管,但北上广一线房租的上涨是可以预期的。

而全国房屋空置率,官方一直不敢公布权威数据,建行田国立隐晦的提过:

“本来我也准备了一个数,后来杨伟民主任说他不说数,他不说我就更不敢说了,你想空置率实在太可怕了!”

而我爱我家的胡景晖直接爆了数字:

当下租房市场已成绝对的卖方市场,北京约有100万套房子是空着的,可以仿效香港政府出台空置税,如此租金将会应声而跌,租房条件也会获得极大改善。

只有出台空置税,才能平抑房租。

而且,我们可以预料到,如果房产税没有配套空置税一起落地,那房产税的成本会有部分转嫁到租客身上,届时,一二线城市还将迎来一波房租上涨行情。

黄奇帆:说房地产税对炒房没作用,要么是弱智,要么是闭着眼睛说瞎话。

岱岱:说收房地产税不会导致房租上涨,要么是…………

还是速度出台空置税吧,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平抑房租。

然而,悲哀的是,房产税如果和空置税一并出台的话,对楼市泡沫震动就太大了,两税齐下,对楼市具有强大的助跌效应,刺破泡沫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决策层的选择也面临两难,我们很难预测。

我们可以看下,到时候国家,是选择牺牲一部分人来求楼市的稳妥,还是心系民生而冒一点险。

让我们看下,那一刻,国家的选择……


五、文章总结

 

这篇文章上接前文,分4个部分解读了未来中国城市化下半场的道路:

1、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看重庆城乡改革,看东南特色小镇,看一亿农民工就近安置的新型城镇化。

2、消费降级下的城市化要扩大内需,短期看是扩大进口,长期看依然寄希望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3、城市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现代化治理,中央搞房地产长效机制,地方搞智慧城市。

4、城市化解决地方财政问题,房产税,还是房产税。

“L型”的经济走势,就是如此,我们目前还处于下跌的“丨”型阶段,还未到软着陆的“_”型阶段。

如莎士比亚所说的: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国家现在所做的一切经济对策,已经无法立即见效,只能等待时间的救赎,有些国人也许会在这段持续的下坠过程中,对国家越来越失望,对未来越来越绝望

但是,莎士比亚还有这样一句语重心长的句:

在部分群体做出牺牲后,在成功得用空间换时间后,在进行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到位调整后,“丨”的下坠趋势最终被缓缓减弱,我们的国民经济总将步入着陆的“—”型阶段,那时候,我们就拖到了泡沫固化,拖到了产业升级,拖到了美股自爆,届时,我们将看到中国经济复苏的晨曦,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晨曦。

当然,如果之后的政策方针都没有被执行到位,如果我们没能成功的以空间换时间,如果房市泡沫被刺破,如果外储大量流失,如果我们没能摆脱“丨”的下坠趋势,那整个中国,不分阶层,都将在黑暗中无尽地下坠……

如果真的事至如此,那么黑暗弥漫的中国,将望向那个地方,那个能让我们看到光明的地方: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