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ˈʃivlrəs] adj.有骑士精神的;侠义的
diaspora
[daiˈæspərə] n.散落在海外的族群
我在等心中那几家严肃外媒的报道。
但是,我失望了。
1
对金庸先生的追忆文字已经太多,我不想重复。
提供两点不一样的视角。
第一点, 关于金庸作品中的影射。
很多人认识的金庸是超脱世俗的武侠作家。
但别忽略了,金庸的职业首先是报人,而且是很入世的那种,写小说只是副业。
早在1959年,金庸就在香江边上创立了《明报》。他亲自撰写时评文章数十年,成为老一代香港人追看《明报》的重要理由。(下面是报纸在第一时间发出的讣文,“一支健笔打出名堂”道尽对先生的敬意)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金庸在自己的小说中也无时无刻不浸透着对于中国现实政治的思考和态度。
比如《天龙八部》里,我们读到的绝对是个“民族大熔炉”的景象。
这点其实很难得:金庸对那时候少数民族的重视,哪怕是跟今天“新史观”下任何一部正史比,都只多不少。
比如,书中乔峰的身世之谜,成了故事的主要线索,甚至还反转了整个剧情。
甚至你想想,这本书的三个男主(乔峰、段誉、虚竹),居然没有一个是汉人。
这算不算是对汉人中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纠偏?
再比如《笑傲江湖》,这部小说连金庸自己都说了,他有意识地淡化时代背景。为什么要这样?
举个细节。
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之一叫“东方不败”,跟这个名字连起来的,还有个听着仿佛要与日月同辉的“日月神教”;别忘了,还有一众信徒山呼海啸般呼喊着“日出东方,唯我不败,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仿佛在说“万岁万万岁”“万寿无疆”。
想想这部小说开始连载于1967年,你也许会心一笑。
所以当我看到很多人在谈金庸笔下的英雄仗义和儿女柔情。我其实想说:金庸心中,岂止有江湖和风月。
有多少人,从中读到了他丹心一片的那句名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2
我还想提供的另一个视角,外媒如何看金庸。
一开头就说了:对这位影响力早就远超文学范畴的大师,西方媒体并没有予以更多关注。
甚至,我看到最早爆出金庸辞世的西方媒体,竟然是《太阳报》。
像是追中国时事一直追很紧的BBC,我到昨晚上发稿时又看了一眼,依然没有报道。
擅长写讣文的《纽约时报》,也没有他家自采的关于金庸的消息。有的只是像下面这样,引自美联社的简短通稿。
当然,以金庸先生的社会地位,不排除过两天这些个媒体的讣闻还是会姗姗来迟。
但这依然足以说明问题:
这些严肃媒体一般准备讣文的套路是:对于估计将不久于人世的名人,它们一般早就备好了素材。所以像曼德拉、霍金,以及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逝世后,外媒都能第一时间刊载出洋洋洒洒的长文来叙述其一生。
很明显,这次的拖沓说明:他们的素材库中并没有金庸。
也就是说:这位占据了中国所有媒体版面的人物,在西方人眼中,几乎是透明的。
3
存在感的不足,实质是不熟。
哪怕是天天把“Chinese Kong Fu”挂嘴边的老外,估计也没几个读过金庸的书。
我和小编还专门去查了查。
金庸的第一本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创作于1955年,但在2004年才有英译本。
金庸作品最早的英译本,是1959年在中国开始连载、1993年才有英译本的《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像是我们心中的经典之作《射雕英雄传》(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则是今年2月才有英译本在国外出售。
这确实是一位中国人最熟悉、外国人最陌生的大作家。
所以,为什么?
为什么金庸的作品在中国几代人心中都是经典,但却走不出华语圈、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影响力?
这样的现象,外媒也有注意到。《纽约客》就在今年4月份专门为金庸撰写了一篇长文,我也会在下周的【顶级外刊精读】里为大家细细剖析。
文章里面提到,在翻译金庸作品时,最难的并不是字面上的翻译,而是文字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字内涵。这也就使得外国人很难理解故事中的更多含义,使得金庸这位华语圈里的大侠,只存在于华人的江湖中。
想想也是,像“降龙十八掌”里面的招式“亢龙有悔”“飞龙在天”“潜龙勿用”等等,看着就觉得难翻译,更何况这些名字还都是出自《易经》,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
4
所以,当大侠谢幕,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将金庸和中国人的武侠推向世界呢?
也还是《纽约客》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一点启发。
在介绍金庸的时候,《纽约客》把他说得俨然“中国的托尔金(Tolkien)“——也就是《指环王》的作者。
可能很多中国人并没有看过托尔金的小说。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都看过或者至少听说过《指环王》《霍比特人》这样的影视作品。
所以说, 文化的强势传播,既是靠影视改编,更要靠经济实力。经济打底带来的文化繁荣和商业成功,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向心力(就是让人家觉得你这个文化有吸引力,愿意凑近来主动了解),才能让文化传播出去。
所以最后的最后,用一道思考题(而不是廉价的抒情)来寄托对大师的敬意:
金庸先生的作品里, 我们可以从哪一部入手,改编成商业大片也好,文艺小片也罢,来帮助他和他笔下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走向世界,从而输出更多中国的价值观呢?