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六
十九世纪初的大清朝,人口占了全球的半壁江山,GDP更是占了全球的一多半。然而以骑射得天下的大清,却在英国人的舰炮面前不堪一击,自鸦片战争以来,开启了一个世纪的屈辱史。
其实,清廷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堪。
在开战之前,英国的人口和补给情况就成为了清廷的首要研究对象。而整个鸦片战争中,虽然英军一路凯歌,但疫病的蔓延和补给依然成为了英军的噩梦,清廷延续着当年对抗台湾郑氏的策略,期望依靠中国近乎于无穷的人口和国力拼消耗。
因此,这场看起来一边倒的战争,却在清廷的坚定持续下,支撑了两年有余,多个大城市的失守也毫不动色。
就像当年跟台湾打了几十年那样,清廷是准备好了长期对抗的,不过,在英军攻陷了镇江之后,清廷迅速改变了战略,并放下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一个月就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丢了那么多大城市都没事儿,但镇江一丢就认怂,是因为镇江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当时,中国大部分的重要物资和朝廷所需要的粮饷,都在通过大运河进行运输。
对清廷来说,镇江的陷落意味着生命线被掐断,就像日本被掐断了马六甲的运油管道一样,丧失了能源的供给,再强大的国力和体系也会迅速崩溃。
因为,自秦朝以来,运河建立起大动脉,支撑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
七
说到秦始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修建的万里长城,但他更伟大的功绩在于在其短短的几十年执政期间内,通过修建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这中国四大水系全部打通,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
运河对于运输力提升,是人力和畜力效率的千百倍,从经济角度可以极大的降低运输成本,迅速带动周边地区的高速发展。而从军事角度,运河带来的大规模军力投放,意味着凡是我们运河修到之处,便是中华文明的有效“真理范围”。
无论是秦皇汉武的北征匈奴还是南征百越,劳师远征最消耗的并非军队,而是劳动力,十万大军的远征,往往意味着上百万的民夫为其提供后勤,大量的能源都被低效的运输消耗掉了。
而运河的建设,极大的降低了运输的消耗,从此十万大军只需要十万的民夫提供后勤支持。因此秦皇汉武这两位雄主,就像同时期的罗马扩张的同时修路一样,也在军事攻击的同时,配以运河的建设。
通过运河庞大的运输能力,秦汉军队的南征北战,可以像两千年后英军打清军那样,迅速调集大量的军力和资源,通过绝对的国力碾压。
而通过运河联通起来的河流网,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华版图中的动脉,把延伸之处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而运河的低成本运输,会给沿岸带来极大的繁荣。因此,任何一位雄心抱负的君王,都在任期内大规模的修建运河,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运河修建,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繁荣。
正是运河、水利设施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缔造了中华文明两千年的繁荣。因此换个角度来说,中华文明的兴起,在于学会合理的利用了水资源带来的能量。
八
而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一个领主最多也就能直接管理千八百人,因此也无法像中国那样,动辄征发数十万的民夫进行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经济也一直无法进步。(希特勒是自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第一个搞大规模基建的元首.....)
而随着基建给东方带来的繁荣昌盛,欧洲的财富源源不断的通过两条丝路流向亚洲,换取丝绸、茶叶和陶瓷等奢侈品,更使得欧洲的无法积累财富,基建也无法更新,从此陷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
嗯,这也是古代版本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种陷阱从自然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无法跳出来的。
欧洲能够逃出黑暗的中世纪,源于哥伦布的那次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贵金属财富,逃离东方贸易抽血的同时,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井喷。而带来的高产的农作物又带来的迅猛增长的人口。
最终,在资本激增的背景下,科技、基建和人口的多重爆发,跳出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中世纪,引爆了工业革命,并为全球带来了如今的繁荣。
所以,从这四点角度考虑,尚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我国,目前的很多政策的制定就会更加理解。
九
人皆生而平等,但是对于能源的利用能力,使得人类之间不再平等。
西班牙能够征服美洲并带回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于两项重要的科技,一个是对风能的利用,让帆船能够带着大量的货物和军队,横跨仅靠人力根本无法企及的大西洋,另一个是对化学能的利用,几百殖民者就能够凭借着枪炮战,打赢数万乃至数十万的美洲原住民。
可以说,人类使用的能量源越大,那么人类的能量就越大。因此换个角度来说,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对能源使用的进步。
而带动科技发展的,一个是战争带来的军事装备,一个是贸易带来的利益驱动。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荷兰能够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并非是靠勤劳的贸易,而是实现了对能源利用的革命。
一方面,就像中国消耗大量劳动力建设的运河那样,荷兰境内拥有大量天然的河流可以用来运输,而另一方面,西风带上的荷兰,就像其国家的标志“风车”一样,借助风的能量,开启了工业的革命。
北欧的木材,中欧的麻,西欧的粮食,亚洲的香料,纷纷在荷兰的风车动力之下的锯木厂、造纸厂、磨坊之中,变成了消费品。而荷兰的贸易船只,又将这些消费品运往全球各地,有廉价买回大量的原材料,建立起了庞大的手工业基地。
因此,荷兰通过进一步利用风能带来的巨大财富,迅速取代了靠掠夺美洲发家的西班牙,成为了全球的新一代霸主。
十
不过,风力带来的能量上限是非常低的,随着风力技术发展到了极致,荷兰的发展很快就摸到了天花板,当风能无法带来更多的生产力之后,荷兰就开始迅速向贸易和金融空转发展,因此荷兰的霸权也就到了尽头。
当大自然无法提供更大风力的时候,以英国人瓦特为代表,用煤炭来提供风力的蒸汽机就应运而生。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帆船变成了蒸汽船,风力工厂变成了火力工厂。
而从人类使用煤开始,也意味着工业革命的篇章正式开始,煤炭和石油的化学能,取代了人和畜生的生物能以及风力和水力的自然能,从此人类利用石化产品中蕴藏的巨大能量,能够去实现以前无法企及的领域,实现了科技的迅速发展。
而从自然能向风能这种能源量级的跨越式发展,也就使得之前累积的科技近乎全部作废。因此累积了大量风能技术的荷兰迅速衰败,一波洗牌后,火车轮船应运而生,而凭借着巨大煤炭储备的英国、德国和美国得以在十九世纪先后迅速崛起,大量科技层出不穷。
而等到更高热值和稳定性的石油被发掘出来之后,又是一波新的洗牌,汽车和飞机等一系列产品就应运而生。国内缺油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轴心国,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不计后果的往石油产地进军,在苏联和美国那里撞的一头包。
最后,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石油产能的苏联和美国,凭借着石油带来的跨越式发展,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而随着苏联的解体,掌控着石油美元的美国进入一家独大的年代,全球“缺油少气”的工业强国们,又在纷纷向新一代的能源技术迈进了。
而此时的美国国内,就像上一篇文章说的那样,新旧能源之间,也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战。
十一
回到本篇开始的那一段,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虽然英国本土只有几百万人,而清朝人口已达数亿,但是工业化的英国能动员的生产力却远强于中国,中国巨大的GDP都被庞大的低效劳动力消耗掉了。(嗯,消费侧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而从技术层面,由蒸汽船拖着的风帆炮舰,无视风向进入了清军炮台的射击死角之后,轻松解决了清军的防守阵地。(嗯,妄图拼军力也是死路一条)
两次鸦片战争,将满清王朝打得摇摇欲坠。
但是即使被打疼成这个样子,清朝也绝不会主动去拥抱技术变革。哪怕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作为清廷的最高决策人之一,却拒绝修建取代京杭大运河的津浦铁路,也拒绝使用蒸汽轮机来漕运。
他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大运河上数百万的漕运人口,被蒸汽机取代后的失业,将带来巨大的灾难,更不要说运河上一连串的贸易重镇和庞大的利益集团,更足以将其政治生命毁灭。
因此,这条取代京杭大运河的津浦铁路,直到1911年才通车,而同年,伴随着清王朝的毁灭,大运河沿线的那些曾经繁华重镇,也大多一落千丈成为了历史。
而随着漕运沿线的衰落,津浦铁路,也就是如今的京沪铁路,带动了一波新的城市迅速发展。
十二
可以说,中国自秦至清的两千多年历史,从能源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漕运史,漕运带来的巨大利润和效能提升,既成为了中国两千年繁荣的基石,同样在工业革命时代,形成的巨大利益集体,反过来成为了进步巨大阻力。
这种阻力,在人类进化史上一再的重演,从依赖运河水运的中国,到依赖外海掠夺的西班牙,到依赖于风车加工贸易的荷兰,到依赖于煤炭制造业的英国,再到如今依赖于石油霸权的美国。
历史一幕幕的重演,国内的执政者们,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和红脖子民众的要求下,延续着当年的名臣张之洞曾选择的道路。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数百年间历次的霸权变更那样,每次新能量级的能源出现,既意味着之前能量级的技术积累和领先优势大部分作废,也着全球格局的全新洗牌。
因此,站在如今全球能源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面对的既是历史性的挑战,也是历史性的机遇。
如何把握挑战呢?
本系列未完待续.......
前文回顾:一场看不见的能源战争(上)
-
Edward
-
温宁作者
-
牛小牛
-
V
-
七爷作者
-
善渊作者
-
今夕是何夕作者
-
Elfinho作者
-
喜欢桂花香作者
-
朱润生
-
Boromir作者
-
陈俊达
-
GU
-
谢非作者
-
墨文近卫
-
王帅
-
Alex作者
-
陈亮
-
leejanha
-
熊猫猫
-
可乐
-
万一作者
-
fox
-
Mr Cai
-
leejanha
-
TGU
-
熊猫猫
-
刘木杉
-
陈亮
-
柳叶刀
-
张逸儒
-
子布
-
陈震洁作者
-
前行不怠!
-
Gonban
-
Clare
-
Xuanting Chen
-
谢乾狄
-
mover
-
ERIC-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