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传说有一种厉害的武器:血滴子,形状像鸟笼,内藏快刀数把,机关一动,飞一般取人首级。它的恐怖之处是割下人头后,可以转着飞回来,死者就变成无头尸体。
古龙先生的代表作《七种武器》,前六部讲完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环、霸王枪、离别钩以后,收官之作没来得及写,就因为饮酒过量去世了。关于第七种武器,有人猜测应该就是血滴子。听这名字,透着股阴森、恐怖。
另有一种说法,血滴子不是武器,而是一个特务组织,专门帮皇帝清除异己,暗中出手,杀人如麻。古代的皇帝身旁有这类组织,实属正常。
比如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就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组织,监督百官和百姓。大明王朝两百多年,不知道造出多少冤狱、斩掉多少首级。
不过,朱元璋为残酷组织取了个美丽的名字:锦衣卫。意为穿着多彩锦衣的忠诚卫士。
干的买卖太残忍,只好用名字遮遮丑,由此可见,朱元璋内心深处是柔软的。反之,给残酷组织再取个恐怖名字的人,心肠该有多么铁石。这位铁石心肠的皇帝,正是当代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四爷雍正。血滴子的传说,就是围绕着他流传。
传说中,雍正是最毒辣的人,害死父亲,弄死兄弟,逼死儿子,搞死朋友,大搞文字狱,特务眼线遍天下。当政十三年,民间怨气沉重,于是就有解恨的故事流传,仇人之女吕四娘,混进宫中,得到雍正宠幸,暗中藏起血滴子,床帏之间割下雍正首级。
传说,雍正没有全尸入殓,乾隆不得不造了个金头,放入棺中。
古人最重视寿终正寝,却帮雍正安排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民意可见一斑。吕四娘就成了民族英雄,越传越神,说她是独臂神尼(太平公主)的徒弟,杀掉雍正后继续走江湖,行侠仗义。
传说毕竟是传说,雍正的机关不叫血滴子,而叫“粘杆处”,意为把不听话的家伙统统像知了一样粘下来。传说虽是传说,但反映民意,雍正离我们不远,短时间内生出许多故事,说明雍正的民意测验很不合格。
到了上世纪中叶,电影电视开始普及,关于吕四娘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荧屏。从1940年香港南洋影片公司的电影《吕四娘》开始,故事翻拍几十次,直到1996年香港无线的电视剧《大刺客之吕四娘》。
在这些影视作品中,雍正都是最坏的反派,阴险、毒辣、城府极深。转折在1999年发生,央视把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雍正皇帝》拍成了电视剧,唐国强主演,刘欢演唱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
剧中,雍正被塑造成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劳模,为了巩固江山社稷,为了造福黎民百姓,他不得不除掉兄弟,逼死儿子,吊死年羹尧,圈死隆科多。
剧中,雍正极其体恤百姓,亲自示范耕种,力劝八旗子弟务农。他创立了“摊丁入亩”制度,免去“人头税”,为无地可种的流民减轻了负担。
剧中,他亲自与造反文人曾静坐在一起,苦口婆心地劝他从良,把曾静感动得老泪纵横,五体投地。
这样美化一位刻薄、专横、管控欲极强的雍正,why?
铲除异己肯定要狠,这种事无可厚非;雍正勤政也不假,除了勤于国事之外,他还勤于念佛,修道,写过佛学著作,爱服道士金丹。他的最大功绩摊丁入亩,真的减轻百姓负担了吗?
明末清初,伴随大航海而来的全球化正在发生,古代中国也不例外。美洲的白银和农作物不断传入中国。大量白银流通,促成了商品社会的发达,耕地的人少了,做买卖的多了。美洲来的玉米、土豆、花生等高产农作物,又填饱了百姓的肚子,人口激增,不到百年的时间,从几千万增加到两个亿。
人口变多,土地不变,没有土地的流民太多了,要么做生意,要么跑运输,要么东游西逛,想找到这些人征收“人头税”,成本太高,难以实施。所以,干脆就合并掉,都摊在田赋里一起收。
有人说,让有土地的多交钱,没土地的不交钱,还是善政。too young sometimes native,管控欲极强的雍正,怎能放任百姓快活。他开始对盐征收厘金,在盐税正课之外,增加了若干附加项。类似办法,还有不少。
另外,摊丁入木的好政策,推行起来也需要年份,最晚的吉林地区,到了光绪年间才完成。
历史学上,有条著名的“黄宗羲定律”,历代王朝最初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往往导致名目累加和变相征收,最终变本加厉地加重农民负担。雍正死后过了268年,一位慈眉善目的爷爷在记者会上复习了这一定律。
负担重不重,到底是在减还是在增?这问题太难争辩,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结尾打出字幕,雍正在位13年,国库存银从不足700万两到超过5000万两,翻了近十倍。机构没减少,官员在增加,这些银子,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