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说了一声拜拜,我们的眼泪跟着掉了下来 | 押沙龙yashl

现在好多人都在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出生在1976年,也就是说,我是跟随这四十年成长起来的。我也想来说说我的感想。

01 贫穷

这四十年来,中国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同是一次大断裂。
我小时候的中国,完全像是另一个世界。

如果让我闭上眼睛,回忆那个年代,脑子里会浮现出一副图景:

烈日灼人,知了不停鸣叫,街头竖着巨大的宣传画,一副是“只生一个好”,还有一副画着一只凶恶的狗滴着口水,旁边是标语“警惕狂犬病!”宣传画下面站着一群群穿着蓝色中山装的人,面目模糊,难分彼此。

那个时候的生活是贫穷的,也是闭塞的。即便是年轻人,也很难想象远方。

如果那个时候有人说以后我会买私家车,或者坐飞机去旅游,我会觉得他疯了。车都是公家的,哪有私人买汽车的道理?飞机都是打仗或者外交用的,哪有老百姓坐着满世界跑的道理?

现在中国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有很多人还是很穷。但是现在这样的日子,放在三四十年前,那也是奢华的难以想象。

在那个时候,大人永远要为钱发愁,到了月底,钱总是不够花。用那点工资怎么让孩子吃饱穿暖,也永远是件麻烦事。穷跟淳朴和单纯都没有关系,穷就是穷,一种绝对负面的东西。它是非常折磨人的。
我们那一代人,比现在的孩子平均身高要矮上几厘米。这就是贫穷的真相。

02 观念

现在很多人回忆起那个时候,往往会涂抹上一些美丽的色彩,好像那个时代虽然贫穷,但精神状态是好的,道德比现在人高。
一个封闭了那么久的世界,人们精神状态却会特别好,这种说法在我看来简直反人类。

而且,在我的记忆中,根本不是这个样子。
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是处于一种窒息的状态。社会绝对不接受与众不同的人,任何特立独行的人几乎都是活不下去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有“权利”的概念,但是有强烈的“好人”“坏人”的概念。

比如说,当时没有谁觉得一个人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同性恋就是简单的流氓,婚前性行为就是不要脸。
而且那个时代的道德,有一种把人工具化的倾向。
现在孩子可能都难以想象,那时曾经有这样的全民大讨论。

一个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个老农,跳进粪坑被淹死了。这个事情放到现在,大家最多争论这种救人是否理性,是否考虑到了自己的能力等等。可当时争论的不是这个。大家争论的是“值不值”。一个大学生救一个老农而死,值不值?

现在看来这种讨论简直就是反人类的三观。但在当时,大家真的一本正经的辩论这个。

所以,每当有人说那个时候人们道德风尚好的时候,我都恨不能啐他们一脸唾沫。

那个时候,生命本身的价值就是这样被低估,就是这样被工具化。四川石棉失火的时候,有一个叫赖宁的孩子为了救火被烧死,全国都学习这孩子。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人们才慢慢有了这样一个观念,我们的孩子是应该被救助,而不应该是去被鼓励舍身救火的。

我热爱现在的时代。不管它如何地让我愤怒,如何地让我不满,我还是热爱这个时代。
我从那个时代走来,我怎么能不热爱这个时代,怎么能不珍惜这个时代?

说到这里,我想起十来年前,中国出过一个很有名的事件。小两口在家里看黄片,警察破门而入要抓人,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可是在我小时候,这简直不成问题:你都看黄片了,警察抓你,你还有理了?

可能只有我们这个岁数的人,才会这么深切地感受到:现在我们的每一份权利,每一份宽容,都是经过多少争论、多少冲突,才一点点到来的。
可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任何宽容程度的缩小,都会让我害怕,甚至是夸大式的害怕。

因为我知道当年是什么样子。

当然,我小时候的社会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人们对是渴望学习,渴望改变的。这种渴望正是这四十年变化的根源。

只不过这种渴望,因为被封闭的太久,有的时候会释放出来的时候会显得不伦不类,有点荒诞画。

读书人谈论着自己并不真正明白的时髦观念,知识分子写起文章来攒眉弄眼,老是用一种抒情的语气,随时都要“啊”一声似的。人们相信各种怪力乱神的东西,就像严新的特异功能,气功大师的包治百病。

那个年代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懵懂无知,精力充沛。

03 断裂

在我记忆中,九十年代是一个动荡变化的年代,可能也是这四十年里最难熬的一段日子。

无数人下了岗,很多人连生活都维持不下去。北方的很多城市简直像一片战后的废墟。现在我们都说东北的经济坍塌,可跟当年的大崩溃比起来,现在的坍塌真是太温柔太和缓了。

那个时候有一个纪录片《铁西区》,那真是血淋淋的天地,让人不忍直视。

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真的是中国闯关的时候,也是中国最难的时候。很可能,那真的是不得不去做的改革。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许就是那次大动荡打下的基础。

但是,确实有无数人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们几乎是毫无准备地被投向一个陌生的天地,那个天地对他们来说,格外残酷,就如同被赤身裸体地赶到风雨之中。

我一直觉得,中国就是在九十年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这个世界完全不同了。

我们这一代人我,往往和父辈很难有共同语言,非常难以沟通。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代沟。我们这一代老了以后,肯定和后辈也有代沟,也会有沟通的问题,但我不相信它会像我们和父辈的代沟那样深远,那样辽阔。

他们积累的社会经验几乎一文不值,他们的价值观被认为是错误的,他们的是知识结构被认为是完全过时的。他们所信赖的东西被证明是极其不可靠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对后辈几乎无法做出任何指导。

这种惨烈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04 世界的黄金时代

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中国总体来说是一帆风顺。如果说有国运的话,这些年来咱们的国运确实很好。

中国经济持续不间断地发展,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在很多方面确实也在缩小。我在外企工作了十几年,对此有相当直观的感受。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中国本来就具有发展的能力。中国人在经济方面本来就有极大的潜力。

中国人勤劳,真的很勤劳,中国人重视世俗成功,热衷于改善物质生活,中国人对孩子极其重视,对教育极其重视,对此几乎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这样的一群人,本来就应该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的民族。

这四十年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点,只要你给他们一点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就能创造出繁荣的经济。

我们并非独一无二。我们所经历的,就是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这些国家都经历过的事情。而且他们走过的道路,我们也只是走在途中。日本有过神武景气和伊奘诺景气,韩国和台湾有都过经济腾飞,这一切都并不新鲜。在我看来,所有在东亚文明圈里的国家,几乎都有这个潜力。我们的发展并不神奇。

中国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我们遇上了整个世界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就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时代。

如果在二十世纪的上半页,中国绝对不可有这样的成绩。在这个时代里,很多技术是可以买到的,很多投资是可以引进的,很多东西是可以出口的。

我们对这个时代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如果认真读过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在我们走过的这四十年,整个世界是何等的繁荣,何等的安定。所有有能力有意愿发展的国家,都有机会去发展。这样的机会,在整个世界史上也是极其难得的。

这我相信,等时过境迁后,人们回过头来看四十年,不仅中国人会觉得这是黄金时代,大多数人类也都会认为这是黄金时代。
而我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自己会亲眼看到这个黄金时代的结束。
我希望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05 珍惜

二十来年前,在《恋曲2000》的专辑封面上,我读到过一句话:回首过往繁华落尽,放眼未来前程茫茫。

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歌叫《东风》,充满了激昂力量,真的像卷过冰封大地的一股东风。

在这首歌里,罗大佑唱到:
呼你一声,唤你一声,唱你一声,为你一阵悲
天空,云初晴
只在这寰宇之中,可不能让你变成泡影。

在2018年的此时此刻,我重新又想起了这句话,这首歌。

我们当然还看不透未来。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都充满了很多未知数。就像现在中美的龃龉,我不知道是国家间的偶然杂音,还是预示历史冰面的巨大裂痕。

但是作为一个四十二岁的中年人,作为一个看到中国巨大变迁的中年人,我始终觉得:我们要相信宽容的价值,相信市场的价值,相信文明的价值。
这不是读书人的幼稚理念,这是我在四十来年的生命里活生生看到的现实。我们能拥有今天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拥抱了这些价值。我们身上的力量就是靠这些价值才发挥出来的。

李鸿章有句很有名的诗: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读来真是让人伤感。我们这个国家确实曾经历过太多的惨痛,真的是国步惟艰。现在我们经历过四十年的发展,站在这样一个位置,确实应该去珍惜。

所有的忧虑都是源于对今天的珍惜,对未来的希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如果我不珍惜今天,不期盼明天,如果不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不对这个国家充满期待,还有什么值得去忧虑?

所以,不要对我谈什么爱国不爱国。我在这个国家生活了四十二年,我看见它怎样的变化,我知道它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又鄙视什么样的感情。

06 ......

作为一个罗大佑的歌迷,我最后再引用他的一句歌词:七十二年说了一声拜拜,我们的眼泪跟着掉了下来。
有的时候,我们对岁月的感觉真的就是这样。


精选留言
  • 94
    “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这些国家”应为“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改了一处错别字,所以这个无法修改了。
  • 30
    把中国的成就归功于外部因素。作者应该去印度生活
    345
    作者
    这样的评论要是多了,作者往往会觉得,很多东西都是白写的……
  • 322
    过得好时,往往以为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忘了自己只是赶上天时地利人和。这不是韬光养晦不称王称霸的问题,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问题。
  • 276
    我都看的鼻子发酸。今天的富足,是一个勤劳民族赶上了好时机,在重重束缚的间隙中拼了命才换来的,不是特么谁摸着石头探索出来的!
  • 169
    不要对我谈什么爱国不爱国。我在这个国家生活了四十二年,我看见它怎样的变化,我知道它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又鄙视什么样的感情
  • 148
    今年发生的事真的有些令人不安,像是走到了拐点,全球各种资产的下行,仿佛都在暗示着一个周期的结束。
  • 125
    我们真的是一个经历过各种惨痛的民族,二十世纪各种战乱,各种运动,各种天灾,造成了我们祖辈父辈的极端贫穷。改革开放以后,这才刚过上几天好日子啊,无数人就以为人生就该如此,天天叫嚣虽远必诛。现在很多人其实已经害怕和担心了,不管是国运还是全球未来,都好像在走下坡路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又能怎样呢,只能过一天是一天,只能珍惜自己眼前这些。
  • 122
    每一句都感同身受。 但还有不能说的,那就是我们曾经以为一定会死去的某些幽灵,却一直没有死去,反反复复地徘徊在这40年里,如今越发壮大了。这是我们恐惧的根源。
  • 100
    我看过的写四十年变化最好的文章,没有之一,那三个相信比某些宣传口号好太多了,我要果断转发,让押司的粉丝遍布我的朋友圈!
  • 4
    活了四十年,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通篇都是些主观感受,就像孔乙己在呻吟,你写主观感受有个屁用啊,例子不举几个,让人怎么跟你有同理心?我就晚生你几年,怎么完全没有你的这些感受?你要是在荒芜的内地乡镇农村长大的,你也要说啊你。写经济写环境你以为写诗呢你
    86
    作者
    那我举个例子吧,在这么多年里,我在网上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傻叉,我一开始还想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产生同理心,后来发现他们就像疯狗一样,我除非自己也变成傻叉,否则不可能让他们跟我产生同理心,但是我为什么要变成像你这样的傻叉呢?所以我就放弃了。这就是我的真实经历。
  • 63
    荡气回肠! 这篇文章让我心里不太好表达的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比如和父母的代沟,和孩子的默契,就是文中所写“(我们的父辈)所有的社会经验和阅历都证明完全过时,他们所信奉的全是错的”这句令人心颤,而我们由于在这个时代和互联网行业成长,和我们的孩子就能有很多共识。 点到为止,更多话心照不宣,押司辛苦了!
  • 52
    大学生救一个老农,搁现在也会有值不值的讨论…好像微博上看到类似的…所以,我们很多地方仍然落后着。
  • 30
    台湾不是国家
    50
    作者
    对,按照标准说法只能算是地区
  • 43
    我生于1978年,与改革开放同龄。我相信宽容和善念,我们不会回到过去也不能回到过去,唯有一路向前。
  • 41
    今年以来,我也是第一次意识到:生于1978的我是真幸运啊,一出生,生活水平就跟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我经历了破败世界的尾声,享受到繁荣世界的顶峰。人生最好的年华生在最好的年代里而且一直在变得更好。而我现在开始隐隐担心拐点的到来。我们的孩子,也许会经历一个生在巅峰一生都在走下坡路的人生。时代的力量如此宏大,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在它面前渺小得像一颗尘埃,所谓努力,其实恐怕不值一提。
  • 36
    对于我这种知识分子家庭来说,80后期到90前期是最难熬的,脑体倒挂导致家里经济比较困难,整个大学时代都是很贫穷的感觉。到了90年代中期后,情况反倒越来越好。尤其那时候大学毕业了,又进了顶级外企,一下子终于摆脱了穷困感
  • 5
    这或许是作者作为市民阶层,城市工人阶级的一点点世界观,这几十年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农民进城打工,以及靠他们积累的所谓人口红利,牺牲掉的部分传统农耕文明和几亿妻离子散的农民工的家庭温暖,换来的是今天所谓经济奇迹。
    29
    作者
    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不完全同意,你把农村的过去说的挺美好似的,其实就是不准迁徙,困在土地上
  • 29
    几代人都还鲜活地拥有痛苦的记忆,对于后人,近代史无论多么反复说都不过分。
  • 28
    把贫穷和封闭涂抹上淳朴善良的色彩,并述说在那里如何荡涤心灵的,要么是无知要么是黑了心。
  • 27
    和押司差不多的年龄,看到平均身高比现在矮了几厘米,心里默默流了几滴泪,这不就是我自己吗?......我妈说“她怀我的时候已经不错了,至少可以吃饱了....”90后出生的人,千方百计节食的他们恐怕难以想象就在几十年前人们还为下一顿吃什么犯愁。
  • 25
    赖宁不是大兴安岭大火,是88年,四川石棉县的
    26
    作者
    我记错了,改过来了,谢谢
  • 26
    大清早的看到这篇文章,做噩梦带来的怀情绪都被冲淡了。让人豁然开朗,了然大悟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说,类似佛教的顿悟,郁积的块垒突然一片坦然,原来一篇文章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文字的力量真的是变幻莫测。看起来没什么文采,却因为三观极其客观,又有洞见百年的远见卓识,才让文章拥有着惊心动魄的力量,平实的语言蕴藏着的深刻的感情,我们都感受到了。我只想说:俺,也一样
  • 19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下岗潮,许多名人逝世。。还是赶紧过去吧
  • 16
    应该感谢感谢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海外归侨的科学家们!感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对如狼似虎的周边环境用鲜血和生命打出了一个坚不可催的民族!
  • 14
    爸那时常说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家里孩子多,他虽是个教书先生,却常常和妈生气打架。?
  • 12
    看到押司的这篇年终致辞,眼泪都要下来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12
    这是关注押司以来看到最伤感的文章。
  • 11
    他们积累的社会经验几乎一文不值,他们的价值观被认为是错误的,他们的是知识结构被认为是完全过时的。他们所信赖的东西被证明是极其不可靠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对后辈几乎无法做出任何指导。 深有感触,一代厂矿工人
  • 11
    作为同代人,对文章各种时代分析都非常认同,只是感受相反。我觉得这一切繁华如果有落尽的一天,是正常的是必然的。就如文中所说我们和新加坡香港日本走过同样的路,我们正在他们的途中,那他们所曾经面对过的萧条落魄,不也是我们必经的历程?社会发展必然是这样高低起伏的,我们期望永生顺利,只能是奢侈的贪念而已。
  • 10
    押沙龙能酣畅淋漓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我也这样想却组织不了这样的语言,既佩服也庆幸有这样的人说出自己说不出的话
  • 10
    这个时代是人类有文明以来第一次全球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温饱问题的一个时代,是全世界范围内不再会有大规模地面战争的一个时代,是全球化经济文化链接一体互相促进的一个时代,这些都是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个恐怕也是人类作为平等的主体,普通人通过努力奋斗+一点点运气可以实现阶级跃层的最后一个时代。待到基因技术,计算机科技将人类分成神,和人两个阶层,那么普通人将永远没有改造自身命运的机会和可能。和押司一样,我眼见这个黄金时代的崛起,但愿我的孩子在未来的时代也能安好。
  • 9
    你知道什么才是悲哀吗?我们既和上一代没法沟通,也和相信当下强汉战无不胜强汉引领世界的诸多90后没法沟通。什么才是悲哀?我们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变成年轻时自己痛恨的人又乐在其中,靠着与体制达成共识合作,开始为自己人脉宽广沾沾自喜。十几年前的血性,为了家人下一代,更为了自己贪图享乐,磨灭的一干二净。这才是悲哀。
  • 9
    作者与改革同成长。我作为一个78年参加高考的大学生,则完全经历了这四十年的改变。多少激越,多少叹息,多少悲伤
  • 6
    真是眼泪跟着掉了下来。我父母就曾被世纪末国企下岗潮所波及。虽然个人被时代碾压是无可奈何的事,但人的一生因此而被活活的拗成另一副模样,真是非常惨痛。读了押司的文章,我格外心疼他们。谢谢押司对时代牺牲品的理解与悲悯。
  • 6
    世界是不以普通人的期盼为转移的,正如被抛进狂野世界的人们,前一秒还在期盼,后一秒已在为生存焦灼。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尽量做好小家庭也能软着陆的准备。
  • 6
    最近也在听押总的少年世界史(我是32岁的少年),更感文明进步不易,尤其是过去40年的全球繁荣,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也是极难得的,庆幸自己生在这样的黄金年代,也担心这样的黄金年代就要终结——希望特朗普上台、中美贸易摩擦……都不是这个黄金年代终结的信号。
  • 6
    国家统计局1965年统计我国男性人口平均身高165厘米,女性平均身高156厘米,现在平均身高估计远不止这些了。
  • 5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突然不能子承父业的接班进单位,不再分配房子,单位也会倒闭,上班一半就下岗,简直是颠覆性的改变。但是这么痛过变过,也就破茧重生了。
  • 5
    东亚文明圈确实其具相似性,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区域,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欧美文明吧。
  • 4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年代才是正轨的年代 你的上一代下一代都看不进听不进 总觉得自己跟随的时代才是真正的时代 现在听起来有道理
  • 4
    在这个人人愤懑的社会,你不跟着说,好似不食周粟般腐儒。而押司(认识较晚,不知其意,人云亦云呵)不同,敢恨亦敢爱!是的,要用信心守护内心世界的暖暖光亮!这样的押司,怎能不爱!
  • 1
    孩子非常喜欢听你的世界历史
    作者
    听了非常高兴
  • 1
    我死去之前,如果说留有什么遗憾,一定是我自觉太无知而无法弥补,现在如此,无论远近的将来也一样。 本留言貌似与此文无关,其实是联想而来。无知又不自知、封闭的态度导致人无法更新思维。沮丧。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