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解救被劫持人质这事儿,中国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汉末时期的曹操身上。
虽然这件被劫案无论是被劫者和涉案金额都很小,但是他的历史意义却很大,在曹操处理了一次人质劫持案之后,恶性劫持案近乎绝迹,直到近千年后的宋朝才慢慢的复兴。
而此前继承了秦朝法律的汉朝,虽然律法苛刻,依然避免不了大量的王亲贵胄和富豪们被劫持人质,就像光武帝刘秀最宠爱妃子阴丽华的舅舅都无法幸免。
更不要说随着汉末乱世的来临,劫持人质已成为了家常便饭。连汉朝军事最高长官太尉桥玄的儿子,都在京城被劫持杀害。
嗯,这个乔玄就是曹操的伯乐,曾表示天下将乱,只有曹操才能平定。写小说的罗贯中还给他虚构了俩闺女大乔和小乔,还因此惹出了一场赤壁之战。
那么,曹操是怎么做到扼杀人质劫持之风的呢?这还要从那场劫持案说起。
一开始曹操兵分两路远征徐州,结果被智商idiot的吕布趁机大军压境。因此,原本跟曹操交好的各股势力纷纷变脸,与吕布暗通曲款。其中,就有一股势力派遣下属,趁机劫持了曹操的心腹大将夏侯惇来搞勒索。
由于夏侯惇是曹操的心头肉,当所有人都以为曹操会交赎金的时候,结果曹操麾下的韩浩立即召集部队,根本不跟劫持者谈判,直接强攻抓人,让原本准备靠劫持人质换酬金、好充一下IQ卡的劫匪.......一脸懵逼。
因此,曹营如此硬气的反击,反而把劫持者吓得跪地求饶,表示自己就是要点钱,根本不想撕票。
可是曹操这边根本不管人质,继续强攻,直接把这群匪徒一锅端了.......
而且,随后曹操还下令,这种方式将作为“万世法”,因此,这也成为了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明确处置劫质案件无需顾忌人质安危而应直接干劫匪。从此之后,恶性人质劫持事件就近乎绝迹了。(记载于《三国志》)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说起来,虽然历朝历代对于劫持有着严刑峻法,但是介于被劫持者尚被劫持者控制,往往都会投鼠忌器,最终以偷偷交赎金而结束。
这就像后世的李嘉诚儿子被张子强绑架,为了保障儿子安全,李嘉诚乖乖的交了10亿的赎金后,张子强继续找其他富豪绑票是一个道理。
因此,曹操能够不顾人情,不顾被控制的人质,支持强攻劫匪,并将其立法的背后,并不容易,能做到这点,除了他的政治家智慧,更有着自身的政治考量。
因为当时曹操正与吕布僵持,原本与曹操交好的各股势力纷纷变成了墙头草,开始跟吕布秘密接洽,因此,夏侯惇劫持事件的背后,本就是一种“投名状”,是某股势力准备以此跟饿狼吕布做政治交换。
因此,曹操以迅雷之势收拾了这些劫持者,不仅仅是要逼着劫持者背后的势力认清形势,而立法也是要扼杀其他势力继续向吕布“投名状”换取认可的趋势,以维持整个地区的势力均衡。
毕竟,作为客军前来的饿狼吕布,最缺少的还是钱财粮饷,只要抻下去,那些手握粮饷的墙头草,跟饥饿的吕布之间必然会爆发矛盾,届时,这些墙头草们势必还会重新再回到靠勤劳屯田致富的曹操身边。
因此,扼杀住墙头草们拿曹营大将做人质以交投名状的趋势,才能让曹操和吕布之间的对抗能抻下去,曹操才有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与和平。
文章的最后,必须要强调的是,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政事堂认为,公祭日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醒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如今的中国,已不像八十一年前那样任人屠戮,我们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的我们,已经有能力捍卫和平。
就像毛主席当年说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政事堂相信,斗争只是求团结的手段,我们有信心能够团结各国人民,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
灵魂带着一点橘作者
-
陈俊达作者
-
郑先生作者
-
楚默蓝
-
好洞
-
yuking作者
-
Lucas作者
-
行风
-
HDZ-17854227568
-
Han.
-
深遂作者
-
國學奶爸???救救專職媽作者
-
趴田下
-
灯火作者
-
土拨鼠
-
崔宏伟
-
昭昭
-
白云小筑
-
车子
-
Gavin 2S作者
-
Qi-
-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