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世界大战的中年危机|青年维也纳 大象公会

100年前的昨天——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世界大战改变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命运,但它的一个直接源头,却是一位平庸军官的中年危机。

文|高林

1918 年 11 月 11 日,经过四年席卷欧洲的战争后,「一战」双方的幸存士兵爬出战壕,彼此试探着握手和交谈,共同埋葬了一颗炮弹,以这种充满象征意义的行为宣告了战争的结束。

不幸的是,这场「终结战争的战争」,换来的只是「二十年的休战」,和紧跟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漫长的冷战。二十世纪剩余的岁月几乎一直被战争的恐惧所笼罩,而悲剧的源头就在1914年的那个夏天。

然而,把目光转回1914年的夏天,却可以看到这样的群像:那些把整个欧洲推进一场战争里的人,没有哪一个是惊天动地的伟人,或者十恶不赦的战争狂魔。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虽然是高级公务员)。

1914年的那个夏天,这些人要么面临职场危机,要么处在家庭、情感危机中,有人还两者兼而有之。

● 爱德华·格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了一段此生最广为人知的话:「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不会再看到它们被重新点燃。」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和德意志帝国的帝国宰相都死了妻子,而德意志帝国的外交国务秘书正忙着结婚;

威廉二世1908年差点被迫退位,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此时已经八十四岁,早已淡出了帝国政务;

英国的自由党内阁因为爱尔兰问题已经濒临崩溃,法国的勒内·维维亚尼总理领导的是一个少数派内阁,只要激进社会党发起一次信任投票,内阁就要垮台……

这些 1914年 欧洲各国的当事人中,大多数连成为英雄的念头也没有。他们多是在公文中得知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并以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加以处理。

只有极少数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或饭碗,或者是为了做职业生涯里的最后一搏,而积极投身其中。这些人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以惊人的高效率制造了一场世界大战。

※    ※    ※

1914 年,面临中年危机的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Franz Conrad von Hötzendorf),其实已经六十二岁了。

一战前的社会和当代很相似,消费越来越高,中产阶级的收入却无法同步跟进,男性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除了少数贵族和富二代,很多辛勤苦干的中产阶级其实要到四十岁前后才结婚。

而奥匈帝国的这一代职业军人,又不幸遭遇了糟糕的军费紧缩。

按照制度,奥匈帝国的军费属于奥匈共同事务,匈牙利人又坚决反对任何提高军费的主张。直到1905年,匈牙利人在哈布斯堡皇室要在匈牙利搞普选的威胁下终于同意提高军费,这个帝国的军费在过去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毫无增长。

十九世纪末这个镀金时代里,军官阶级的收入被社会远远抛下。

所以,一个像康拉德那样的军二代,有一个说起来有点尴尬的贵族出身,却没什么过硬的家庭背景和人脉,纯靠努力学习和辛勤苦干才终于熬出头,结果直到 62 岁才迎来中年危机——这实在是因为他人生里的春天来得太晚了。

康拉德将军的贵人是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的弗朗茨·费迪南大公。作为这位皇储的「美景宫宠儿」(今天改建为美术博物馆的美景宫,在战前是皇储在维也纳的官邸),康拉德将军随着皇储的崛起而步步高升。

● 喜爱旅行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在锡兰(斯里兰卡)猎象

1906年,四十三岁的皇储逼迫七十六岁的皇帝撤掉了八十高龄的总参谋长贝克将军,同时还踢走了贝克和他所掌握的军内最大派系心目中的继任者——波蒂奥雷克将军。

康拉德将军坐上了总参谋长的位子,他人生里的春天才算到来。

春风得意的康拉德将军,在这段美好岁月里主要做了三件事:写情书、鼓吹开战和推动军队建设。这三件事的顺序,是按照他付出精力的多少排列的。

康拉德将军早在三十四岁就结婚了,否则他也不可能有一个专门靠半夜溜进老爹的办公室偷文件出卖情报的儿子,但妻子在他晋升总参谋长的前一年死了。

人生三大幸事虽然调换了一下次序,但总归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相继落到康拉德将军头上,于是他像所有春天里的男人一样,恋爱了。

● 康拉德将军的心上人吉娜

1907 年,他在的里雅斯特认识了富商赖宁豪斯的妻子吉娜(Gina von Reininghausan)。此后到 1915 年的 8 年时间里,这位奥匈帝国总参谋长给吉娜写了三千多封信。

婚外恋在 1900 年前后的贵族社会里本属司空见惯,吉娜的丈夫赖宁豪斯先生自己就满不在乎。

但对公职人员来说,这种事多少还是有点敏感,而且康拉德将军的后台老板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是一个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衡量人好坏的第一标准就是虔诚和严守道德,自然不可能容忍康拉德丧偶后的这段风流佳话。

于是,康拉德以一天一封、最密的时候一天两三封的速度给情人写信,另一方面又把这些情书按照时间顺序妥善排列、全部锁在自己家里。

一直到他1925年死后,大家才知道了这些信的存在,以及总参谋长是一个多么笔耕不辍的作家。

● 写作之余检阅军队的康拉德将军

※    ※    ※

奥匈帝国军事近代化最大推动者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恋爱上,军队近代化的进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支军队传统的弊端和腐败愈演愈烈,丑闻也接连不断,甚至直接牵连到总参谋长自己。在「杨德里契丑闻案」中,军队揪出了向俄国出卖情报的炮兵军官,发现他的情报来源竟然是总参谋长。

总参谋长自己当然没有卖情报,他要赚钱的方法比这个多得多。经过进一步调查,人们惊讶发现,原来卖情报的人是总参谋长的儿子:

这位赫岑多夫公子用每天晚上溜进老爹办公室,偷看机密文件这种传统的「儿子偷爹不叫贼」的方式,窃取了机密情报换零花钱。

● 总参谋长的公子

在腐败、泄密、叛国和渎职的一系列丑闻冲击之下,奥匈帝国陆军的处境岌岌可危。

而对康拉德来说,军队不但是帝国的支柱,还是他自己人生的基石。如果帝国军队的形象崩溃了,那么对康拉德来说,降薪和更可怕的失业都摆在眼前。

如前所述,军官阶层收入菲薄。虽然康拉德晋升了、也有了捞外快的门路,但他的花销也变大了。

在20世纪初的维也纳,一个身处帝国核心决策层的总参谋长,如果要维持体面生活,即使有办法捞钱,也很难有什么积蓄。

因此,对康拉德来说,无论是为了他所属的军队、还是他自己,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发动一场战争

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才能证明军队的价值,重树军队的形象,同时也让康拉德自己脆弱的地位变得不可挑战。

于是,在 1910 年前后,他成了维也纳最气势汹汹的战争狂人,对任何争端和危机给出的建议都是开战。

回到康拉德将军的私人生活。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和吉娜的关系还是传到了皇储耳朵里。

斐迪南大公在自己的私生活中,宁可因为贵庶通婚造成孩子们失去皇位继承权,也非要和所爱的人结婚。他听说自己选拔的人居然跟有夫之妇搞婚外恋,愤怒之情可想而知。

● 皇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真爱苏菲

而且,皇储当初之所以选择康拉德,就因为他是埋头苦干的下层军官的典型。不料这位将军爬到军队的顶点之后,居然也开始腐化变质,过起快活日子,甚至明知奥匈帝国的军队不堪一战,却为了军队的面子整天鼓吹战争。

这让一向以开明和了解军队实情自居的皇储,越来越对这位过去的「美景宫宠儿」感到不耐烦。

终于,在 1911 年,康拉德再次叫嚣预防性战争时,皇储给了他一句简单明了的回答:「滚!」

五十九岁的康拉德,从自己人生的巅峰陡然下坠。虽然 1912 年皇储就又让他当回了总参谋长,但康拉德很清楚,他和皇储之前的信任和感情已经完了。

重新任命他后,皇储的军事副官公开说,选择康拉德只是因为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而已。

而且,陆军内部所有的派系都在针对他。早在 1906 年,他的上台就彻底触怒了贝克将军,其他派系在反对他这一点上也与贝克高度一致。

这种派阀倾轧的结果,使得贝克原定的继承人——此时在波斯尼亚当驻军长官的波蒂奥雷克将军——成为了最有可能的新任总参谋长人选。

● 波蒂奥雷克将军

康拉德将军认识到,自己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了。就在此时,更重磅的终极丑闻爆发了。

1913 年,奥匈帝国军事反间谍机关的缔造者和领导者雷德尔上校被发现是俄国间谍,他早年因为同性恋的证据落在了俄国人手中而被招募。

这个和康拉德一样毫无家庭背景的人,收入微薄却在布拉格买了豪华宅邸,在维也纳租了豪华公寓,雇了四个仆人,还攒下两百万克朗的财产。然而,在康拉德领导的总参谋部,这一切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如果这种事被新闻界抓到,整个帝国军队铁定颜面无存。康拉德甚至都没有组织像样的审讯,在搞清楚雷德尔究竟出卖了哪些情报之后,就急不可待地逼他自杀来息事宁人。

● 雷德尔上校

不幸的是,雷德尔虽然自杀了,但丑闻还是曝光了。

整个 1913 年夏天,奥匈帝国的报纸、议会,街头巷尾都追着雷德尔丑闻跑。康拉德唯一的选择,就是再次鼓吹一场新的战争,针对巴尔干的小国塞尔维亚。

与此同时,皇储对康拉德的无能已经怒不可遏,1913 年的秋季军事演习上,皇储和康拉德爆发激烈争吵,原因在于康拉德反对皇储临时改变演习课目。

皇储之所以改变演习课目,是因为皇储心目中的下一任总参谋长人选,在规定的对抗演习中被打得人仰马翻。如果继续进行对抗演习,铁定要以失败收场,到时皇储就会没有充分的理由完成任命。

所以皇储宣布:最后一天的对抗演习取消,改成对抗双方一起进攻阵地的「插旗演习」。作为弥补,1914 年夏天要在波斯尼亚举行一次临时的军事演习。

这个命令,等于在所有人面前宣布了康拉德的垮台。

1914年的这次临时军事演习里,如果皇储心目中的人选表现良好,那么皇储就会任命他来取代康拉德,如果依然不行,那皇储在结束演习之后访问萨拉热窝,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任命接待有功的波斯尼亚驻军长官——仍然是那位波蒂奥雷克将军。

换而言之,等到 1914 年 7 月,无论演习成功还是失败,康拉德都完了。

● 1914年6月,在萨拉热窝访问的费迪南大公和大公妃

※    ※    ※

正当此时,世人皆知的事变到来了。

1914 年 6 月 28 日,康拉德绝望地丢下皇储夫妇,自己登上回维也纳的列车。列车驶抵阿格拉姆时,他在包厢里接到了皇储夫妇遇刺的消息。

这位总参谋长、前任美景宫宠儿的兴奋之情可想而知,因为就在他即将从人生巅峰彻底跌落的时刻,命运突然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让他可以扭转自己本来已绝望的职业生涯。

现在,他终于可以发动他梦寐以求的巴尔干战争,而此前坚决反对他的皇储自己——却用生命给他创造了宣战的绝好口实。

斐迪南大公在生命的最后一站里,又一次扮演了康拉德的救星和恩人。

在 1914 年那个繁忙的 7 月,康拉德成功地发动了巴尔干战争,并且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巴尔干战争变成一场欧洲战争,最终变成世界大战。虽然后者出乎他的意料,但康拉德毕竟扼住了自己命运的喉咙。

● 1914年的康拉德,和桌上摊开的地图

1914 年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皇帝,显然不愿意在战争期间撤换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成功的把每一个潜在的竞争者都踢到前线去指挥作战,胜利了功劳归自己,失败了就指责他们指挥不力。

这个 1914 年就铁定要下台的总参谋长,一直到 1917 年新皇帝卡尔站稳脚跟之后才被踢到前线,而在那里他还成功组织了一次伊松佐河攻势,为自己的才能找到了最好的辩解。

无论 1914 年以后的欧洲有多少输家,康拉德将军都赢了,尽管他战胜命运的代价,是那个千年帝国的灭亡。

那场战争的爆发,决定了之后一个世纪人类的命运。康拉德们一百多年前漫不经心地毁掉的那个世界,则已经永远无法重现人间了。


精选留言
  • 51
    一口气看完,写的真是好看
  • 47
    不要往死里骂中年人,他会发动一场战争给你看
  • 12
    一边写情书给情人,一边把情书锁在家里?怎么办到的?难道每一封情书都手抄一份留底?
    34
    作者
    没有寄出去……
  • 27
    官僚会不择手段保住自己的职位,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没有工作也要创造工作。国家命运、组织效率在他们眼中,远远没有自己的升迁重要。
  • 19
    我的中年危机,可以引发两家人之间的大战
  • 18
    参谋长先生的三千多封情书,都没有寄出去。这种闷骚真的需要一场世界大战来释放。
  • 17
    咱們的明朝下崗郵差本事也不差啊
  • 16
    人的命运,既要靠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 14
    历史课本居然一个字都没提。
  • 13
    太戏剧化啦。 整个维也纳的决策层,除了被刺的大公,都热烈渴望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来稳定帝国的巴尔干利益。帝俄已经抛弃过塞尔维亚一次,第二次会彻底失去这个可贵的巴尔干盟友。儿子差点死了的德皇,他的幕僚也渴望在沙俄完成工业化之前干趴北极熊。
  • 9
    整個社會的譫妄和一觸即發之下,他只是那顆幸運的星星之火。
  • 9
    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 7
    偶然的背后存在必然的基础,但必然的发生往往也有一个偶然的起因
  • 6
    人们只记得那场风暴,却不知道煽动翅膀的那个蝴蝶或者蛾子。
  • 5
    不但是那个千年帝国的灭亡,还有几千万人口的消亡。人类的历史被彻底改变。
  • 4
    优美的文字 深刻的洞见 这样的历史故事 我们喜闻乐见
  • 3
    從那以來文明之光就熄滅了,,隨之而來的便是極端的時代,昔日的繁華不再,野蠻和暴力肆無忌憚地橫行。如同《布達佩斯大飯店》裡所演繹的,古斯塔夫先生所想要保持的那個世界,永遠的離我們而去。
  • 3
    瞬间,我也到了中年,看来该干点什么出来了
  • 3
    一將功成万骨枯。曆史上多少民眾的血淚,源於當權者的一己之私,枚不勝舉。
  • 3
    小人物决定大历史啊
  • 2
    你不能说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想打仗就引发了世界大战,只是萨拉热窝事件给了早就矛盾重重的战争双方一个开战理由而已。
  • 1
    想起了好兵帅克
  • 1
    巨人的陨落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