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不见的能源战争(中) | 顾子明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十九世纪初的大清朝,人口占了全球的半壁江山,GDP更是占了全球的一多半。然而以骑射得天下的大清,却在英国人的舰炮面前不堪一击,自鸦片战争以来,开启了一个世纪的屈辱史。

其实,清廷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堪。

在开战之前,英国的人口和补给情况就成为了清廷的首要研究对象。而整个鸦片战争中,虽然英军一路凯歌,但疫病的蔓延和补给依然成为了英军的噩梦,清廷延续着当年对抗台湾郑氏的策略,期望依靠中国近乎于无穷的人口和国力拼消耗。

因此,这场看起来一边倒的战争,却在清廷的坚定持续下,支撑了两年有余,多个大城市的失守也毫不动色。

就像当年跟台湾打了几十年那样,清廷是准备好了长期对抗的,不过,在英军攻陷了镇江之后,清廷迅速改变了战略,并放下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一个月就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丢了那么多大城市都没事儿,但镇江一丢就认怂,是因为镇江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当时,中国大部分的重要物资和朝廷所需要的粮饷,都在通过大运河进行运输。

对清廷来说,镇江的陷落意味着生命线被掐断,就像日本被掐断了马六甲的运油管道一样,丧失了能源的供给,再强大的国力和体系也会迅速崩溃。

因为,自秦朝以来,运河建立起大动脉,支撑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

说到秦始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修建的万里长城,但他更伟大的功绩在于在其短短的几十年执政期间内,通过修建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这中国四大水系全部打通,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

运河对于运输力提升,是人力和畜力效率的千百倍,从经济角度可以极大的降低运输成本,迅速带动周边地区的高速发展。而从军事角度,运河带来的大规模军力投放,意味着凡是我们运河修到之处,便是中华文明的有效“真理范围”。

无论是秦皇汉武的北征匈奴还是南征百越,劳师远征最消耗的并非军队,而是劳动力,十万大军的远征,往往意味着上百万的民夫为其提供后勤,大量的能源都被低效的运输消耗掉了。

而运河的建设,极大的降低了运输的消耗,从此十万大军只需要十万的民夫提供后勤支持。因此秦皇汉武这两位雄主,就像同时期的罗马扩张的同时修路一样,也在军事攻击的同时,配以运河的建设。

通过运河庞大的运输能力,秦汉军队的南征北战,可以像两千年后英军打清军那样,迅速调集大量的军力和资源,通过绝对的国力碾压。

而通过运河联通起来的河流网,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华版图中的动脉,把延伸之处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而运河的低成本运输,会给沿岸带来极大的繁荣。因此,任何一位雄心抱负的君王,都在任期内大规模的修建运河,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运河修建,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繁荣。

正是运河、水利设施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缔造了中华文明两千年的繁荣。因此换个角度来说,中华文明的兴起,在于学会合理的利用了水资源带来的能量。

而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一个领主最多也就能直接管理千八百人,因此也无法像中国那样,动辄征发数十万的民夫进行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经济也一直无法进步。(希特勒是自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第一个搞大规模基建的元首.....)

而随着基建给东方带来的繁荣昌盛,欧洲的财富源源不断的通过两条丝路流向亚洲,换取丝绸、茶叶和陶瓷等奢侈品,更使得欧洲的无法积累财富,基建也无法更新,从此陷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

嗯,这也是古代版本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种陷阱从自然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无法跳出来的。

欧洲能够逃出黑暗的中世纪,源于哥伦布的那次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贵金属财富,逃离东方贸易抽血的同时,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井喷。而带来的高产的农作物又带来的迅猛增长的人口。

最终,在资本激增的背景下,科技、基建和人口的多重爆发,跳出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中世纪,引爆了工业革命,并为全球带来了如今的繁荣。

所以,从这四点角度考虑,尚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我国,目前的很多政策的制定就会更加理解。

人皆生而平等,但是对于能源的利用能力,使得人类之间不再平等。

西班牙能够征服美洲并带回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于两项重要的科技,一个是对风能的利用,让帆船能够带着大量的货物和军队,横跨仅靠人力根本无法企及的大西洋,另一个是对化学能的利用,几百殖民者就能够凭借着枪炮战,打赢数万乃至数十万的美洲原住民。

可以说,人类使用的能量源越大,那么人类的能量就越大。因此换个角度来说,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对能源使用的进步。

而带动科技发展的,一个是战争带来的军事装备,一个是贸易带来的利益驱动。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荷兰能够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并非是靠勤劳的贸易,而是实现了对能源利用的革命。

一方面,就像中国消耗大量劳动力建设的运河那样,荷兰境内拥有大量天然的河流可以用来运输,而另一方面,西风带上的荷兰,就像其国家的标志“风车”一样,借助风的能量,开启了工业的革命。

北欧的木材,中欧的麻,西欧的粮食,亚洲的香料,纷纷在荷兰的风车动力之下的锯木厂、造纸厂、磨坊之中,变成了消费品。而荷兰的贸易船只,又将这些消费品运往全球各地,有廉价买回大量的原材料,建立起了庞大的手工业基地。

因此,荷兰通过进一步利用风能带来的巨大财富,迅速取代了靠掠夺美洲发家的西班牙,成为了全球的新一代霸主。

不过,风力带来的能量上限是非常低的,随着风力技术发展到了极致,荷兰的发展很快就摸到了天花板,当风能无法带来更多的生产力之后,荷兰就开始迅速向贸易和金融空转发展,因此荷兰的霸权也就到了尽头。

当大自然无法提供更大风力的时候,以英国人瓦特为代表,用煤炭来提供风力的蒸汽机就应运而生。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帆船变成了蒸汽船,风力工厂变成了火力工厂。

而从人类使用煤开始,也意味着工业革命的篇章正式开始,煤炭和石油的化学能,取代了人和畜生的生物能以及风力和水力的自然能,从此人类利用石化产品中蕴藏的巨大能量,能够去实现以前无法企及的领域,实现了科技的迅速发展。

而从自然能向风能这种能源量级的跨越式发展,也就使得之前累积的科技近乎全部作废。因此累积了大量风能技术的荷兰迅速衰败,一波洗牌后,火车轮船应运而生,而凭借着巨大煤炭储备的英国、德国和美国得以在十九世纪先后迅速崛起,大量科技层出不穷。

而等到更高热值和稳定性的石油被发掘出来之后,又是一波新的洗牌,汽车和飞机等一系列产品就应运而生。国内缺油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轴心国,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不计后果的往石油产地进军,在苏联和美国那里撞的一头包。

最后,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石油产能的苏联和美国,凭借着石油带来的跨越式发展,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而随着苏联的解体,掌控着石油美元的美国进入一家独大的年代,全球“缺油少气”的工业强国们,又在纷纷向新一代的能源技术迈进了。

而此时的美国国内,就像上一篇文章说的那样,新旧能源之间,也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战。

十一

回到本篇开始的那一段,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虽然英国本土只有几百万人,而清朝人口已达数亿,但是工业化的英国能动员的生产力却远强于中国,中国巨大的GDP都被庞大的低效劳动力消耗掉了。(嗯,消费侧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而从技术层面,由蒸汽船拖着的风帆炮舰,无视风向进入了清军炮台的射击死角之后,轻松解决了清军的防守阵地。(嗯,妄图拼军力也是死路一条)

两次鸦片战争,将满清王朝打得摇摇欲坠。

但是即使被打疼成这个样子,清朝也绝不会主动去拥抱技术变革。哪怕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作为清廷的最高决策人之一,却拒绝修建取代京杭大运河的津浦铁路,也拒绝使用蒸汽轮机来漕运。

他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大运河上数百万的漕运人口,被蒸汽机取代后的失业,将带来巨大的灾难,更不要说运河上一连串的贸易重镇和庞大的利益集团,更足以将其政治生命毁灭。

因此,这条取代京杭大运河的津浦铁路,直到1911年才通车,而同年,伴随着清王朝的毁灭,大运河沿线的那些曾经繁华重镇,也大多一落千丈成为了历史。

而随着漕运沿线的衰落,津浦铁路,也就是如今的京沪铁路,带动了一波新的城市迅速发展。

十二

可以说,中国自秦至清的两千多年历史,从能源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漕运史,漕运带来的巨大利润和效能提升,既成为了中国两千年繁荣的基石,同样在工业革命时代,形成的巨大利益集体,反过来成为了进步巨大阻力。

这种阻力,在人类进化史上一再的重演,从依赖运河水运的中国,到依赖外海掠夺的西班牙,到依赖于风车加工贸易的荷兰,到依赖于煤炭制造业的英国,再到如今依赖于石油霸权的美国。

历史一幕幕的重演,国内的执政者们,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和红脖子民众的要求下,延续着当年的名臣张之洞曾选择的道路。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数百年间历次的霸权变更那样,每次新能量级的能源出现,既意味着之前能量级的技术积累和领先优势大部分作废,也着全球格局的全新洗牌。

因此,站在如今全球能源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面对的既是历史性的挑战,也是历史性的机遇。


如何把握挑战呢?

本系列未完待续.......

前文回顾:一场看不见的能源战争(上)


精选留言
  • 222
    蔡省长的历史使命完成了???
  • 40
    我觉得你需要穿插一篇来写菜省长了
    78
    作者
    嗯,应该休息一下,吃口菜
  • 67
    等你的文章比等我男朋友的信息还焦急
  • 65
    可控核聚变就是下一个王者的邀请函
  • 15
    运河真正贯通是从隋开始,今天现存的运河是明朝的运河!
    49
    作者
    当年秦始皇把运河从山东一口气都修到内蒙古去了,奈何黄河总是改道啊。。。。每次一改道,就得重新修
  • 45
    看了十多次了,终于等来了
    47
    作者
    我也不知道,为啥审这么久。。。。
  • 21
    所以,虽然刘志军玩了女人,但还是功在千秋的!
    46
    作者
    不过刘掐死了高铁的自主研发路线,也不能说是完美
  • 7
    新的能源,是太阳能or核能呢?
    25
    作者
    肯定不是太阳能,这个留在下一篇来讲吧
  • 17
    蔡英文民主进步党下台了,国民革命党执政可是更不好对付啊!他们可是满嘴的主义(三不),确实满脑子的生意啊!明公,您怎么看?
    24
    作者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 17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能源利用史,每一次相对低成本高能量的新能源产生,都会带来生产力的跃迁,推动生产关系的更新。
  • 11
    我觉得明公高看新能源车这一块了,其实解决储能和能量转移也很有意义,适合后来居上。作为一个工程狗特高压和石墨烯我觉得比较靠谱,现在的新能源车看着真是心疼资源。
    15
    作者
    我没有高看啊,我一直认为应该优先科研后搞市场补贴,都已经习惯性骂某人了
  • 13
    传说当年拿下镇江是中国人给英军出的主意?另,高达OO里,未来人类的势力划分,也是按照能源供给的思路来的… 想想我们国家的高铁网,遍布全国的军民机场,以及按照跑到标准修建的高速公路网,传说还要搞运河,加强内河水路网,未来的商品流动性,已其他动员能力还是可观的,
  • 12
    秦帝国在北面修建长城,修建从首都咸阳通往蒙古地区的军事物资通道“秦直道”,向南派大军征服了南越,开凿灵渠,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纳入帝国版图。把中华帝国的“骨架”搭建起来了。 这些军事行动和公共工程如果一件一件的去做,就是非常伟大的政绩,但是他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集中起来一块干,这就超过了人民所能承受的极限。变成了暴政。 单纯做这些,也许还不至于把帝国推向灭亡。但是他还在骊山修建规模浩大的陵墓和阿旁宫。 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大型工程的兴建、个人的穷奢极欲,这三个方面加起来,让人民不堪忍受。秦始皇死后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 1
    有个问题我想问下二战说德意日为了石油 但是当时中国石油好像没有被勘探出来。日本还不如派兵去中东。干嘛耗费那么多精力在中国瞎折腾。哪怕在苏联背后插刀也不错。
    11
    作者
    日本连个中转基地都没有想去中东?中国之国力半个世纪后都无法实现。。。。你想多了。。。
  • 11
    没有了苏联的存在,曾今志在星辰大海,世界灯塔,昭昭天命的美国,也开始脱实向虚,产业转移,试图依靠一代代周期性的收割全世界羊毛来供养自己。 前人栽树,后人砍柴,我们也许要感谢自己的弱小,因为它锻造了我们坚强的血脉,教授了我们真正长远生存的法则,只有敢于变革,敢于一次次浴火重生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在这个世界上连绵了五千年,而继续屹立于东方。
  • 9
    人类总是输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巅峰之后必然要坠落。所以改革在路上,改革不能停。
  • 8
    张之洞:步子迈大了,咔嚓 不过在人口下滑的趋势中搞产业升级就顺利多了不是吗
    8
    作者
    但是弊端更大....
  • 8
    人类的历史,差不多就是对资源的利用演进史。驱动运转的就是能源(能量)。地球积攒了几百万年的资源,被现在人类利用,推动者进步
  • 6
    今天的文章有点历史发展感,看我中华走到了历史的大机遇期
  • 4
    旧能源利益集团会阻碍新能源的普及推广。旧利益集团也同样会阻碍社会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更迭中会最高效的发展。但是决策者要考虑各种阻力,尽管可能拖慢发展进步的速度,甚至错过最好的时机。
  • 4
    《经济与政治之间》第一章就是《唐宋帝国与运河》,强中央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财政,“县长收税讲究名正言顺”,换经济基础可不是改革,那可是革命,那么大的既得利益者可是帝国运行的基础,老佛爷也搞不定的,总不能革自己的命吧。
  • 敢问明公,更看好氢燃料电池还是锂电池??? 连续三天留言了,一定要让我上墙啊,万分感谢!
    46
    作者
    说实话,是都不看好。。。
  • 43
    喻大华在百家讲坛讲过,道光朝就实验过海运漕粮,效果很好。可是毕竟漕运线上养活着大量的河工、妓女、小偷……爱新觉罗家可比老朱家慎用下岗……于是作罢。到了今天,用金政委的话说,核电建设大军也是高素质高组织度,就这么让他们没事干?
  • 42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39
    今天的文章有点历史发展感,看我中华走到了历史的大机遇期
  • 37
    中东的石油储量是二战后才被确认的。中东真正的石油经济是70年代后,才开始的。之前是不毛之地,没有人关注,反而是北非在二战中的战略地位更重要。
  • 35
    旧能源利益集团会阻碍新能源的普及推广。旧利益集团也同样会阻碍社会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更迭中会最高效的发展。但是决策者要考虑各种阻力,尽管可能拖慢发展进步的速度,甚至错过最好的时机。
  • 34
    这个系列的信息量太大,思想深度很高。中篇提到历史上的中产阶级陷阱,很有启发意义。看如今的政策,供给侧改革,鼓励创新,加大开放,越发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用心和睿智。邓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有如此的核心,我辈更应对未来充满信心!
  • 34
    人类的历史,差不多就是对资源的利用演进史。驱动运转的就是能源(能量)。地球积攒了几百万年的资源,被现在人类利用,推动者进步
  • 33
    莫名想起特斯拉和爱迪生,科技最终败给了资本,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 33
    看明公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来了卡尔达肖夫指数,该指数的定义是“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乡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围绕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则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现在接近但尚未达到I型文明。” 回头看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是围绕着能源的发掘和使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味着能源发掘取得了巨大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现在人工智能的普及,也是提高效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能源使用的突破。这么想想,以后让我孩子去搞核物理去和EAST或者ITER这样的装置或者机构沾点边。跟能源相关的领域,永远都是下一个或者下下下下一个热点
  • 32
    消费侧的改G就是把各种娱乐天价游戏至死直接给掐死或者掐的半死不活,一直思考其内在逻辑,原来在这儿呢
  • 22
    其实西欧的崛起,更是西欧尖底船,打铁技术和中国火药技术化合反应的结果。火药技术只有加上枪管时才能威力倍增,而枪管是需要打铁,也就是冶金技术的,望明公扶上墙
    30
    作者
    崛起的因素很多,我也只是选取了一个相对重要的侧面
  • 30
    新能源的路还好长啊,且不说谁也说不准到底还要几个50年才能实用的可控核聚变,连电能的储能问题也很难和现在的化石能源综合比较。 川普上台所代表的这波美国保守派的反扑,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有恃无恐吧——人类似乎在几十年内难以摆脱化石能源的框架。
  • 28
    接着昨天的留言。 庚子年以后,从陕西来到北京的慈禧,大刀阔斧地开启了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改革。 先是撤换颟顸的军机大臣,然后取消科举改为新学取士,大力提拔优秀年轻的学子。 再是向全国推广洋务运动,鼓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深入研究考察学习西方富强的根源。 最后是团结中外力量,特别是列强中的亲华人士,老太后多次在颐和园招待驻华使节夫人,与她们共度佳节话家常。 为什么在组织、文宣、统战三个方向都做出积极努力的清廷最后没有挺过去。因为努力的顺序错了。没有一场唤醒全民,统一思想的大事件作为前提,中华帝国无法全盘接入全球的能源体系之中,上下割裂、海陆分化的局面只会在民国时期越发严重。
  • 26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1月17日报道,中科院研究人员早已认识到太阳内部核聚变的潜力,但仍在艰苦探索如何再现这个过程。 科学家说,他们在人造太阳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制造了一个中心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的核聚变装置,并实现了对核聚变更好的控制和更高的能量输出率。 报道还称,中国2017年创造了纪录,实现了持续超过100秒的可控核聚变反应。
  • 26
    可惜,相对于化石燃料的革命性意义,目前的电还只能靠煤来发。超高压电网,超能量密度电池,都建立在80%火电19水电1%清洁电之上,仿佛沙土上起高楼。按目前的发展路径,底层革命性的突破,不是来自solar city就是来自氢,拭目以待
  • 25
    明公这两天的文章,让我想到一部央视的纪录片《大国崛起》
  • 23
    1.从供给端发力 2.新能源趋势肯定会延续,不过在冲破原有利益集团的阻碍和打破原有system会出现J曲线短暂的下行期,如何温水煮青蛙,就考验首脑的智慧了
  • 21
    运河赶不上时代了,高铁网建起来了!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